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律疏部
-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
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
行恶行 彼比丘作如是等非法行也。自种华树。自溉灌。自摘华。自作华鬘。以线贯系。自持与人。若复教人作如上事。村有妇女。同床坐。同器饮食。言语戏笑。或自歌舞倡伎。或他作己唱和。或作俳说。或弹鼓簧吹呗作众鸟鸣。或走或扬跛行。或啸或自作弄身。或受雇戏笑是也。
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 时有比丘。于彼止宿。著衣持钵入村乞食。法服齐整行步庠序。低目直前不左右顾视。以次行乞。居士见已自相谓言。此是何人。低目而行。既不顾视亦不言笑。不相周接善言问讯。我等不应与其饮食。不如阿湿婆等与人周接及上所言。应与供养。时彼乞食困乃得之。往至佛所问言。住止乐不。僧和合不。不以饮食为苦耶。彼具白佛。便遥诃责令往设摈。
诸比丘当语是比丘言大德污他家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大德汝污他家行恶行今可远此聚落去不须住此 时舍利弗为诸居士说法令得信乐。食讫集僧为彼比丘作举。作忆念便与罪。如上作羯磨已驱出聚落。当作法时便起谤言。余同犯者不驱而独驱我。便作是言。
是比丘语彼比丘作如是语大德诸比丘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驱者有不驱者 时舍利弗还白世尊具陈谤事。佛便遥诃令作诃谏。
诸比丘谏言大德莫作是语有爱有怖有恚有痴有如是同罪比丘有驱者有不驱者而诸比丘不爱不恚不怖不痴大德污他家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应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僧伽婆尸沙 若未白前言僧有爱恚怖痴。若不看书持往。及为白衣信使。一切突吉罗。尼同僧犯。不犯者。初语时舍非法诃谏。若得衣食与父母与病人。与小儿与妊身人。与牢狱系人。与寺中客作者。若种华果自取华。乃至教人贯华持供养佛法僧者。一切不犯。若人欲打被贼虎狼恐怖难处。若担刺来于中走避者。不犯。若渡河沟渠坑跳踯者不犯。若同伴在后还顾不见。而啸唤者不犯。若为父母若为病人。若系闭牢狱。若笃信优婆塞有病。若在狱。看书持往。若为塔僧病比丘事持书往反。如是不犯。
十三恶性拒僧违谏戒 佛在拘睒弥国。尊者阐陀恶性拒谏反言。我应教诸大德。何以故。我圣主得正觉故。比丘举过白佛。便诃责已而制此戒。
若比丘恶性不受人语 不忍受人教诲也。
于戒法中 以戒律如法教授者有七犯聚。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吉罗恶说。
诸比丘如法谏已 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自身不受谏语言诸大德莫向我说若好若恶我亦不向诸大德说若好若恶诸大德且止莫数谏我 此正谏戒所为事也。下二谏中条而诲喻。
彼比丘谏是比丘言大德莫自身不受谏语大德自身当受谏语大德如法谏诸比丘诸比丘亦当如法谏大德如是佛弟子众得增益展转相谏展转相教展转忏悔是比丘如是谏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应三谏舍是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僧伽婆尸沙 若未白前恶性不受人语。一切吉罗。尼同僧犯。不犯者。若初谏便舍非法诃谏。非法非律非佛所说者。若为无知人诃谏。时应语彼言。汝和尚阿阇梨所行亦尔。汝当更学问诵经。若其事如是若错说者皆不犯。
诸大德。我已说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九戒初犯四至三谏。若比丘犯一一法。知而覆藏。应强与波利婆沙。行波利婆沙竟。增上与六夜摩那埵。行摩那埵已。应与出罪。应二十僧中出是比丘罪。若少一人不满二十众。出是比丘罪不得除。诸比丘亦可诃。此是时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 三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大德是二不定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屏处不定戒 佛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先俗友妇斋优婆私形并端正。各有系意。时到诣彼共屏覆坐。说非法语。毗舍佉母窥见起过。疾往白佛。因诃制戒。
