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译杂阿含经


  (一四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诸比丘。有四良马。王者应乘。何等为四。善调骏疾。能忍善住不斗。比丘。如是成就四种。当应归依供养礼拜合掌恭敬。于世间中。无上福田。何等为四。所谓善调骏疾。能令善住不斗。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四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马。贤人应乘。是世间所有。何等为四。其第一者。见举鞭影。即便惊悚。随御者意。其第二者。鞭触身毛。即便惊悚。称御者意。其第三者。鞭触身肉。然后乃惊。随御者意。其第四者。鞭彻肉骨。然后乃惊。称御者意。丈夫之乘。亦有四种。何等为四。其第一者。闻他聚落。若男若女。为病所恼。极为困笃。展转欲死。闻是语已。于世俗法。深知厌恶。以厌恶故至心修善。是名丈夫调顺之乘。如见鞭影称御者意。其第二者。见于己身聚落之中。若男若女。有得重病。遂至困笃。即便命终。睹斯事已。深生厌患。以厌患故。至心修善。是名丈夫调顺之乘。如触身毛称御者意。其第三者。虽复见于己聚落中有病死者。不生厌恶。见于己身。所有亲族辅弼己者。遇病困笃。遂至命终。然后乃能于世间法。生厌恶心。以厌恶故。勤修善行。是名丈夫调顺之乘。如触毛肉称御者意。其第四者虽复见之所有亲族辅弼己者遇病丧亡。而犹不生厌恶之心。若身自病。极为困笃。受大苦恼。情甚不乐。然后乃生厌恶之心。以厌恶故。修诸善行。是名丈夫善调之乘。如见鞭触肉骨随御者意。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四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马有八种。过世间所知现在可见。何等为八。一者乘马之人。控辔秉策将即远路。而彼恶马。啮衔跳踯。顿绝羁勒。破碎乘具。伤毁形体。是名马过。其第二者。御者乘之。不肯前进而此恶马。腾跃叵制。破碎乘具。其第三者。御者乘之。不肯著路但逾坑堑其第四者若乘之时。不肯前进。返更却行。其第五者。都不畏于御乘之人鞭策之痛。其第六者。御马之人。以鞭策之方便。距地二足双立。其第七者。御马之人。意欲驰骤。返更卧地。不肯进路。其第八者。御马之人。意欲令行。而返停住。于佛法中。修学丈夫。亦有如是八种过患。何等为八。若比丘同梵行者。有见闻疑事觉触己身。即语彼言。汝于今者。稚小无智。不善不了。汝今应当觉触余人。云何乃欲觉触于我。汝自有过。反举他事。如是之人。犹第一马。其第二者见他比丘有见闻疑罪同梵行者。即便语彼。有罪人言。汝于今者。犯如是罪时有罪人。复语彼言。汝今自犯如是之罪。若忏悔者。然后乃可纠举我罪。如是之人。犹第二马。所有过失。其第三者。若有比丘。作见闻疑罪。为他所举。便作异语。随于爱嗔及以怖。痴心生忿怒。如是之人。犹第三马。所有过失。其第四者。若有比丘。亦复作于见闻疑罪。为他所举。即便语彼举事人言。我都不忆。犯如是罪。当知此人同第四马所有过失。其第五者。若有比丘。亦复犯于见闻疑罪同梵行者。而来举之。时犯罪人。即摄衣钵。随意而去。其心都无畏忌。众僧及举事者。当知斯人。同第五马所有过失。其第六者。若有比丘。亦复犯于见闻疑罪同梵行者。而举其事。时犯罪人。即便于彼高处而坐。与诸长老比丘。诤论道理。举手大唤。作如是言。汝等诸人。悉皆自犯见闻疑罪。而更说我犯。如是罪。当知斯人。同第六马所有过患。其第七者。若有比丘。亦复犯于见闻疑罪。清净比丘。纠举其事。彼有罪人。嘿然而住。亦复不言。有罪无罪。恼乱众僧。当知斯人。同第七马所作过失。其第八者。若有比丘。亦复犯于见闻疑罪。清净比丘。发举其事。彼犯罪人。即便舍戒。退失善根。罢道还俗。既休道已。在寺门边。住立一面。语诸比丘。我今还俗。为满汝等所愿以不。汝今欢喜极快乐不。当知是人。同第八马所有过患。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八种马。为贤所乘。所言贤者。转轮圣王。何等为八。贤乘所生。是名第一贤马之相。其第二者。极为调善。终不恼触其余凡马。是名第二贤马之相。其第三马。所食之草。不择好恶。悉尽无遗。是亦名为贤马乘相。其第四者。有秽恶物。生不净相。大小便处。终不于中。止住眠卧。是名第四具贤马相。其第五者。能示御者恶马之过。能教御者治于恶马。所有疹态。是亦名为贤马之相。其第六者。能忍重担。而不求轻。恒作是念。我常见于余马担时。当为伐之。是名第六贤乘马相。其第七者。常在道中。初不越逸。道虽微浅。明了知之。是名第七贤马之相。其第八者。