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续藏
- 古逸部
-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
深达实相善说法要 二陈彼胜德文三。一二智深广。二目果。三二利功圆。此初深达叹实辨才叹权。此初也。内能深达实理外能谈法要旨。肇曰。由实相难测。而能深达善。以约言而举多义美。其善德说法要趣也。
辨才无滞智慧无碍 此难权智。亦内外惠外辨也。肇曰。诃辨圆应而无滞。智慧周通而无碍也。
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 此难因果德满。因知菩萨修行之法。或果入诸佛化物之秘藏三蜜而七言偈明 肇曰。诸佛身口意秘密之藏。
降伏众魔游戏神通 此难二利功圆。降魔利他得度自利。此初也。什曰。神通化物非真故名戏。复次神通虽大于我我无难如戏。复次善入出住自在无碍如戏。肇曰。游通化人以之自娱也。
其智惠方便皆以得度 此自利得度。肇曰。穷智用尽权道故称度。
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此三恭旨往问。肇曰。其德若此非所堪对当承圣旨然后行耳。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即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 二大众侍从文二。初念。后往。此初念也。肇曰。大士胜集必有妙说故率欲圆举。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毗耶离大城 二文殊与众同往。肇曰。巷罗园在城外。净名室在城内也。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此下三明宾主往复也。文四。一空室现相。二见相知表。三称难善来。四述其所叹。此初净明现相也。此经宗明净土悲化故三相。一室空表文殊问疾。入室显净秽。同为法性之土。二除侍表爱见众生。同归法身无相。三一床现疾表大悲现化。故下文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释曰。国土空即室空表知。众生空即除侍表之。净土化生即现疾表之。肇曰。现疾之兴事在今也。空室去侍以生端事证于后。
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 此二见相知有表也。生曰。见之者得其旨也。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此三称叹。什曰。赞言善者欲明宾来得会主亦虚受也。又相见者发彼庵园故来睹。斯现疾故也。今见法身大士不杀也。故善。肇曰。将显明法身大士。举动进心不违实相。相不来以之而来。实相无见以之相见。不来而能来。不见而能见。若此何善如之。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 此四文殊述。成不来不见法住本无来。而要因大士应化来已方悟于无来。生死往来轮转无际。若悟无来法身常住更不来也。
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释世妄相见。去来实无。有去来故能令返悟矣。去见准释王宫应来双林现去。例可见也。
且置是事 此下四正宣心问疾。先宣佛心。后宣已情。初心傍论。次宣心也。肇曰。虽贫微言而使命未宣。故且心宣其论而问疾也。
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勤致问无量 此下正宣佛心三句。可忍否。有损否。不增否。如下答。疾既缘彼非我。问心亦彼损于我为痊。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此下二宣已倩问也。文二。先问其化权疾。后问所化实疾。前中复三。一问现疾因起。二问室空无侍。三穷疾本相。初有问答。此问也。肇曰。使命既宣故复问疾之所由生也。疾因何而起。起未久近。云何而得灭乎。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 此二答。先双答。后二问后却答。初问前文有三。法喻合也。法有标释。肇曰。答久近菩萨何疾。悲彼而生疾耳。群生之疾痴爱为本。菩萨之疾大悲为源。夫高由不起。是因悲生。所以悲疾之兴出乎。痴爱而痴爱无绪莫识其源。吾疾久近与之同根。此明悲之始不必就己为言道。融曰。众生痴故有爱。爱故受。受故身。身则病。以彼病故则我病生矣。毗摩为初来久故知悲不近也。彼病灭则我病灭。明起病不齐限众生也。新学菩萨未能久处生死。为一切起病。故明大士旷坏处疾。推求前际以发心为始。寻求后际则与众生俱灭。新学问之局心自旷故但说病生灭即大悲自显也。
