-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律疏部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故别请僧戒第二十八
初制意者。菩萨理宜殒命护法。何容故违圣教别请所亲。乃是俗中曲席。岂成福会。别显亦三。一害佛僧次之教。二失自无限善根。三误常受学众生。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为福田不受别请。今为施主不请别僧故也。
三释名者。随情别曲唤。违平等施。戒防此失。故以为名。
四具缘者。亦四缘成犯。一设施会。二有僧众。三故别请。四施已便犯。
五阙缘。阙初二缘不犯。阙后二缘结方便。
六轻重者。于上四缘各有多少。俱多俱少及互有等轻重准之。
七通塞者。若僧次已具。不为别施尊重高德。别有生善灭恶。理应无犯。及僧次外王力通请亦应无犯。余有句数。同前翻取。准之。
八释文者。文中有五。一明设供时。二制僧次请。三挍量显胜。四违制辨失。五结示罪名。初中在家出家正是所制。及一切檀越者。兼教世人令得无限之福。谓将请僧田欲设施会求所欲时故云也。二应入下明制僧次请。谓教此施主往于僧中问知事人僧次分齐也。言今欲次第请者。陈己请意简非别请故云也。言得十方贤圣僧者。显其胜德。谓十方僧通凡及圣和同一味。若无所简别依教僧次请得一人。以是十方中一故连于十方。故得十方僧福也。如于大海饮一掬水。即为已饮阎浮提中一切河水。若别饮一大江尽。犹未得名饮于河。况饮小水。僧次别请当知亦尔。三而世人下挍量显胜。谓别请五百罗汉僧或五百菩萨僧等者。如别饮江水等也。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者。如饮大海一掬之水。问彼所别请僧岂非十方僧中之人。何得非十方摄。答别请注心在所欲之人。非是普统十方僧也。僧次不尔。请无别注心统一切。是故广也。四若别请下明违制辨失。略显三失。一是僧法外故名外道法。二七代佛戒总无此法。是则正内所无也。三违逆佛心故云不顺孝道。五若故下结示罪名可知。
恶伎损生戒第二十九
初制意者。菩萨应大慈救物不惜身命。何容为利以恶法损人。别害三聚。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背胜田。今习劣伎。又前为失善。今此增恶。故次制也。
三释名者。习恶伎术。违理损害。戒防此失。故以为名。
四具缘者。亦四缘成犯。一起恶心。二为利养。三习恶术。四现行用故犯也。
五阙缘者。次第阙四缘皆得重方便。可知。
六轻重者。于此四中既各有多少俱等。轻重准前知之。又此所制十三失中自手作食自磨自舂此二稍轻。余皆重也。
七通塞者。谓从自手作食至工巧等七种有时或通。余六必无开法。除圣位菩萨权形同事。是则难知也。
八释文者。文中有二。初举世恶事。二作便结犯。前中恶心者是造恶因也。为利者造恶缘也。贩卖等明所作恶事也。恶事虽众略举十三。一卖色者。谓居淫肆卖女色与男。或卖男色与女。据教他淫边理实犯重。今约炫卖边更结轻垢。是故得二罪也。二自手作食者。是恶触非法也。三自磨舂者。是坏生及恶触。此二亦是世所讥嫌也。四占相男女者。占男女婚嫁相宜。又相其身中黑子等。又解其梦有善凶等。五是男是女者。占胎辨于男女等也。六咒者。为咒咀等。又以恶咒咒龙等。七术者。[病-丙+猒]祷等符书等。又幻术眩惑等。八工巧者。为匠佣作以求利等。九调鹰法者。缝眼等既调熟已令杀众生。十和百种毒药者。以百种毒合成此药。千毒亦尔。既数有多少。理应功能急缓。十一蛇毒者。以五月五日蛇合和毒药。又以毒药饲蛇等。十二金银者。合假金银以诳惑人。十三蛊毒者。亦蛇及猫鬼等损害众生。言都无慈心者。结彼恶作。为无慈心故也。二若故作成犯可知。
违禁行非戒第三十
初制意者。菩萨理宜心如金刚护持禁戒。令众中油钵一渧无遗。海内浮囊纤尘不毁。何容恶心淫盗杀谤。为护本戒制兹末禁。通结二罪。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作恶损生。今公行毁禁戒故也。
三释名者。恶心炽盛不避严科。戒防此失。故以为名。
四具缘者。亦四缘成犯。一起恶心。二对恶境。三造方便。四作便犯。
五阙缘者。随阙一缘皆重方便。亦本末二方便罪也。并准思可见。
六轻重者。于上四缘皆各有多少俱不俱等。轻重准前思之。又于所作中谤三宝为最重。杀盗应次。余戒少轻可知。
