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名经集解关中疏

  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利御其心乃可调伏 下结文可见。
  譬如象马[怡-台+龍]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此二喻也。调马有四。菩萨见鞭。二乘触皮。人天触肉。说三恶调乃为彻骨也。合文可见。肇曰。非钩埵无以调象马。非苦言无以伏难化。
  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贪所乐法度脱众生 此三赞述。文二。此初赞佛也。肇曰。诸佛平等迹有参差。迹有参差由群生下劣。志愿狭小故佛隐自在力同其贫陋。顺其所乐而以济之。应感无方。不择净秽。此未曾有也。
  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下叹菩萨可见。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此四述诚。不述佛者道力圆也。文二。此初述益。深化善则功少。化恶则功深。睿曰。久而无功未。若近而有益。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以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得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二释所以也。有标数列释可见。肇曰。夫善因恶起。净因秽增。此土十恶法具故十德增长。彼土纯善故施德无地。所以百千劫行不如一世也。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五疮疣生于净土 此三明净土之行。文二。此初问也。肇曰。将励此土始学菩萨令生净国故发斯问。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此二答文四。谓标.征.释.结。此初标也。
  何等为八 此二征可见。
  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有功德尽以施之 肇曰。菩萨代彼受苦不自计身。所有功德尽施众生。岂以有益而想其报乎。若不为众生应久入涅槃。为彼受苦令其先度。彼去我留非代。何谓此饶益之至。一法也。
  等心众生谦下无碍 肇曰。怨亲不殊。卑己后人等心尊彼。情无分然。二法也。
  于诸菩萨视之如佛 肇曰。菩萨众生之桥梁三宝之系。视之如佛则增己功德。三法也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 肇曰。佛所说经闻则信受。不以未闻而生疑惑。四法也。
  不与声闻地而相违背 肇曰。三乘虽异归宗不殊。不以大小而相违背。五法也。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肇曰。他种他获曷为而嫉。己种己得曷为而高。于是二中善自调伏。六法也。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 肇曰。省己过则过自消。讼彼短则短在己。七法也。
  恒以一心求诸功德 肇曰。尘垢易增功德难集。自非一心专求无以克成。具此八法则行无疮疣终生净土矣。
  是为八法 结文可见。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三得益。行深大士悟净秽之随缘得无生忍。行浅者闻无疣之行舍秽慕净发菩提心。

