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名经集解关中疏

  若弥勒得授记者一切众生亦应授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 此下二别约三德平等破也。此初约真如理等法身德破也。弥勒众生理如无二会如授记。岂有得不得之二哉。肇曰。凡圣一如。岂有得失之殊哉。生曰。二者直二事也。异者二相殊也。
  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二约本觉平等智德破也。菩提此云觉。亦云智。谓无相极智平等本觉也。若烦恼即菩提则一切众生皆菩提相。岂弥勒独得之耶。肇曰。无相之相是菩提相。生曰。菩提既是无相。理极之惠言。得之者得是菩提相也。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三约平等寂灭解脱德破。涅槃此云灭度。若法本不生。今即无灭为寂灭者。即一切众生本来灭度。岂弥勒独证之耶。肇曰。本性常灭。今复何灭。生曰。然终既至灭始灭验矣。始若果灭终。岂灭哉。然知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是尽为灭而不灭也。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此下三举例返破平等。菩提果尚无记。岂有初心及不退行耶。肇曰。平等之道实无发心。亦无退者而不退之行诱其发心。示其美记者何耶。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四显真菩提相文三。此初劝舍分别无相平等。是菩提相。若分别始终有退不退。是见分别非见菩提。肇曰。菩提以寂灭为相。生死同相。而诸天子卑生死尊菩提。虽白胜求更生尘累宜开以正路令舍分别。曷为示以道记增其见乎。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此二略征释。身心无所得相是菩提相也。肇曰。自此下大明菩提也。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释之。菩提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其道虚玄妙绝常境。听者无以容其听。智者无以运其智。辨者无以措其言。像者无以状其仪。故其为道也。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勒不可为无故能幽鉴万物而不曜。玄轨超驾而弗夷。大包天地而罔寄曲。济群惑而无私。至能道达殊方开物成务玄机必察。无思无虑。然则无知而无不知。无为而无不为。不为者唯菩提大觉之道也。此无名之法因非名也。不知所以言故强名曰菩提。斯无为之道。岂以身心而得乎。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此三历法广显菩提相。亦可前。是能破。此是能立。又前破而不断。此立而不常。又前破而不灭。此立而不生。又前会而不一。此别而不异。又前云。而不去此存而不来。斯妙道之无方也。观夫圣人体极因物立名。所以教名悉檀。理穷实相。非夫久殖善本莫能究其深广哉。是故前以无生灭故无菩提记。此以无生灭故证寂灭。名寂灭菩提。寂灭无缘故不观。寂灭无念故不行。寂灭无见故断。寂灭无妄想故离。寂灭无愿求故障。寂灭无著故无入。寂灭即真如故顺理。寂灭即法性故安住。寂灭返生灭之际故至实际。诸句例然不复广说。肇曰。妙会真性灭诸法相故菩提之道与法俱寂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肇曰。观生于缘。离缘即无观也。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 肇曰。行生于念。无念故无行。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 肇曰。诸见断妄想离乃名菩提也。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 肇曰。真道无欲障诸愿求也。
  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 肇曰。入谓受入可欲也。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 肇曰。不异三空菩提义也。随顺本相谓之如。故计之以顺。常住不变谓之性。故计之以住。到实相彼岸谓之际。故计之以至也。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肇曰。意与法为二。菩提无心何法之有也。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肇曰。无心于等而无不等。故谓若虚空。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肇曰。菩提不有故无生灭。菩提不无故了知众生心也。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肇曰。诸入内外六入俱空故诸入不会。诸入不会即菩提相。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肇曰。生死所以合烦恼之所缠离恼故无合。无合即菩提也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肇曰。外无形色之处。内无可名之实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 肇曰。菩提无取舍。犹化人之无心也。
  无乱是菩提常自净故 肇曰。内心既常静。外乱无由生。
  普寂是菩提性清净故 肇曰。性无不净故寂无不善。寂谓善顺寂灭常净之道也。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 肇曰。情有所取故攀于前缘。若离攀缘即无取也。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 肇曰。万法同体是非一致。不异于异者其唯菩提乎。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 肇曰。第一大道无有正两。独绝群方故无以喻也。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肇曰。诸幽远难测。非有知之所知。以菩提无知故无所不知。无知而无不知者妙微之极也。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 此五明悟真记不记真得不得获益也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此四结也。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文二如前。此初命也。
  光严童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此二辞也。文四。此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 此二略释所以也。光严接近故托闲林为道场。净名诣理故諠静一如为道场。出入之迹其在兹也。生曰。托在常出实有以也。
  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 此下三明广引弹事文五。一礼问。二略答。三重问。四广答。五众益。此初也。生曰。城门是人所凑处故得因广化功也。作礼者迹同乡党现修长幼之礼而问。以取其来自有从也。
  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二略答。肇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光严志好闲。独每以静处为心故出毗耶将求道场。净名悬鉴故现从外来将示以真场。启其封累故逆云。吾从道场来者。以明道无不之场无不在。若能怀道场于胸中遗万累于身外者。虽复形处愦闹迹与事邻乘动所游非无道场也。又曰。实相理遍为场。万行通证为道。生曰。得佛之处也。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 三重问。肇曰。会其所求故寻问也。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此下三十句广约诸法明道场。此初约心辨也。肇曰。修心进道无乱之境是道场耳。若能标心为主万行为场。不越方寸道自修者乃真道场。曷为近舍闲境而远求空地乎。直心者谓内心真直外无虚假。斯乃基万行之本坛进道之场。自此已下备列诸行尽。是修心之闲地弘道之静场也。又解。如世间和[麥*戈]之麦皆诣场鞭打。[麥*戈]去麦全。修道亦然。佛性精粹杂烦恼[麥*戈]。将修行者正见实相为场。对治万行为鞭打。断惑证真为飏筛。如直心以虚假为糠[麥*戈]。布施以悭贪为糠[麥*戈]。诸句例知。
