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经藏
- 阿含部
- 别译杂阿含经
别译杂阿含经
(一五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尔时释摩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此迦毗罗人民炽盛。安隐丰乐。我常在中。每自思惟。若有狂象奔车逸马狂走之人。来触于我。我于尔时。或当忘失念佛之心。或复忘失念法僧心。复自念言。若当忘失三宝心者。命终之时。当生何处。入何趣中。受何果报。佛告之曰。汝当尔时。勿生怖畏。命终之后。生于善处。不堕恶趣。不受恶报。譬如大树初生长时。恒常东靡。若有斫伐。当向何方。然后坠落。当知此树必东向倒。汝亦如是长夜修善。若堕恶趣。受恶报者。无有是处。时释摩男。闻佛所说。顶礼佛足。还其所止。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尔时释摩男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在于学地。所作未办。常欲进求阿罗汉果。入于涅槃。云何比丘。修习几法。尽诸有漏。心得无漏。心得解脱。慧得解脱。于现在世。获其果证。得无漏戒。决定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佛告摩诃男。若有比丘。在于学地。未得无学。意恒进求。欲得涅槃。常修六念。譬如有人。身体羸瘦。欲食美膳。为自乐故。诸比丘等。亦复如是。为涅槃故。修于六念。何等为六。一者念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于尔时。无有贪欲嗔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以直心故。得法得义。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猗乐。以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怨家及己亲族。于此二人。无怨憎想。心常平等。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佛心。趣向涅槃。是名念佛。二者念法。所谓法者。即是如来所有功德。十力无畏。必趣涅槃应当至心观察是法。智者自知。圣弟子者。应修念法。尔时离于贪欲嗔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以直心故。得义得法。以亲近法。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猗乐。得猗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于怨憎所。其心平等。无有爱嗔。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法观。趣向涅槃。是名念法。三者念僧。所谓僧者。如来弟子。得无漏法。能为世间。作良福田。何等名为良福田耶。有向须陀洹。有得须陀洹已。有向斯陀含。有得斯陀含。有向阿那含。有得阿那含。有向阿罗汉。有得阿罗汉。是则名为良祐福田。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应当合掌恭敬其人以念僧故。得法得义。得亲近僧。心生欢喜。生欢喜故。乃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于怨憎所。其心平等。无有贪欲嗔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僧观。趣向涅槃。是名念僧。云何念戒。所谓不坏戒不缺戒不杂戒无垢戒离恐惧戒非戒盗戒清净戒具善戒。念如是等诸禁戒时。即得离于贪欲嗔恚愚痴邪见。离诸恶故。得法得义。得亲近戒。心生欢喜。以心喜故。乃得快乐。心得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于怨憎所。其心平等。清净质直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戒想。是名念戒。云何念施。念己所施获得善利。一切世间。为悭嫉所覆。我于今者。得离如是悭贪之垢。住舍心中于一切物。心无吝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已。我心应喜。犹如大祠。分己财物。舍与他人。若能如是修施心者。于现世中。得法得义。得亲近施。无有贪欲嗔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应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身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心定故。于怨憎所。心无高下。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施想。是名念施。云何念天。所谓四天王。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此诸天等。若当信心因缘力故。生彼天者。我亦有信戒施闻慧。亦复如是。以此功德。生天上者。我亦具有如是功德当生彼天。念如斯天。以念天故。离于贪欲嗔恚愚痴。唯有清净质直之心。于现世中。得法得义。得亲近天。心生欢喜。心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心得定故。于怨憎所。心无高下。住法流水。入于定心。修念天想。是名念天。摩诃男。若有比丘。住于学地。所作未办。常欲进求阿罗汉果入于涅槃。应当至心修是六念。以能修习斯六念故。尽诸有漏。心得解脱。慧得解脱。于现在世。获其证果。即得证已。作是唱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时摩诃男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七)