若比丘共女人 人女有智未命终也。
独 一比丘一女人。
在屏处 屏有二种。一者见屏。若尘若雾若黑闇中不相见也。闻屏者。乃至常语不闻声处。
覆处 上有物作盖也。
障处 若树若墙若篱若衣及余物障。
可作淫处坐 得容行淫处也。
说非法语 说淫欲法。
有住信忧婆私 谓信佛法僧。归佛归法归僧。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善忆持事不错。所说实而不妄。
于三法中以一一法说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罪于三法中应一一治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如住信忧婆私所说应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 是中自言所趣向处所到处若坐若卧若作。若不自言。并如忧婆私所说治也。
露处不定戒 佛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初犯此戒。缘如前戒。但以露处二罪为异。
若比丘共女人在露现处 谓无墙壁及余物障。
不可作淫处坐 不容行淫处也。
作粗恶语 说淫欲不净行。赞叹二道好恶也。
有住信忧婆私于二法中以一一法说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是坐比丘自言我犯是事于二法中应一一治若僧伽婆尸沙若波逸提如住信忧婆私所说应如法治是比丘是名不定法 是中若自言所趣向处所到处若坐若卧。或不自言。并如忧婆私所说治。是中无定法故言不定也。
诸大德我已说二不定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 三说。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诸大德是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初畜长衣过限戒 佛在舍卫国。听持三衣。不得有长。六群比丘畜多长衣。或旦起衣或中时衣或晡时衣。彼常经营庄严衣服积而藏举。比丘举过。佛便诃已因开重制。
若比丘衣已竟 三衣是也。
迦絺那衣已出 谓出功德衣外持也。
畜长衣 衣有十种。长衣者。长如来八指若广四指是。
不净施得畜若过十日 初制畜长。因阿难得一贵粪扫衣。欲奉迦叶恐犯故。以迦叶十日当还。因听畜长齐十日。
尼萨耆波逸提 不犯有八。若不得衣。若净施。若遣与人。若失衣。若故坏。若作非衣。若亲友意。若忘去。反上并是尼萨耆。若舍堕衣不舍更贸余衣。一尼萨耆波逸提一突吉罗。此舍堕衣应舍与僧。乃至一人不得别众。舍不成舍突吉罗。比丘尼同犯。下三众乃至下戒并犯吉罗。不犯者。十日内若转净施。若遣与人。若贼夺想。若失想。若烧想漂想。若夺衣失衣取著。若他与作被。若付衣者远行水陆道断。如是不净施。不与人皆不犯。
二离衣宿戒 佛在舍卫国。六群持衣嘱亲友往人间行。彼为出衣晒之。比丘问言。佛听畜三衣。不得有长。此是谁衣。具答被诃。白佛竟因制此戒。
若比丘衣已竟迦絺那衣已出 并是上解。
三衣中 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衣者有十种也。
离一一衣异处宿 不失衣者。僧伽蓝里有一界。失衣者。僧伽蓝里有若干界。如是树场车船村舍堂库仓界别亦尔。此僧伽蓝四种如上。树者与人等量足荫加坐。场者洽五谷处。车者若回转处。船界亦尔。村者四种。堂者相多敞露。库者积藏诸物。仓者储积米谷。阿兰若者无界。八树中间间别七弓。弓长中肘四肘量也。伽蓝界者。此伽蓝界非彼伽蓝界。非彼树界乃至库藏仓界。余者作句亦如是。僧伽蓝界者。在伽蓝边中人用石若砖掷所及处。是名衣界。乃至库藏界亦尔。比丘置衣在伽蓝中。乃至在树下宿。明相未出。若舍衣若手捉衣。若至掷石所及处。若不舍衣若不手捉衣。若不至掷石所及处。明相出随所离衣。尼萨耆波逸提也。
除僧羯磨 时比丘得干痟病。粪扫僧伽梨极重。有因缘事人间游行不堪持行。以事白佛。佛令三乞已白二离。
尼萨耆波逸提 除三衣已若离余衣吉罗。尼同僧犯。不犯者。僧作羯磨明相未出。若手捉衣若舍衣。若至掷石所及处。若夺想。若水陆道断急难。若贼恶兽强者所执。或命梵难若不舍衣。及不至掷石及处。不犯也。
三月望衣过限戒 佛在舍卫国。但三衣比丘有僧伽梨。故烂十日中间便不能办。听畜长衣。为满足故。六群比丘取同衣不足者浣染点净寄人游行。比丘举过。佛诃制戒。
若比丘衣已竟迦絺那衣已出若比丘得非时衣 时者。无迦絺那衣自恣后一月。有迦絺那衣自恣后五月。非时者。谓过此限。
欲须便受受已疾成若足者善 若十日中同衣足者。裁割如上。不者至十一日。随衣多少并犯舍堕。
若不足者得畜一月为满足故 若同衣不足者至十一日同衣足者。即十一日应如上作。违者至十二日随衣并犯。乃至二十九日亦尔。至三十日若足不足同衣不同即日并如上法。
