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名经集解关中疏

  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 四空声劝舍女也。肇曰。净名以魔迷固故化导之也。
  魔以畏故俯仰而与 此五魔舍女。生曰。推轻重留女故当胜自不得去也。
  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 此六净名为女说法也。文二。此初令发心也。肇曰。在魔故从欲在我。宜从道教。
  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 此下二劝修行文三。一劝。二问。三答。此初劝乐法舍欲也。肇曰。女人之性唯欲。是乐以其初舍天乐故示以法乐。夫能以弘道为美积德为忻者。虽复经苦履难而不改。其乐天地所重无易。其忻以此自娱乐之极也。岂五欲之足存。自此已下备列诸行。以明超世之道至欢之所由生也。
  天女即问。何谓法乐 二不解故问也。
  答曰。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 三净名答文四。此初乐生四信。谓归三宝及厌欲持戒。肇曰。信而后悦。莫若三宝乐。离五欲者。什曰。是信戒也。
  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 此二乐厌苦报也。什曰。如方便品中说也。肇曰。善要必察何乐如之也。
  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 此三明乐修出道文三。此初内护道意。下益众生上敬养师并行本也。肇曰。将护无上道心令无差失。
  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惠。此二明六度正行也。什曰。世俗惠中不能生乐。要得无漏惠离尘垢。即至乐自生也。
  乐广菩提心 此下三遍修万行。肇曰。彼我兼得谓之广也。
  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 魔怨散而惑病消故乐也。
  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 依报净而正报圆。何乐如也。
  乐庄严道场 严万行之因场诣道树之果场。
  乐闻深法不畏 什曰。心无近著心不邪疑。又能信诸佛有不思议法故能闻深法心不生畏也。肇曰。乐法之情不深者。闻深法必生畏也。
  乐三脱门不乐非时 肇曰。三脱空无相无作也。缚以之解谓之脱。三乘所由谓之门。二乘入三脱门不尽。其极而中路取证。谓之非时。此大士之所不乐也。
  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 肇曰。异我自彼。曷为生恚。非同学外道党也。
  乐将护恶知识。乐近善知识 护恶不舍大悲。近善能成大智。
  乐心喜清净 肇曰。清净是实相真法喜。
  乐修无量道品之法 适化无方故道品无量。肇曰。法乐无量上略言之耳。
  是为菩萨法乐 此四结也。
  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 此下七波旬诱女也。文二。此初诱也。肇曰。先闻空中声畏而言。与非其真心故欲俱还也。
  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 二女辞也。肇曰。已属人矣。兼有法乐何由返也。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 此八还女文五。一索女。二还女。三请法。四为说。五随还。此初索也。肇曰。净名化导既讫魔知其不吝故请也。菩萨之道一切无惜想。能见还也。
  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 二还女也。肇曰。因事与愿菩萨常法也。以女还魔愿具满故因以生愿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如魔之愿满也。
  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 三弟子辞师故请法也。肇曰。昔在魔宫以五欲为乐。今在菩萨以法乐为乐。复还魔天当何所业耶。
  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 四大士为说无尽灯法文三。此初标名劝也。肇曰。将远流大法之明以照魔宫痴冥之室故说此门也。
  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 二释劝法喻合可见。肇曰。自行化彼则功德弥增法光不绝。名无尽灯。
  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 三结劝学也。肇曰。报恩之上莫先弘道。
  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 五致礼辞还。
  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此四结辞不堪也。
  佛告长者子善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文善。此初命也。梵云。须达多亦云善得。亦云二施。即给孤独也。因缘如别。
  善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二辞文四。此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 二略释也。在家大士故于父舍行施化同类也 生曰。婆罗门法七日祠梵天行大施期生彼也。言已承嫡继业于父舍然也。奇之可以致明法施大矣。什曰。所以乃至第七日方来讥者。欲令其功德满心淳熟也。
  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 此三广引弹事文六。一弹呵。二请说。三略说。四重请。五广说。六得益。此初弹也。肇曰。天竺大施会法于父舍开四门。立高幢告天下。诸有所须皆诣其舍于七日中倾家而施以求梵福时。净名以其俗施既满将进以法施故先讥其所设。以明为施之殊也。
  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 肇曰。夫形必有所碍。财必有所穷。故会人以形者不可普集。施人以财不可周给。且施既不普财不益神未。若会群生于十方而即之本土。怀法施于胸中而惠无不普。以此而会会无不均。以此而施不遗人。曷为置殊方而集近宾舍心益而独润身乎。
  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 此二请问也。
  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 此三略答也。什曰。若一起慈心即十方同缘。施中之等莫先于此故曰无前后也。肇曰。夫以方会人不可一息期。以财济物不可一时周。是以会通无隅者弥纶而不漏法泽。冥披者不易时而同覆故能即无疆。为一会而道无不润。虚心怀德而物自宾 曷为存濡沫之小惠。舍夫江海之大益置一时之法养。而设前后之俗施乎。
  何谓也 此四重问也。肇曰。群生无际而受化不俱欲无前无后一时而养者何谓也。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 此下五广就万行明法施文五。此初四等也。肇曰。夫财养养身法养养神养神之道存乎。冥益何则群生流转以无穷为路。冥冥相承莫能自返。故大士建德不自为身一念之善皆为群生。以为群生故愿行俱果行果则已功立愿果则群生益已功立则有济物之能群生益则有返流之分。然则菩萨始建德于内群生已蒙益于外矣。何必待哺养启尊然后为益乎。菩提者弘济之道也。是以为菩提而起慈者。一念一时所益无际矣。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 肇曰。大悲之典救彼而起。所以悲生于我而天下同益也。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 肇曰。欲令彼我俱持正法喜以之生也。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 肇曰。小舍舍怨亲。大舍舍万有。舍万有者正智之性也。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以化犯戒起尸波罗蜜。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 此二明六度法施。大士以一毫之善普施众生。永除六蔽圆满六度。肇曰。忿生于我无我即无竞。
