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续藏
- 古逸部
-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
经。若有色若无色 第二称依止是身也。若有色者。谓欲色二界有色身故。若无色者。谓上四空众生无形色故。此二亦摄一切众生。是故菩萨总令众生出离三界也。
经。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第三境界称也。想是能取境。是所取就想明境故。云境界摄也。若有想者。谓无所有处已下众生除无想一天。余皆有粗想取粗境界故。若无想者。谓四禅中无想一天都无想心取境界故。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者。谓有顶一地无粗想故名非有想故名非无想。此中言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者。剩一若字若存下若字即非一地。此三亦摄一切众生尽。
经。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第二明第一心也。谓令众生得大涅槃第一乐故。然彼菩萨所起如上广大愿者定也。为与众生究竟常乐名第一心。我皆令入者举菩萨之大慈也。无余涅槃者。明所得之圆寂也。永尽三火名之为灭。高升彼岸目之为度。以斯证入名灭度之。言无余涅槃者。离二生死故名无余也。
经。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第三明心常也。然此菩萨远离分别见成就同体悲。此悲所成由智所立智通一想。悲即无二即无疲厌。通一想故常自涅槃。是故论云。菩萨取一切众生由如己身。以此义故。菩萨自灭度无异众生灭度也。
经。何以故者。第四明不颠倒心也。文中有二。初征起。后释成。此文初也。征之意者。菩萨设见众生。是己所度有何过耶。
经。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后文释成也。今泛明颠倒有其三种。一见倒。二想倒。三心倒。此中离想倒故名为不颠倒。如是想倒依身见起。是故菩萨起如是想失菩萨名。若翻于此即顺正慧不起如是名不颠倒心也。
经。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自下第二答前所阙云何修行也。文中有三。一教菩萨不著自身修行。二教菩萨不住报恩修行。三教菩萨不住果报修行。此中阙初段文也。所以答修行问。先明布施者。以菩萨万行六度为愿源。波罗蜜中檀义通摄。是故举斯一号该彼六门。即檀波罗蜜名资生施。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名无畏施。谓持戒忍辱施人无畏故。毗离耶禅那般若等名为法施。由精进故说不疲惓。由禅定故能知物心。由智慧故能如实说也。言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者。不著果报恩修行也。不应求彼供养恭敬赞叹等报也。
经。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第三明不住果报修行也。谓不求未来人天等果。此果酬因故名果报。即六尘等是当果体为此行施名著果报。菩萨远离名不住色等。
经。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第三答降伏心问也。准魏经云。不住于相想。此中略想字文中有六。一标二征三释四喻五合六劝。此文初也。若起相想二取未亡。欲求真空还成有漏。是故菩萨除灭妄想清净三轮故。于施门更彰降伏。言不于相想者。谓不见施物受者及施者故。
经。何以故者。第二明征起也。此之征意。谓拂疑心。所以然者。凡施等福从心想生。想既不存福凭何起。
经。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第三释也。住相有漏果报有边不住无漏故。福聚无量也。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第四喻也。喻中有二。一略举东方。二广引九方。就初喻中文复有二。一如来问。二善现问答。此即问也。虚空界非十方。方是不相应行法色上假立。今以方辨空故。名东方虚空耳。
经。不也世尊 第二善现答也。不者非义也。者助词。虚空无边故非思量矣。
经。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第二广引九方也。文复有二。名义如上。此即第一如来问也。言四维者不正之义也。
经。不也世尊 第二善现答也。
经。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第五合也。谓无住施福如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也。
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六劝也。此中劝意义合六度准知万行例亦应然。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自下大文第二明断疑也。准下论云疑有总别。总即二十七段。别有三十二疑。论虽不叙而无别目。今取论意略为立名。此即第一名不住为佛疑也。论叙疑云。若不住于法行于布施。云何为佛菩提行于布施。为断此疑经文有六。一问二答三征四释五述六成。此即第一问也。谓可以得生住异灭三种有为色身之相得见真法身以不。
