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续藏
- 古逸部
- 瑜伽师地论分门记
瑜伽师地论分门记
二明观察十六外事变异无常性分五。一明生起。二别释分十六 一明地事变异无常性分四。一问。二答分二。一明无常事。二明思念。三征。四答所以 二明园事变异无常性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明无常事。二明思念 三明山事变异无常性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明无常事。二明思念 四明水事变异无常性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立无常事。二明思念 五明业事变异无常性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立无常事。二明思念 六明库藏变异无常性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立无常事。二明思念 七八合明饮食变异无常性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立无常事。二明思念 九明乘事变异无常性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立无常事。二明思念 十明衣事变异无常性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立无常事。二明思念 十一明严具变异无常性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立无常事。二明思念 十二明歌乐事变异无常性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立无常事。二明思念 十三明香鬘等变异无常性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立无常事。二明思念 十四明资具变异无常性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立无常事。二明思念 十五光明变异无常性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立无常事。二明思念 十六明承奉变异无常性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立无常事。二明思念 三明二事摄义分二。一明所摄受事。二明资具事 四明总要义分四。一明正义。二征。三答所以。四总结 五明总结。
第三依比量明观灭坏行无常性分二 一比度现见灭坏无常分八。一明生起。二征问。三答正义分三。一成立生灭义。二成立自然灭坏义分三。一立因。二显果。三答难。四征。五答所以。六立喻。七破喻成因。八总结 二比度他世灭坏无常分六。一明生起。二总问。三答正义分三。一标。二释分七如论。三结。四征。五广答所以分三。一立宗。二破分三。一破俱生见。二破先后见。三破所欲等三法为因见。三总结。六总结分二。一标。二释分三如论。
别释分十中第三明观别离行无常性分四。一总问。二略答。三别释分二 一明内别离无常分三。一标。二释分二。一明未离相。二明已离相。三结 二明外别离无常分二。一标。二释分二。一明未离相。二明已离相 四总结。
别释分十中第四明观法性行。无常性分三。一问。二答分二。一明未合。二明当合。三结 别释分十中第五明观合会行无常性分三。一问。二答。三结。
别释分十中第六依乐受明观结缚苦行相分二。一总标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二别释分二。一依生等七种不可爱行明趣入苦行。二依有漏取蕴明趣入苦行分三。一立正义。二征。三答所以分二。一立因。二显果。
别释分十中第七依苦受明观不可爱苦行相分三。一明正义。二征。三答所以。
别释分十中第八依不苦不乐受明观不安隐苦行相分六。一明正义。二征。三答所以。四明入三苦体分三。一依乐行及受明入坏苦。二依苦行及受明入苦。三依不苦不乐行及受明入行苦。五明意趣。六总结。
别释分十中第九依观无所得行明入空行相分三。一立所缘境。二立能观慧。三结。
别释中第十依观不自在行明入无我行相分三。一明不自在义。二明无我义。三结。
第五总结 第六明四行摄十行义分三。一总标。二别释分四。一明无常行摄相分二。一标。二释 二明苦行摄相分二。一标。二释 三明空行摄相分二。一标。二释 四明无我行摄相分二。一标。二释 三总结。
