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名经集解关中疏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阿罗汉□□贼得无生忍。贼自亡也。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 既得无生行无缘慈能利一切。
  行如来慈得如相故 既□法身去来相如今悟如相名如来慈。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 既身得无生必能觉未觉者。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 法身真常妄惑所覆。除妄修因非真要修。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菩提无相怨亲平等故一味也。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 既证法身超然绝得离爱著也。
  行大悲慈遵以大乘故 今悟无生超度众生苦名大乘也。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 既亡彼我疲厌永绝焉。乐济人不休息也。
  行法施慈无遗惜故 今悟真空名为法施。理含方德故无遗惜。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 悟空法身尸罗自净悲愿既满能化毁禁。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谛见无生彼我自绝。谁云彼辱孰是我忍。
  行精进慈负荷众生故 有我则疲于化人。无生则荷物不倦也。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摄心住禅禅悦为味。悟心无生味无味也。
  行智惠慈无不知时故 无生正观了本忘除。对病皆药悉知时故。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 既证无相法身故能随物现相也。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 中道正观理曲隐永离二边。故云直心。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无生正观唯取佛行不离二乘。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 观空见真称理无虚也。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 无生正观必得佛果。什曰。梵本云住涅槃乐也。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结也。上慈名虽殊俱出正观。经云。般若虽空一心具足万行。是为说法空令悟万行。得菩提乐名菩萨慈。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二问答悲也。肇曰。哀彼长苦不自计身所积众德。得愿与一切先人后己大悲之行。
  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三问答喜。肇曰。自得法利与众同欢欣。于彼己俱得法悦。谓之喜也。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祐无所希望 四问答舍。肇曰。大悲苦行忧以之生。慈喜乐行喜以之生。忧喜既陈则爱恶微起。是以行者舍苦乐行平观众生。大乘正舍行报俱亡故无所希望也。三等俱无相无缘与慈同行慈行既备类之可知。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此三六重问答。本积善之可增。复次菩萨空行化物度人故。此问弘誓令坚故也。四弘誓愿文即为四。此初二问答。众生无边誓愿度也。肇曰。生死为畏。畏莫之大。悲疾大士何所依恃而能永处生死不已为畏乎。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二答也。肇曰。生死之畏二乘所难。自不依如来功德力者就能处之。什曰。亦以念为依。亦以求趣为依。又解。上云菩萨行成。皆是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也。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二答问也。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二答也。肇曰。住化一切则其心广大。广大其心则所之无难。此住佛功德力之谓也。又解。住大悲心诸佛护念。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二答也。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二答也。此二明烦恼无边誓愿断也。济物之大断惑为先。惑因既亡生死自度。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问也。
  答曰。当行正念 答曰也。此三善法无边誓愿学。生曰。夫有烦恼出于惑情耳。便应观察法理。次遣之也。然始观之时见理未明。心不住理。要须念力。然后得观也。又解。始于正念终圆万善。又解万善不邪皆正念也。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问也。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答也。此下二问答。无上佛道誓愿成也。不善永息善法圆满佛道成也。肇曰。正念谓正心。念法审其善恶。善者增而不灭。恶者灭而不生。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问答成上可见。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此四六重问答。穷惑源之本妄。悟妄即自性空矣。不同二乘断惑证空。惑次第配五住烦恼理亦可然。随文亦好此问也。肇曰。既知善之可生恶之可灭。将两舍以求宗故逆寻其本也。生曰。一善一恶者迭为根本永无制也。要当求其大原而观之者然后制矣。
  答曰。身为本 答也。肇曰。善恶之行非身不生。生曰。所以为善恶者为身故也。又云。见一处住地烦恼也。
  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 二问答也。肇曰。爱为生本长众结缚。凡在有身靡不由之。又云。欲爱住地也。
  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三问答也。肇曰。法无美恶。虚妄分别谓是美是恶。美恶既形则贪欲是生也。又云。色爱住地也。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相为本 四问答也。肇曰。法本非有。倒想为有。既以为有。然后适其美恶。谓之分别。又云。有爱住地也。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答曰。无住为本 此五问答也。无明住地妄心构立无别依住故名无住。肇曰。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邪风所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此以观法何住不到。譬临面涌泉而责以本状者未之有也。倒想之兴本乎。不住义存于此。
  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 此穷无明无依本也。肇曰。若以心动为本则有有相理极初动。更无本也。若以无法为本则有因无生。无不因无故更无本。