若过畜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不犯者。若十日内同衣足作。乃至三十日即日作衣。余有缘同长衣戒。
四取非亲尼衣戒 佛在罗阅只。莲华色尼持食往山与诸上座。彼有比丘著弊故纳。尼脱所著贵价换之。后著弊衣。为佛怪问。诃彼比丘因制此戒。
若比丘从非亲里比丘尼 非亲里者。非父母亲及非七世。反上是亲。若非亲里亦不筹量可不。若是亲里则便筹量。知有无可取不可取若好若恶若新若故等也。
取衣 衣有十种。尼著弊衣具白世尊。佛言。不应如是。听畜五衣完坚者。余衣随意净施若与人。何以故。妇人著上衣服。犹尚不好。何况弊故也。
除贸易 时二部僧得衣共分。二部错得。佛言。听互贸衣。言贸易者。以衣贸衣若非衣。或以非衣贸衣若针若筒若刀若线若小段物。乃至一丸药贸衣者是。
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尼吉罗。不犯者。从亲尼边取衣。若贸易得。若为僧为佛图取者不犯。
五使非亲尼浣故衣戒 佛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及偷兰难陀尼貌各端正。俱有系意。坐失不净污安陀会。令尼浣之。比丘以过白佛。因诃而制。
若比丘令非亲里 如上说。
比丘尼 若非亲式叉尼沙弥尼浣染打故衣突吉罗。
浣故衣 故衣者。下至一经身著。新衣浣染打者突吉罗。
若染若打是尼萨耆波逸提 若语使浣染打。若俱为者三尼萨耆波逸提。互不为者随有吉罗。不犯者。若病时使浣染打。若为僧佛图若借他衣浣染打者不犯。
六从非亲俗人乞衣戒 佛在舍卫国。时跋难陀为人说法。从索所著衣。俯仰与已单衣入城。便云。只桓中被贼。诸俗讥嫌。比丘举过。佛便制戒。
若比丘从非亲里居士若居士妇乞衣 解文如上。
除余时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
余时者若夺衣 时比丘被贼剥衣。裸形而行。佛言。不尔。得突吉罗。若有此者。当以软草树叶覆形。应往寺边若取长。若知友边取。若无者僧中问取可分衣。若无者问取僧衣卧具。若不与者自开库看。若褥敷毡被摘解取裁作衣。出外乞衣。若得衣已还浣染缝治安著本处。若不还本处如法治。
失衣烧衣漂衣 缘同上也。
是谓余时 不犯者。若夺失等缘从非亲乞。若从亲乞。若从出家人乞。或为他乞。他为己乞。或不求而得。并不名犯。
七过分取衣戒 佛在舍卫国。多比丘遇贼失衣。来到只桓。有信闻之多送衣与。比丘言。止便为供养。已有三衣。故不须也。六群令取持以与我。遂更受之。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若比丘失衣夺衣烧衣漂衣 若失一衣不应取。若失二衣。余二衣二重三重四重者。应摘作僧伽梨若郁多罗僧若安多会。
若非亲里居士居士妇 并如上解。
自恣请多与衣 若自恣多与衣者。若细若薄若不牢。应取作二重三重四重。当安缘作。当肩上揲垢腻处。应安钩纽。若有余残。语居上言。此余残衣裁作何等。若檀越言。我不以失衣故与。我曹自与大德耳。若欲受者便应受之。
是比丘当知足受衣 若三衣都失。彼应知足受衣。知足有二种。在家人知足者。随白衣所与衣受之。出家人知足者。三衣也。
若过者 谓失一受一。都失受三之例。
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不犯者。若知足取衣。若减知足取。若多与衣。若细薄不牢若二三重作。有余如上语知。不犯。
八劝居士增衣价戒 佛在舍卫国。居士夫妇共议云。跋难陀是我知旧。持是衣价买衣与之。乞食比丘闻已告知。后往彼家劝令当须广大新好坚致。俗人讥嫌。比丘举过。佛便制戒。
若比丘居士居士妇 如上说。
为比丘办衣价 谓以若钱若金银真珠琉璃。若玉石若璎珞生像乃至十种衣。
具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请 若自恣问须何等衣。佛听比丘少欲知足索不如者。
到居士家作如是说善哉居士为我买如是衣与我为好故 求有二种。言求价者。檀越与作大价衣。乃至求增一钱十六分之一分。言求衣者。语居士言作广长衣。乃至增一线者。
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比丘尼同犯。不犯者。先受自恣请而往求索知足。于求中减少作。从亲里求。从出家人求。或为他求。他为己求。若不求自得者。
九劝二家增衣价戒 佛在舍卫国。有二居士。夫妇共议欲与跋难陀买衣。乞食比丘闻已具告。彼到二家语令共作。居士讥嫌。比丘举过。佛因诃制戒。
若比丘二居士居士妇与比丘办衣价买如是衣与某甲比丘是比丘先不受自恣请到二居士家作如是言善哉居士办如是衣价与我共作一衣为好故若得衣者尼萨耆波逸提 戒相成犯开通并如前戒。
十过限急索衣戒 佛在舍卫罗阅城。大臣与跋难陀亲厚往来。遣送衣价。彼将衣价付净主已。因事急索致令被罚。诸俗讥嫌。比丘举过。佛因制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