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不起十愿戒第三十六

  初制意者。谓不立大誓自要戒行或亏损。故制立誓愿防心策志。令戒行先洁。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对顺起愿。今则对非立誓故也。
  三释名者。同前可知。
  四具缘者三缘同前。
  五阙缘。
  六轻重并同前可知。
  七通塞者若狂若病若暂忘若得位。理应不犯。反上犯之。
  八释文者。文中亦二。先制立十誓。后故违结犯。前中亦二。先总标显意。谓先发十愿已方能解坚持佛戒。二作是愿下别。于中有十三种。前十二大誓自护戒。后一大愿他成佛。前中于淫戒立十二大誓。余戒皆准之。于中初一对所犯戒立火坑刀山誓言。宁以此身等者。挍量表志立誓言。谓火坑刀山但害一身。女色不尔害多少身。又人中刀火苦害非重。恶道火等苦实难量。又此苦一时。彼苦多劫。又世火烧后或生天上。破戒火烧命终入恶道。以此挍量。是故宁入火等而不犯戒下十一望破前淫戒受信施等立大誓愿。谓初六信施四事等。后五上妙五尘等。二对信施衣立热铁缠身誓。为三义故立此诸誓。一如此信施是净戒人受。今若犯戒则为盗受。二诸施主等信佛语故舍妻子粮为福施之。今毁禁受之则欺诳。既误施主荡累如来。三如来大慈分毫相功德与遗法弟子得四事。何容餐佛福而毁佛戒。经云。破戒之人无一渧水分。鬼骂言大贼。是故宁受热铁等不破戒受施也。三对信施食立铁丸猛火誓。四对信施床立卧热铁地誓。五对信施药立三百鉾刺誓。六对信施房舍立投热铁地誓。七对信施恭敬立铁锤碎身誓。八对视好色立热铁挑目誓。九对听好声立千锥劖耳誓。谓劖于遍身锋皆至耳故云遍身刺耳也。十对嗅诸香立千刃割鼻誓。十一对食味立千刃断舌誓。十二对好军立利斧斩身誓。此上五尘皆非犯戒应。故对立誓。十三常愿众生在己先成佛。二若不发下明故违结犯可知。

  故入难处戒第三十七

  初制意者。菩萨修行要资缘具。难处阙缘违教妨道。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明护戒心坚不避炎灰。今则存身长道微难皆离。
  三释名者。亦所防所制以立其名。
  四具缘者。此中制五种行。一头陀。二游方。三坐禅。四安居。五布萨。皆具四缘。一为修行。二知是难。三不远避。四故入中便犯也。
  五阙缘者。皆得方便。并准知之。
  六轻重者。难处有深浅。废行有多少。讥过有厚薄。致有轻重。并准思可知。
  七通塞者。若自调心。若调众生。若更无处暂时在中。若更无好路。理应不犯。反上犯之。
  八释文者。文中有四。一制所修行。二举诸难处。三制不令入。四违制结犯。初中于五行内。一总举三门。二别释四事。前中二。先标所作。二时头陀者。谓春秋二时。头陀者此翻名枓櫢谓枓櫢烦恼也。二冬夏坐禅者。此二时极寒极热既不出游。是以摄迹修禅也。三结夏安居者。谓依教坐夏修行长道。准释中应有四游方五布萨。文略故也。常用下明所用道具。于中三衣为三。佛菩萨像为一故有十八也。并是随身所须资道有要。故制令畜也。二而菩萨下别释中。一先头陀及游方时制畜十八事物。二别显头陀时节。谓此二时非寒非热得入山林增修道业。三若布萨下别释布萨。布萨者。此翻名净住。以半月半月诵戒文。检三业若有犯则令悔。无犯默然使戒净。同住故名也。于中新学者制诵戒人。言半月等布萨时也。诵十重等制所诵戒也。于诸佛等明诵处也。一人等明布萨仪也。各各等制著持受三衣也。四结夏等别释夏安居。并令一一如法应于圣教。冬夏坐禅略不释也。三若头陀时下举诸难处。略举十二难处。一国难恶王者。彼国王不信三宝。头陀不得入彼界中。二地有高下。三草深林密。四黑师子啖人。五虎。六狠。七水。八火。九风。十贼。十一毒蛇所行之路。十二总结一切难处。三不得下制不应往。四若故下违结犯可知。