  以离身心相起毗离耶波罗蜜 肇曰。精进之相起于身心而云离身心者。其唯无相精进乎。复次爱著身心不能精进。能精进者其在亡身心乎。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 肇曰。菩提之相无定无乱。以此起禅亦同相也。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 肇曰。在佛名一切智。在菩萨名般若因果异名也。然一切智以无相为相。以此起般若。般若亦无相。因果虽异名其相不殊也。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以三约三脱明法施。肇曰。存众生则乖空义。存空义则舍众生善通法相虚空。其怀者终日化众生终日不乖空也。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 肇曰。即有而无故能起无相。即无而有故能不舍。不舍故万法兼备起无故美恶齐旨。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 肇曰。作谓造作生死也。为彼受生者非作生而生也。是以大士受生常起无作。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众生起四摄法 此四遍约万行明法施。肇曰。非方便无以护正法。非四摄无以济群生。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于身命财起三坚法。于六念中起思念法。于六和敬起质直心 息诸慢以修敬。厌三伪而修三坚。内思六念外顺六和。此之谓法施。六念者。肇曰。念佛法僧施戒天六念也。六和者。肇曰。以慈心起身口意业为三也。四得重养与人共之。五持戒净。六修漏尽惠非直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群众不和非敬顺之道。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 肇曰。凡所行善不以邪心为命也。
  心净欢喜起近贤圣。不憎恶人起调伏心 心净者信也。信乐贤圣常近三宝。不憎恶人能调不善。肇曰。近贤圣生净喜。见恶无憎心也。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 厌患三界誓求菩提大事因缘。非小志之所为也。肇曰。出家之法非浅心所能弘也。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 肇曰 闻不能行非多闻也。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 法性平等名为无净栖心。此理是住空闲。肇曰。忿竞生乎。众聚无诤出乎空闲。
  趣向佛惠起于宴坐 肇曰。佛惠深远非定不趣。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 理圆无渐而解缚者必修之以次位。肇曰。已行不修安能解彼。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 肇曰。大乘万行分为二。业以智为行标故别立智业。诸行随从故总立德业。凡所修立非一业所成。而众经修相好净土系以德业。知念说法系以智业。此盖取其功用之所多耳。未始相无也。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惠业 肇曰。决定审理谓之智。造心分别谓之惠。上决众生念定诸法相。然后说法故系之以智。今造心分别法相令入一门故系之以惠也。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 肇曰。无善不修故无恶不断。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 肇曰。一切智慧智业也。一切善法即德业也。助佛道法大乘诸无漏法也。智德二业非有漏之所成。成之者必犹助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 此下五结成法施。肇曰。若能备上诸法则名闰无涯。其为会也。不止一方其为施也。不止形骸。不止形骸故妙存济神。不止一方故其会弥纶。可谓大施。可谓大会矣。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六明时众得益文二。此初婆罗门发心也。
  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直百千以上之 二明 善得心净。肇曰。心累悉除得清净信也。文四。此初心悟上璎珞也。生曰。七日施而此物在者最所重也。而以上维摩诘者现崇法施情也。
  不肯取 二让不受。什曰。本意为说法故。亦为讥财施故。怀此二心所以不受。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 三重请受随施也。
  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施此会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 四净名受已回施文四。初回施二田也。肇曰。上直进以法施未等。致施之心故施极上穷下明施心平等。以成善得为施之意也。
  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二佛现化。生曰。分作二分者欲以明等也。现神力者验法施也。变成四柱宝台岂财施能为之乎。是法施会然也。故能无不周耳。
  维摩诘现神变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 三劝令等心文二。一有相等。二无相等。此初也。施佛神通。若此施贫初无善事。施者未能亡于分别。故净名示之以平等。什曰。施佛以地胜故心浓。施贫以地若故悲深。是以福田同相致报一也。
  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为具足法施也 二无相等也。肇曰。若能齐尊卑一行报以平等悲而为施者。乃具足法施耳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四得益也。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四结不堪。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此是大段第二总明诸菩萨奉辞。肇曰。三万二千菩萨皆说不任之辞。文不备载之耳。

  净名经关中疏卷上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资圣寺沙门道液述

  文殊师利品第五

  前室外三品明阿祈。此下六品明摄受。复次前明不堪仰德生信。此明堪问闻悟入。六品经文宗缘问疾。此品居初故独得名。下随别义受别品。自疾有二种。一者众生实报。二者菩萨权现。如品文明大文分二。初此品略明二疾。下五品广明二疾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此品受命文二。一命。二恭命。此初命世肇曰。文殊师利秦言妙德。经云。曾已成佛名曰龙种尊。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此二恭命文五。一恭问命疾。二大众侍从。三宾主往复。四宣旨问疾。五时众得益。初中文三。初总目谦。二陈彼胜德。三恭旨往问。此初也。什曰。言乃超出我上。岂直诸贤。此盖深往者之情耳。岂其实哉。肇曰。三万二千何必不任。文殊师利何必独最。意□至人变谋无方隐显殊迹故。迭为修短应物之情事熟敢定其优劣。辩其得失乎。文殊将适肇心而奉使命故。先叹净名之德以生众会难遭之想也。其人道尊难为酬对。当承佛圣旨行问疾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