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稻芋经随听疏

  经。答曰有因有缘名为因缘非无因无缘故 此二答也。此则能除无因之见。此缘生之法。于第一义虽无有生。然约世谛如幻如化假因假缘有施设故。是故诸佛留教于世与理无违。若世谛门如幻化者。何故说此法耶。虽然。为舍外道五种见故。所谓无因执常有我不能作者故。佛为说从有因所生。从种种无常因所生。从无我因所生。从能成因所生。从无作者因所生门也。
  经。是故名为因缘之法 此三结也。
  经。世尊略说因缘之相彼缘生果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与因缘相应性 真如性。无错谬性。无变异性。真实性。实际性。不虚妄性。不颠倒性等。作如是说。此四引证也。言彼缘生果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者。从因生果之法。不假诸佛出现于世及般涅槃。此法尔故也。言法性者。是因缘性故。言法住性者。因缘之法本自住故。言法定性者。依本因故。言与因缘相应性者。无有一法不假因缘而能生故。言真如性者。若证此法了真如故。言无错谬性者。舍颠倒故。言无变异性者。舍邪曲故。言真实性者。无虚诳故。言实际性者。是圣谛故。言不虚妄性者。非颠倒横计故。言不颠倒性者。是正智境界故。有师解云。前文释后如理应思 次二明从种种无常因所生门。文三。初标。次征。后答。
  经。此因缘法以其二种而得生起 此初标也。
  经。云何为二 此二征也。
  经。所为因相应缘相应 此三答也 言因相应者。此是取因不共有故。言缘相应者。此是助因是共有故。
  经。彼复有二谓外及内此第三从无我因所生门也 言彼者即是与因缘相应法也。为诸凡愚执内诸入以为其我。于外诸入执为我。取舍此二故。故说二种内外因缘。同一无我因缘生故 第二此明释文二。初外。后内。初复有二。一因相应。二缘相应。
  经。此中何者是外因缘法因相应至应如是观外因缘法因相应义 此初因相应也。文二。一从能成因所生门。二从无作者所生门。初又分三。一问。二答。三证成。
  经。此中何者是外因缘法因相应 此初问也。
  经。所谓从种生芽从芽生叶从叶生茎从茎生节从节生穗从穗生花从花生实。此二答也。为种等诸法名为因故。此则显其从一切不生一切能成之法。各各别故。
  经。若无有种芽即不生乃至若无有花实亦不生有。芽种生如是有花实亦得生 此三证成也。此则示其能成义也。二明从无作者因所生门。文四。一明因无作者。二果无作者。三虽无作者而成其果四结。
  经。彼种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从种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 实实亦不作是念我从花生 此一二明因无作者及果无作者也。此则显其唯有因而无作者。若诸作者是其因者。为与诸法无有相连。不饶益故。
  经。虽然有种故而芽得生如是有花故实即而能成就 此三明虽无作者而成其果也。经文可见故不明也。
  经。应如是观外因缘法因相应义 此四结也。结文可见。次明第二缘相应。文三。初从能成缘所生门。次从无作者缘所生门。后遮恶见。初又分七。一问。二答。三征。四答列数。五结。六明业用。七证成。
  经。应云何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 此初问也。
  经。谓六界和合故。
  此二答。
  经。以何六界和合 此三征也。
  经。所谓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外因缘法而得生起 此四答列数也。六界体义如下经文。
  经。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 此五结也。
  经。地界者能持于种水界者润渍于种火界者能暖于种风界者动摇于种空界者不障于种时则能变种子 此六明业用也。言地界者。坚强为性。水界者流湿为性。火界者温燥为性。风界者轻等动性。空风者虚通为性。此复有二。谓明及闇。言时者为约地等四大而建立也。
  经。若无此众缘种则不能而生于芽若具外地界无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风空时等无不具足一切和合种子灭时而芽得生 此七证成也。经文可见。二明从无作者缘所生门。文六。一六缘无作者。二因无作者。三果无作者。四虽无作者而成其果。五证成。六结。
  经。此中地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种子如是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润渍于种火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暖于种子风界亦不作是念我能动摇于种空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不障于种时亦不作是念我能变于种子 此初明六缘无作者。
