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经藏
- 宝积部
- 佛说如幻三昧经
佛说如幻三昧经
一切诸法事, 譬若如虚空。
如我本所现, 正士之所为,
察于三事身, 悉为无所有。
安住所说法, 其义为若兹,
睹之如幻化, 亦如梦所见。
诸佛之世界, 过如江沙等,
若人满中物, 以用布施者,
假使有行忍, 是法亦复空,
此所兴布施, 殊特为第一。
犹如江河沙, 劫限有若干,
供养诸斯等, 人中最尊上。
众华及名香, 饮食为若斯,
若有菩萨学, 志求佛道义,
若闻此经典, 如是诸训教,
若晓了无入, 寿命含血类。
速逮得法忍, 清净成显曜,
此人则供养, 人中无上尊。
于无数亿劫, 常行布施事,
饮食诸供养, 车马众居业。
亦不用此行, 疾成于佛道,
反怀众妄想, 而计有人故。
其有人中上, 已归灭度者,
曾度于众生, 所济无央数。
其法本清净, 察之无所有,
解脱明慧等, 所学为若兹。
值遇佛兴世, 久久时可得,
若说经典时, 信尊亦复然。
得来成人身, 亦复甚难矣,
善哉修精进, 顺从最胜教。
常当蠲除去, 八懅无闲难,
应时不再遇, 闲暇时希有。
当兴行笃信, 咨启佛教诲,
当殷勤力务, 勇猛常奉行。
若得逮闻法, 速疾修谨敕,
大音无极声, 已度于彼岸。
常当自将养, 精习于闲居,
从人中之上, 稽颡不违命。
从就善知识, 通达法器者,
心常弃于非, 伪行恶知识。
一切修平顺, 等心方便随,
虽在于众生, 慎莫怀妄想。
奉承禁戒者, 博闻之徒类,
等察于他人, 常行而乞食。
数数当调习, 亲近坐树下,
秽药以疗身, 第一无怀疑。
一切诸有为, 计是亦无为,
悉亦同等相, 譬之若野马。
若能晓了者, 是第一本际,
则疾成佛道, 为逮无等伦。
佛解了五阴, 犹如幻师化,
自察其内已, 又观外所有。
安住所分别, 是则为空聚,
慎莫怀恋恨, 于彼依猗之。
其淫怒痴者, 本净如虚空,
騃冥嗔恚事, 悉亦从想生。
又计其想念, 亦不得所在,
诸导师之众, 所晓了若此。
是故有智者, 人中为明目,
假使欲究尽, 诸佛之道慧。
弃捐诸挂碍, 有为之迷惑,
此等勇猛士, 必成尊佛道。”
尔时诸化菩萨说是偈已,彼众会中诸来听者二万二千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五百比丘得无起余漏尽意解;三百比丘尼得法眼净;七千优婆塞、七千优婆夷、二万五千诸天子远尘离垢、诸法法眼净,三百菩萨逮无所从生法忍;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其大光明普照十方。
耆年舍利弗前白佛言:“唯愿,大圣!此谁威德?使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诸化菩萨在交络阁莲华上坐,演深妙法,其义殊特,斯光普照诸来会者。无央数亿众菩萨集,诸天子等不可称载。”
佛告舍利弗:“文殊师利威神所感,悉令集会。所以者何?是故文殊启问如来毁伏魔场三昧之要,具足成就不可思议诸佛之法,名寂然空行,与善住意天子俱。”
舍利弗白佛言:“文殊师利不来会乎?何故不现?”
佛告舍利弗:“文殊师利降毁诸魔三昧正受,蔽魔宫殿,兴大威变,诣如来所。”
于是文殊降毁魔场三昧正受,应时三千大千世界百亿魔宫一时皆蔽,不乐其处,各各怀懅。时魔波旬自见老耄羸顿,少气拄杖而行,所有宫人婇女之等,亦复羸老。又见宫殿而复崩坏,暗暗冥冥不知东西。
时魔波旬即怀恐惧,衣毛为竖,心自念言:“此何变怪,令吾宫殿委顿乃尔?将死罪至,归命寿终,天地遇灾,劫被烧耶?”
