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续藏
- 古逸部
- 药师经疏之二
药师经疏之二
经。若持此经至而用供养 二劝物受持。言供养者有其二种。一胜二财。法供养者。谓受持读诵宣说开解名法供养。财供养者谓种种花香宝幢幡盖名财供养故。智度论第三十云。法供养者。谓菩萨行六波罗蜜。以法供养戒时菩萨得无生法忍。自除烦恼。及除众生烦恼。供养者随其所宜。寒时应以薪火上衣温室被褥及以饮食。谓盛热时应以冷水扇盖凉室生薄之衣上妙之食。风雨之时就送供养。
经。尔时至皆诣其所 三四镇加威。四大天王与其眷属者。依俱舍论第十一云。四大天王所部天众。唯住妙高诸层级等有几层级其量云何。何等诸天住何层级。苏迷卢山有四层级。始从水际尽第一层。相去十千逾缮那量。如是乃至尽第四层亦十千量。此四层级。从妙高山傍出围绕画其下半。最初层级出十六千。第二第三第四层级如其次第。八四二千。有药叉神名为坚手。住初层级。有名持鬘。住第二级。有名恒憍。住第三级。此三皆是四大天王所部天众。第四层级。四大天王及诸眷属共所居止故。经依此说四大王众天。如妙高山四外层级。四大王众及眷属居。如是持双持轴。乃至七金山上亦有天居。是四大王所部封邑。是名依地住四大王众天。于欲天中此天最广。
经。若此经卷至还复如故 四益持祛横。谓若复有人诵持此经。摄心专念如来名故者。无性论说。此一念正闻熏习种子。虽在世间有漏心中。克性而言。是出世无漏心种子。此无漏心虽未生时以有四种功德。一已能对治诸烦恼缠不复现行。二以能对治诸恶险趣而不受报。三以能与法身而作了因。四以能与解脱身而作生因。由是持经人处无有横死。及诸恶鬼夺其魂魄。设以夺者皆以如来威力还得如故身心安乐。
经。佛言至如汝所说 二如来述成文分为二。一印可前言。二示其轨则。此则初也。
经。曼殊至右绕佛像 二示其轨则文分为八。一正劝修形。二劝念昔行。三如所愿乐。四称遂所求。五百怪长蠲。六众灾永弥。七毁禁还净。八临难蒙恩。此则初也。此人应作如来形像者。造立形像。福报经说。时忧填王复白佛言。人作善者。此之福祐当何所获。佛去已后我恐不复见佛。今欲作佛形像恭敬承事得何福报。愿佛哀愍为我说之。佛告王言。作佛形像报父母见欢喜端政威德重爱乐终无厌。作佛形像报金色身炎光犹妙师子像。众生见欢喜。作佛形像报阎浮提大姓刹利婆罗门福人。于中生作佛形像报不生边地国不盲不丑陋。六情常完具作佛形像报临终识宿命见佛在其前不觉死苦时。又法华经第一卷说。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鍮石赤白铜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采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慈悲喜舍者。维摩第三卷。文殊问云何行慈。维摩诘言。菩萨作是念。我当为众生说法。是则真实慈也。何谓为悲。答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何谓为喜。答有所饶益欢喜无悔。何谓为舍。答所作福祐无所希望。又涅槃经第十五说。夫修慈者。能断贪欲。修悲心者。能断嗔恚。修喜心者。能断不乐。修舍心者。能断贪欲。嗔恚众生。嗔有二种。一者久于过去修集。二者于今现在修集。修慈心者。能断过去。修悲心者。断于现在。又解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于诸众生生欢喜心。是名大喜。无所拥护名为大舍。若不见我法相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是名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问法有多门。何故唯修慈悲喜舍。答如偈说言。若于一众生不生嗔恚心。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假使五通仙悉满此大地。有大自在王奉施。其所安象马种种物所得福报果不及修一慈十六分中一下三亦尔。
经。应念彼如来本昔大愿 二劝念昔愿。谓忆念彼药师如来本昔所发殊胜大愿。
经。并解释此经如所思念 三如所思念。问解释此经有何尊胜。答金刚般若经说。随所有处说是法门。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