  众坐乖仪戒第三十八

  初制意者。以背俗故不以老少为尊卑。以顺道故但以戒德为长幼。显出世之胜范。摧我慢于世间。顺成三聚之行。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令外避厄难。今使内顺众仪故也。
  三释名者。亦所防所制以立其名。
  四具缘者。四缘成犯。一在众中。二知岁数。三造趣方便。四坐已便犯也。
  五阙缘者。阙初二缘不犯。阙后二缘得方便。或但行立皆亦同犯。
  六轻重者。众有大小。坐有上下。时有多少俱等。轻重准前知之。
  七通塞者痴狂身当说法。若疑他大已便居下坐。若大众坐定自后到来校三五岁十四坐。并应无犯反上皆结。
  八释文者。文中有四。一举法总制。二就人辨定。三呵违赞顺。四故违结犯。前中用受戒前后以明长幼故如坐。余一切皆尔。律云。见上座应起不应安坐。见下座不应起等。二不问下约人辨定中。有人释云。令四众等杂合通坐以明长幼。今解不尔。比丘众中自辨尊卑。余众皆尔。是则大小宛然。男女道俗不相和杂。三莫如下简非显是。谓莫如等简非令离。我佛法等显是令修。四而菩萨下而违制结犯可知。

  应讲不讲戒第三十九

  初制意者。制诸菩提以法救生。令免现未所有灾苦故。别辨四。一令明增福故。二授法行故。三除灾难故。四救先亡故。是故制也。
  二次第者。前制坐仪。今制引导故也。
  三释名者。从所制为名可知。
  四具缘者亦四。一见众生。二知厄难。三无慈心。四不引导故成犯。
  五阙缘者。阙初后无犯。中二犯方便可知。
  六轻重者。见厄有多少。引导有难易。自身有愚慧。皆俱不俱等轻重可知。
  七通塞者。若自愚不解。若彼不受化。若无讲人可请。应一切无犯。反上皆犯。
  八释文者。文中四。一化令修福。二制为讲法。三救其所厄。四为制结犯。初中教化众生令作六事。一建立僧房。二于山林中作禅屋等。三为三宝立田园等。四令作佛塔等。五令作冬夏坐禅之处等。六俱一切行导处所皆劝营立。令诸行人得依此修道。二而菩萨下制为讲法。受与大乘令修大行。三若疾病下救其所厄。于中有五。一救苦难中有四。一若病时。二若国有厄难时。三若诸方贼起时。四先亡追福时。皆应说此经等设斋求福。二行来下救灾厄中有五种。一治生不利时。二火灾。三水灾。四风灾。五海罗刹。谓怖彼诸灾皆应讲此大乘。三乃至下救罪报中。一切罪报唯大乘能救。三报者。一现报。二生报。三后报。灭此三报之罪也。七逆八难可知。四杻械下救牢狱难可知。五多淫等救三毒等难。皆应说等通结上厄。皆同以说大乘而作救拔。四而新学下违制结犯。上来别释九戒下明结劝指广可知。梵坛者此翻为默摈。良以非理违犯不受调伏。故以此治之。彼之中明此义。故以为名可知。

  受戒非仪戒第四十

  初制意者。众生设不发心。菩萨理应化令受戒。何容千里来求而以恶心不与授戒。别乖摄生通违三聚。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讲法引生。今受戒摄物故也。
  三释名者。就所制为名可知。
  四具缘者五缘。一自解经律。二彼无遮难。三彼来求戒。四此以恶心。五不受便犯也。
  五阙缘者。次第阙得方便罪可知。
  六轻重者。谓解明昧。求有勤惰。恶心有多少。不受有暂永。俱不俱等轻重准之。
  七通塞者。病若新差无力。若自闇钝。若彼非实求。若外道诈来。若具遮难。一切不犯。反上皆犯。
  八释文者。文中有五。一总摄戒器。二教其衣色。三问遮简器。四制不拜俗。五违求结犯。初中有十八众。广如前十重初释可知。二应教其衣色。于中有三。初制袈裟色。袈裟此云不正色。谓青等五色互相和染成不正色名为坏色。二一切染衣下制余衣色。三若一切国下明制与俗异。并可知。三若欲下制问遮简器。于中亦三。一问数简器。言现身者有二义。一简于过未故云现也。二此七逆罪未轻忏悔。罪犹现在。故云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若依教相应忏悔应得。二七逆者下列名简器。此七逆义具如别章。三余一切下无逆皆得可知。四出家人下制身不拜俗。谓心敬理无所犯。五但解下明违求犯。谓既非七逆但解师语之类。有从百里等来求。而嗔不与戒。理宜结犯。言恶心者。为名利等嫉妒等嗔嫌等计怨等。言一切众生戒者有二义。一不与彼一切求戒众生之戒也。二此是戒名。谓名菩萨戒为一切众生戒。以此是一切众生所应得戒故云也。余并可知。

