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名经集解关中疏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 此下第四就相明转不转异。小乘执相定有所转。大乘相本无相故无所转。此初也。问。肇曰。以无碍之智有碍之身而不转舍何耶。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 二答文三。一明不转。二明转。三明非转非不转。初中有四。一明无转。二反问。三答。四呵弹。此初也。肇曰。止此室来所闻正法未觉女身异于男子。当何所转。天悟女相。岂十二年而已乎。欲明此室纯一等教无有杂声故齐此为言耳。
  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 二反问。
  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 三答不可转。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 四呵弹也 肇曰。万物如幻。无有定相。谁好谁丑。而欲转之乎。
  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
  二明转而无转也。文四。一问。二答。三解释。四引证。此初明转身而问也。肇曰。将成幻化无定之义故。现变而问令其自悟也。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 二答也。肇曰。吾不知所以转而为此身。如之何复欲转之乎。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 三解释。若身子自悟虽神通变女而实性非女。亦悟一切女人虽妄心变女而法性非女。又知。天女虽大悲现女而法身非女。若能悟女非女。一切女人亦复如是。名为转也。肇曰。如舍利弗实非女而今现。是女像实非女也。界无定相类已可知矣。
  是故佛说诸一切法非男非女 四引证可见。
  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三明非转非不转文四。初此问也。肇曰。将权女相之所在故复身而问也。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二答也。肇曰。欲言其有在。今现无相欲言无在。向复有相幻化无定。莫知所在也。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 三天印许也。
  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四引证。肇曰。岂唯女相无在。诸法皆尔。称佛说者以明理不可易。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此五就报明生灭不生灭异。二乘业生故有生没。菩萨法身故无生没。文四。此初也。肇曰。既知现相之无在。又问当生之所在。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二答也 法身无生之生如幻化也。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三难也。
  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四顺释。肇曰。岂我知化物无非化也。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六就修明得不得异。以小乘进修有断有得。大乘无相无修无证无得文二。初问。二难无得前中文五。此初也。肇曰。身相没生可如幻化。菩提真道必应有实。故问久如当成。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答。肇曰。取其必无也。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三非其言也。肇曰。圣人还为凡夫。何有是处。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 四例也。肇曰。彼圣为凡夫。我成菩提。道无有一处也。
  所以者何。菩提者无住处。是故无有菩萨得者 五释。无所得故为得。肇曰。菩提之道无为无相自无住处。谁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此二难无得。身子不了无所得故谓得。故有此难文三。此初据得而难。
  天曰。皆已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三约理答。肇曰。世俗言数有三世得耳。非菩提。第一真道有去来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三假小况大文三。此初问也。肇曰。罗汉入无漏心不见有得。入有漏心则见有得。今问。以第九解脱自证成道时见有得耶。欲令自悟无得义耳。
  曰。无所得故而得 二答也。谓断九地惑故无得。得第九解脱故而得。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 无所得故而得 三况大。谓诸佛菩萨悟本无所得故而得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以曾供养九十二亿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此七净名述其悲愿现生。肇曰。上但即言生论未知其道深浅。净名傍显其实。以生众会敬信之情也。

  佛道品第八

  此二广上大悲权化假也。诸佛以悲化为道故六道。二乘皆佛道也。睿曰。上以示女内体妙惠而托质陋形未达之流所以生惑。欲因其所惑广明大士莫碍之道品文三。初问通达佛道。次明如来种。后明眷属家业。初文有五。一问。二答。三征。四释。五结。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此初也。问。肇曰。诸佛之道以无得为得。其道虚玄非常行之所通。通之必有以。故问所以通。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二答也。什曰。凡非其实而处之皆名非道。肇曰。以道为道非道为非道者爱恶并起垢累滋彰。何能通心妙旨达平等之道乎。若能不以道为道不以非道为非道者则是非绝于心遇物斯可乘矣。所以处是无是是之情。乘非无非非之意故。能美恶齐观履逆常顺。和光尘劳愈晦愈明。斯可谓达平等无碍佛道乎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 此三重征问也 答曰。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 此下四广释文有九类。此初恶趣非道也。五无间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法轮僧。初二违恩。后三背德。故名逆也。故曰。夫法身大士内里冲虚冲。外权道俗是非俱乘逆顺。斯入善恶反论靡不通达。和光尘秽而其心常寂。和光同秽故能行五无间。真心常寂故能而无恼恚。乃至不断生死。是名和光现于涅槃。所谓常寂类皆然也。
  至于地狱无诸罪垢 肇曰。罪垢地狱国也。示受其报实无其因。
  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肇曰。痴慢偏多堕畜生也。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 肇曰。悭贪无福多堕饿鬼。
  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二善趣也。无想非想外道计著以为涅槃第一最胜。菩萨和光知其卑陋。肇曰。上二界道受有之因虽同其行知其卑陋。
  示行贪欲离法染著。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恶痴而以皆惠调伏其心 三三毒也。肇曰。行三毒而不乖三善也。