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 此释也。肇曰。夫法身无生况复有形。既无有形。病何由起。然为彼受生不得无形。既有形也。不得无患。故随其久近与久同病。若彼离病菩萨无复病也。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此二喻也。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此三合也。并在文可见。
又言。是病何所因起。菩萨病者以大悲起 二却答初问。肇曰。菩萨之病以大悲为根。因之而起。答初问也。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故无侍者 此下问室空无侍。有身必藉资生。有疾理宜侍奉。何以俱三。此先问也。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此先答室空也。众生迷则三界。室空以明之。
又问以何为空 肇曰。空以无物为空。佛土以何为空。将辨毕竟空义。
答曰。以空空 肇曰。夫有由心生。心因有起是非。之灭妄相所存故以空智。而空于有者。则有而自空矣。岂更屏除然后为空乎。生曰。上空惠空。下空理空。
又问。空何用空 生曰。若理果是空。何用空惠然后空。肇曰。上空法空。下空智空也。诸法本性自空。何假智空然后空耶。
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 肇曰。智之生也。起于分别而诸法无相故。智无分别即智空也。诸法无相即法空也。智不分别于法即有智空也。岂别有智假之以空法乎。
又问空可分别耶 肇曰。问。智空法空可分别耶。
答曰。分别亦空。肇曰。向之言者分别于无分别耳。若能无心分别而分别者。虽复终日分别而未尝分别。
又问。空当于何求 肇曰。上因正智明空。恐或者将谓空义在正不在邪。故问空义之所在以明邪正之不殊也。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 生曰。复求何求得无然耶 答曰。当于诸佛解脱六十二见中求 肇曰。舍邪见名为解脱。皆解脱名为邪见。然则解邪于靡熟为其源。为无源者一而已矣。故求诸邪见当本之解脱也。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 生曰。复于何求。
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肇曰。众生心行即解脱之所由生也。又邪正同根缚脱一门本。其真性未当有异。故剩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也。
又仁所问何无侍者 此二答无侍无牒问也。
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 此二答先标人也。肇曰。世之侍者唯恭已顺命给侍所须。谓之侍者。菩萨侍者以慢已违命违道者。同其大乘和以宜顺侍养法身。谓之侍者。所以众魔异学为给侍之先也。天台云。魔著受惑也。外道执见惑也。禅定复爱智惠。惠破见。既爱见顺真法身侍者。
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此下释也。什曰。言不见其有异相也。肇曰。魔乐著五欲不求出世故系以生死。异学虽求出世而执著已道故系以邪见。大士观生死同涅槃不舍。观邪见同正见故能不动。不动不舍故能即之为侍者。
文殊师利言。居士是疾何等相 此下三约法身问病相也。所以重有此问者。融云。有二门入佛法。一大悲。二智慧。阶浅至深。弘之有浅故先说大悲后说实相也。文中问答三重。此初也。肇曰。既知病起之所由生之疾相也。四百四病各有异相。大悲之疾以何为相乎。将明无大悲应物生病者。虽终日现疾终日无相。
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 肇曰。大悲无缘。无缘则无相。以此生疾。疾亦亦无相。故曰。我病无形不可见。
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二约身心问。肇曰。或者闻病不可见。将谓心病无形故不可见。或谓身病微细故不可见。为之生问也。病于身心与何事合而云不可见。
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合如幻故 肇曰。身相离则身心如幻。则非心身心既无病与谁合。无合故无病。无病故不可见。
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 三约四问也。肇曰。身之生也。四大所成上总推身合。别推四大曲寻其本。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答也。肇曰。四大本无病亦不有。而众生虚假之病从四大起。故我以虚假之疾应彼疾身。逆其本彼我无实。而欲观其相当何耶。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 此二问所化实疾文二。前问慰喻。慰问后问调伏。所以有此二问者。肇曰。外有善喻内有善调则能弥历生死与群生同疾。睿曰。凡夫之病为忧苦所恼不安。所病则生愁忧。为病所逼则生苦恼忧心。外戚须闻法以自忧苦心。内切宜观空以自调。肇曰。慰喻有疾应自文殊而逆问净名者。以同集诸人注心有在。又取证于疾者。乃所以审慰之会也。此将明大乘无证之道以慰始集现疾菩萨故生此问也。
