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二来意者。前则于怨起酬。今则于德不敬。又前于怨境增自惑业。今于有德慢失法益故也。
  三释名者。于人起慢舍求正法。戒防此失。故以为名。
  四具缘者亦四缘犯。一他卑有德。二自持起慢。三见彼生轻。四舍不求法。
  五阙缘者。阙初缘轻方便。余三皆重方便。准释可知。
  六轻重者。前德有大小。自慢有厚薄。轻心有多少。舍法有深浅。如次及绮互皆有轻重。准释可知。
  七通塞者。若自病若无力。若彼实无德似有德。若为调伏彼。若为调伏余众生。若慢惑猛利对治力弱。亦应不犯。若怠惰犯轻。反上皆重。
  八释文者亦有五。一自实无知。二恃妄起慢。三轻舍有德。四立禁正制结犯。初中始出家者。创入道浅也。未有所解者。于大小乘并未习学。于菩萨学处触事无知。且举出家。理实在家亦同斯制也。二妄恃起慢中。妄恃十事而起十慢。一聪明慢。谓恃自聪明散动高举。二世智慢。谓恃有世智轻于深法。三高贵慢。谓恃曾任官。四耆年慢。谓恃己年长不知虚老。五大性慢。谓恃己刹利诸大姓等。六高门慢。谓恃己上代簪贵非卑。七解慢。谓恃解。世法或小乘外典。八福慢。谓恃己曾作诸大福利。九富慢。谓恃己富有诸财物等。十宝慢。谓恃己家有金等七宝以生于慢。于此十中摄为六慢三对。初二及七八是福慧一对。四及九十是身财一对。余三是家位一对。于此十中随持一种以成犯缘。未必一犯要具此十。故云或也。三而不咨下明轻舍有德。于中二。先总明轻舍。二其法师下别释法师。前中既新出家恃上诸慢。不咨问先学法师经律中义。致令修行触事无知。过五岁后更结无知罪。俗中学问尚至官僚。况出俗行人本以学业为务。三祇累劫无弃寸阴。今乃起慢舍求。何行成之有也。二别释法师中亦二。先显位卑。后辨德高。前中略举五事。一小姓。二年幼。三卑门。四贫穷。此并翻上十中四位应知。五诸根不具形残丑陋。二而实下辨德高中。实有德者明行德高胜。言一切经等者明智解深远也。四而新学下明立禁正制。谓观其所说不得观种姓者。于上五中略举一位。理实五事俱不得观。况菩萨受法于罗刹。诸天顶礼于野干。此岂可观种族耶。五而不来下明违制结犯。谓略举第一义。理实通问二谛。又释佛法望世法俱为第一义。又释世谛易知。真谛难了。故令问也。余文可知。

  经新求学戒第二十三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入诸苦趣开导众生令发大心受菩萨戒。璎珞经云。若化一人令发心受菩萨戒者。胜造大千世界满中佛塔也。又华严云。为一众生故阿毗地狱中无量劫烧煮。心净如最胜。解云。菩萨尚应入苦狱而化众生。何容新学来求不好为答。亦增恶乖善。失于处犯。既违三聚。成过非小。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则慢不求法。今则慢不说法。经云。菩萨求法不懈。说法无惜。此云也。又前明轻于先学。今则悔于后进。经云。不轻未学敬已学如佛。此谓也。
  三释名者。于诸新学而不导引不善传授令法速灭。戒防此失。故以为名。
  四具缘者。五缘犯。一自解大乘。二新学来求。三倚恃势。四起轻等心。五不如法答。故犯也。
  五阙缘者。初二随阙皆轻方便。后三随阙皆重方便。准释可知。
  六轻重者。自解有深浅。求者有殷慢。恃势有多少。起心有轻重。答问有是非。俱轻俱重或交络多少并有轻重。准释可知。
  七通塞者。若病若无力。若不解。若彼慢法。若为调彼等。如前说皆不犯。反上皆犯。
  八释文者。文中有二。先明受戒仪式。后若法师下明违行结犯。前中有受菩萨戒章。如别说。此文中有三。一自誓受。二从师受。三释自誓意。前中亦三。一初受戒时。谓佛在世时无自誓受故云灭后也。欲以者欲愿至诚求戒心也。好心者顺理净信菩提之心。此二为戒器故举之也。二于佛菩萨下明受戒事。言于佛菩萨像前者。谓表如在之想也。志发于里诚言立誓。弘愿自要口陈羯磨。应教相现名为得戒。羯磨文如别说。应教之相有三种。一心以表相。谓若我心虚妄实不能行诸菩萨所行者。愿佛菩萨莫与我戒。若实当与。以自知心实故则知得戒。二诸方有凉风起故知得戒也。三当七日下释得戒缘。先作七日法。谓入净道场忏悔障戒罪。好相者佛来摩顶等。具如经文。其障重之者乃至一年虽过一年不得好相终不得戒。此等忏悔仪亦如别说。若先受戒下明从师受。于中先标不须好相。二向以故征啧。云所受之戒既不二。何因好相有须不须。下释云。以是法师从上代来师师相授。今此戒法展转传来故不须好相。自誓不尔。自诵羯磨自既无戒。从谁而得。要从佛菩萨。佛菩萨处难了知故。要以好相表方乃得戒故须相也。三是以下结。谓但于师生重心受。既便得戒故不须相也。三若千里下释自誓意。若千里内有戒师。而轻彼不从受。虽自誓亦不得戒。释受戒竟。第二若法师下明违行结犯。于中五句。一倚自所解。二恃外高势。三新学来求。四内起三心。五不如法答。故结犯也。三心者。一轻忽前人。二嫉妒起嫌故云恶心。三憍慢陵物。于此三中随一成犯故也。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五(终)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六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撰