病虽困笃。乃至临终。力用不异。是名第八贤乘马相。丈夫贤乘。亦有八事。何等为八。其第一者。若有比丘。善持禁戒。具足威仪。往返人间。无所毁犯。设误犯于微小罪者。心生大畏。持所受戒。犹如瞎者。护余一目。当知是人。同彼初马生贤乘处。其第二者。若有比丘。具足善法。终不恼触同梵行者。共住安乐。如水乳合。当知是人。同第二马。生于贤处。其第三者。复有比丘。受饮食时。不择好恶。悉食无余。当知斯人同第三马。生于贤处。其第四者。若有比丘。见诸恶法不清净者。心生厌患。悉皆远离三业不善。呵责恶法鄙陋下贱。当知是人。同第四马生于贤处。其第五者。若有比丘。既犯罪已。亲于佛前。陈己过罪。亦复于梵行所说。自发瑕疵。当知是人。同第五马。生于贤处。其第六者。若有比丘。具足学戒。见同梵行。诸比丘等。于戒有犯。心每念言。我当修学令无所毁。当知斯人。同第六马。生于贤处。其第七者。若有比丘。行八正道。不行邪径。当知此人。同第七马。不行非道。生于贤处。其第八者。若有比丘。病虽困笃。乃至欲死。精勤无懈。志性坚固。不可轻动。恒欲进求。诸胜妙法。心无疲倦。当知是人。同第八马。至死尽力。生于贤处。佛教法中。能得真实。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那提迦国瓫寔迦精舍尔时世尊告大迦旃延。定意莫乱。当如善乘。调摄诸根。勿同恶马诸根驰散。犹如恶马系之槽上。唯念水草。余无所知。若不得食。断绝羁靽。亦如有人多与欲结相应。以贪欲故多有嫌恨之心。多起欲觉。以有欲觉生诸恼害。种种恶觉由斯而生。以是事故。不知出要。终不能识欲之体相。若复有人。耽好睡眠。以常眠故。多起乱想。种种烦恼。从之生长。以是义故。不知出要对治之法。若复有人。多生掉悔。以其常生掉悔心故。于诸法相。不能分明。当知掉悔为散乱因。以是因缘。不知出要对治之法。若复有人。多生疑心。以疑心故。于诸法中。犹豫不了。以斯义故。不知出要对治之法。如善乘马系之枥上。其心都不思于水草。不绝羁靽。譬如有人心无欲结。但有净想。以不染著是欲想故。亦复不生掉悔疑等睡眠之盖。以其不生五盖之心因缘力故。便知出要对治之法。比丘。如是不依于彼地水火风。亦复不依四无色定。而生禅法。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亦复不依日月星辰。不依见闻。不依识识。不依智知。不依推求心识境界。亦不依止觉知。获得无所依止禅。若有比丘。不依如是诸地禅法。得深定故。释提桓因。三十三天。及诸梵众。皆悉合掌恭敬尊重。归依是人。我等今者。不知当依何法则。而得禅定。尔时尊者薄迦梨。在佛后立。以扇扇佛。即白佛言世尊。云何比丘。修诸禅定。不依四大及四无色。乃至不依觉观之想。若如是者。诸比丘等。云何而得如是禅定。释提桓因及诸大众。合掌恭敬尊重赞叹。得斯定者。而作是言。此善男子。丈夫中上。依止何事。而修诸禅。佛告薄迦梨。若有比丘。深修禅定。观彼大地悉皆虚伪。都不见有真实地想。水火风种。及四无色。此世他世。日月星辰。识知见闻。推求觉观。心意境界。及以于彼智不及处。亦复如是。皆悉虚伪。无有实法。但以假号。因缘和合。有种种名。观斯空寂。不见有法及以非法。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汝今薄迦梨  应当如是知
  习于坐禅法  观察无所有
  天主憍尸迦  及三十三天
  世界根本主  大梵天王等
  合掌恭敬礼  稽首人中尊
  咸皆称斯言  南无善丈夫
  我等不知汝  依凭何法则
  而得是深定  诸人所不了

  说斯法时。大迦旃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薄迦梨比丘。烦恼永灭。不受后生。尽诸有结。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恶马.调顺马  贤乘.三及四
  鞭影并调乘  有过.八种恶
  迦旃延离垢  十事悉皆竟

  (一五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时释摩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优婆塞义。唯愿如来。为我敷演。佛告释摩男。在家白衣。归依三宝。以是义故名优婆塞汝即其人。时释摩男。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信。佛告释摩男。于如来所。深生信心。安住信中。终不为彼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不信所坏。是名优婆塞信。时释摩男。复白佛言。云何优婆塞戒。佛告释摩男。不杀不盗。