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稻芋经随听疏

  经。薄伽梵 此二主成就也。言薄伽梵者。此是梵音。此翻云降伏具足。谓。降四魔。具六功德故。名薄伽梵。
  经。住王舍城耆阇崛山此三处所成就也。此有通别。通言王舍城。别即耆阇崛山。言住者有其三种。一威仪住。二说法住。三禅定住。中复有三种。一梵住。二天住。三佛住。王舍者往昔之时。为诸非人恼乱国人。毁坏村邑。王敕国人。于其门上题王舍字。由是非人不能毁坏。故名王舍城。耆阇崛山者此翻鹫峰山也。此山峰势状如鹫鸟。因以为名。列二处者。一为欲利益在家出家诸人等故。二为令自具利足他利圆满故。为此聚落诸聚落中最为尊贵。此经亦尔。于诸经中最为第一故。于此说立。耆阇崛山中者此经甚深难得入故。显高胜义也。
  经。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此第四众成就也。文二。一声闻。二菩萨众成就也。初复有二。一举名。二列数。与大比丘众。此举名也。言大者。一数大。二威德大。有千二百五十故名数大。皆是大阿罗汉故名威德大。言比丘者有五种。一名字。二乞求。三自称。四破结使。五白四羯磨得处。所虽有五种。今取第四。言众者和合义也。千二百五十人者。此二列数也。世尊成等正觉。于王舍城。度优楼频螺迦叶师及弟子五百眷属。频螺迦叶师及弟子二百五十。迦耶迦叶亦二百五十。舍利子目连共二百五十。住王舍城说此经故。问。大乘经中何故列声闻耶。答。有三义故。一为集经者欲令于自生信故。二令诸声闻入大乘故。三此因缘法是共有法故。先列声闻者。一为诸声闻不离于佛。常作侍者故。二于出家人生恭敬故。及诸菩萨摩诃萨俱。此二菩萨众成就也。此是梵音。翻为道心大道心。言道心者。修其圣道趣菩提故。言大道心者。简异二乘下劣心故。有七大义同前所释。言俱者兼并共及异名之义。次明总摄门中第二发起序。文分为五。一往。二恭敬。三就坐。四陈疑。五岳问。
  经。尔时具寿舍利子往弥勒菩萨摩诃萨经行之处 此初往也。言尔时者。佛在王舍闻经时也。言具寿者。恭敬之辞。具命根故。舍利子者。从母立名也言弥勒者。梵音。此云慈氏也。一从愿立名。过去有佛。号为慈氏。于彼发心。愿我当来成佛之时。亦同此号故以为名。二约行立名。为此菩萨于四无量偏修慈故。三从母立名者。过去之时出家修道名最胜尊。母名慈氏。是故言慈氏也。言经行之处者。谓弥勒菩萨所在之处。为诸有情说法地也。
  经。到已共相慰问 此二互相恭敬也。为谈妙法无有嗔。客言善来。善来等名为慰问。二俱尊故。但以慰问互不礼也。若致礼者。不成恭敬。有过失故。
  经。俱坐盘陀石上 此三就座言。俱座者。弥勒与身子。同于一座论妙法故不求余座就石座者。当尔之时。此石近故。二乐深法故。是故不求余座。舍利子是智惠第一故能问。弥勒菩萨补处故能答。
  经。是时具寿舍利子向弥勒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言弥勒今日世尊观见稻芉告诸比丘作如是说诸比丘 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作是语已默然无言弥勒善逝何故作如是说其事云何 此四陈疑也。观见稻芉说此法者。为外因缘法与内因缘二俱无我。假因缘有无差别故。为诸比丘说此法者。欲令引小趣大法故。何故世尊说法已而默然邪。若论圣旨微细难测。虽然以比量论有其三意。一为除慢。为诸声闻常作是念。佛虽少说我能悟大除此慢故。二为诸菩萨能说如来秘密意趣叹彼德故。三此中具足更无余故。言善逝者。善者好。逝者去。去已不退。故名善逝。言其事云何者。如来说法不离四种密语四种意趣。于八法中。今于何法说此法邪。问此事故。故列斯问。言四密语者。一引入。二自性。三对治。四转变。引入密语者。如小乘经。为引外道令入法故。说有我等。如大乘经。欲令引入小趣大果故。说蕴界等。自性密语者。依遍计性说一切无依。后二色性说一切有等。对治密语者。为对法八万四千诸尘劳故。说诸对治门等。转变密语者。如对法论说。
  觉不坚为坚  善住于颠倒
  极烦恼所恼  而得无上道

  又云。
  若人能杀于父母  王及二种净行人
  能坏国土并眷属  此人名为清净者等