  背正向邪戒第二十四

  初制意者。本为受行大乘名为菩萨。今若舍此。何大士之有。别说亦三。一乖大行。二习异熏心。三障得菩提。为失既深。故须制也。
  次第者。前恃慢陵人。今背真向伪。又前即轻人。今则舍法故也。
  三释名者。任己无知随诸恶友舍大乘之珍宝。习邪小之瓦砾。戒防此失。故以为名。
  四具缘者三缘。一发背心。二舍大法。三习邪小。故犯也。
  五阙缘者。于三中随阙一种悉重方便。又双阙后二或双阙初后皆轻方便。或双阙初二或甚轻或无罪。并可知。
  六轻重者。三中各有暂有永。俱暂俱永。或绮互多少悉有轻重。并准释可知。
  七通塞者。若为众生暂学。若为成自广智。若同事调彼皆不舍自行。悉应不犯。反上为犯。
  释文者。文中有五。一学真正。二明背舍。三习邪小。四辨过失。五结成犯。初中言佛经等。有总举应学之法。次别显四种。一正法者是大乘教法。二正见者行法。三正性者理法。四正法身者果法。谓依教起行。行能证理。理圆果满。又信果受教修行入理。又释。初二是修生法。谓依止闻熏习法生无分别智正见。后二是本有法。谓正缠名正性。出缠名法身。此等并是菩萨所应修学也。二而不能下明背舍。以大乘法可珍从喻名宝。如舍七宝反取瓦砾也。三反学下明习邪小。中言反学者是倒学也。此倒学有八种。一邪见者。见是总句。谓恶见乖理故云邪也。二二乘者。十地论七种邪见中名异乘邪见。楞伽二十种外道中名小乘外道。此等并就执著乖大故立斯名。又十地论名正梵行求众生。又法华云。汝等处行是菩萨道。此等就顺趣大乘故非邪等。今据前义故呵不令学。三僧伽等论异说乖真故云外道。四世俗诗书习彼妨道。五阿毗昙此云对法。即小乘诸部诤论相违损害大乘。六小乘外道及以世典杂糅成论故云杂论。又如世中四违陀等论皆名杂论。七书者。谓耽学书点以失光仪。八记者。谓学算数记[聲-耳+米]聚之多少等。此上类中若精神有余随分薄知。故理应无失。若性非聪悟而舍真习伪。理宜正犯。维摩云新学菩萨别。四是断下显三失。一断佛性者此有二义。一由习邪法。令身中佛性阙缘故不得生于智等万行。此则遮其功能故云断也。二习此邪法。令于世间大乘不行。名断佛种姓。经云。此大乘法流行名佛种不断。二障道因缘者亦有二义。一于菩提道作障碍因缘。二障菩提道因。亦障彼缘令因缘俱阙。道无由生。三非行菩萨道者亦二义。一乖于菩萨所行之道。二结止所作。非是菩萨故云者也。五故作等结犯可知。

  为主失仪戒第二十五

  初制意者。菩萨众主理宜慈心摄抚众善守德财。而为主乖仪。业道斯起。故须制也。别示违坏三聚。准释可知。
  二次第者。前背正法。今损德财故也。
  三释名者。从所防为因可知。
  四具缘者三缘。一身为众生。二无慈护心。三令众起诤及损三宝物。故成犯也。
  五阙缘者。阙初缘重方便。阙后二皆轻方便。此中据为主不护边得轻垢罪。约处损财物皆犯夷罪。是故纲维知事非分费用三宝财物犯二戒也。
  六轻重者。主势有强弱。慈护有坚软。众诤费财有多少。俱及绮互悉有轻重。准释可知。
  七通塞者。若王等取。若强贼。若自重病。若众极恶未能和得。并应不犯。反上皆犯。
  八释文者。文中有三。一明为主。制其所作。三违制结犯。初中佛灭后者。以遗法住持要藉众主故简定时也。主义虽多略举五种。一说法主者。谓慈悲抚众。传授无遗令法久住。二僧房主者。谓身住纲维。为众当苦坚守护财物。三教化主者。谓导引檀越修治塔寺。善守彼财复不恼众。四坐禅主者。谓善授止观令伏烦恼。五行来主者。领众游方。令善摄诸根不毁禁戒。二应生下明制其所作。于中先制令和众。谓制上五主。众有违诤。应以慈心要令和穆。后制上五主守三宝物过于眼目。宁舍身命终不非理。谓将三宝物不依圣教任自意用。故云如自己有。又恶人为主。悭吝自财不惜此物不如己有。深除可悲矣。三而反下违制结犯。谓静众令乱和众令诤。不思业道。恣情损费。故结斯愆。余义如前盗戒中说。