  菩萨行品第十一

  此下两品大段第三归宗印定。前品广佛事不同多明净土之宗。后品现净名胜身胜土多明印定。香积大士悟诸佛之平等知净秽之随缘请法退还因以目品也。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他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品文三。初明事毕归佛。二明佛事不同。三请法还土。初文复四。一现相。二诣佛。三慰问。四佛赞。初文有三。此初现相也。肇曰。至人无常所理会是邻如来。净名虽眼殊处异妙期有在。所以来往与化共弘不思议道者也。因遣问疾所明若上。今将诣如来封印兹典故先现斯瑞以启群心。
  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二问缘。身子迦叶随文殊以作化。阿难侍者留庵罗以启导故因瑞而发端也。
  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 三佛答。彼来令此生信仰也。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 此二诣佛文四。初唱往也。什曰。维摩诘劝共见佛旨可寻也。一者见其诚心欲遂其本意。二者欲令证明香饭多所发语。三者以其怀胜远游宜令实返故共诣佛所咨请道法也。
  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行矣。今正是时 二文殊称善。肇曰。有益时也。
  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 三明掌擎诣佛也。
  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四明次第致敬。什曰。世相迎送必结四轻骑。大士迎送则运以妙通。
  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 此三明佛慰。慰辞文略。有教有奉如文。
  众生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之自在神力所为乎 此四佛赞。净名神力者即彼已说伏彼未闻。文四。此初问也。
  唯然已见 二答也。
  于汝意云何 三征也。
  世尊。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四释也。肇曰。向与文殊俱入不思议室。因借宝座睹其神力。兼食香饭乘掌而还莫测其变。故自绝于图度。又解。身子自言不测者将以激励声闻回心向大也。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 此二明佛事不同。文二。初因问香。二明佛事。初中文三。一阿难问。二身子述。三净名解。初中文二。一问。二佛答。此初也。肇曰。如来将辩香饭之缘故令阿难问也。
  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 二佛答彼大士香也。
  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此二身子自述。将明食饭之益。以显净名难思之事。文三。此初述也。
  阿难言。此所从来 二问也。
  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三答来处也。
  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当久如 此三明净名解饭为佛土。文三。法喻合。初文四。此初问也。
  维摩诘言。至此饭消 二答也。
  曰。此饭久如当消 三重问也。
  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 此四正益有三。此初七日消治四大病也。故律中有七日药。以药势相接七日可知。
  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 此二小乘益有二。此初见道益。
  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 此二无学益也。
  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 此三大乘益有三。此初中十信益也。
  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 此二七地益也。
  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 此三等觉益也。饭有普利之功而食者心自大小耳。倒此文字亦然也。
  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 此二喻也。
  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 此三答也。文并可见。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此下第二广明佛事。大文有四。一明佛事随化不同。二明佛身应缘故异。三明阿难伏罪。四明菩萨悔责前中文四。一称叹。二广说。三密呵。四解释。此即初也。小乘唯知娑婆一化音声为佛事。未知十方佛化六尘皆为佛事。故有此叹肇曰。余本充体乃除结缚。未曾闻见也。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此下二广明佛事。肇曰。阿难见香饭所益。谓佛事理极于此。故广示其事令悟佛道之无方也。此土众生见佛妙光自入道检亦有余益。但以光为主。下类尔也。
  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 肇曰。有佛默然居宗以菩萨为化主。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大论云须扇头佛当日成道。当日入涅槃。留化佛度众生也。皆此比也。
  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 肇曰。此树先无不照香无不熏。形色微妙随所好而见。树出法音随所好而闻。此如来报应之树也。众生遇者自然悟道。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 肇曰。昔阎浮提王得佛大衣时。世大疫王以衣置高表上以示国人。国人归命病皆得除。信敬益深。因是悟道也。此其类也。
  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 肇曰。众香园即其事也。园林如极乐林树说法等。一义云。饭食以舌根通道。园林眼根通道。
  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 肇曰。好严饰者示之以相好也。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肇曰。好有者存身以示好有。空者灭身以示空。如密迹经说也。上相虽在身而身相不一所因各异故佛事不同。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肇曰。自有不悟正言因喻得解者。
  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 肇曰。即娑婆国佛事。
  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肇曰。有真净土纯法身菩萨外无言说。内无情识。寂寞无为而超悟。事外非是言情所能称述。此佛事之上也。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无为非佛事 法身无为应物故进止威仪皆佛事也。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 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肇曰。三毒等分。此四魔烦恼之根也。因一根生二万一千烦恼。合八万四千。出无量尘垢故名门也。众生皆以烦恼为病。而诸佛以之为药。如淫女欲为患。更极其情欲然后悟道。毒龙以嗔必为患。更增其忿恚。此以欲除欲。以嗔除嗔。犹良医以毒除毒。斯佛事之无方也。
  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若能深见实相善恶两。亡应物随化能善恶。俱游名悟入法门也。是即或语。或默。或净。或秽。皆是诸佛化物之门也。
  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叹未曾有也 此三密呵香积等诸菩萨也。真土平等非净非秽。应物而现故有净秽。若能悟净非净故不贪。高悟秽非秽故不忧没。然净秽不同。俱是佛大悲故。但于诸佛生净信心叹未曾有也。
  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四解释。真土平等化物不等也。
  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如虚空无若干也 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惠无若干也 此下第二呵庵园声闻执应身为实。文三。初喻显等不等。二明一切平等。三正折伏。此初也。地有差别空无差别喻也。应物色身故有若干。净惠法身一切平等。此法合也。肇曰。佛惠如空应形犹地。不以地异而异空。不以空一而释地也。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姓。戒定智惠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 此二明平等。文二。此初。法佛身土真应权实皆等有也。生曰。诸佛色身虽复若干而一佛无不有之。故无不等矣。
  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 二明名等。肇曰。秦言正遍知。见法无差谓之正智。无不周谓之遍。决定法相谓之知。多陀等者。肇曰。秦云如来。亦云如去。如法如来。如法而去故。今不改千圣同辙故名如来。亦名如去。佛陀者。肇曰。秦言觉。生死长寝莫能自觉。自觉彼其唯佛也。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惠辩才不可思议 此下三正明折伏阿难。文三。此初明。一人不受正使三千等多亦不受。如是阿难等明菩提无边故身智权实应化功德不可思议。岂是声闻所能量也。
  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 此三阿难伏过以激劝。文四。此初阿难伏也。肇曰。阿难于五百弟子中多闻第一。今闻佛事乃自审宜闻。
  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 二佛慰也。肇曰。物有于上不足。于下有余。不可以于下有余而置于上也。
  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惠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 三叹菩萨功德无量。
  阿难。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四结。简小大。大士不思议一时所现神通力非二乘所能为也。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广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 此四大士悔责。文有悔有释。肇曰。初见土秽生下劣想。谓诸菩萨亦有升降。闻上佛事乃自悔责。
  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 此下第三请法还国。文三。一请。二善。三称叹还国。此初请也。肇曰。既知佛事之难议故欲请法而返土。将宣扬如来不思议道。令本国众生念佛功德也。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此下二答。文四。初标名。二略释。三广释。四结劝。此初也。肇曰。有为法有三相故有尽。无为法无三相故无尽。
  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二略释。肇曰。有为虽伪舍之则大业不成。无为虽实住之则惠心不明。是以菩萨不尽有为故德无不就。不住无为故道无不覆。至能出生入死遇物斯乘。在净而净。不以为欣处。秽而秽不以为戚。应彼而动。于我无为。此诸佛平等不思议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