尔时世尊。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夏坐安居。尔时众多比丘。于夏欲末。在讲堂中。为佛缝衣。诸比丘等。缝衣已讫。作是思惟。我等于今。缝衣已竟。当逐佛游行。时释摩男。闻诸比丘。缝衣已讫。欲随佛游行。闻斯语已。即往佛所。稽首礼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我今身心甚为重钝。迷于诸方。虽复听法。心不甘乐。所以者何。我闻诸比丘等。缝衣已竟。当随佛游行。即生念言。何时当复还见世尊及以修心。诸比丘等。佛告之曰。我及比丘。虽去余处。汝若恒欲见于如来及比丘者。应以法眼至心观察。常修五事。何等为五。所谓以具信故。能随顺教。非是无信。能随顺教。持净戒故。能随顺教。非是毁禁能顺教也。以多闻故。能随顺教。非以少闻能随顺教。非以悭吝能行布施。以舍心故能行布施。非以愚痴能修智慧。以慧心故能识法相。是故摩诃男。若欲见佛及比丘者。恒应修习如是五事并六念法。若如是者。我及比丘。便常在前。所谓僧者。名为和合。时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礼足而去。
(一五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园林中。尔时摩诃男释。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之义。获定心故。而得解脱。若如是者。为先得定后解脱耶。为先解脱后得定耶。定与解脱。为俱时耶。所未曾得所未曾行。过去未来。所未曾生。现在亦无。尔时世尊嘿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如是问。如来嘿然。悉皆不答。时尊者阿难侍如来侧。以扇扇佛。于时阿难。作是念。今释摩诃男。以此甚深之义。咨问世尊。世尊。今者。所患始除。气力尚微。未堪说法。我当为彼。略说少法。令其还去。时尊者阿难。作是念已。即语释摩男。如来所说。说于学戒。亦说于彼无学之戒。说于学定。亦说于彼无学之定。说于学慧。亦说于彼无学之慧。说学解脱。亦说于彼无学解脱。时摩诃男白阿难言。云何如来说于学戒及无学戒学定无学定学慧无学慧学解脱无学解脱。阿难言如来圣众住戒持波罗提木叉。具足威仪。行所行处。于小罪中。心生大怖。具持禁戒。是则名为持戒具足。厌于欲恶及诸不善。离生喜乐。入于初禅。乃至入第四禅。是名为禅。如实知苦。如实知苦集。如实知苦灭。如实知苦灭道。如是知见。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爱嗔恚。彼断五下分结。便得化生。即于彼处。而得涅槃。名阿那含。更不还来至此欲界。是则名为学戒学定学慧解脱。复次更于异时。尽诸有漏。得于无漏心得解脱。慧得解脱。现法取证。逮得无生自知。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当于尔时。得无学戒无学定无学慧无学解脱。摩诃男。以是缘故。佛说于学及以无学。时摩诃男。闻其所说。欢喜顶礼而去。时摩诃男。既去不远。佛告阿难。此迦毗罗卫国。诸比丘等。颇共诸释讲论如是深远义不。阿难白佛。此迦毗罗卫。诸比丘等。每与诸释共论如是甚深之义。佛告阿难。迦毗罗卫比丘。与诸释等。获大善利。能解如是圣贤慧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五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俱陀园林中。时粗手释。往诣摩诃男所。语摩诃男言。如来说须陀洹。有几不坏信。摩诃男释答言。如来所说须陀洹。人有四支不坏信。所谓于佛不坏信。于法不坏信。于僧不坏信。圣所授戒得不坏信。粗手释言。汝今不应说言如来说四不坏信。所以者何。如来唯说三不坏信。所谓于三宝所得不坏信。第二第三。亦作是说。摩诃男。亦作是答。汝莫说言三不坏信。如是如来实说四不坏信。二人纷纭。各竞所见。不能得定。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请决所疑。时摩诃男白佛言。世尊。彼粗手释。来至我所。作是言。如来为说几不坏信。我即答言。如来说于四不坏信。所谓三宝圣所授戒。粗手释言。如来唯说三不坏信。云何言四。所谓三宝。第二第三。亦作是说。第二第三。我亦答言。如来说四。实不说三。彼之所说。我不能解。我之所说。彼亦不解。时粗手释。即从坐起。白佛言。世尊。假设佛不教我。僧不教我。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天。若魔。若梵。此诸人等。都不教我。向于佛者。我亦一心回向于佛。法僧亦然。佛告摩诃男言。粗手释作如是语。汝云何答。摩诃男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我更无答。异于佛法。更无善处。离于佛法。更无真处。无异处善。无异处真。佛复告摩诃男。汝从今日。应如是解具足四事。名不坏信。所谓于佛法僧。圣所念戒。粗手释。以不解故。作如是语。即闻佛说。即得解了。时摩诃男。及粗手释。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一六○)
