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经藏
- 宝积部
- 佛说如幻三昧经
佛说如幻三昧经
文殊师利应时告曰:“诸族姓子!此事无奇。所以者何?一切诸佛皆为一佛,一切诸刹皆为一刹,一切众生悉为一神,一切诸法悉为一法,是一定故,故名曰一,亦非定一,亦非若干。”文殊师利举其要义,不以多言,即从座起,偏出右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愿欲所问,若见听者,乃敢自陈。”
佛言:“恣所欲问,如来当决,所怀疑结,令心欢然。”
文殊则问:“何谓菩萨义所归乎?”
佛告文殊:“晓了诸法,靡不通畅,故曰菩萨。”
又问:“何谓菩萨晓了诸法?”
佛言:“菩萨晓了眼、耳、鼻、口、身、心无有弊碍。何谓晓了六情事者?晓了于眼,则本净空,耳、鼻、口、身、意亦复如是,悉空本净,不自想念我晓了之;色、声、香、味、细滑之法,悉空本净,不想晓了。又,文殊师利!若有菩萨了五盛阴。何谓晓了?了空、无想、无愿,离欲恍惚,寂无所有,归于澹泊,悉无所生,无来无往,犹如野马、幻化、水月、芭蕉、梦中所见,不得久存,而无坚固,虚无无处。若能晓了如斯义者,是谓菩萨。又,文殊师利!解淫怒痴、五阴、六衰因想而生,其贪欲者悉从想生,其想亦空,虚无无形,无有言辞,亦无教化,其淫怒痴于无本法,无能染污,不迷不惑。”
佛言:“文殊师利!菩萨晓了众生之行,此人多欲,斯人多嗔,此人多痴。其多欲者,恩爱隆崇,犹如五谷、草木茂盛,种类布散,不适一处。其多嗔者,怒恨炽盛,如野火燃烧炙草木、城郭屋宅,靡不被害。其痴多者,暗暗冥冥如无日明,若其屋中覆盖在罂,迷惑穷极不识东西。菩萨大士晓了本行,从其心意聪明暗塞,原际所趣诸根优劣,而为说法,各令入律而度脱之。”
佛语文殊师利:“菩萨晓了一切众生。云何晓了一切众生?皆假号耳。若真谛观,其假号者亦无处所,其众生者悉一神耳,计于众生,无有众生,晓了斯义无想著者,是谓菩萨。于是觉了寤诸不觉,解度彼岸,是谓菩萨。诸不达者悉令通畅,故曰菩萨。当所观者,悉见本末起灭因缘,根原所趣靡不周备,前知无穷却了无极,故曰菩萨。因其假号,随方俗言而有此名,于此众事而无所著,故曰菩萨。”
时佛叹颂曰:
“晓了其眼耳, 是空为自然,
达者无想念, 乃谓为菩萨。
晓了鼻口者, 本净无形像,
智者不妄想, 乃谓为菩萨。
智者晓了身, 其意如虚空,
能分别本净, 菩萨为聪明。
色声及香味, 细滑可意物,
若能了如幻, 一切分别空,
亦不求妄想, 乃曰为菩萨。
若晓了色空, 痛痒亦如是,
生死之所识, 一切犹若幻,
心不怀妄想, 乃谓为菩萨。
五阴若如梦, 一相无有相,
明者不妄想, 乃谓为菩萨。
不生无所起, 无言则无为,
假名托于号, 其名无形类。
晓了贪嗔恚, 分别诸想念,
其想无真谛, 究竟无处所。
想愚不亦真, 因作多思念,
缘诸邪见起, 正直无所见。
当怀贪欲怒, 诸法悉平等,
彼无染无秽, 法亦无惑妄。
识别如是念, 菩萨无贪欲,
寂除一切法, 乃谓为菩萨。
晓了诸三界, 是空无真实,
于彼无度者, 乃谓为菩萨。
欲界无成就, 因颠倒而兴,
是色无有无, 此亦比虚伪。
众生所作行, 慧者悉晓知,
贪淫行嗔恚, 同归于愚痴。
一切假名人, 人亦不可得,
明者成就此, 不妄想众生。
一切是诸法, 能知为颠倒,
若识知反覆, 斯亦无有想。
方便随诸法, 不著一切碍,
若逮无所著, 乃曰为解脱。
能施其身肉, 不习诸所猗,
觉了如审谛, 乃谓为菩萨。
禁戒常清净, 亦不想自大,
佛戒随顺义, 无起无所有。
我本所修业, 身口及意念,
是谓为禁戒, 彼无由居处。
普慈愍众生, 亦不得众生,
知之为恍惚, 因假而有号。
其所行精进, 灭一切诸苦,
察了三界空, 能成最上道。
超殊修禅思, 亦复无所著,
无住无所得, 智者了如是。
智慧刀割截, 尘劳诸恶见,
睹见诸法界, 不断无所坏。
如觉了诸法, 应时化群黎,
菩萨晓如是, 乃谓为菩萨。”
于是文殊师利复白佛言:“唯然,大圣!所可言谓初发意者,何谓初发为菩萨意也?”