经。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第二答也。为防疑者。妄起分别执有为相言见法身。是故答中总言不可。
经。何以故 第三征也。现见如来王宫生双林灭八十年住世三十二相成身。何故言不可以身相见也。
经。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第四释也。身相是妄相法身名实相。妄相非法身名相即非相。
经。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者。第五述也。有相虚诳而不称真故。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六成也。若见有为虚妄之相。非是无为真实之相。即是了悟法身名为见佛。故言即见如来。
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自下断第三疑。此名因果难信疑。论叙疑云。向依波罗蜜说不住行。于布施说因深义。向依如来非有为体说果深义。若尔未来恶世人不生信心。云何不空说耶。为断此疑经文有二。一须菩提疑问。二如来正答。此初问也。言颇者能也。如是深经现在正法有能信者。未来恶世人能生实信也耶。
经。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第二如来正答也。文中有二。先呵后教。此初呵也。所以呵者止其疑耳。
经。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后文教也。文复有二。初总教后别教。总中有三。一明信时。二明信德。三明信相。此初明信时也。准大集经说五种坚固。初五百年解脱坚固。次五百年禅定坚固。次五百年多闻坚固。次五百年福德坚固。次五百年斗诤坚固。今言后五百岁者。即当第五五百年也。于此恶世时有能生信者也。
经。持戒修福者 第二明信德也。准魏本经加其智慧此本略也。言持戒者谓息灭诸恶。福德者谓修诸三昧。智慧者谓随顺二空。要当具此三学。方能生其实信。问。前之五度总名福德。焉知此义偏受定门。答。通而论之即该前五。克取殊胜定学偏优。以定善中能集福德。引诸神通安乐事故。
经。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者。第三明信相也。于此章句者。谓因果深教也。能生信心者。谓德备人也。以此为实者。正明信相也。信既备矣。说岂徒然。
经。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百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者。后文别教也。于中有二。初明修福。后明修智。此文初也。于中有四。一明信因。二明信体。三明信缘。四明集果。此即第一信因也。言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者。明其不少简异初心。已于无量千万佛所者。彰其已多记明根熟 种诸善根者。谓于佛田烧香散花称名赞德。种无贪等三种善根也。
经。闻是章句乃至由一念生净信者。第二明信体也。乃至一念生净信者。一念即一刹那心净意乐也。信以心净为性故言净信矣。
经。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 第三明信缘也。为佛知见故信心不退。问。知见二种有何别耶。答。肉眼是见而非知。比智是知而非见。愿智亦知亦见。异肉眼故言知。异比智故言见。故曰悉知悉见。由佛知见故。若有人欲得供养恭敬。自叹已有持戒等功德。彼人不能说是人自知故。
经。得如是无量福德 第四明信果也。信虽一念福即无量。庄严论云。谓有智人。于大乘胜法而生大信得三种果。一得大胜果信增长故。二得大福果福增长故。三得大菩提果功德无等及佛大体故。
经。何以故 自下后文明修智也。文中有三。初正释次重成后辨别异。初中复二。先征后释。此文征也。征之意者。修习成福已生净信。复说修智有何意耶。
经。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后文释也。此复有二。先释离我相。后释离法相。此文初也。问。我等四相通名我执。有何差别建立四名。答。不观三世差别之异。总执为我名为我相。计现在蕴有续。前义名众生相。计现在蕴。一期住因名寿者相。计现在蕴趣。后六通名为人相。由斯差别故名四种。
经。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后文别释离法相也。准魏经有四句。此中但有两句。无法相者离增益过。亦无非法相者离损减执。
经。何以故 自下第二重成也。文中有二。先征后释。此初征也。征之意者。先离我相已成证净。更离法相其故何耶。
经。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后文释也。文复有二。先总后别。此文初也。通举有无二执故言总也。夫法执为因我执为果。不断法执我执还生故。云若心取相。取有无二种相也。即为著我人等者。我执因之而起。
经。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后别释也。于中有二。一明离我相。二明离法相。此文初也。若取法相者。谓妄执诸法实有体故。即为著我人等者。法执为因我执还生也。
经。何以故 第二释无法相也。文中有二。先征后释。此初征也。前离法相已我执不生。更离非法相其故何耶。