  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此则一切法妄也。肇曰。无住故到想。到想故分别。分别故贪欲。贪欲故有身。既有身也。则善恶并陈。善恶既陈则万法斯起。自兹已往言数不能尽也。亦不善得本则众本可除矣。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此下第二明天女大士身子。小乘论二种解脱证用不同。委曲料简知大小之悬殊使归宗矣。大文分七。一明二种解脱习尽不同。二止此室下约理明即不即异。三于三乘下约教明乘无乘异。四转女身下就相明转不转异。五没生下就报明生灭不生灭异。六文如下就修明得不得异。七净名述记其本迹。初文有七。第一散花供养。第二有堕不堕。三神力去华。四天问所以。五答如不答法。六弹呵解释。七结惑尽不同。此初也。肇曰。天女即法身大士。常与净名共弘大乘不思议道。故现为宅神同处一室。见大众集闻所说法故现身散花欲以生论也。
  花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二者有堕不堕。生曰。虽天力使然而招之身有在矣。
  一切弟子神力去花不能令去 三去花也。肇曰将辩大小之殊故使花若此。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花 四问去花意 答曰 此法花不如法。是以去之 五答不如法。肇曰。香花著身非沙门法。是以去之。生曰。不如律法也。
  天曰。勿谓此花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花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相耳 此云弹呵文四。初明花无分别。二明如法不如法。三明菩萨不著。四二乘便著。此初也。什曰。花性本无二故无分别也。生曰。花性无实。岂有如法不如法之分别哉 肇曰。花岂有心于堕不堕乎。分别之想出自人者耳。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 二明如法不如法。身子以犯戒为不如法。大士以分别持犯为不如法。生曰。若厌花理无好恶者乃合律之法耳。
  观诸菩萨花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三明菩萨离分别习故不著。不二法品明菩萨于漏无漏为无为等皆亡分别。入不二法门得无生忍意皆然也。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 四明小乘便著文三。此初喻也。生曰。恐畏之时情既怯弱故得便矣。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法得其便也 二合喻也。菩萨生死即涅槃故大悲无畏。小乘生死异涅槃故畏生死。又有分别故习气不亡六尘得便也。生曰。苟恶之好得便矣。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三结也。生曰。既已离恶正使。五情所欲陈列于前不复能使之好矣。
  结习未尽花著身耳。结习尽者花不著也 此七结拣。生曰。向恶花去之。虽非结病然是其习矣。习尚投花著身而不可去。况有结乎。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此下二约理厌明即不即栋文三。初文字离不离。二烦恼断不断。三解脱证不证。此初问答解释八重分别。此子身问也。肇曰。止净名大乘之室久近妙辩若此乎。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二天答也。身子以执身止此室问。天以闻法故悟心止解脱答。肇曰。将明第一无久近之义。故以解脱为喻。解脱即无为解脱也。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三身子喻未答意故重问也。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四天重答也。肇曰。逆问其所得令自悟也。耆年所得无为解脱宁可称久乎。
  舍利弗默然不答 五身子自思解脱无久近故默。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六天问所以。肇曰。五百弟子仁者智慧第一。默然何耶。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所知云 七身子已离三界惑得心解脱。永绝言教故言不知所云。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 八天辩不思议解脱即文字也。文三。此初标文字即解脱。肇曰。舍利弗以言文为失故默然无言。谓顺真解未能语。默斋致触物无碍故天说等解以晓其意。
  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此二解释所以。肇曰。法之所在极于三处。三处未文字解脱俱不可得。如何欲离可得文字别说解脱乎。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三明诸法等解。肇曰。万法虽殊无非解相。岂文字之独异也。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 此下二明断不断别文二。初问也。肇曰。二乘结尽为解脱。闻上等解乖其本趣故致斯问。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二答也。增上慢者未得谓得也。身子据小乘所证非增上慢。自谓共佛同坐解脱床名增上慢也。既未悟缚脱平等故为说离缚为脱。若大士非增上慢者为说即缚性脱入不二门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 三明证不证别文二。此初问文也。肇曰。善其所说非已所及。故问得何道证何果辩乃如是乎。
  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 答文二。此初正答。二乘舍缚求脱故有得证。大士悟缚脱平等非缚非脱故无得无证。既智穷不二之门故辩无碍也。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 二反斥。肇曰。若见己有得必见他不得。次于佛平等之法犹为增上慢人。能致无碍之辩乎。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此下三约教明乘无乘别也。小乘有法执故有差别乘。大乘不二平等故无乘之乘。文二。此初问也。肇曰。上云。无得无证未知何乘故复问也。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 二答文二。一总约化缘答。二别约今缘答。此初也。肇曰。大乘之道无乘之乘。为彼而乘吾何乘也。生曰。随彼为之我无定也。又解法花方便说三意同此也。
  舍利弗。如人入瞻萄林唯嗅瞻萄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 二此约今缘文四。一明今缘唯一。二所化乐大。三室无小法。四约室现法。此初也。肇曰。无乘不乘乃为大乘故以香林为喻。明净名之室不离二乘之香。止此室者岂他嗅哉。
  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 二明所化皆乐大也。
  舍利弗。吾至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三明室无小法。肇曰。大乘之法皆不可思议。上问止室久近。欲生论端故答以解脱。今言实年以明所闻之不杂也。生曰。诸天龙神暂入此室尚无不发大意而出哉。况我久闻妙法乎。然则不能不为大非能为大矣。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四明未曾有室。不说二乘之法也文三。标释结。此初也。
  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有四大宝藏。众宝积满。周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不二列不思议事如文可见。大士所陈必有所表金色光照昼夜。不二表大乘寂照无生灭也。二诸垢不恼表真室之室入者无垢。三释梵常会表无缘大悲常与物会。四常说不退表游真寂路万行无退。五法化之乐表住此理者言皆称法。六四大宝藏表住宝藏慈济无尽。七诸佛念来表佛理在心念之便至。八宫殿净土表凡圣所居不离法性。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三结无小法也。肇曰。显室奇特之事。以成香林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