  言四趣意者。一平等。二别时。三别义。四随人平等意趣者。如楞伽经。为依身法语字平等故。言过去诸佛皆是我身等。别时意趣者。如经。若有善男子。闻宝髻佛名者。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别义意趣者。如经所说。若不供养恒沙诸佛不悟大乘等。随人意趣者。如经。为悭贪者而赞于施。为恶戒者发呰布施。而叹于戒等。问。见何相违问密语及意趣邪 答。言因缘者是有漏因果。言法者是无漏道及无为涅槃。言佛者是无漏果力无畏等。此等性相各不相似。云何见不相似因缘。而能见法佛耶。若能见者眼亦闻声等。有此疑故故致问也。
  经。何者因缘何者是法何者是佛云何见因缘即能见法云何见法即能见佛作是语已 此五征问也。此六答文如经下释 次明总摄门第三所知事。文分为二。初标后释。
  经。弥勒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今佛法王正遍知告诸比丘若见因缘即能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者 此初标也。言法王者。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若得自在。所说教法堪信受故。言正遍知者。此则为显法王之因。具四义故名为遍知。一无遗知。二无量知。三不共知。四不颠倒知。二释文分有二。一流转。二非流转。初又分三。一问。二答。三结。
  经。此中何者是因缘 此初问也。上六问中答初问故。故致斯问。
  经。言因缘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得生起 此二答也。言此有故彼有者。从不动缘而有故。言此生故彼生者。从无常缘而生故。诸余句义下经所明故不重释问。何故定列十二法耶。答为五义故。一能引支。即无明行识。二所引支。即名色六入触受。三能成支。即爱取有。四所成支。即生。五过失支。即老死。能引支者即是远因。能成支者即是近因。若无此二生不成故。故说二因。以此五义若少十二义不具足。若过十二即无所用故无加减。问。不说无明因故生死有始无明不从无因而生耶 答。无始已来依自性缘无明生故故无有始不成无因。若言非如理作意是无明因者。彼非正因是助因故。又非如理作意等是无明性故与理无违。
  经。如是唯生纯极大苦之聚 此三结也。言唯者离我我所故。言纯极大苦者。谓三苦八苦故。言大者无有始故。二明非流转文三。初列数。次结。后引证。
  经。此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叹苦忧恼得灭 此初也 问。何故无明灭等名缘生法耶 答。遮有二种。一遮无。二遮非。此遮非故。譬如有人眼其仙药。此亦如是。以修道力不与无明等相应而得转依渐令增胜故。无明灭等亦名缘生。说二种缘生法者。为诸有情迷于流转非流转法舍此迷故故说二种。
  经。如是唯灭纯极大苦之聚 此二结也。
  经。此是世尊所说因缘之法 此三引证也。非自意故故列引证 总摄门第四明所知性文三。初问。次答。后结。
  经。何者是法 此初也。问文可见。
  经。所谓八圣道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此二答也。若论于法而有三种。今所说者取其行法。此八圣道是行法故。于如实理无颠倒见者名为正见。如理筹量名正思惟。如实而说。离于口过。口业清净。名之正语。离身三德。身业清净。名为正业。离四邪等。如法而求身口清净故名正命。为除余障诸过恶故而修勇悍。名正精进。于所缘境明记不忘。名为正念。为求胜德心注一境。名为正定。此八圣道分为六支。一了别支。即是正见。正了别已决定取故。二表示支。即正思惟正语。所思之事为人说故。三信受支。即正语正业正命。若有问法如实答故。不作非业戒清净故。如法而求常少欲故。四除障支。即正精进。此则能除声闻菩萨烦恼所知二种障故。五舍随烦恼支。即正念。为正念故桌举惛沈不得便故。六成功德支。即正定。由定力故能得三明诸功德故。
  经。此是八圣道支 此三结也 次明总摄门第五所知果文二。一有上。二无上。初复分三。一有为。二无为。三引证。
  经果 此初也。四沙门果即是有为是解脱道。
  经。及涅槃 此二无为也。舍烦恼已得涅槃者是无为故。论说有为无为皆是四沙门果者。彼通论故。今此经中别说涅槃故分为二。又解言。涅槃者即是清净真如。彼无烦恼故。
  经。世尊所说名之为法 此三引证。言法者执自性为义。二明无上文四。一问。二答。三明因。四辨所缘。
  经。何者是佛 此初问也。