  无德诈师戒第四十一

  初制意者。若不解大乘经律持犯轻重而为人作师者有四。一令真法灭。以阙传故。二令非法行。以错传故。三误所化。令他不至解脱处故。四增自恶业。以贪名利故。是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实有解来求不与。今实无德强为他作师。皆所不应故也。
  三释名者。防彼诈失制令实学。故以为名。
  四具缘者。具四缘成。一实自无知。二对彼所化。三贪名利等。四授戒便犯。
  五阙缘者。随阙皆有方便罪。可知。
  六轻重者。无知有多少。所化有利钝。贪心有轻重。授戒有具阙。亦俱不俱等轻重可知。
  七通塞者。若学犹未成。他来逼请。不为利等授。应不犯反上皆结。
  八释文者。文中五。一辨在师德位。二制教弟子。三实无所知。四为利诈解。五授戒结犯。初中既教他起信便与授戒。故云作教戒法师者也。二见欲受下明制教弟子。于中有四。一教请二师。此有二义。一谓于人中请此二师受菩萨戒。如受沙弥十戒法。二遥请本师释迦佛等为和上。亲请传戒师为阇梨善戒经云。师有二种。一是不可见。谓佛菩萨僧是。二可见。谓戒师是。从是二师得菩萨戒。又普贤观经请五师者。于不可见师中请也。瑜伽等中请一师者。唯望可见师说也。二二师应问下明应问七遮。七遮即是七逆。以障受戒故名遮也。此经约遮故别问七。若据大小二义。善戒经约德通问十种事。具者方得受戒。一具三戒不。谓五戒十戒及具戒。彼经约出家菩萨。要具此三戒方得受菩萨戒。二发菩提心不。三是真实菩萨不。四能舍一切内外所有物不。五能不惜身命不。六能于贪处不贪不。七能于嗔处不嗔不。八能于痴处不痴不。九于畏处不畏不。十能随我所受一切菩萨戒不。皆应答能尔。若具足言。应先问七遮。后问上十德方可得受。若在家菩萨十中除初余皆同问。善生经中更有余问。如彼辨也三若有下教忏犯十重罪。谓若有犯十重者教忏悔方法。言三世千佛者。谓过去庄严劫中华光如来为首。下至毗舍浮如来。如是等一千诸佛。今贤劫中俱留孙如来为首。下至楼至如来一千佛。未来星宿劫中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如来为一千。又见好相中。既不言梦见。觉见甚难。若得此相。旧戒还全。更不须受。若不得此相。旧戒已失。故云现身不得戒。此是上品缠犯故失戒也。而得更受故云而得增长戒。增受是重受也。四忏轻垢罪。谓教对首忏。如比丘忏提罪通。法论犯此二篇忏有四种。一上缠犯十重对十方佛方等忏。二中下犯十重对四菩萨僧忏。三犯十重下重方便对首忏。四轻方便责心忏。二轻垢中。本罪对首。方便责心。并如别集中说。五而教戒师下明于上所说制令委解。故云一一好解也。三若不解下明实无所知。于中有五。一不解戒法。谓若轻若重是犯非犯是持非持。二不解理法。谓真谛平等不违俗等。三不解位法。谓习种是十住。长养是十行。不坏是十回向金刚幢位。道种是十地。谓圣道治惑故云也。正性是佛位。正果显故。四不解行法。谓于上诸位多少观行及入定出定等分齐。言十禅支者。谓初定五支。二定一支。三定四支。四定一支。此经非本未故须入行。五一一不得意者。总结无知也。四而菩萨下明为利诈解。于中初为四事诈现解法。谓一利。二名。三门徒。四供养。后自欺欺他是出过呵啧。五与人下明作已结犯可知。

  非处说戒戒第四十二

  初制意者。戒律制于内众。为秘密之教法。外道恶人理非所闻。故须制也。别显有三。一轻自戒品。二增彼恶见。三令他毁谤。是故制也。
  二次第者。前则为利诈解。今则为利妄传故也。
  三释名者。不应说而说。戒防此失。故为名。
  四具缘者亦四缘。一为利。二对外人。三心不迷。四说戒了便犯。
  五阙缘者。随阙皆得方便罪可知。
  六轻重者。为利有多少。外人有善恶。心中有想疑。说戒有具阙。皆有俱不俱等。轻重可知。
  七通塞者。若对国王。若纯信行人。若将为进戒先说示问能不。皆不犯。反上失。
  八释文者。文中有四。一总制。二通塞。三择恶人。四违制结犯。初中言未受菩萨戒者。此有三种。一纯不信菩萨道故不受。二虽不谤亦不能受。三信拟受未受。二结犯。二外道者执著异道求佛法过。闻佛所说杂碎戒相戒当轻毁。三恶人闻说戒律轻毁法众故不应说。言千佛者多也。谓一切诸佛皆同说此戒故云千佛大戒。非但贤劫千佛也。二邪见下明通塞中。以此戒制自内众。理非彼闻。如人宝藏不示贼处。言除国王者。佛法付属二人。一佛弟子为内护。二国王为外护。是佛付嘱之人故对说无犯。又以国王有力。当依戒律策励行人。故须知也。余非此用一切皆断。三是恶人下释恶人。恶人有二种。一顽愚。谓此身无戒虽人名畜。以无人因故。后身永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岂有能见。二恶见。谓邪见乖理如木非情。四而菩萨下违制结犯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