明欲界四谛十六行相分五中第二明观集谛四行相分三。一明生起。二立正义。三总结 正义分三异门 初门依爱能引苦等四法明集行相分四。一明因行义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二明集行义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三明起行义分二。一立因。二显果。四明缘行义分二。一立因。二显果 第二异门依取因等四法明集行相分三。一总标。二别释分四。一依爱明因行义。二依取明集行义。三依上首明起行义。四依生明缘行义。第三总结 第三异门依烦恼随眠等明集行相分二。一总标。二别释分二。一依随眠种子明因行义。二合明集起缘三义分二。一总标。二别释分三。一依后有爱明集行。二依喜贪俱行爱明起缘行。三依喜爱明缘行义 第三明四行相总结分三。一立因。二显果。三结。
明欲界四谛行相分五中第三明观灭谛四行相分三。一明生起。二别释正义分四。一明灭行相义。二明静行相义。三明妙行相义。四明离行相义。三总结。
明欲界四谛行相分五中第四明观道谛四行相分三。一明生起。二别释正义分四。一明道行相义。二明如行相义。三明行行相义。四明出行相义。三总结。
明欲界四谛行相分五中第五明四谛行相总结。
三广解分三中第二明遍观上二界十六行相等义分二。一明生起。二别释分七 一明染净遍义分二。一依染品苦集二谛明遍义。二依净品灭道二谛明遍义 二明法智等种子依义分二。一立因。二显果 三明了相作意是间杂义 四明胜解作意是无间杂义分三。一立因。二显果。三结 五明无边际胜解义分三。一立因。二显果分七如论。二释无边际义分二。一标。二释分二。一观过。二明修相 六明住胜解作意者厌怖生死欣求涅槃胜利分三。一明厌生死趣涅槃胜利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二明修胜解作意者虽不随五欲转然有退转义分三。一立因。二显果。三结三明。未能趣入静界义分三。一立正义。二征。三答所以分二。一标。二释分二。一立因分十二如论。二显果 七明入四谛行相义分三。一总标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二别释分四 一明入苦谛行相分二。一明正义分四如论。二结 二明入集谛行相分二。一明正义分四如论。二结 三明入灭谛行相分二。一明正义分四如论。二结 四明入道谛行相分二。一明正义分四如论。二结 三明果利分二。一明离慢果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二明增上意乐适悦果分二。一立因。二显果。
三广解分三中第三明入四决择分次第分四 一明入暖位次第分三。一立因。二显果。三结 二明入顶位次第分三。一立因。二显果。三结 三明入忍位次第分三。一立因。二显果。三结 四明入世第一法位次第分二。一明体义分二。一总标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二别释分七。一明非灭义。二明非无缘义。三明非远离义四明非美睡眠义。五明愚痴似睡眠义。六明不相似义。七明正义。第二释名分三。一立因。二显果。三结。
二广解分十一中大门第九依出世道胜解任意明如实通达位相分五 一明断见道烦恼分位分二。一立因。二显果 二明得果差别分三。一依世道先已离欲界欲明得果差别分二。一明得果分三。一立因。二显果。三明无异相。二明差别分二。一标。二释。二依世道先倍离欲界欲明得果差别分三。一立因。二显果。三依先未离欲界欲明得果差别分二。一立因。二显果 三明现观义分四。一明正义。二立喻。三法合。四例显余喻 四明证现观相分二。一总标。二别释分二。一立因。二显果分十八如论 五明作意差别分二。一明胜解住意分位。二明远离作意分位。
二广解分十一中大门第十依观察作意等广分别修相分四 第一明初果之人断何烦恼证第二果等相分四。一明果位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二果相分二。一指前相。二明差别分二。一标。二释。三明一来义。四明不还相 第二依观察作意明有学无学修相差别分二。一总标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二别释分二。一总问分三如论。二广答分三。一答修自性分三。一立因。二显果。三结。二答修业分四。一总标。二列名分八如论。三别释分八。一明修得相。二明修习相。三明修净相。四明修遣相。五明修知相。六明修断相。七明修证相。八明修远相。四总结。三答修品类差差别分四。一总标。二列名分十一如论。三别释分十一如论。四总结 第三明摄乐作意分二。一立正义分三如论。二结 第四依加行究竟作意明后边定体明二。一明最后定相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二释金刚喻名义分三。一问。二答分二。一立喻。二法合。三结。