七通塞者。除痴狂等圣示同事等。余皆悉犯。更有开闭。如前十重处说应知。
八释文中三。初以恶心者明造恶因。谓不信有业果等而造诸罪。二明所作罪业略举三种。一如怨诈亲。谓诈现亲附依三宝荫以自活命。而实诽谤三宝未尝信受。此亦犯第十重也。口便说空等者。释显诈亲实谤之相。谓口诈说空似顺佛语。行中执有谤佛所说。二为白衣下明媒嫁淫秽。谓或为私通。或为成妻为其通传巧令和合传著坚密。送诸众生致此罪处。亦犯初篇第三重戒。以犯教人淫故。今就媒边犯此篇也。具如前说。三斋日毁禁。谓年三月六皆外道作罪祠祀求恩福时。今恶见不舍同彼而作故成深。三长月六等。捡智论云云。此明作罪时。所作罪中略辨四种。初二是犯重戒。以于此时作故。亦兼犯此篇。后二是轻。谓非时饮散及毁威仪等戒三结示罪名可知。上来别释十戒讫。自下结劝指广。谓此十戒彼大本经制戒品一一广解。今但略举名相耳。
见厄不救戒第三十一
初制意者。菩萨见众生在厄。理应殒命救济。何容见自所尊三宝二亲恶人所卖而不救赎。故须制也。别辨亦有违三聚。义可知。
二次第者。前故犯重禁。今不济尊厄故也。
三释名者。从所防为目可知。
四具缘者。亦四缘成犯。一是所尊。二实在厄。三亲见知。四舍不救故成犯也。
五阙缘者。阙初缘得方便罪。阙后三缘俱无罪。可知。
六轻重者。尊境有多少。苦厄有轻重。亲见远闻。救拔有难易。或俱或互轻重同前准思可知。
七通塞者。若痴狂。若彼索多物此迫无求处。设自卖身亦不宛数。若彼为菩萨行故舍身命与之志不愿赎。并应无罪。反上应结。
八释文者。文中有四。一举厄事。二明所尊在中。三制令救赎。四故违结犯。初中佛言者。以是别品之首故标斯语。于中先明厄时。谓以佛在世时无此事故云佛灭后也。虽佛灭后。然信心性厚之世无此事。故云恶世中。次明作礼人有三。一外道以邪信故。二恶人以不信故。三劫贼以求物故。二卖佛下明尊在厄。略举三位。一佛等形像。谓或但将卖或欲融毁。皆须救赎。言父母像者。己父母形像为他所卖。又释谓。佛菩萨尊重如父母。非谓二亲形像。二卖经律。三卖僧等。有四人。一僧。二尼。三在家菩萨。四出家菩萨。故云道人也。言或官等。明所卖二处。谓或入官。或一切人作奴婢也。三而菩萨下明制令救赎。谓见已生慈为救因。方便等救缘。若彼须物。应处处乞索教以赎之。四若不赎下明故违结犯可知。
畜作非法戒第三十二
初制意者。善萨理应慈救益生。何容畜杀害具损财命。亦违三聚。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尊厄不救。今损害众生故也。
三释名者。故畜害具侵他财命。戒防此失。故以为名。
四具缘者五缘。一非法物。二以恶心。三故畜积。四恃官势。五损众生。
五阙缘者。随所阙一皆得重方便。准释可知。
六轻重者。各有多少俱等。准前可知。
七通塞者。若痴狂。若为护法。若以调众生令离恶住善。理应不犯。反上皆结。并准可知。
八释文中二。先举过正制。二故违结犯。前中有六。一不得畜刀等四物。此是大刀。其月刃小刀非所犯故。杖是以器杖非局一色。二贩卖等既是在家许贩卖。但不得以轻秤等侵他计其所得。既是犯重。约用小升等以犯此戒。三因官等在俗任官以势取物。或别恃余官以取物等。四恃官势以害心系缚打骂众生。五恃官势破坏他成功夺他所有。六长养猫儿等诸恶律仪略显四种。猪是所杀。余三是能杀。二若故下明故违结犯可知。
观听作恶戒第三十三
初制意者。菩萨理宜处静思道。何容随流荡志失于道意。别显有八。一失禅定。二增放逸。三坏善品。四灭法行。五招大讥。六误所化。七毁禁戒。八成苦因。坏道之甚。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贮畜非宜。今观听作恶也。
三释名者。观听非宜。作不应作。戒防此失。故以为名。
四具缘者。此中有五种戒。一观斗戒。二听乐戒。三博戏戒。四妓术戒。五贼使戒。然此五戒各具四缘犯。一有所对用。二有心趣向。三造趣方便。四事成结犯。皆准可知。
五阙缘。初二戒中阙初二缘各不犯。阙后二缘得方便罪。于后三戒中。四缘内随阙一缘皆得方便罪。准释可知。
六轻重者。于前四缘各有多少俱不俱等。准前应知。又此五中前二稍轻。后三应重。三中如次下中上差别可知。
七通塞者。于前二戒中。若病若解斗。若以音乐供养三宝。理宜不犯。于后三中。除痴狂余一切皆犯。
