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续藏
- 古逸部
-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
何谓不尽有为 此下三明广释文三。初释不尽。次释不住。后双释也。初中文三。此初征也。
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 此下二释也。既杂明万行无别料次。肇曰。慈悲乃入有之基树德之本故发言有之。
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惓。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 外化不离慈。内修不忘智。谓求菩提心不系忘也。又外化不厌。内顺四摄。外护法桥。内求功德。皆回向菩提。方便化物不求二乘三界果也。肇曰。以慈为根。发心为心。然后顺四摄化众生。护正法种善根。以此众德茂。其枝条道树日滋不尽有为也。下诸行愿枝条之流取其日滋日茂以成不尽义耳。废舍慈悲道树不建。众德损耗自隐涅槃。谓尽有为也。
求法不懈说法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 为法不怠供佛无畏。肇曰。不以结生曷为而畏。
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八风不移志。劝学不轻心。肇曰。未学当学所以不轻已学。当成故敬如佛。
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著已乐庆于彼乐 不乐烦恼不贵涅槃大士之化也。肇曰。独善之道何足贵也。不著已乐等大士之心也。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 肇曰。禅定虽乐安之则大道不成。菩萨不乐故想如地狱。
于生死中如园观想 肇曰。生死虽苦大道之所因。菩萨好游故想如园观也。
见来求者为善师想 肇曰。求者虽欲自益而实益我故想为善师。
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 必因此施成就善根至一切智。又不嫌毁戒。但念悲救想波罗蜜能生法身。助成菩提莫过道品。此等是大士之想念也。
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已佛土 增广万善严净佛土依报行也 行无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 肇曰。行无限施者开四门施。求者所取无碍大施法也。又解。除垢恶以净三业行大施。以严相好正报行也。
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惓。以智惠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 大悲不屈于生死。精进不倦于佛德。以智惠剑破烦恼因出法身果。荷负众生。此菩提萨埵心也。肇曰。法身越三界阴界入所不摄故言出。若受阴界入身处积尘之内。则自固羁锁安能济波。
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间法 精进以摧魔。无念以证真少欲而不舍世间。大士之行也。肇曰。真智无缘故无念。不舍世者。肇曰。和以无念欲而舍世自异。
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起神通惠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辨演法无碍 不坏法身起通道物身业化也。正念总持多闻不忘意业化也。差别众根断疑乐说口业化也。此大士之三密也。不坏威仪者。肇曰。同俗俯仰不失道仪。天下皆谓我同已而我独异人。乐说辩者四辨也。
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 十善欲天因无量梵天因物无出世之根。故接以人天之善令离三途。此大士之方便也。
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 此大士之德也。佛音者经云八音也。一彻好。二柔软。三和适。四谛了。五不女。六不误。七深远。八不竭也。又密迹经云。有无量音也。
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共众善 自行则深修转胜 导众则化以大乘。又不矜一善以放逸。乃圆万德以成道。以大士之进求也。
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 此三结也。肇曰。修如上法自行化彼功德日茂不尽有为也。夫善有为法变怀物耳。废舍不修则日耗日尽。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 此下第二释不住无为也。文三如前。此初标也。
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 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 此下二释文三。此初明三解脱也。二乘观三脱乐涅槃故取证。菩萨观三脱乐大悲故不证 无起者。因缘生法无自性故不生起也。肇曰。此定观之别门也。
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灭 此二四非常观也。破常倒故观无常。以大悲故不厌。善乐破例故观苦。以大悲故不恶生死。破我倒故观无我。以大悲故常诲人。破喧动故观寂灭。以大悲故不永灭。又观无常故不住生死。不厌善本。不住涅槃。余倒然。
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于观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 此三杂明诸行也。虽漏身心离相而现身心修善。虽法性平等而现归善法。虽理本无生而现生度物。虽漏本清净而现行诸漏。虽本觉无行而现行引物。虽众生性空而不舍悲济。正位者见真入证之地以大悲故不随小乘而取证也。
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 肇曰。诸法因缘所成虚假无本。以何为实。以何为主。谁知如此。然大愿未满不以功德定惠虚假而不修。
修如是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此三结。肇曰。备修上法则不证无为证。谓观无为自证成道。自证成道即住无为也。
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 此下二质释所以。肇曰。上直明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未释所以不尽所以不住。夫大士之行行各有以妙期有在。故复对而明之。夫德之积也。必涉有津。若住无为则功德不具智之明也。必由广博。若废舍有为则智慧不具。
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 肇曰。慈悲入生死。岂住无为之所能满愿由积德。岂舍有为之所能。
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 肇曰。采良药必在山险。非华堂之所出。集法药必在险。有非无为之所出也。若痴舍有为则与群生隔绝。何能随而授药。
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 肇曰。习知众生病必之病所。岂住无为之所能。灭众生病必造有治。岂尽有为之所能。
诸正士菩萨以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此四总结劝。肇曰。不尽有为故无阙德之累。不住无为故无独善之碍。此二无碍门。是菩萨弘道之要路。佛事无方之所由。劝彼令学。示其佛事不思议道。令必审诸佛无若干也。