时魔波旬弃除贡高,舍恶思想。
时文殊师利所化百亿天子在交络者,住诸魔前,谓魔波旬:“莫怀恐惧,汝等之身终无患难,有不退转菩萨大士名文殊师利,威德殊绝,总摄十方,德过须弥,智超江海,慧越虚空。于今以是降毁魔场三昧正受,是其威神。”
诸天子等适宣此言,诸魔闻之,益怀恐惧,畏于文殊。诸魔宫殿寻时震动,诸魔波旬报化菩萨:“愿见救济。”
答曰:“且安!勿怀恐惧。仁等当往至释迦文佛所,如来至真,有无尽哀畅无极慈。假使众生有大恐惧,慰沷仁慈,令无所畏。”
诸化菩萨适说此言,忽没不现。
众魔忻然,与诸交络化座菩萨,佥共同心,往诣佛所,羸老拄杖,一时发音,前白佛言:“唯愿,大圣!救护我等,令得济脱如此大患。宁得值遇百千亿佛功德名称,不为独一文殊师利所见逼迫。所以者何?我等属者,闻文殊名,寻即恐惧,不能自安,畏亡身命。”
佛告诸魔:“如仁所言,亿百千佛所益众生,不及文殊之所开化,各各劝导无央数众令得解脱。所以者何?汝等未闻亿百千佛功德名号,虽遭恼患,心怀恐惧。因一文殊之所兴变,所难益甚。”
诸魔白佛:“我等羞惭此羸老身,今从世尊自归加哀,愿复本形,挍饰天服。”
佛告诸魔:“且待须臾!文殊师利如是来至,当脱斯等如此众难。”
于是文殊安隐庠序,与无央数诸天子等,百千那术眷属围绕,不可称计天龙鬼神、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睺勒,亿百兆载无量菩萨,其数无限,前后导从,鼓百千乐,雨众名香,青莲红黄白华,清净庄严,无极威变,见莫不欢,俱往诣佛,稽首足下,绕佛三匝,退坐一面。
于时世尊告文殊曰:“仁且正受,以降毁魔,而三昧矣!”
文殊白佛:“唯当从教。”
世尊又问:“以何方宜,而从如来听受此定?又何久如成此三昧?”
文殊白曰:“唯然,大圣!我未发无上正真道意时,闻此定名,寻时则成是三昧矣!”
又问文殊:“所从闻是三昧定者,其号何等如来?”
文殊白佛:“乃往过去久远世时,越过江河沙不可计会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意华香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彼时演斯三昧行品。我身尔时从得闻是降毁魔场三昧慧音。”
佛问文殊:“何谓三昧慧音?其意华香如来所宣。”
文殊白佛:“菩萨有二十事,而用逮得降毁魔场三昧定意。”
“何谓二十?”
文殊白佛:“于是菩萨:一、毁贪淫,灭其欲心。二、毁嗔恚,除瑕秽心。三、毁愚痴,去暗冥心。四、毁憍慢,而舍怀恨。五、毁嗔怒,不怀恼热。六、舍众想及诸邪见。七、弃多念所生受事及与放舍。八、离所有及无所有。九、越断灭计常。十、毁阴种诸入四大。十一、其心不著三界。十二、远声闻心。十三、释缘觉意。十四、刈嫉妒贪余。十五、远毁戒、违禁之难。十六、断斗诤不可之事。十七、翦懈怠、犹豫。十八、拔诸放逸愦乱之意。十九、勖勉邪智不正之事。二十、降伏尘劳爱欲结网。是二十事菩萨所行逮是三昧。”
文殊白佛:“菩萨复有四事,逮是三昧。何谓四?一、所行立心,清净调和。二、志性柔软而无谄饰。三、入深法忍,心不起灭。四、所有施未曾爱吝。是为四。
“复有四法,逮是三昧。何谓四?一、行至诚,不怀欺诈。二、习闲居寂寞之行。三、启受经典,讽诵诸法。四、究竟诸行,弃捐非义。是为四。
“菩萨复有四事,何谓四?一、亲近善友。二、限知止足。三、精思独处。四、不在愦闹。是为四。
“菩萨复有四事逮是三昧。何谓为四?一、心不乐声闻。二、舍缘觉意。三、志菩萨道。四、逮得法忍。是为四。
“复有四法逮是三昧,何谓为四?一、修空法,不计有人。二、尊无想,舍众悕望。三、无放逸,除诸所愿。四、知足悦,弃一切有。是为四。
“复有四法,逮是三昧。何谓为四?一、周旋无量生死之难。二、等疗一切众生之类。三、常一心唯念应时。四、无驰骋度于彼岸。
“唯愿,世尊!意华香如来.至真.等正觉,说是三昧行音。尔时从彼闻是三昧。其佛去后,次复有佛,号明珠日月光曜,因其如来成是三昧。”
说是毁伏魔场三昧时,彼众会中一万菩萨,如是色像感动变化,悉得无所从生法忍。
“于舍利弗,所志云何?于是三千大千世界独有是变,降诸魔乎?勿作斯观。所以者何?十方一切江河沙等诸佛刹土,诸魔波旬求人便者,皆遇此难不得自在,悉文殊师利之所建立。”
尔时世尊告文殊曰:“仁当舍置所建威神,当使诸魔还复本形、天上服饰。”
尔时文殊告诸魔曰:“诸贤者等,实为恶秽此身服乎?”