不淫不欺。及不饮酒等。是名优婆塞戒。又问。云何施具足。佛告释摩男。优婆塞法。应舍悭贪。一切众生。皆悉为彼贪嫉所覆。以是义故。应离悭贪及嫉妒意。生放舍心。躬自施与。无有疲厌。是名施具足。又问。云何智慧具足。佛告释摩男。优婆塞。如实知苦。如实知苦集。如实知苦灭。如实知苦灭道。知此四谛。决定明了。是名慧具足。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时释摩男。与五百优婆塞。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优婆塞义。在家白衣。具丈夫志。归命三宝。自言我是优婆塞者。云何而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耶。佛告释摩男。断除三结。身见戒取及疑网等。断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于无上道。生决定信。人天七返。尽诸苦际入于涅槃。是名优婆塞得须陀洹。又问。云何而得斯陀含果。佛告摩诃男。断三结已。薄淫怒痴。名斯陀含。又问。云何而得阿那含果。佛告摩诃男。若能断三结及五下分。成阿那含。时摩诃男及五百优婆塞。闻此法已。心生欢喜。而白佛言。世尊。甚为希有。诸在家者。获此胜利。一切咸应作优婆塞。时摩诃男及诸优婆塞。作是语已。礼佛而退。诸比丘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时释摩男。往诣佛所。修敬已毕。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具丈夫志广说如上。复当云何满足诸行。佛告摩诃男。优婆塞。虽具足信。未具禁戒。是名有信。不具于戒。欲求具足信戒之者。当勤方便求使具足。是名信戒满足优婆塞。佛复告摩诃男。优婆塞虽具信戒。舍不具足为具足故。勤修方便。令得具足。时摩诃男。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具信戒舍。具足三支。佛告摩诃男。虽具三事。然不数往僧坊精舍。以是因缘。名不具足应勤方便数往塔寺。时摩诃男。言诸优婆塞。我今应当具足信戒。及以舍心。诣于塔寺。佛告摩诃男。若能具足信戒舍心数诣塔寺。亲近众僧。是名具足。佛告摩诃男。虽复具足如上四事。若不听法。名不具足。摩诃男言。我能听法。佛复告摩诃男。虽能听经。若不受持。亦名不具。虽能受持。不解其义。亦名不具。虽解义趣。而未能得如说修行。亦名不具。若能具足信戒舍心。数往塔寺听法。受持解其义趣。如说修行。是则名为满足之行。摩诃男。虽复具足信戒舍心。数诣塔寺。亲近众僧。然犹未能专心听法。是亦名为行不具足。以斯义故。应当方便专心听法。虽能听法。若不受持。亦名不具。是故应当受持正法。虽能受持。若不解义。亦名不具。是故应当解其言趣。虽解义味。若复不能如说修行。亦名不具。是故应当如说修行。若能具足信心持戒及舍心等。数往僧坊。专心听法。受持莫忘。解其义趣信戒舍心。往诣塔寺。听受经法受持不忘。解其义趣。若复不能如说修行。是亦名为不具足也。摩诃男。优婆塞。以信心故。则能持戒。以持戒故。能具舍心。具舍心故。能往诣僧坊。往诣僧坊故。能专心听法。专心听法故。则能受持。能受持故。解其义趣。解其义趣。能如说修行。能如说修行故。勤作方便。能令满足。时摩诃男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优婆塞。具足几支。自利未利于他。佛告摩诃男具足八支。能自利益未利于他。何等为八。优婆塞。自己有信。不能教他。自持净戒。不能教人。令持禁戒。自修于舍。不能教人令行布施。自往诣塔寺。亲近比丘。不能教人往诣塔寺亲近比丘。自能听法。不能教人令听正法。自能受持。不能教人受持。自能解义。不能教人令解其义。自能如说修行。不教他人如说修行。是名具足八支。唯能自利不能利他。时摩诃男复白佛言。具足几法。能自利益。亦利于他。佛告之曰。若能具足十六支者。如是之人。能自他利。自生信心。教人令得。自行受持。教人受持。自行舍心。亦复教人令行舍心。身自往诣僧坊塔寺。亦复教人往诣僧坊亲近比丘。自能听法。亦复教人令听正法。自能受持。亦复教人令受持法。自解义趣。亦复教人解其义味。自如说行。亦复教人如说修行。若能具足十六支。此则名为自利利他。如斯之人。若在刹利众。若婆罗门众。若居士众。若沙门众。随所至处。能为此众。作大照明。犹如日光除诸闇冥。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佛说是已。释摩男礼佛而退。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