  发行是道场能辨事故 肇曰。心既真直则能发迹造行发迹造行即事业斯辨者也。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 肇曰。既能发行即树心弥深。树心弥深则功德弥增者也。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肇曰。直心入行转深则变为菩提心也。此心真正故所见不谬。凡知道者要始四心。四心既生则六度众行无不成也。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此下十六约行明住实相真场。行皆造极。肇曰。施不望报无相行也。夫言有不失。无言无不失。有有无异说而不乖其本者。其唯大乘道乎。然即万行虽殊以无相为体。无而不无故。即有为实有而不有。故施戒为一。此经前后至于辩列众行有无不同。苟能领其所同则无异而不同也。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肇曰。未有戒具而愿不具者。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肇曰。怀忿则心碍。
  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肇曰。万法弥旷现若目前智慧之能也。又曰。即事见理为现见也。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 肇曰。等心怨亲欲其安乐慈行也。
  悲是道场忍疲苦故 肇曰。见苦必赴不避。汤炭悲行也。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 肇曰。以已法乐乐彼同悦喜行也。
  舍是道场憎爱断故 肇曰。人慈生爱。爱生著。著生累。悲生忧。忧生恼。恼生憎。慈悲虽善而累相已生故。两舍以平等观谓之舍行。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 四禅世定。但发五道实相真禅得漏尽也。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 解脱八解脱。二乘八解背舍八邪。大乘八解邪正俱背。深证实相背舍万累也。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 肇曰。方便起乎。弘化四摄生乎。来众也。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 肇曰。闻不能行与禽兽同听也。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 木非绳。不直心非理。不正故心之调也。必正观实相。肇曰。心之性也。强梁即观邪调伏。即观正也。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 此下三科约法明道场。什曰。道品断受生故名舍有为。肇曰。三十七品无为之因也。又曰。无为即涅槃也。
  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 什曰。小乘中说四谛。大乘中说一谛。今言谛。是即一谛实相也。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缘起十二因缘相生起也。小乘观十二缘。无明灭即行灭。非实相真场。大乘观因缘。不生不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此实相真场也。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 此三科约所治惑明道场。谓迷即众惑。悟即真场。肇曰。烦恼之实性众生之无我诸法之空义皆道之所由生。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三界是道场无所取故。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 此下诸科约佛果德明坐。菩提树住寂灭场。不著三界。不惑四魔。能师子吼也。肇曰。降魔兵而不为所动。游历三界而不随其趣。演无畏法音而无难。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 法身无过即众德自显。心无余翳则惠明普照。肇曰。佛具三十二业而无一阙。明通达而无碍。斯皆大道之所由生也。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什曰。二乘法以三十四心成道。大乘唯以一念则确然大悟具一切智也。肇曰。一切智者智之极也朗若晨曦众冥俱照。澄若静渊群像并鉴。无知而无所不知者。其唯一切智乎。何则天有心则有封。有封则有疆。封疆既形则其智有涯。其智有涯则所照不普。至人无心。无心则无封。无封则无疆。封疆既无则其智无涯。其智无涯则所照无际。故能以一念一时必知一切法也。一切智虽曰行标盖亦万行之一耳。会万行之所成者其唯无上道乎。故所列众法皆为道场也。生曰。一念无不知者始乎。大悟时也。以向诸行终得此事故以名。焉以直心为行初义。极一念知一切法。不亦是得佛之处乎。
  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此下三结成。肇曰。若能应上诸度以化天下者。其人行则游道场。止则住佛法。举动所之无非道场。
  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五明得益也。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四结也。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文二。此初命也。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二辞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 此下二略释文五。一住静室。二魔来。三不识。四施女。五不受。此初持世避諠住静舍恶化善。皆迹是方便轨之初学。
  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 此二魔作帝释来也。肇曰。波旬秦名刹者。或名极恶。断人善根因名杀者。违佛乱僧罪莫之大极恶也。什曰。帝释是佛弟子。知其不疑故作释形来也。持世不作意。观他心故不见也。天台云。方便菩萨不知魔来。有三意。一未能魔佛二界一如等真故不知。二缘观有出入之间故不知。三未能善恶齐化心有去取故不知也。
  我意谓是帝释而语之言。善来憍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 此三持世不识谬为说法。诫之以自恣。厌之以无常。修之。以三坚生曰。从女弦歌是自恣法也。福有而自恣者。覆为罪之根者也。五欲者五情所欲也。用为自恣宝之。必深觉其无常。然后能以之求善本矣。肇曰。三坚法身命财宝也。若忘身命弃财宝去封累而修是者必获无极之身无穷之命无尽之财。此三天地焚而不烧。劫数终而不尽。故名坚法。以天帝乐著五欲不虑无常故劝修坚法也。
  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 此四魔更施女为乱也。生曰。因其说法故可说以从善。实欲以女乱之矣。
  我言。憍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 此五不受女非顺道之缘故舍而不受。若法身正观万品一如无非不顺。肇曰。持世菩萨时为比丘也。
  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固汝耳 此三广引弹事文中有八。一觉悟。二乞女。三欲隐。四劝舍。五魔舍。六说法。七诱女。八还女。此初净名觉悟。肇曰。以持世不觉故发其状也。
  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 此二净名索女。肇曰。将化诸女故现从其索我为白衣应受此女。曷为以与沙门释子乎。
  魔即惊惧念。维摩诘将无恼我。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 此三魔欲隐去。肇曰。净名神力之所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