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续藏
- 古逸部
- 药师经疏之二
药师经疏之二
经。白言至啼泣围绕 二明正请文分为四。一躬缠婴疾。二使者追魂。三染净授王。四随业处断。此则初也。
经。其人至法王之前 二使者追魂。阎摩者唐本云琰魔。宋本名阎罗。音有轻重。此云静息。以静息罪人令后过不起前过易灭故名静息。如将罪人至彼王前恐其拒讳。更增忘语罪无由息。便以神力化作罪人。本昔为罪处所相状令其即伏。由伏罪故不起拒讳忘语之罪静息后过令不滋蔓故名静息。又以正法劝诸罪人。令于前罪生重惭愧罪得易灭故称法主。是鬼趣摄在于地下五百逾缮那别有住处。广如瑜伽俱舍论说。诸鬼本处。琰魔王国于此赡部洲下过五百逾缮那有琰魔王国。从广量等。从此展转散居余处。或有端严具大威德受诸富乐如自在天。或有饥羸颜貌丑陋。如是等类广说。如经引其神识置于阎摩法王之前者。若有患人决定便死。则受鬼身容可阎王别遣儿为使而引取之。如未定死。则不受鬼身。何有鬼身得引生人之识。不可人之识在别鬼身中。若不在鬼使身中识心既不孤游。云何引得至阎摩王前。当知此是药师如来。及经之威力。令彼患人第六意识见分之上起此三种解行。相分一为阎摩王。二为王使。三为己身。为自神识所依随使而行至阎王前。其实神识未曾离身。若是本识随行舍处。则成死尸不可说离身。若是六七等识。依本识故而得现起。若离本识无种子故。无由得生。是故八识俱无离身孤行之理。如人梦中师僧父母遣使来唤。梦见己身。随使而行达至师僧或父母前。当知师僧或复父母。使人己身皆是第六意识是分之上现此三种相分。似有去来实无去来。所以然者。以一切心及心所取境之时。非如灯明舒光照物。但如明镜远照影现镜中如人在地远见日月此亦如是。药师如来及经威力。令彼患人见。如此相似有往来实无往来故。涅槃经第九卷云。若有闻是大涅槃经言。我不用发菩提心诽谤正法。是人梦中见罗刹像。心中怖懅罗刹语言。咄善男子。汝今若不发菩提心当断汝命。是人惶怖。觉已即发菩提之心。是人命终。若在三恶及在人天续复忆念菩提之心。以是义故。是大涅槃威神力故。能令未发菩提心者作菩提因。
经。此人至阎摩法王 三染净授王。同生神者。若约实而言神即识也。同生神者。即阿赖耶识。以赖耶识是寿生之意。与身同时而生故名同生。随其所作。若福一切皆书者。谓随诸众生所生罪福皆悉熏在阿赖耶识中。或是阎摩王为令罪人无有忘。伏本所作故。作同生神。从生已来害其罪福。或是药师如来及经威力。现作同生神书其罪福尽持授与阎摩法王者。谓由阿赖耶识中。具有罪福种子为因缘。药师如来及经之威力为增上缘。令罪福相各现于患人第六意识之上。令阎摩王他心智尽见患人罪福之相。或阎摩化作同生或佛及经现同生神。
经。时阎摩至处分之 四随业处断 谓阎摩王推问其人取其口实算计所作。答罪若福。随其罪福。或多或少。而处断之。谓罪多者。处入三恶趣。若福多者。断令往人天。
经。若能至供养 三劝病修供文分为四。一正为修供。二缘此魂归。三克日定生。四亲经过息。此则初也。谓有若然为此病人归依彼佛。如法供养者必当称遂也。
经。即得至忆知 二缘此魂归即得还复者。谓有实死虽复修福识不得还。或有因修福故。彼白王使所引之识得还身中二理不定。如从梦觉者。如在梦中明了自见。此亦即是以梦类梦故称为如。
经。或经至四十九日 三克日定生。谓病人神识得回还时。或经七日或复乃至四十九日。
经。神识还已至不造恶业 四亲经过息。谓识还之时皆自忆知。善不善业所得果报。由自证见业果报故乃至失命不造恶业。
经。是故至如来 四结劝供养。谓劝一切信男女等。乃至尽形应当供养药师如来。
经。尔时至如来也 五示病救方丈分为二。一阿难问。二救脱答。此则初也。
经。救脱至重病 二救脱答文分为二。一明脱病。二明除难就初文中文分为六。一脱苦。二持斋。三修功。四造像。五续明。六造幡。此则初也。
经。当为至八分斋 二持斋。谓七日夜为于患人修行八禁。
经。当以饮食至比丘僧 三为修功文分为三。一教供养。二教礼忏。三教讽诵。此则初也。当以饮食供养比丘者。是供僧宝。
经。昼夜至如来 二教礼忏。六时礼拜者。是供佛宝。
经。四十九遍读诵此经 三教讽诵读。诵此经者。是供法宝。