经。如所愿求至得男女 四称遂所求。谓诸有所求皆得圆满。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经。或复有人至皆悉隐没 五百怪长蠲诸恶梦相怪鸟于其住所百怪出现。若能供养彼如来者。诸不吉祥由斯隐没。
经。或有水怖至皆得解脱 六众灾永弥文分为二。一逢自境难。二逢他国难。此则初也。水火等怖是非情难。诸恶兽等是有情难。谓由忆念彼如来故。一切众难皆得解脱。
经。若他国侵扰至恭敬尊重 二逢他国难。谓他邦土诸恶王等贪国位故。侵掠封邑恐动百姓等。是他国难。由念药师如来名故。他方逆贼不能为害。恭敬尊重者。谦逊畏难言恭。推其智德言敬。一切众中德无过上言尊。敬畏之心过于父母言重。
经。复次至五百戒 七毁禁还净文分为四。一持戒。二毁禁。三供养。四蒙救。此则初也。问众生何故受三归依。答涅槃第五云。一切众生怖畏生死诸烦恼故。故受三归。譬如群鹿怖畏猎师既得免离。若得一跳则喻一归。如是三跳则喻三归。以三跳故得受安乐众生亦尔。怖四魔恶猎师故受三归依。三归依故则得安乐。云何不事余天者。智论第二云。如摩醯首罗天。此云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如韦纽天。此云遍闷四臂捉具持轮骑金翅鸟。鸠摩罗天此云童子。擎鸡持铃捉赤幡骑孔雀。皆诸天大将。是三天爱之令人得如愿。是三天恶之令人七世灭。既有如此力。云何不事天。答是天一切常怖畏不能除却诸衰苦。有人奉事恭敬者。现世不免没忧海。有人不敬不供养。现世不妨受富乐。当知虚诳无实事。是故智人不属天。又随愿往生经说。自作自得非天与人。问如受八戒八种缘具始成于戒未知五戒为总受始成亦通别受。答智论十三云。五戒有五种受名五种忧婆塞。一者一分行忧婆塞。二者少分行优婆塞。三者多分行忧婆塞。四者满分行优婆塞。五者断淫优婆塞。一分行者。唯受一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谓受四戒。满分行者。尽持五戒。断淫者受五戒。已师前更作誓言。我于自妇不复行淫。云何受持十戒。谓男女等发心出家。创初与受受此戒唯通沙弥沙弥尼。受菩萨一百四戒者。菩萨戒多少诸经论说咸悉不问。如宋本云二十四戒。唐本云四百戒金。此经本一百四戒。犯网经有十重四十八轻。瑜伽地持有四重二十五轻。此由菩萨戒多疑心。即是如来随病说药多少不同。如声闻戒中。或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以在家出家及男女不同差别非一。如来量根优劣故制有异数。此亦应尔。梵本不同。有此三别。是故译经三藏称本而翻故有此不同。二百五十戒者。此亦不定。若依瑜伽。苾刍有一百五十一戒合一百。众学但为一戒。以众学随举三业。皆是不可限以百数。苾刍尼五百戒者。此亦不定。如四分尼律及尼戒不满四百戒。盖由开合故尔。
经。于随所至恶道 二毁禁。谓由破诸戒故堕于恶道。
经。若能至如来者 三供养。谓劝诸毁禁者。令修供养药师如来。
经。决定不受三恶道报 四蒙救 谓由供养彼如来故。能令重业决定不受。
或有至极苦 八临难蒙恩文分为三。一遇难。二称名。三遂愿。此则初也。诸谓女人临难之时受于极苦。或丧身殒命等。
经。若能至如来者 二称名。谓劝诸女人等。临危厄者。令至心念药师如来。
经。速得解脱至夺其魂魄 三遂愿。由念供养彼如来故。无诸痛恼。速得解脱。所生孩子支体成满色貌端严。睹者钦敬利根聪睿寿命延长。不为非人害其魂魄。
经。尔时世尊至多生疑或 三师资辨益文分为三。一佛问庆嘉。二阿难具陈。三如来顺成。此则初也。慧命者叹德也。谓无流胜解顺空不断。以此为命故云慧命。即离五种邪命。如无上依经及诸经论说。若在家人五种不净。一卖刀仗。二贩鱼肉。三货生口。四造毒药。五酤诸酒。以斯存命故非净命。出家离此。以慧为命。又慧非诸过。亦为净命。或言长老。谓年尊德广亦是美行之异名。今言具寿义亦非异。阿难者此云欢喜。亦云庆喜。欢喜之名三因缘立。一过去因缘。如经中说。释迦过去行菩萨时。作一陶师名曰大光。值过去世释迦文佛父名净饭。母曰摩耶。侍者弟子名曰阿难。国土眷属如今无别因。即发愿。愿我当来成得佛道。还如今佛因斯本愿今得成佛故。令侍者还字阿难。二现在因缘。阿难比丘面貌端政。世人见之莫不欢喜故字阿难。故智论中赞叹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花。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三父母立名。父母何缘与字欢喜。喜时生故。何者喜时。所谓如来得道夜。时如来十九逾城出家。