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花若干种色若干众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本彼国 此三闻法欢喜供养称述而还国也。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阿閦此云无动。虽复变化万形而实相常寂故名也。将证净名胜德。以即经故取佛而现土。因立品名耳。又据前半品应见如来。以后半品显迹证经故从后立名也。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 此品第二显净名身土以证经。夫人有胜德说必真当故印定也。文三。初明真身真土。二明应身应土。三欲闻经云利也。初文二。此初问也。前文殊入室论之以无来。身子求经训之以无求。今净名见佛见之于无见。此皆会真则言亡。相寂引物则示有去来耳。又二乘初心皆见相迹故因以诲之也。肇曰。向命文殊共来见佛。虽复举目顺俗而致观不同。如来逆睹其情。将显其来观之旨。以明佛事不可思议故知而问。
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二显法身。文二。一正答法身。二论以生灭。前文三。初总答实相。二别拣百非。三结成正观。此初也。肇曰。佛者何也。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其道虚空固已妙绝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测。同万物之为而居不为之域。处言数之内而止无言之乡。非有而不可为无。非无而不可为有。寂莫虚旷物莫能测。不知所以名。故强谓之觉。其为至也。亦以极矣。何则夫同于得者得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是以则真者同真法。伪者同伪。如来虚照冥偕一彼实相。实相之相即如来相。故经曰。见实相法为见佛也。净名自观身实相以为如来相义存于是也。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 此下二明别拣百非意。明诸相非相即实相也。法身非生灭故非三世。非有故非色。非空故非如。无自性故无性。肇曰。法身超绝三世非阴界入所摄故不可以生住去来而睹。不可以五荫如性而观也。
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三明与无明等 金刚之体非四大起。本觉性故不积六情。法界同真不在三界性。离三垢常顺三脱。明与无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法身性也。
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 法身非聚散故非一异。亡彼我故无自他不同。太虚故非无相。不受著故非取相。生死即涅槃故无彼此岸。邪正道不二故无中流。虽众相都灭而不住灭故教化众生。是即常寂灭而无灭也。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法无彼此之相故不彼不此。圣无彼此之执故不以此不以彼。且二乘智所不测。岂凡识而能识哉。
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 性不可蔽故无晦。离觉所觉故无明。不可以名乎。不可以相示。岂强弱净秽而分别哉。
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 佛身住法性故不在方。庵园即法性故不离方。真身不生灭故非有为。丈六即真故非无为。应物而相非实相故不可示。应物而名非真名故不可说。
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去不入。一切言语道断 法身真净不可以六蔽覆。不可以六度度。不可以善诚。不可以恶欺。感物而来非来。感谢而往非去。既无形于去来亦无心。出入斯言经自绝也。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 无心福物非福田。有求见益非不福。无证无得非应供。德洽无边非不应取之则失。真舍之则乖道。岂有相可见无相可无。斯同真际等法性越称量之境哉。
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 不可以世界量。非大不可以微尘。比非小离六尘之境。不可以合觉。不可以离见。无漏之体体绝结缚等实相之智。同众生之性浑然无际。岂与法有别。
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 肇曰。无得故无失。无清故无浊。事外之体何可恼乱。孰能作之。令起生之使灭。恬淡寂泊无为无□。岂容忧畏喜厌于其闻哉。
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 既云三世之有都绝言说之路。
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也。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三结成观也。肇曰。穷言尽智莫能显示。来观之旨为若是也。又解。他观者谓二乘凡夫见生灭忧畏等背理为他。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二论生灭文三。舍利弗问。二净名约幻况出。三释其生灭。前文又四。此初身子问也。离生灭见不生灭者。二乘之见非实相义。若即因缘生灭悟不生灭者。此法身义也。有此差别故再论焉。上虽具显百非。今但论于生灭。若悟生则无生。自然无生。无生自然。自然众非可见矣。肇曰。上云如自观身实相。实相无生而今现有生。将成其自观之义故以没生问也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 二反质也。肇曰。逆问所得以证无没生也。所得法即无为无相法也。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三答无没生也。
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四呵也。若观诸法因缘生灭本无自性。云何乃问此没生耶。
于意云何。譬如幻师作男女。宁没生耶 二举幻况文五。此初举幻问。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二答也。
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 三重问。
答曰如是 四重答。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云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五呵。若佛说诸法如幻相者。即幻生非生幻没非没。云何更问此没生也。肇曰。生犹化。存死犹化。往物无不尔。独问我为。
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 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 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三解释。妄执虚诳有没有生。悟法真实无生无灭。幻灭非灭故不尽。善本幻生非生故不贪生长恶。此所以显即生灭悟无生灭成法身义也。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此下二明应身应土文二。初论应事。二现身土。前文又四。一佛示国名。二身子生疑。三约喻质问。四解释应事。此初也。上既即生非生是真身。此明不生能生是应身。国土亦然。故佛示其生没也。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 二生疑。但可弃秽生净。曷有舍净来秽耶。肇曰。此土方余国怒害最多。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答欲以明照为之除冥 三质问。初问答明曰。光自明闇不能蔽。喻真身处染不染。后问答明曰。光能破彼闇。喻菩萨化生杂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