  经。种子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 此二因无作者也。
  经。芽亦不作是念我今从此众缘而生 此三明果无作者。
  经。虽然有此众缘而种灭时芽即得生如是有花之时实即得生 此四虽无作者而成其果也。
  经。彼芽亦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俱作非自在作亦非时变非自性生亦非无因而生虽然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种灭之时而芽得生 此五证成也。言非自作者。诸法自性若有若无。不为自因无所施为不能成故。言亦非他作者。无有作者而先起意而造作故。此则显其一切诸法无有我也。言非自他俱作者自性及余不造作故。言非自在作者。为诸法因常自在等时时而生。与理相违。因具足故。言亦非时变者。诸法假因缘有不待时故。言非自性生者。非是数论所计法故。此则断除不同因也。言亦非无因而生者。诸法假因缘故。此舍无因见也。
  经。是故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 此六结也。三明遮恶见。文五。一标。二问。三答。四解释。五总结。
  经。应以五种观彼外因缘法 此初标也。
  经。何等为五 此二问。
  经。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 此三答也。
  经。云何不常至是故与彼相似 此四解释也。文五。一明不常。二明不断。三明不移。四明小因生大。五相似。初又分三。一问。二答。三结。
  经。云何不常 此初问也。
  经。为芽与种各别异故彼芽非种非种坏时而芽得生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坏之时而芽得生 此二答也。若是常者此是因此是果不可说故。
  经。是故不常此三结也 二明不断。文三。初问。次答。后结。
  经。云何不断 此初问也。
  经。非过去种坏而生于芽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子亦坏当尔之时如秤高下而芽得生 此二答也。因果相续无有断绝。故名不断。往文可见。
  经。是故不断 此三结也。三明不移。文三。初问。次答。后结。
  经。云何不移 此初问也。
  经。芽与种别芽非种故 此二答也。因与种别故名不移。
  经。是故不移 此三结也。四明小因生大。文三。初问。次答。后结。
  经。云何小因而生大果 此初问也。
  经。从小种子而生大果 此二答也。如拘律陀树等因。虽极小茎叶甚大故。从小因生大果也。
  经。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 此三结也。五明相似。文三。初问。次答。后结。
  经。云何与彼相似 此初问也。
  经。如所植种生彼果故 此二答也。如稻种子。即生彼果。不为余故。为果与因。不颠倒故。此显业用无有失也。有二种法而失业用一等及小二颠倒生果。
  经。是故与彼相似 此三结也。
  经。是以五种观外因缘之法 此五总结也。结文可见。明外因缘竟 第二明内因缘法。文分为二。一因相应。二缘相应。初复分三。一从种种无常因所生门。二能成因所生门。三从无作者因所生门。
  经。如是内因缘法至所谓因相应缘相应 此初明从种种无常因所生门。文三。初标。次问。后答。
  经。如是内因缘法亦以二种而得生起 此初标也。
  经。云何为二 此二问也。
  经。所谓因相应缘相应 此三答也。二明从能成因所生门。文三。初问。次答。后证成。
  经。何者是内因缘法因相应义 此初问也。
  经。所谓始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 此二答也。
  经。若无明不生行亦不有乃至若无有生老死非有如是有无明故行乃得生乃至有生故老死得有 此三证成也。三明从无作者因所生门。又四。一因无作者。二果无作者。三虽无作者而成其果。四结。
  经。无明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行行亦不作念我从无明而生乃至生亦不作是念我能生于老死老死亦不作念我从生有 此一二明因无作者及果无作者也。经文可见。
  经。虽然有无明故行乃得生如是有生故老死得有 此三虽无作者而成其果也。
  经。是故应如是观内因缘法因相应义 此四结也。第二次明缘相应义文八。一从种种无常因所生门。二从能成缘所生门。三从无作者缘所生门。四辨体。五释名。六续支。七离二边。八束因。初门分五。一问。二答。三征。四答列数。五结。