既出家已六年。自饿身极羸瘦。父王遣人恒往睦伺知极微惙常恐不全。菩萨后时知饿非道。受食乳糜欲取正觉。魔作是念。若佛道成空。我境界曼道未成。当败其志。遂率官属十八亿万。持诸苦具来怖菩萨。菩萨于时入胜意慈定。令魔眷属颠坠退落。魔既被降便作是念。菩萨力大。非我能胜。当恼其父。遂便往诣净饭宫。且喝如是言。悉达太子昨夜死矣。王时闻已从床而堕。良久乃苏。便为伤叹念子。在家当为轮王。何其出家空无所获。未久之间。菩提树神以佛道成。复持天花庆贺父王当成佛。时天雨妙花而为供养故持庆王。其时亦往净饭宫上喝如是言。大王当知。汝子已得道魔众已破。散光明如日出。遍照十方国。王时生疑。向者有天言。我子死。今复有天云。子成道。何者可信。菩提神曰。我言可信。向者是魔故相恼耳。我是菩提树神。以佛于我树下得道故相庆贺。王时作念。我子在家当为轮王。今者出家为法轮王。彼此无失。向者闻死。今忽闻生。一重大喜复闻道成两重大喜。未久之间。王弟斛饭夜生阿难寅抱诣王弟于昨夜生此一男。王时对曰。我子成道。汝复生男。众喜并集。与字欢喜。智度论说。昔有白种王名师子颊王名有四子。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甘露饭。净饭二子。一悉达多。二名难陀。白饭二子。一名跋提。二名提沙。斛饭二子。一名调达。二曰阿难。甘露饭二子。一摩诃男。二阿泥卢豆。今此阿难是佛昆季。
经。时慧命至无复疑惑 二阿难具陈文分为三。一彰己谛诚。二惧他不信。三生诽坠苦。就初文中文分为四。一述。二征。三释。四合。此则初也。今此阿难彰己自信故无疑惑。
经。何以故 二征。何所以故不生疑惑。
经。一切至清净 三释。身口意行无不清净者。夫烦恼未尽。三业有漏所见不明。所说不定可生疑惑。如来烦恼习尽。三业清净所见分明。说必楷定。是故不疑。
经。世尊至无有差异 四合。如日月轮妙高山王。不堕不倾。佛言无异。亦复如是。
经。大德至尔许功德 二惧他不信。或有众生无明所覆。信根残缺昏醉[夢-夕+登]瞢于佛深妙境中作无利语。云何但念一如来名。便获无边殊胜功德。由此疑惑而自毁伤。
经。心不信受至当堕苦趣 三生诽坠苦生于诽谤得三恶果。轮转无际犹长生死昏冥如夜饶者利也。益者乐也。故唐本云。失大利乐即其义也。利谓世间善果。乐谓出世涅槃计。闻药师佛名。信受恭敬。近得世间善果之利。远获出世涅槃之乐。金为不信生诽谤故既堕恶趣。所以失大利乐。
经。佛言至无有是处 三如来顺成文分为六。一正明顺成。二甚为难谅。三信微加力。四非谛小机。五受质诚难。六劫穷尽赞。此则初也。谓闻药师佛名。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堕恶趣者无有是处。
经。阿难至难信 二甚为难谅。谓药师如来名号功德是无分别智证如如成故。诸佛境界诚为难信。
经。汝令至威力 三信微加力。阿难信受是佛威力。
经。非一切至摩诃萨 四非谛小机。举二乘人不能信解故。法华第二云。一切声闻及辟支佛。于此经中力所不及。唯除一生补处者。如弥勒等是道理通论。初地已上菩萨各得无分别智。地地证得。真如法界。于佛所成名称功德随分信解。今言唯除一生补处者。据因位之中信极者为言。以此菩萨因中见性分明故作此说。非谓一生已外皆不信解。
经。阿难至信难于此 五受质诚难。人身难得者。涅槃三十四云。佛于一时取地少土置于爪上。问迦叶曰。我此土多一切十方大地土多。迦叶菩萨而白佛言。一切十方大地土多。如来爪上少不足言。佛言。迦叶舍于人身还得人身者。如爪上土。舍于人身得三恶身。如一切十方大地土也。三宝中信敬尊重亦难可得者。即为三难。佛宝难得者。涅槃第二云。芥子投针锋佛出难于是。又法华经第一卷云。诸佛与出世悬远值遇难。法宝难得者。彼经云。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僧宝难得者。如此中说闻彼药师如来名号复难。于是者虽举六难意明第六。闻药师如来名难。今既得闻正应信受。
经。阿难至亦不究尽 六劫穷尽赞举药师如来利他行愿说难可尽劝物定信。无量菩萨行者。谓彼如来本昔行无量利他菩萨行。无量诸巧便者。谓今得佛已后。以无量后得慈悲方便利益三乘。无量旷大愿者。谓彼如来非唯有十二大愿。乃有无量旷大愿利益众生故应专信。
经。尔时众中至合掌曲躬 四救脱闰生文分为四。一明清人。二明正清。三劝病修供。四结劝供养。此则初也。救脱者标请也。斯人悲缠蠢颊慈被合灵救见厄顷及恒沙脱当难念。过尘劫故名救脱。即从等者如前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