  待宾乖式戒第二十六

  初制意者。菩萨见客比丘。尚应卖身供养。况故违圣教轻蔑良宾。为失既深。故须制也。别辨有三。一违法律。二乖自利。三令客行人无依失业。亦有乖三聚。准释可知。
  二次第者。前则为主失仪。今则待宾乖礼故也。
  三释名者。故违其法不待良宾。戒防此失。故以为名。
  四具缘者。四缘成犯。一先住僧坊等处。二后有客菩萨僧来。三不供资具。四不同利养故犯也。
  五阙缘者。阙初缘有二义。一虽非旧住见此非法而不制之犯重方便。二制御不从宜速舍去。而经宿不去应轻方便。次阙第二缘亦二义。一声闻僧来重方便。二在家菩萨来轻方便。次阙后二缘各得重方便。可知。
  六轻重者。住处有贫富。客僧有多少。求资有艰易。利养有厚薄。有俱及互轻重准前。
  七通塞者。若重病不自由。若王力自在。若初发心未能卖身。理应不犯。反上皆犯。
  八释文者。文中有六。一先住见客。二制令供得。三令辨难辨。四利养齐均。五违教得罪。六呵啧结犯。初中略举五处。一僧房者。是伽蓝中出家菩萨所住处也。二舍宅者。是在家菩萨所住处。亦是檀越家安置僧处。三国王宅舍者。是王宫内等其城邑字通前二位所在之处。四乃至夏坐安居处者。更有多处。不能具说故云乃至也。谓下至暂于一夏权暂住之处。五大会中者。谓在檀越设会众中见后来者。皆须让坐以表相敬。此复二处举劣况胜也。二先住僧下制令供待。于中略制六事。一自须迎送。二供给饮食。三房舍止处。四房内卧具床毡褥等。五或常坐不卧之者须给绳床。六或灯火水等别说难尽。故总结云事事给与。令无乏短。三若无有下明令辨难辨。若无物可供则卖己衣资。若迫无衣物下至卖身给无空过。如来制意重至于此。然卖身通二位。男女唯在家。此中卖身及男女有异释。如别说。四有檀越下明利养齐均。谓信施既说于十方。众僧亦水乳一味。是故佛令僧次受。如法得而无罪。施僧次如法施而福广。故云有利养分等。并可知。五而先住僧下明违教得罪。谓违如来僧次之教。盗十方现前僧利。利纵微小望僧利无边。故云得无量罪。六畜生下呵啧结犯。先以三事呵。一愚痴甚故同畜生。二无圣果故非沙门。三无彼因故非释种。后若故作下结犯可知。

  受别请戒第二十七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舍所重财物助成施会。何容曲受别请取彼普施之物。别说有三。一坏如来僧次之法。二损施主无限之福。三累自身取此不应受物。比丘应供法行经云。若我弟子有受别请者。是人定失一果二果三果四果。不名比丘。是人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有五百大鬼常遮其前。是比丘七劫不见佛。佛不授手。不得受檀越物。五千大鬼常随其后后言佛法中大贼。诸比丘不应作。次第僧中佛化僧四道果僧菩萨僧七贤僧凡夫僧。欲使四方檀越得如是僧。故莫受别请。又居士请僧福田经意亦同此。故深制也。
  二次第者。前则为主乖仪。今则受请失则故也。
  三释名者。乖次受请。为害至深。戒防此失。故以为名。
  四具缘者。四缘成犯。一身在众中。二私独受于别请。三进趣方便。四取物便犯。
  五阙缘者。阙初二缘各总无犯。阙后二缘各重方便。可知。
  六轻重者。得物有多少。受心愧无愧等。亦有俱互轻重准之。
  七通塞者。具论有四句。一僧次请僧次受。二别请僧次受。此二不犯。三僧次请私别受。此最重。四别请别受。此亦有二种。一如施主设七僧供。僧次请六人。别请此一人帖僧次数。此犯轻于前。二僧次请七人。数外别请此有缘僧。或最轻或亦不犯。又若重病。若至彼不受物。若将护施主令彼发菩提心。若令多人发菩提心。并应不犯。
  八释文者有四。一总制。二定物。三显失。四结犯。初中总制。不得受一切别请利养入己。二而此下辨定其物。谓何以不得别受此利。以此利属十方现前僧。若非僧次定不合受。问如亡比丘轻物亦属十方现前僧。岂得僧次受耶。答虽同属十方。然制法有异。彼以羯磨为约。此以僧次为限。各依本法受已无互。三而别受下显失中略显七种过失。一取十方现前僧物。以是彼所应得故。二八福田物。三佛物。四圣人物。五师僧物。六父母物。七病人物。以此物通彼所得故也。四故结犯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