经。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后文释也。虽离法相不起我执。若取非法相还成法执。法执为因人执还生故。云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经。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后文辨异也。文中有二。初正简后引证。此文初也。此中文意欲明证信。离法非法不同向前所说此信。不应取法者。不应如声取法也。不应取非法者。随顺第一义智正说如是取也。
经。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后文引证也。得旨忘诠法尚应舍。凭诠会旨。何况取为非法。此意明证信。于言教上不得作有无信也。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自下断第三疑也。此名化佛证说疑。论叙疑云。向说不可以身相成就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非有为相得名故。若如是云何释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名为佛。云何为人说法。为断此疑经文有二。一问答断疑。二校量显胜。前中有六。一问二答三征四释五重征六重释。此初问也。汝意可谓。化身如来所得菩提是真得耶说四谛法是真说耶。
经。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第二答也。言如来者。三身之中是化身也。此佛于金刚座上示得菩提。不依法空非真证故。鹿野苑中十二行相现转法轮。但说小乘非真说故。由斯善现答此二相无有定法名为证说矣。
经。何以故 第三征也。岂得如来都不说耶。是故论云。有人谤言如来一向不说法故。
经。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第四释也。此中但说言化说非真非谓都无言说。是故经言。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也。听者不可作有无相取说者不可作有无相说。何以故。非法非非法故。言非法者妄法无体故。非非法者真如实有故。
经。所以者何 第五重征也。何故但言如来所说法耶。不言如来所证法耶。
经。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六重释也。一切圣人皆证真如无为。为此立三乘贤圣等差别名也。以下智证故得声闻菩提。以中智证故得缘觉菩提。以上智证故得无上菩提。故言而有差别也。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第二较量显胜也。文别有二。初举劣后辨胜。初中复四。一问二答三征四释。此初问也。所以断疑之后有较量者。当知疑生即理惑。疑断即福增。福增既在于能诠故彰施福之非福。而今返问善现者。宝丰而福胜故曰甚多。
经。何以故 第三征也。以多为聚。聚有二义。一积聚义。二进趣义。义既有两。今但言多为目何等故须征矣。
经。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第四释也。言福德者。谓施等积聚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谓非持经说法进取之福也。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者。是积聚多也。
经。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第二辨胜也。文中有四。一标二征三释四结。此初也施宝虽满于大千。总以积聚之福故多为劣。持经下至于四句为是进取之福。故名为胜。言受持者。受谓领纳听闻。持谓任持不忘。受持者令自成佛。为他说者令他成佛。自利利他皆菩提业。是故此福胜彼难量矣。
经。何以故 第二征也。怪其福胜所以返征。是故论云云何此二能大得菩提耶。
经。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第三释也。一切诸佛者。所谓法身诸佛也。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谓报化身也。皆从此经出者。法身从此经显出。报化二身从此经生出也。
经。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四结也。此明生了二因得三身果。总名佛法。佛谓觉者。即能觉为智身。法谓所证。即所觉为法身。能觉所觉合而称之故名佛法。即非佛法者。谓如来所得佛法非二乘等共佛法矣。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自下断第四疑。此名声闻得果疑。论叙疑云。何说圣人以无为法得名。以是义故。彼法不可取不可说。若尔须陀洹等圣人取自果。云何言彼法不可取不可说。既如证如说。云何成不可取说。为断此疑经文有三。一总约四果以显其得。二别约罗汉以显其失。三引己证成种彰其事。前中有四。所谓四果。一一果中皆有问答征释。此即初果之中第一问也。须陀洹者名合二义。一名预流。创预出世圣果流故。二名逆流。已逆世间生死流故。此人永断三界见惑我执已亡。以须菩提证无学道能知是事。为欲成其无取说义。是故问言。须陀洹人已断我执。作是念言我得果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