  经。所谓知一切法者名之为佛 此二答也。以无漏惠如理而知内外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性相故名为佛。
  经。以彼惠眼及法身 此三明因也。能知一切法者。是无漏惠非肉眼故。故言眼。显惠眼因故列法身。言法身者。即清净智及真如也。
  经。能见作菩提学无学法故 此四辨所缘。言能见者。以惠眼及法身能见故也。言作菩提者。即是三种菩提之因。所谓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及十二分教等是也。言有学者。从四加行至第七人名为有学。言无学者第八人也。问。何故不说非有学非无学耶。答。有学无学尚自能知。岂非非有学非无学。而不能知。故不列也 总摄门第六明云何所知。文分为二。一胜义。二世俗。初又分三。初观因缘。次观于法。后观于佛。初又分二。一问。二答。
  经。云何见因缘 此初问也。
  经。如佛所说若能见因缘之法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是也 此二答也。以胜义世俗观因缘者。为欲令舍增益损减谤故。若唯胜义观因缘者。堕于断见。及涅槃故。若唯世俗观因缘者。即堕增益。以二门观。则离二谤处中道故无明行等。犹如幻化。假因缘有。虽然。而于三世无有生者即名胜义故。经云。无生是实。余皆虚妄。问。胜义谛中无有言说。何故此经说常无寿等耶。答。作是说者。皆是世俗。为欲表示诸有情故。于一切时具无生故。故名为常。此则显其于第一义三世一如无变异也。若如是者。与说有我无有差别。破此疑故。故言无寿。自性本非时我性故。言离寿者。无有一物与此差别。我人寿者。能动转故而此因缘。胜义之法。非如常我。横计有故。故言如实性。此则显其非横计也。何故此非横计。示此因故。故列无错谬性。此则显其无颠倒也。此现有生。何故言不生耶。为除此疑故。言无生。于第一义无有少法而生故也。故经云。从缘所生彼不生。此则名为无生法。虽现不生。于过去世不具生耶。舍此见故故言无起。过去之世亦如现在无所生故。虽自不生故无生无起。为自在等而不造作耶。为除此见故言无作。无有常因渐顿造作有相违故。此则离其无因不相似因也。虽非自在等作为因缘和合共相作故。此明有为。为除此见故言无为。以胜义观因及众缘不可得故。此因缘法虽于此处而无有生惑。于余处而则能生。为舍此见故言无障碍于一切法。而此空性无不遍故。是故此无生法于一切处而无所碍。此则显其往一切处也。若如是者。如上所说有德因缘。一切有情何故而不知耶。为除此疑故言无境界。能取所取无所有故。是故贪著能取所取诸有情等而不能知。虽然离诸戏论出世间智而能知见。有何胜益。而令修此胜义观耶。为示胜益故言寂静。若能而修胜义观者。能离一切诸恶法故。名为寂静。若无我我所能取所取者。无有苦乐等事。超过一切语言境故。谁能乐此法耶。为舍此见故言无畏。于此法中无怖畏故。贪著有境乐著于我。则有怖畏。若见胜义舍分别故。是故若能修此法者。离怖畏故。虽证此因缘胜义。后于异时遇恶知识起颠倒故。贪等烦恼而能生起复为怖因。为除此见故言无侵夺。见胜义者无能毁坏故。言无侵夺也。虽见真实。余不能坏。为自随颠倒故。而不侵夺耶。为除此疑故。言不寂静相。于此胜义无生法中无有对治修道之力。能除颠倒。本自无生性明净故。故因缘论云。此中无可遣。亦无少安立。于真以观真。见真而解脱。
  经。若能如是于法亦见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 此二观法也。而此经文同上所释故不明也。
  经。得正智故能悟胜法以无上法身而见于佛 此三观佛也。言正智者。若有能证胜义法者。名为正智。言胜法者。即胜义谛也。如上所说胜义之法名无上法身。若具正智住平等性智故。而观因缘法及诸佛等无差别。是故佛说若见因缘即能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者。与理无违。依平等意趣圆成密语说此法故。次明第二世俗。而观因缘文分为二。初标。后释。初又分三。一从有因所生门。二从种种无常因所生门。三从无我因所生门。
  经。问曰何故名因缘至不颠倒性等作如是说 此初也。文四。一问。二答。三结。四引证 经。问曰何故名因缘 此初问也。既前言。此因缘法于胜义谛无生无为。若如是者。何故此法名因缘耶。问此事故故列斯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