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

  经。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善现了知须陀洹人我执已亡。离分别见故答言不也。
  经。何以故 第三征也。
  经。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第四释也。名为入流者。义如上解。而无所入者。以无我故。而不见有我。是入流者不入色声香等者。以无我故不见六尘境界。以为我所故言不入也。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第二果中初问也。
  经。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
  经。何以故 第三征也。
  经。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第四释也。斯陀含者名一往来。人中得果。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得灭度。天中亦然。如是之人同证我空亦无所得。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第三果中初问也。
  经。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
  经。何以故 第三征也。
  经。何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第四释也。阿那含者此云不来。亦曰不还。已尽欲界漏故。非数数来又不还来二十五有。此等所断我执前亦同前故无所得。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第四果中初问也。
  经。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
  经。何以故 第三征也。
  经。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第四释也。阿罗汉者名曰不生。已尽三有业烦恼故。获得尽智无生智。深证我空故无所得。
  经。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大文第二。别约罗汉以显其失也。若阿罗汉起得果之念。即有著我人等过也。
  经。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第三引己证成重彰其事。文复有四。一明佛先记。二彰己不取。三返释。四顺成。此即第一明佛先记也。言无诤者定之别名。三昧者定之总称。此定具足慈悲能护彼我远离惑诤有胜功德。俱解脱中离空障者。善现最胜故称第一。言离欲者。欲即是贪。贪于诸惑过失偏重。今举重以摄轻。即是离烦恼障也。
  经。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第二彰己不取也。
  经。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第三返释也。若有我见即有彼诤。诤若不亡佛不应记。记必不妄当知无我。阿兰那者此云无诤也。
  经。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四顺成也。实无所行者。谓心善解脱。于二障中不复行故。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由断二障故乐行也。
  经。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自下断第五疑也。此名菩萨得法疑。论叙疑云。释迦如来昔于燃灯佛所授法。彼佛为此佛说法。若如是云何彼法不可取不可说。为断此疑。经文有二。先问后答。此初问也。如来所以反问须菩提者。欲明佛及菩萨已证真如。真如法中岂取说耶。
  经。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第二答也。善现所以有此答者。正显燃灯如来已证菩提法故。离名言即佛无说示之相。复明释迦菩萨已登受记之位。位证无生。即知无闻无得之取故。曰于法实无所得也。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自下断第六疑也。此名菩萨庄严土疑。论叙疑云。若圣人以无为法得名。是法不可取不可说。云何诸菩萨取庄严净佛国土。为断此疑经文有五。一问二答三征四释五劝。此初问也。如来所以反问须菩提者。为明菩萨必不以取相之心庄严佛土不。
  经。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
  经。何以故 第三征也。何故菩萨非庄严佛土不耶。
  经。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第四释也。庄严者有二。一取识外净土为所庄严。此是取想庄严也。二了知净土不离自心。此是离想庄严。今言庄严者。是离想庄严也。即非庄严非取心外形相庄严也。是名庄严者。是第一义谛离想庄严也。
  经。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五劝也。如来所以诫劝者。欲令众生不住心外形相庄严成就。唯识第一义谛庄严也。不应住色生心者。以彼六尘即形相庄严。若住于此便失于彼。是故重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经。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自下断第七疑也。此报佛有取疑。论叙疑云。若圣人以无为法得名。彼法不可取不可说。云何受乐报佛自取法王身。云何余世间人复取彼是法王身。为断此疑经文有二。初问答断疑。后校量显胜。前中有四。一问二答三征四释。此初问也。言譬如有人举报佛之身也。如须弥山王者。显身胜大也。是身为大不者。问佛大身有分别心取大相不。须弥山者此云妙高。四宝合成。六万诸山而为眷属。然今此中以彼山王喻报佛身。如须弥山王出过众山故名为大。而不自取我是山王。受乐报佛出过众圣胜故名大。而不自取我是法王。其义相似故引为喻。
  经。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第二答也。答意是身虽大以无分别不取大相。
  经。何以故 第三征也。其无分别其故何耶。
  经。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四释也。佛说非身者。非有漏有为身也。是名大身者。是无漏无为身也。
  经。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第二校量显胜也。文中有二。先约外财。后约内财。前中复二。一举劣胜。二释胜所以。前中复二。初举劣后显胜。前中又四。一问沙二答沙三问福四答福。此即第一问沙也。此下所以重校量者。为破疑情外人疑曰。前说持经四句过于三千世界七宝布施。今说无量恒河沙世界七宝。亦过三千世界七宝布施。二义俱胜。何等胜功德而能得大菩提。今断此疑。显此持经功德非但过于三千世界七宝布施。亦胜舍无量恒河沙世界七宝布施。由此持福能得大菩提。非由施福故重校量。显其胜劣。言如恒河中所有沙数者。第一重略明沙无量也。如是恒河沙者。第二重总明河无量也。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者。第二广明沙无量也。宁之言能总问尔许河沙能为多不。
  经。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第二答沙也。独举沙河尚多无量况说河沙此非甚耶多。