二广解分十一中大门第十一依出世道加行究竟果作意明究竟果相分十六 一明尽智及无生智德分二。一明尽知功德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二明无生智德分二。一立因。二显果 二明诸漏已尽等功德分七如论 三明十无学法德分二。一标。二释分七如论 四明于诸住及作意中随意自在转德分二。一总标分二。一标住相。二标作意相。二别释分三。一明圣住。二明天住。三明梵住 五明至极究竟等二十二德 六明具足六恒住法德分二。一标。二释分六如论 七明不受贪等烦恼德分二。一立因。二显果 八明心平等等德分五。一明心平等德。二明受供德。三明住有余依德。四明到彼岸德。五明住后有德 九明住无余依德分三。一立因。二显果。三明无漏界体相分二。一明无法。二明有法分二。一标。二释 十明不习近五处等德分二。一标。二释分五如论 十一明离邪见德分五如论 十二明离怖畏德 十三明加行究竟作意分位 十四明加行究竟果作意分位 十五明总结 十六明地义分三。一标。二释三立喻。
瑜伽师论本地分中独觉地分门记一卷
本地分第二广解分十七中第十四释独觉地分四。一明生起 二略答。三列名分五如论。四别释分五 第一明种姓相分三。一总问。二略答。三别释分三。一依薄尘明种姓分二。一立因。二显果分二。一不利他。二贪自利。二依薄悲明种姓分二。一立因。二显果分二。一不利他。二著自利。三依中根慢行明种姓分二。一立因。二显果分二。一明慢行果。二明中根果 第二明修道相分三。一总问。二略答。三别释分三。一明依利根求证及于蕴等善巧立初道相分三。一立因。二显果。三结二依中根顺决释分及六善巧立第二道相分三。一依顺决释分立道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二依善巧立道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三总结。三依钝根得沙门果及善巧立第三道分三。一依得有学果不得无学果立道分三。一立因。二显果。三明不证无学果。二依善巧等立道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三总结 第三明习成相分二。一问。二答分三。一依初道立果分二。一立因。二显果。二依第二三道立果分二。一立因。二显果分二。一立果体。二显果德。三明差别分二。一依初道立名。二依后二道立名 第四明安住相分二。一问。二答分二。一依麟角喻明安住胜解等作意分二。一立因。二显果分五如论。二依部行喻明共相杂住分二。一明杂住义。二指文 第五明游行相分二。一问。二答分三。一明善护身等功德。二明不以语言化利有情因由分三。一明正义。二征。三答所以分二如论。三明前三俱是趣寂之义。
已上独觉地分门记究竟。
菩萨地第十五分门记卷第二
初持瑜伽处分十八中。第九明施品分六。一总明修六度意趣分三。一立因。二显果。三列六度分。二总别问施度。三颂略答分九如论。四长行略释分二。一标。二释。第五广解分九。
一明自性施分三。一总问。二广答分五。一依自性明自性施。二依施物明自性施。三依身语二门明自性施。四依思念明自性施。五依取受人明自性施。三总结。
第五广解分九中第二明一切施相分四。一总问。二广答分三 一答施事分三。一总标。二列名分二如论。三别释分三。一明内财。二明内外财。三明外财 第二答施内身因由分二。一总标。二别释分二。一明舍自内身分二。一明舍全身分三。一明正义。二立喻。三法合。二明舍支分。第二别释施外物相分二。一标。二释分二。一明随意受用。二明自在受用 第三答施差别义分二。一略释分三。一总标分二。一标。二释。二征问 三答分二。一明不施相。二明施相。二广解施差别义分二。一总标生起。二广解分六。一依有财无财明施差别。二依法施明施差别。三依无碍解明施差别。四依四无量胜意乐明施差别。五依施障对治智明施差别。六依增上意乐胜解明施差别。初文分四。一明在家菩萨行财施差别。二明出家菩萨行财施差别。三明在家菩萨具慧人行财施差别。四明出家具慧人行财施差别。
初文分二。一明在家菩萨舍内财差别分四。一依非理损害于他明内施差别分二。一立正义。二明因由。二依现利无量有情事明内施差别分三。一明正义。二征。三答所以。三依诸魔等明内施差别分四。一明正义。二征。三答所以。四例余。四依痴狂等明内施差别分五。一明正义。二征。三答所以分四如论。四明应施人。五明总结 第二明在家菩萨施外财差别相分二。一总标。二别释分六。一依妻等明外施差别分二。一明无利不施相。二明有利施相。二依非同意物明外施差别。三依他妻明外施差别。四依有宜饮食等明外施差别。五依引无义利物明外施差别分三。一明正义。二征。三答所以分二。一标。二释。六依可施不可施明外施差别分三。一总标。二别问。三广答分二十如论。
一依捕猎等法明不可施。二依杂秽祠祀明不可施。三依杀羊明不可施。四依无量有情所依明不可施。五依罩罗等明不可施。六依怨家明不可施。七依恼他乐等明不可施。八依车舆等明不可施相。九依非量食等明不可施。十依性多贪嗜明不可施。十一依愁忧有情明不可施。十二依父母等明不可施。十三依不抑夺明不可施。十四依妻子等明不可施。十五依正言明不可施。十六依软弱族性明不可施。十七依王位明不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