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 此二答文四。初约理喻。二约起大悲喻。三约求大果喻。四成初列无常等四也。肇曰。慰喻之法应为病者说身无常去其贪著。不应说厌离令取证也。不观无常不厌离者凡夫也。观无常而厌离者二乘也。观无常不厌离者菩萨也。是以应慰喻初学令安心。处疾以济群生不厌生死不乐涅槃。此大士慰喻之法也。说身有苦等者。肇曰。虽见苦而不乐涅槃之乐。虽知无我不以众生空故阙于教遵。虽见身空而不取涅槃毕竟之道。故能安住生死与众生同疾。是以慰喻之家宣说其所应行。所不应行不宣说也。
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 此二约大悲喻也。文三。此初劝悔先过病由先罪。但可责己不可具病废舍大悲入过去也。肇曰。教有疾菩萨悔既往之罪。法虽系人不言罪。有常往从未来到现在。从现在入过去也。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 此二推己兴悲以自喻。生曰。我有智慧由以疾苦。况乃不达者乎。推己愍彼。是嫌济之坏。岂得自畏死也。
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 此三追往念益以自喻也。肇曰。当寻宿世更苦无量。今苦须臾何足致忧。但当力疾救彼苦耳。生曰。念欲饶益一切众生者。方入生死不得有畏也。
忆所修福念于净命 此三约求大果喻也。文三。初恃福以求大果勿邪命而苟存。肇曰。恐新学菩萨为疾所乱故劝忆于修福悦其情也。生曰。若有福者所生必胜。何有畏哉。
勿生忧苦常起精进 此二息忧以进道也。生曰。因病至懈。懈乃喻生。其忧勤与命觉恒患不至。岂复容恼哉。
当作医王疗治众病 此三劝求大果以广济也。肇曰。当为大法医王疗治群生之疾。自疾可足忧乎。
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 此四结欢喜也。
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此一问内调法也。五荫患身但可渐暂慰。究竟常乐须住此身□。此劝修无求观以内调也。五阴患身。肇曰。上问慰之宣。今问调心之法。此外有善喻内有善调。则能弥历生死与群生同疾。辛酸备经而不以为苦。此则净名居疾之所由也。将示初学处疾之道故生斯问。
维摩诘言。有病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相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 此二答也。文三。初明般若正智观空。次明沤和大悲涉有三。明双三空有寂照平等。初文复三。一明我空。二明法空。三明空空。初中有三。一推病虚实。二知由著我。三除我归真。初推病中二。初推目妄生。二悟果假合。此初也。肇曰。处疾之法要先知病本病知生也。皆由前世妄相颠倒。颠倒故烦恼。以生烦恼既生不得无身。既有身也。不得无患逆寻其本虚妄不实。本既不实。谁受病者。此明始行者。初习无我观也。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 二悟果假会识无我也。四大和合假名为身耳。四大既无主身我何由。譬一沙无油聚沙。亦主我一物异名耳。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应主著 二推之所由由著我也。
既知病本则除我想及众生想 三正破我。肇曰。病本则上妄想也。目妄想故见我及众生。若悟妄想之颠则无我无众生也。
当起法想 此明法空观也。文三。初标法。二分别法相。三灭除法想。此初也。肇曰。我想重之患者故除我想而起法想。法想于空为病。于我为药。卑隆求靡故假知始也。
应作是念。但以此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 此二分别唯法无我文二。初约因果起灭推。二约诸法互不相知。此初也。肇曰。五阴诸法假会我身起唯诸法。若起灭唯诸法共灭无别。真宰主其起灭者也。既除我想唯见缘起诸法故不法相。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 此推法互不相知也。肇曰。万物分纭聚散谁为。缘合则起。缘散则离。聚散无先。其故法所相知也。
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
取相故功德有边证。无相故空无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