经。然四十九灯至大如车轮 四然灯。四十九者。总举大数故。随愿往生经云。燃四十九照诸幽冥。苦痛众生蒙此光明。皆得相见。缘此福德拔彼众生悉得休息。造像七躯。明置像安灯方法。谓造七躯像。像别自处一座。又造七轮灯。其轮形量大如车轮。一一像座。前各置一轮灯。一一轮上各置七盏灯。如此供养已。依然灯功德经得四种利益。一获福无量。二二临终明耀。三死得生天。四当成正觉。获福无量者。若有四众发清净心为求福故。或于塔庙诸形像前而设供养。奉施灯明。乃至以少灯炷。或膏油涂然持以奉施其明唯照道之一阶。舍利弗如此福德非是一切声闻缘觉所能了知。唯佛如来乃能知也。舍利弗照道一阶福德尚尔。何况全照一阶道也。或二三四阶道。或及塔身一级二级乃至多级。一面二面乃至四面。及佛形像。舍利弗彼所然灯。或时速灭。或风吹灭。或油尽灭。或炷尽灭。或俱尽灭。譬如诸龙以嗔恚故。出云垂布。于中起电起已寻灭如是。少时于佛塔庙奉施灯明。所得果报福德之聚。唯佛能知。临终明耀者。谓信男女等。于佛塔庙施灯明。已临命终时。得三种明。彼善男子善女人等。临命终时。先所作福悉皆现前忆念善法而不忘失。是为一明。因此便能念知自己。先于佛所殖诸善业。又于命终时得如是念。我于佛像塔庙等前。已曾供养作是念。已心生踊悦。是为二明。因此便能起念佛觉。又于命终时见余众生奉行布施。是他作已起。如是念我。亦曾于佛支提所奉施灯明。我令亦当复行布施得欣喜心已无有死苦。是为三明。因此便得念法之心死得生天者。谓信男女等。于佛塔庙施灯明已死便生于三十三天。生彼天已于五种事而得清净。一者得身清净。二者于诸天中得殊胜威德。三者常得清净念慧。四者常得闻于称意之声。五者所得眷属常称彼意心得欣喜。得成正觉者。如偈说言。牟尼牛王清净眼。以好灯明照彼塔。得于无漏无上道。其身光明照十方。见四真谛具十力。不共之法亦究竟。得遍见眼成善逝。此果皆由布施灯。
经。或复至不绝 五续明。谓经七七日也。
经。当造至四十九尺 六造幡。谓造五色续命神幡长四十九尺故。随愿往生经云。幡盖供养已。随心所愿至成菩提。幡随风转破碎都尽。至成微尘风吹幡尘。其福无量。幡一转时。转轮王位。乃至吹尘小王之位。其福无量。问。唐宋二本明放四十九。生何独随文阙而不载。答。此文在于译家。义准合有。
经。复次至王等 二明除难文分为六。一灾兴王境。二七难侵民。三皇帝垂慈。四宜修上供。五肃清役励。六帝寿遐延。此则初也。言灌顶者。谓最大国太子初登位时。诸小国王及诸群臣。各取四大海水灌其头顶名灌顶王。
经。若灾难起时至不雨难 二七难侵民。问。何故七难俱时出现。答。金光明经第六卷说。由王暴虐不修善事。诸天即便舍离。是王令其国败生大愁恼。兄弟姊妹眷属妻子孤迸流离身亦亡灭。流星数堕二日并现。他方恶贼侵掠其土人民饥饿多诸疾疫。所重大臣舍离薨亡。象马车乘一念丧灭。诸家财产国土所有互相劫夺刀兵而死。五星诸宿违失常度诸恶疾。疫流遍其国。诸受竉录所任大臣及诸群僚专行非法。如是行恶偏受恩遇修善法者。日日衰灭。于行恶者而生恭敬。见修善者。心不顾录恶星变动罗刹乱行三灾并现。七难便起。今此七难配为三灾。初一难是疾疫。次四难是刀兵。后二难是饥馑。
经。尔时至诸系闭 三皇帝垂慈。谓刹利大王。应于一切起慈悲心。放诸囚禁。
经。依前至如来 四宜修上供。谓依前法七日七夜自受斋戒等。
经。时灌顶至即得安隐 五肃清役励文分为四。一除他方反逆难。二除非时风云难。三除人民疾疫难。四除恶星变怪难。此则初也。其王境界即得安隐者。明他方侵逼难自界反逆难得除之相。
经。风雨至丰熟 二除非时风雨难。风雨以时禾稼成就国土丰熟者。明非时风雨难。过时不雨难得除之相。
经。一切国界至扰乱众生 三除人民疾疫难。一切国界所有众生无病安乐多生欢喜。于其国界亦无夜叉罗刹毗舍阇等诸恶鬼神扰乱众生者。明人民疾疫难得除之相。
经。所有恶相皆即不现 四除恶星变怪难。所有恶相皆即不现者。明星宿变怪难日月薄蚀难得除之相。
经。彼灌顶至并得增益 六帝寿遐延。谓帝王自身寿命色力等皆得增益。
经。尔时慧命至而可更延 六令延遐寿文分为三。一难。二通。三辨。此则初也。明阿难设难前救脱云。于未来世当有众生身婴重病。乃至此人神识得回还时。既言死相现前则是寿命已尽。复言亲属为归三宝等。即得还复寿命更增故。令难言云何已尽之命而可更延。
经。救脱至九横死耶 二通文分为二。一返质。二顺成。此则初也。语阿难言。汝岂不闻。如来所说九横死耶。
经。是故至方便 二顺成。是故教以咒药方便是除横法故。唐本云是故劝造续命幡灯修诸福德以修福故。尽其寿命不经苦患。宋本复云。我闻世尊说有诸横。劝造幡灯令其修福。又言昔沙弥救蚁已修福故。尽其寿命不更苦患。身体安宁福德力强使之然也。此答意云何夫横死者。皆是不定业。此业若有顺缘资助则得延长。若无顺缘资助则便短促。是故劝造幡灯修敬三宝等福德。以修福德为资助顺缘故。遂使是人尽彼先业所感寿命。终不中逢更经枉横苦患也。