  经。应云何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 此初问也。
  经。为六界和合故 此二答也。
  经。以何六界和合 此三征也。
  经。所谓地水火风空识界等和合故 此四答列数也。
  经。应如是观内因缘法缘相应事 此五结也。二明从能成缘所生门。又三。初问。次答示相。后证成。
  经。何者是内因缘法地界之相 此初问也。
  经。为此身中作坚硬者名为地界至能成就此身名色芽者名为识界 此二示相也又分为六。一明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风界。五空界。六识界。
  经。为此身中作坚硬者名为地界 此初明地界也。
  经。为令此身而聚集者名为水界 此二明水界。若此身中无水界者而教失故。
  经。能消身所食饮嚼啖者名为火界 此三明火界也。言食者。谓诸正食。言饮者。谓诸浆等。言嚼者。即是正食。言啖者。谓诸助食。若无火界不能变故。
  经。为此身中作内外出入息者名为风界 此四明风界也。经文可见。
  经。为此身中作虚通者名为空界 此五明空界也。若无空界为一合故。
  经。五识身相应及有漏意识犹如来芦能成就此身名色芽者名为识界 此六明识界也。言五识身者。谓眼等五识。言相应者。与彼五识相应法也。言有漏意识者。为有一分无漏故也。言束芦者。此即显其缘生之法独不立也。
  经。若无此众缘身则不生若内地界无不具足如是乃至水火风空识界等无不具足一切和合身即得生 此三证成也。经文可见 三明从无作者缘所生门。文四。一明六缘无作者。二果无作者。三虽无作者而成其果。四证成。
  经。彼地界亦不作是念我能而作身中坚硬之事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为身而作聚集火界亦不作是念我能而消身所食饮嚼啖之事风界亦不作是念我能作内外出入息空界亦不作是念我能而作身中虚通之事识界亦不作念我能成就此身名色之芽 此初明六缘无作者也。经文自显。
  经。身亦不作是念我从此众缘而生 此二果无作者也。
  经。虽然有此众缘之时身即得生 此三虽无作者而成其果也。
  经。彼地界亦非是我非是众生非命生者非儒童非作者非男非女非黄门非自在非我所亦非余等 此四证成也。何故地等诸界不作是念。我等为身中坚硬等事耶。为舍此见故。言彼地界亦非是我。言我者。执我我所。名之为我。为诸界等性非是我离我慢故。为即彼我。而于诸趣数受生故。名为众生。地等诸界离趣生故。非众生也。为有我故。尽刑寿生名之为命。诸法刹那故非命者。于诸趣中而能生故。名之为生。离生作者故非生者也。言儒童者。从作者生地等诸界。离作者故非儒童也。执有能为故名作者。从业生故非作者也。言非男非女非黄门者。男等诸相。约地界等横立计故。言非我所者。为离横计我我所故。言亦非余等者。为无大自在等造作性故。自余经文同上所释 四明辨体。文分十七。始从辨无明体义。至明恼之自相。第一释无明体文三。初问。次答。后结。
  经。何者是无明 此初问也。
  经。于此六界起于一想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众生命者生者养育士夫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余种种无知 此二答也。言六界者。谓地水火风空识界。于六界差别起无异想者名为一想。极微成身执一见者。名一合想。刹那迁变执有常存。名为常想。本无今有执自然生。名坚牢想。起已还无执过去有名不坏想。于八三若起安乐者。名安乐想。众生命生者。义如前解。为有我故。能生诸趣。养育此身故。名养育执。有士夫有大力用。于内动转。故名士夫。言人者。亦云数取趣。能往诸趣。所受人天等身。故名数取趣。言及余种种无知者。为取知者见者觉者等故也。
  经。此是无明 此三结也 二明于行。文二。一释。二结。
  经。有无明故于诸境界起贪嗔痴于诸境界起贪嗔痴者 此初释也。从贪嗔痴起三行故。
  经。此是无明缘行 此二结也 三明其识。文二。一解。二结。
  经。而于诸事能了别者 此初解也。言诸事者。谓色声等。
  经。名之为识 此二结也 四明名色。文二。初辨。后结。
  经。与识俱生四取蕴者 此初辨也。言四取蕴者。色受想行蕴也。
  经。此是名色 此二结也 五明六入。
  经。依名色诸根名为六入若无名色六入无因故 六明触。
  经。三和合者名之为触言三和合者根境识也 七明受。
  经。觉受触者名之为受 从触有受故也 八明爱。
  经。于受贪著名爱 九明取。
  经。增长爱者名之为取 十明有。
  经。从取而生能生业者名之为有 言能生业者为近因故 十一明生。
  经。而从彼因所生之蕴名之为生言彼因者即近因故 十二明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