佛语文殊:“假使菩萨普念三界是初发意,所发心者平等如地,其菩萨者无所起发,亦不想念净与不净,其所知者无卒无暴,坚住不动,无在不在,安无能摇,忍于苦乐,越世八法,无所破坏,悉无所为,所可发心,适发意已,皆得启受一切功勋,亦不自念我有名德,是谓初发成菩萨意。”
文殊师利前白佛言:“如我听省大圣说义,其有菩萨发淫怒痴,乃初发意。”
时善住意问文殊师利:“起淫怒痴乃应初发成菩萨者,一切愚戆凡夫之士皆应初发。所以者何?斯等之类,起淫怒痴故,不去三毒也。”
文殊师利告善住意天子:“愚戆凡夫不能堪任起淫怒痴。所以者何?谓佛世尊、缘觉、声闻、诸不退转菩萨之党,乃能发是淫怒痴耳;凡夫不能。”
善住意天子报文殊曰:“今者所说甚可畏,此众会者心怀疑网。因闻仁者,演此义故,不能晓了,其心冥然。”
文殊师利谓善住意天子:“于意云何?譬如飞鸟飞行虚空,岂畏为径,通过有依碍乎?”
答曰:“经过不畏虚空也。”
文殊报曰:“如是,天子!道无所起。有所憎恶,则为不发;无所憎恶,乃为发意。若无所著,不怀憎恶,无所依猗,乃谓发耳。所谓为发,兴无想念,无所生者,是名不发。无自然者,乃曰为发;无有句迹,乃曰为发;无去来迹,乃曰为发;空身慧迹,无所念迹,乃曰为发;无所受迹,无所逮迹,乃曰为发;无所坏迹,无所获迹,是谓为发;无文字迹,无所慕迹,是谓为发;不进不殆,不双不只,是谓为发;不求救护,亦无有归,是谓为发。是故,天子!名于菩萨,为初发心。其于是法不念、不依、不思、不想、不知、不见、不闻、不识、不受、不舍、不起、不灭。是故,天子!名诸菩萨。以是因缘,因此法故,由斯平等,如是本际,善权方便,发淫怒痴,发眼所依,耳、鼻、口、身、意亦复如是;发色所著,亦复显于痛,想,行,识,不当生色报应诸见,无明、有、爱,当兴十二缘起之法;吾诸所欲,依猗三界,亦当显发所依吾我,贪身计已;六十二见,亦当显发五盖之患,四倒、八邪、十恶之业,令其反原。取要言之,一切净不净、应不应、众想言辞、一切处所、所受依猗、思想诸念、恋慕挂碍,所可言曰,发泥洹想,菩萨大士皆显发此。是故,天子!当作斯观,其于诸法,有所依猗、无所憎爱,是谓为发。”
文殊师利说是法语初发意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万二千菩萨得无所从生法忍。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上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下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曰:“善哉,善哉!乃能讲论发意菩萨。仁已曾奉江河沙等诸佛世尊,故能畅此无极道慧。”
时舍利弗前白佛言:“向者文殊,颁宣咨嗟诸初发意菩萨之事,若有逮得无所从生法忍,计此二者,其意等乎?”
佛言:“如是,舍利弗!诚如所云。锭光佛时授我要决,当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于当来世无央数劫得成为佛,号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因彼发心,无所违失,应时逮得无所从生法忍。是,舍利弗!文殊师利向者所讲初发意菩萨。”
文殊白佛:“我身省察大圣说法,义之所归,一切菩萨其发心者,名初发意。所以者何?唯然,世尊!其诸发意皆无所生,其无所生则是菩萨初发意也。”
说是语时,二万三千人立不退转地,当成无上正真之道,五千比丘得无起余漏尽意解,六万天子远尘离垢、诸法眼净。
于是耆年大迦叶前白佛言:“文殊师利所为甚难甚难,今说经典开化饶益若干众生。”
文殊师利谓大迦叶:“我之所作,不为甚难。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无所作、非作非不作。唯,大迦叶!我于诸法无作不作,亦无所舍,不度众生,亦无所缚。所以者何?众生之党,本无明故,成为众生,故非甚难。向者迦叶宣言:‘甚难。’吾身所作,无有甚难,亦无不难;非如来,非缘觉,非声闻。迦叶!欲知谈说甚难,欲宣至谊,凡夫所作,乃为奇异,名之甚难。所以者何?唯然,迦叶!一切诸佛威神之力未曾违废,亦不可得声闻、缘觉、诸佛势力,无获无得,独凡夫士乃逮此力。”
大迦叶曰:“于文殊意,所察云何?诸佛所得,无得不得,非声闻、非缘觉?”