  经。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第三问福也。我今实言告汝者。为欲校量先显如来口无失故。若善男子等者。兼明能之心也。以七宝者。正明所施之量也。满尔所恒河沙数世界者。总显施宝量也。
  经。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第四答福也。
  经。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二显胜也。此中施多而福劣者。以有漏因违涅槃故。持经至少而福增者。以无漏因破生死故。
  经。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大文第二释胜所以也。文总有四。一尊处故胜。二同说故胜。三降染故胜。四超净故胜。就中第一尊处故胜中文复有四。一辨处尊。二明人胜。三双释。四问答。此即第一辨处尊也。如王所居非说多少。乃至暂时一切见者。悉皆恭敬说。此经处亦复如是。非论多少。下至一偈应当供养。所以然者。此大乘法诸经王故。天人阿修罗者。六趣之中略举三也。此三福业供养义增。是故偏述余三罪报多。诸障碍虽有少分略而不论。
  经。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第二明人胜也。说一偈处处是非情犹应供养义同塔庙。何况尽能受持之人。人成胜慧得非尊重。言何况者。一以无情况有情。谓次处况人。二以少说多。即一偈况于尽受。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总明持经。菩萨成无住行。近超地上诸果具多。百法明门。远趣无上菩提成一切种智。总以佛之果体无胜故名为最上。超过诸地名为第一。世间所无名为希有。
  经。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三双释也。今言经典所在之处者。义含说经人及说经处。以处及人皆所依故。即为有佛者。为显说经处开示法身如塔庙故。若尊重弟子者。为敬持经人如弟子重佛相似也。故魏本云尊重似佛也。
  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第四问答也。文复有四。一问二答三征四释。此初也。此中所以问答经名及受持者。以佛世尊叹二处胜故。今明受持者。应先知名字及受持方法。是故于此尊处文中便申问答。当何名此经者。问经名也。我等云何奉持问受持方法也。
  经。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第二答也。金刚者喻也。即坚利宝。般若者法也。即无分别智。波罗蜜者名到彼岸。显此真智极究竟故。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者。以犹用也。是由此也。用此能诠之名诠彼所诠之理。理为义持名为文。持文义恭受总名为奉持。
  经。所以者何 第三征也。征经名义是何意也。
  经。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第四释也。言佛说般若波罗蜜者。谓观照等真实慧也。即非般若波罗蜜者。谓非二乘等相似慧也。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总中第二同说故胜也。文复有二。一问二答。此初问也。此中问意。明释迦如来离诸佛所说法外别有一法。是佛所说不。
  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第二答也。总言如来无所说者。为显说同非谓世尊都无言说也。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总中第三降染故胜也。将明此义。先辨因果有其三种。一布施因果。因谓布施果谓烦恼。由取相施增烦恼故。二世界因果。因谓世界果谓微尘。由界聚相散为尘故。三持经因果。因谓持经果谓法身。由能持说证法身故。今此文中校量前二以显后一。然经举诸微尘等者。即世界因果。此之微尘名为色尘。体是无记。但坋色身不坋法身。非如布施所生烦恼名为法尘。能坋净心及以法身故。今将此无记因果对彼布施染污因果。彼尚不及无记尘。因何能更方持说之福。故知施福增有因经灭惑也。今释此文复分为二。初举劣显胜。后辨胜过劣。前中有二。一问二答。此初问也。三千大千世界者。举其因也。所有微尘者。显其果也。是为多不者。问其量也。所以问此微尘多少者。将显染尘过于此故。
  经。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第二答也。此中所言甚者。即以世界至大微尘极少破粗为细尘即无边多义难量故言甚也。
  经。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第二辨胜过劣也。文复有二。初约果辨。后约因辨。此即初也。诸微尘者。谓世界无记尘也。如来说非微尘者。谓非如施福所生染烦恼尘也。是名微尘者。是地等之微尘也。
  经。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二约因辨也。如来说世界者。谓微尘之因器世界也。非世界者。谓非染尘之因施福之世界也。是名世界者。是无记尘因器世界也。此中文意。为明施福是染烦恼因。尚劣世界无记尘因。何能比此持经功德也。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总中第四超净故胜。文复有四。一问二答三征四释。此初问也。将释此义。先明因果有其三种。一布施因果。因谓布施果即依报。二持戒因果。因谓持戒果即正报。三持经因果。因谓持说果即法身。今明三十二相者。此乃偏举中间持戒因果。对量前后之优劣耳。总以持戒为正报之因。已胜布施依报之业。何况布施为取相之福。而能比持经离相之福耶。此中文意举果显因故。问持戒所感三十二相之身为是持经所显法身以不。
  经。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第二答也。若以相见同法身者。义不然也。
  经。何以故 第三征也。何故持戒福所感之身非法身也。
  经。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四释也。言如来说三十二相者。谓持戒福所感色身之相也。即是非相。谓非持经智慧所得法身之相也。是名三十二相者。结成初句也。此中文意。明其持戒不及持经故名超净也。戒福能生净报。尚自不及持经施福能生染因。岂比持经功德。
  经。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第二内财校量也。文复有二。一举劣显胜。二释胜所以。前中有三。一举劣。二显胜。三领解。此初举劣也。前虽舍无量珍宝为是外财。犹疑轻鲜。今举恒沙身命为是内财。恐将殊胜。有斯疑惑故重校量。言善男子等者。兼举无贪心也。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者。正明无量福也。
  经。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二显胜也。取相布施虽舍多身。终成有漏离相持经纵传一偈已过无量。所以然者。世间出世间因非□故。
  经。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 第三领解也。文复有二。一领解。二叹胜。此文初也。言涕泪悲泣者。涕者落也。泪者目津也。神恸谓之悲。无声泪下谓之泣。彼须菩提闻能诠深教解所诠深义。又闻舍恒河沙身命不如持经一偈。所以念彼舍身之苦。欻尔增悲敦敬法之诚零然下泪。问。闻经悟解应喜。何以悲泣。答。有悟解生悲。如须菩提闻此经有悟解生喜。如舍利弗。闻法华经有悟解生悲喜。如善集王。闻金光明经悲喜交集。今须菩提所以悲泣者。谓耳餐正说慧鉴真如。一即慜彼舍身之苦。二即忻今所说。三即恨不早闻。四伤不闻之者。所以有此悲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