  示行悭贪而挨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道违世间出世间慧 四十蔽也。肇曰。示行六蔽而不乖六度。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 第六方便。肇曰。外现随俗谄诈。内实随经方便。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 八愿度也。肇曰。使物皆蹈我上取卑下之极也。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 九力度也。肇曰。烦恼显于外。心净著于内。
  示入于魔而倾佛智惠不随他教 十智度也。肇曰。外同邪教。内顺正惠。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 五未二乘。肇曰。声闻不从人闻不能自悟。况能为人说所未闻也。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肇曰。大悲大乘法非辟支佛所能行也。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 六杂报也。肇曰。手出自然宝周穷无尽。
  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 外现形残。内圆法相。外示下贱。内宿殖德。本生佛种性也 示入劣羸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肇曰。那罗延天力士名也。端正殊妙志力雄猛。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肇曰。法身大士生死永尽。况老病乎。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远离五欲游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辨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 七异道。肇曰。津河可渡之处名正济。险诳受名邪济。佛道名正济。外道名邪济也。
  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 八生死六道。肇曰。遍入异道。岂曰慕求欲断其因缘耳。
  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九涅槃。肇曰。现身涅槃而方入生死。自上所列于菩萨皆为非道而处之无碍。乃所以为道。故曰。通达佛道。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此亦结也。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二问如来种也。文五。一问。二答。三征。四释。五叹述。此初也。前生死虽非道菩萨化之为佛道。今烦恼虽生死种众生悟之为如来种也。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 二答文二。初列十法增数可知。此一法也。肇曰。有身见也。夫心无定所随物而变。在邪而邪。在正而正。邪正虽殊其种不异。何则变邪而正。改恶而善。岂别有异邪之正异恶之善。超然无因忽尔自得乎。然则正因邪起。善因恶生故。生曰。众结烦恼为如来种也。
  无明有爱为种 二法门也。什曰。向总说。此开为二门也。一切结属二故偏举二门也。自下次第广开。又解文云。无明性即是明。又云。不灭痴爱起于明脱。
  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 如常数。
  七识处为种 七法也。欲界人天初识住劫初初禅。二识住二禅。三识住三禅。四识住空处。五识住识处。六识住无所有处七识住。什曰。识住者识得安住也。识念分明无有恼患。无坏者是为识住。恶趣则苦痛坏。四禅无相坏。非想灭定坏。亦彼地心想微昧念不分明故识不安住。
  八邪法为种 八法也。谓邪见邪思惟等。
  九恼处为种 九法也。什曰。爱我怨家。憎我知识。恼我己身。一世则三。三世为九也。义云。九结也。
  十不善法为种 十法也。谓杀生等如前。
  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二总结也。迷理为见。著事为烦恼。肇曰。尘劳众力即成佛道故是佛种。生曰。夫人乘之悟本不近。舍生死远。更求之也。斯为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实为悟始者。岂非佛之萠芽起于生死事哉。
  曰何谓也 三征也。肇曰。夫妙极之道必有妙极之因。而曰尘劳为种何者也。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四解释文三。初法。次喻。后结。此初也。既烦恼性即菩提性。而二乘断烦恼见无为。妄安涅槃之乐故自犯大心。凡夫为生死所迫慕胜心猛故能发大志也。生曰。以现事明之。见无为入正位者苦忍已上结使已断。既至其所始。为见之以本欲舍生死求悟。悟则在生死外矣。无复不舍即悟之义故。不能复发菩提心也。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游泥乃生此花。如是见无为入正位者。终不能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此二喻也。文二。初喻烦恼泥中有菩提莲花也。二乘舍之证无为如高原也。
  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此二喻。我见之地生滋茂惠芽。二乘断灭诸见如空中种也。
  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则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生一切智宝 此下结文三可见。若悟烦恼性得菩提智。如不离大海得无价珠。二乘舍烦恼求菩提。如人舍大海求无价宝。其可得乎。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来种 此下五迦叶叹述文四。一总叹领解。二述其得失。三举谕自伤此语。四结无反覆。此初也。文殊呵意以实相真理烦恼即菩提。舍之则非正求也。今迦叶领意。夫求菩提亦无数劫久住生死。广度众生满弘誓愿。今阿罗汉已断烦恼不受。后有于大悲愿。永绝因缘。如根败之士。凡夫业惑犹在生死未亡。若能发菩提心即能满三祇劫克终悲愿故。不断三宝能报佛恩。法华经迦叶述云。世尊往昔说法我时在座。但念空无想无作。于菩萨法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故。于佛教化菩萨不生好乐之心。今闻授声闻证深自庆。幸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此。而推之往昔说法于菩萨法生绝示想。即今云此叹也。
  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 此述得失。声闻结尽不堪。五逆惑在能发也。
  譬如根败乏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益复永不志愿 三举喻。自伤五根。若败不能欲五尘也。
  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覆。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四结无反覆。凡夫能成菩提以报佛恩。二乘息灭而永断也。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为马车乘皆何所在 三明资生眷属。无上法身非一真所成。万行为资生万德为眷属。方能成就。此初问也。肇曰。净名权道无方隐显难测。外现同世家属。内以法为家属。恐惑者见形不及其道故斯问也。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道师。无不由是生 四十二偈答文四。初四。行明眷属。二七行明资生。三二十八行明业用。四三行结劝。此初也。内有正智外有方便法身生焉。肇曰。智为内照权为外用。万行之所由生。诸佛之所由出故。菩萨以智为母以权为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