八释文者。文中三。初别制五非。二初结同制。三故违结犯。前中五非即为五段。初观斗戒中准后应有不得二字。为后有总结。是故五中有有者无者。以恶心故者明犯因。此有三类。一观相斗用此快彼无挥解意。二将此为戏悦己狂心。三畅发害心。次明所观斗亦有三类。一男等相斗。谓相骂打等。二军兵列阵。三劫相斗更或可军兵与贼相斗。更无第三也。等者等余一切所不说者。二亦不得下明听音乐戒。于中略明十种。前九别辨九种音乐声。后一通结伎乐。并可知。三不得下博戏戒。于中有九种戏。第三波罗塞戏者。是西国兵戏法。谓二人各执二十余小玉。乘象或马。于局道所争得要路以为胜也。四弹棋者。谓以指弹棋子。得远为胜。五言六博者有二种释。一云即双六是也。一云别数六种博戏。前释为定。六七可知。八捉壶者。谓捉杖于壶中如嵇康等。九八道行城可知。四狐镜下明妖术戒于中略辨五种一狐镜者。承闻西国术师以药涂狐甲。咒之即于中见吉凶等事。故名狐镜。二用芝草作术。三咒杨枝。四咒钵。五以人髑髅并用作筮占知吉凶。皆是凡愚所作。岂修行所宜。故严制一切断。五不得下明贼使戒。谓与贼为使助成盗业。若据成他盗边。犯前初篇。约作不应作。犯此罪耳。二一一下总制。三若故下结犯。可知。
坚持守心戒第三十四
初制意者。谓大菩提心是众行之本成佛之因。若忘此心则匿其万德。既坏三聚失于五位。何菩萨之有。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制令断恶。今策令修善故。又前断身语粗恶。今断意中细念。
三释名者。谓一念异心尚立严制。况余粗失。故从所防立名。又制令坚持戒。劝令守心。从所制为名。
四具缘者。有三缘犯。一厌自大行。二缘彼果宗。三舍此求彼。一念便犯。
五阙缘者。各阙皆重方便。可知。
六轻重者。厌有深浅。缘有多少。求有暂永。故有轻重。准前知。
七通塞者。若宿习力暂起现行。若新发心暂失念。若示同彼。若调众生。皆应无犯。余皆犯也。
八释文者。文中有四。一制坚持戒。二制守大信。三制护大心。四故违结犯。初中二。先法说。谓制于四威仪六时诵持戒品。自捡三业无毁纤尘。二举喻中。一如金刚者。明持心坚固无有能坏。二持浮囊者。明用坚心正持戒品。若轻若重无犯纤毫。如浮囊尘许漏则溺。捡涅槃经(云云)。三如草系比丘者。依庄严论。有诸比丘为贼所剥。裸形伏地。以草连根缚之。经宿不转。国王因猎见草中裸形。谓是外道。傍人答云。是佛弟子。何以得知。以其右膊全黑是褊袒之相。王即以偈问云。看时似无病。肥壮有多力。如何为草系。日夜不转侧。比丘偈答。此草甚危脆。断时岂有难。但为佛世尊金刚戒所制。王发信心解放与衣。将至宫中为造新衣。种种供养。是故知为持小戒不惜身命。小乘尚尔。况大乘乎。二常生下明制守大信。谓信知自是未成之佛者。信佛性定有故。行必可成故。此信因决定也。佛是已成者。信佛亦曾如我今修成。此信果也。由此信故行无退转。三发菩提心下明制护大心。谓由前信故令菩提心念念相续无暂离心故云也。四若起下明故违结犯。大般若净戒品中。菩萨设起无量世间心不名犯戒。起一念二乘心则名毁犯菩萨净戒。广有狭量。具如彼说。可知。
不发大愿戒第三十五
初制意者。大愿熏修令万行增长。不立弘誓行起无由。故须制也。华严云。不发大愿为魔业。
二次第者。前防心不向二乘。今誓愿趣求大行故也。
三释名者。从所防所制以立其名。
四具缘者亦三缘。一无心起愿。二不愿所愿。三设愿速忘故成犯也。
五阙缘者。皆得方便罪可知。
六轻重者。由不发愿废所修行有多有少。故有轻有重。又忘本誓有多时少时。故有重轻。可知。
七通塞者。初心菩萨要藉大愿资成大行。不发便犯。若得位已去宿愿久成。设不新发理亦无犯。
八释文者。文中有二。初制发大愿。二违制结犯。前中有五。一制愿孝行。二愿胜师友。三愿闻大法。四愿如说修行。五愿行坚持。初中应常发孝顺于三处孝顺。一父母是生育恩。二师僧训导恩。三三宝是福田恩。皆是重恩故成孝顺之境也。二常愿下明制愿好师友。于中亦有三类。一好师者。教以菩萨所修正行。二好同学者。同师同行。三善友知识者。未必同师。但同行相资。此并是成行胜缘。故愿得之。三常教下愿闻大法。谓所以愿上胜人。希望教我大乘经律。此总句。十发趣等是别句。谓是菩萨趣佛果之路。即三贤十圣之位。是所行之要。故愿闻解。四使我下愿依解起行。谓即得解已愿一一如说修行。华严中菩萨求法已即作是念。如说行者乃得圣法。不可但以口言而得清净。涅槃经四亲近中亦如说行为终也。五坚持下明愿行坚持。谓坚持戒愿念念相续故也。二若一切下不愿结犯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