文殊师利报大迦叶:“不得我身,无人、无寿、无形、无终,含血有志,不得断灭有常之计,阴种诸入名色三界,应与不应,想与无想,兴发报应现世后世,贪淫怒痴悉不得是。迦叶!当解,取要言之,一切诸法无得不得,无所依猗,无受、无舍,不放施、无所教,亦无近、无所授、无所解。是故,迦叶!当晓了此,诸凡夫士,不闻谊者乃有所得,诸佛世尊实无所得,是故所作不为甚难。诸佛、声闻悉无造作,凡夫所为而不可及。为何所作?为断灭,为计常,多所猗著,殷勤求愿,心怀众念,作与不作,或举或下,分别讲说,妄想猗著,愁戚悒悒,而念免害。稽首自归诸佛世尊,不作、不为,亦无所著,愚唯为此。是故所作,不以为难。”
文殊师利前白佛言:“所谓无所生,其谊云何?为何谓乎?云何菩萨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佛告文殊:“计于诸法,无能逮得。所以者何?有所得者则堕颠倒,无所得者乃逮无所从生法忍。是故无所得者,乃谓为得。无得、无著、无依、无猗,心如虚空,霍然无迹,是乃名曰无所从生法忍。一切诸法无所生者,诸法无主,乃曰法忍。于一切法,无所依猗,无求、无望,诸法无进、无退,无双、无只,乃曰法忍。诸法无形,离于自然,无坏无断,无识无尘,无言无辞,空无想愿,乃曰法忍。诸法离欲,寂然憺怕,法界无本,立在本际,无应不应,无想不想,无念无说,无惟无思,无作无力,悉以羸劣,虚无恍惚,无固无永,无净不净,非常苦空,无我寂然,犹如幻化、梦中所见、影响、野马、芭蕉、聚沫、水中之泡,忍解诸法为若兹也。所可忍者,亦无所忍,一切诸法无法非法,无有异法,亦无他趣,照曜诸法,所解如是。观此诸法名本净恍惚,知之空无,是谓为忍。笃无信乐,度于氾流,不怀狐疑,不恐不惧,亦无所畏,修身正行,永不得身,不见空宅是。文殊师利!菩萨所逮无所从生法忍,未曾废舍一切诸想。”
文殊师利复白佛言:“所谓忍者,无所毁伤,乃曰法忍。”
善住意天子问文殊师利:“何谓毁伤法?”
文殊答曰:“天子!欲知眼所毁伤可不可色,耳声、鼻香、舌味、身更、意所思念可不可法。假使,天子!若有菩萨,眼见色者,永无想受,不别好丑,不怀思想,无应不应,无增无损,晓了本净,而达空慧,不念晓了,不为众色之所毁伤;耳、鼻、口、身、意亦复如是,而于六情无所毁伤,悉无所著。此菩萨者,立于法忍,于诸生法不有妄想,于无生法亦不无想,于诸漏法亦不怀想,于无漏法亦不无想,不想罪法、不想无罪,不念有为法、不想无为法,不念世法、不念度世法,于此诸法无想念者,是为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说是法时,六万三千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万二千菩萨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于是善住意天子问文殊师利:“所谓学道入道地者,为何谓乎?”
文殊师利告天子曰:“今仁者问入道地乎?”
天子报曰:“愿欲闻知菩萨道地。文殊常说有十道地,无此谊耶?”
文殊又报:“向者问入道地乎?”
天子答曰:“菩萨不入十道地也。”
文殊报曰:“不闻世尊说一切法犹如幻化。为信此不?”
答曰:“信耳。”
文殊报曰:“幻师所化,岂有道地具十住乎?”
天子答曰:“不也,设幻师化有所至到、有所入者,吾亦当住。世尊颁宣一切诸法悉如幻化,故无所入。假使,天子!欲得讲说入道地者,当说无入、无所至到。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无所入,法不至法,色不入痛,痛不入色,想不入行,行不入想,识不入色,色不入识。取要言之,皆是四种、四大所成,眼不入耳,耳不入眼,鼻、口、身、意亦复如是。身不入意,意不入身。所以者何?是诸法者所趣各异,境界殊别,愚騃无想,无所识别,瑕秽态碍,譬如草木、瓦石、墙壁、影响之数,而无言辞,则一种相,故无所入,无来无去。天子!当知,若有菩萨解法如此,则于诸法无入不入,无想不想,不见入道,不舍道地,于无上正真道而不退转。无所入者,住无失法。所以者何?阴种诸入皆为自然,不失一切众生真正清净,是为菩萨入于道地。譬如幻师化作十重交络棚阁,其时幻师化作化人,遍处其上。于天子意,所志云何?岂为有人处在重阁若入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