尔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俱陀园林中。当尔之时。彼国诸释。集讲论处。既集坐已。于其中间。各共谈论。语摩诃男言。无有前后。汝意谓谁以为后耶。粗手释者。如来记彼得须陀洹。于人天中。七生七死。得尽苦际。彼粗手释。毁犯禁戒。饮彼酒浆。佛尚记言。得须陀洹。若如是者。有何前后。复语摩诃男言。汝可往诣于世尊所问如斯义。时摩诃男释。寻如其言。即往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迦毗罗释。集讲论处。于其中间。作如是论。语我言。谁为前后。时粗手释。其命已终。如来记彼得须陀洹。于人天中。七生七死。得尽苦际。彼粗手释。毁犯禁戒。饮放逸浆。若记彼得须陀洹。当知是即无有前后。佛告之曰。皆称我为善逝世尊。作是语者。亦名善逝。称善逝故。生善逝心。贤圣弟子。生正直见。称言善逝。复次摩诃男。如来弟子。一向归佛。亦复归依法僧三宝。得疾智。利智。厌离智。道智。不堕地狱饿鬼畜生。及余恶趣。得八解脱。获于身证具八解脱。住于具戒。以智慧见。尽于诸漏。是则名为得俱解脱阿罗汉也。复次摩诃男。贤圣弟子。亦如上说。慧解脱阿罗汉。不得八解脱。复次摩诃男。一向归佛。余如上说。身证阿那含。成就八解脱。未尽诸漏。复次摩诃男。一向归佛。余如上说。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不堕恶趣。如来教法。彼随顺不逆。是名见到。复次摩诃男。贤圣弟子。一向归依佛。余如上说。佛所教法。彼随顺解脱。是名信解脱。复次摩诃男。若信佛语。欣尚玩习。忍乐五法。所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贤圣弟子。不堕三涂。是名坚法。复次贤圣弟子。信受佛语。然有限量。忍乐五法。如上所说。是名贤圣弟子。不堕三涂。是名坚信。摩诃男。我今若说娑罗树林。能解义味。无有是处。假使解义。我亦记彼得须陀洹。以是义故。粗手释。我当不记彼释得须陀洹。所以者何。彼粗手释。不犯性重。犯于遮戒。临命终时。悔责所作。以悔责故。戒得完具。得须陀洹。人少有所犯。悔责完具。何故不记彼粗手释得须陀洹。摩诃男释。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云何优婆塞 得果.一切行
自轻及住处 十一与十二
解脱并舍罗 粗手为第十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八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九(丹本第九卷初准)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一六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光色倍常。来诣佛所。身光显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说偈言。
不生欢喜园 终不能得乐
是三十三天 名称满世间
常是彼天人 之所居住处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汝如小婴愚 非尔智所及
如斯之妙法 乃是罗汉语
诸行斯无常 是生灭之法
其生灭灭已 寂灭乃为乐
天复以偈赞曰。
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
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
尔时此天。说此偈已。欢喜还宫。
(一六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光色倍常。来诣佛所。身光显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说偈言。
能舍于家业 断诸一切法
常教授于他 不名善沙门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夜叉汝当知 若诸种姓中
有遭苦难者 诸有有智人
不应不愍彼 善逝以大悲
安慰而教导 罗汉法应尔
天复以偈赞言。
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
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
尔时此天。说此偈已。欢喜还宫。
(一六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光色倍常。来诣佛所。身光显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说偈言。
若有贤善人 能具修惭愧
譬如彼良马 不为[怡-台+龍]悷恶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一切世间人 少能修惭愧
能远离诸恶 犹彼调乘马
天复以偈赞言。
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