经。或有众生至是为初横 三辨文分为二。一征。二结。就初文中文分为九。一医治失御。二柱被王刑。三放逸亡魂。四火来焚烧。五津流所溺。六逢兽亡生。七饥馁受终八起尸相损。九山崖坠落。此则初也。得病非重等者。以无资缘故而便致死。或后医人疗治失所者。依金光明经第七卷说。流水问父。云何当知四大诸根衰损代谢而得诸病。时父持水而答其子。三月是夏。三月是秋。三月是冬。三月是春。是十二月三月而说。从如是数一岁四时。若二二说足满六时三三本摄二二现时随是时节消息饮食是能益身。医方所说随是岁中诸根四大代谢增损令身得病。有善医师随顺四时。三月将养调和六大随病饮食及以汤药。问如是诸病何时当发。答多风病者忧则发动。其热病者秋则发动。等分病者冬则发动。其肺病者春则增剧。问。诸病若增云何对治。答。有风病者。忧则应服肥腻醎酢及以热食。有热病者。秋服冷甜。等分分服甜酢肥腻。肺病春服肥腻辛热。问。诸病源由因何而起。答。饱食然后则发肺病。于食消时则发热病。食消已后则发风病。如是四大随三时发。问。诸病相多食复当云何。答。风病羸损补以苏腻。热病下药服呵梨勒。等分应服三种妙药。所谓甜辛及以苏腻。肺病应服随能吐药。问。若风热病肺病等分违时而发当何疗治。答。应当任师筹量随病饮食汤药。由师失疫不顺医方遇违缘故非时而死。故宋本云。有病不治。又不修福汤药不顺针灸失疫不值良医为病所困于是灭亡。又法华经第二卷说。若修医道顺方治病。更增他疾。或复致死。若自有病无人救疗。设服良药而复增剧。所患虽轻实不应死而便横死。是为初横。
经。第二横者王法所杀 二枉被王刑。此人寿命是不定业。亦是杀生增上果故。涅槃经云。杀生之人得两种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若遇顺缘修福等资助不受王戮得寿命长。若不修福曩昔杀缘则被王害不得长寿故名横死。
经。第三至害其魂魄 三放逸亡魂。言放逸者。依涅槃经第八卷说。谨慎无放逸。是处名甘露。放逸不谨慎是名为死句。若不放逸者。则得不死处。如其放逸者。常趣于死路。若放逸者。名为有法。是有为法为第一苦。不放逸者。则名涅槃。彼涅槃者名为甘露。第一最乐。若趣诸行是名死处。淫无度者虽复自妻须避。三长月六及八王日。谓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亦名八节。曰临产一月产后一月。及三明下若有犯者名为邪淫。问。人守人嗔法守破法应名邪淫。人自有妻。何以为邪。答。既听受一日一夜。戒堕于法中。本虽是妇。今不自在。过受戒时则非法守。又为伤身乳儿时淫母乳则竭。又以心著淫欲不复护儿非道之处故名邪淫。醉无度者。如鸯崛魔罗饮酒荒乱淫匿其母。其母复与外人交通。持刀杀之。如智度论。佛语难提迦优婆塞。酒有三十五失。何等三十五。一者现世财物产竭。何以故。人饮酒醉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二者众病之门。三者斗诤之本。四者裸露无耻。五者丑名恶声人所不敬。六者覆智慧。七者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者伏匿之事尽为人说。九者种种事业废不成辨。十者醉为态本。何以故。醉时多失。醉已惭愧忧愁。十一者身力转少。十二者身色坏。十三者不知敬父。十四者不知敬母。十五者不敬沙门。十六者不敬婆罗门。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恍忽无所别故。十八者不尊敬仙。十九者不敬法。二十者不敬僧。二十一者朋党恶人。二十二者疏远贤善。二十三者作破戒人。二十四者无惭愧。二十五者不守六情。二十六者从色放逸。二十七者人所憎恶不喜见之。二十八者贵重亲属及知识所共傧弃。二十九者行不善法。三十者弃舍善法。三十一者明智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者远离涅槃。三十三者种狂痴因缘。三十四者身坏命终堕恶泥梨中。三十五者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騃。由淫醉无度恼乱众生。为诸非人害。其魂魄不得长寿故为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