报曰:“实尔。”
文殊答曰:“汝等宜当厌贪欲事,不住三界。”
诸魔报曰:“唯当从命。善哉,文殊!愿加威神,令我等脱如是形类威仪服饰。”
文殊师利寻舍威变,疗诸天人及诸玉女,使其形体平复如故,衣被光泽,威神巍巍。文殊师利告于诸魔:“诸仁欲知其眼受而怀思想,眼有所著则为眼根,因思想眼,言是我所。依猗于眼,因生于眼,眼之所趣,目为心候,还护其眼,举眼下眼,则是汝等之境界也,为造魔业。耳、鼻、口、身、意亦复如是。假使有眼而无所著,耳无所听,鼻香口味,身更心法,悉无所著,非汝部界,不同劳侣,无力不乐,则无魔业亦无影响。又复卿等,自计吾我,随念有身,缘趣此患。卿等何因,处于众会?欲得寂然,未之有也。”
文殊师利应时于彼,为魔眷属解说经典,使一万魔,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八万四千魔远尘离垢,诸女得法眼净。其余众魔各归宫殿,皆共举声,悉称:“万岁!吾等已脱于大恐惧!”
于是文殊师利告逮法忍诸魔眷属:“卿等何故不各归宫?”
诸魔报曰:“吾等于今,忽然不复见己身宅,何况当复见魔宫殿自然常住?”
又问:“汝等宫殿为在何所?”
诸魔报曰:“一切诸法无主、无念,是为诸法之宫殿,空无想愿,诸法恍惚乃为宫殿,于彼无往亦无来者。”
耆年迦叶前白佛言:“文殊师利!彼殿来乎?我等欲见所从菩萨。所以者何?此正士等难可值遇。”
佛告文殊:“汝当现此十方世界诸来菩萨会忍土者,今诸众会皆共渴仰,欲得见之。”
文殊师利应时告诸法伦菩萨、法住菩萨、若干辩菩萨、得大势菩萨、柔软音菩萨、灭众恶菩萨、寂然菩萨、选择菩萨、法王菩萨、怀音菩萨,悉告此等诸菩萨众:“汝族姓子一切菩萨,各当自现其身宫殿,各自显示所处佛土本之形体。”
文殊师利适发此言,诸菩萨众寻时奉命,从三昧起各现本体:或有菩萨其身高大如须弥山,或有菩萨其身高长三百二十万里,或二百八十万里,或二百四十万里,或二百万里,或百六十万里,或百二十万里,或八十万里,或四十万里,或三十六万里,或三十二万里,或二十八万里,或二十四万里,或二十万里,或十六万里,或十二万里,或八万里,或四万里,或三万六千里,或三万二千里,或二万八千里,或二万四千里,或二万里,或万六千里,或万二千里,或八千里,或四千里,或三千六百里,或三千二百里,或二千八百里,或二千四百里,或二千里,或千六百里,或千二百里,或八百里,或七百六十里,或七百二十里,或六百八十里,或六百四十里,或六百里,或三百六十里,或三百二十里,或二百八十里,或二百四十里,或二百里,或百六十里,或百二十里,或八十里,或四十里,或三十六里,或三十二里,或二十八里,或二十四里,或二十里,或十六里,或十二里,或八里,或四里,或有身长短如此,忍界人身无异。诸菩萨等其身如是,高广长短,各各别异。尔时于此三千大千世界,诸会充满无如毛厘空缺之处,诸尊神妙,高节慧明,菩萨大士卓然有异,功德巍巍,无以为喻。
其诸菩萨身所演光,彻照十方不可计数百千佛土。尔时世尊以佛庄严三昧正受,适兴此定。寻时忍界自然变现不可称数若干华盖,以其无限百千妓乐各唱其音,挍饰幢幡缯彩无量庄严佛土,靡不煌煌如日如月。诸菩萨众从紫金刹来至此者,睹是佛刹如黄金色;其从白银佛刹来者,悉现银色;其从水精佛刹来者,见此佛土悉水精色;其从琉璃佛刹来者,睹此忍界悉琉璃色;其从车磲佛刹来者,见此忍土悉车磲色;其从马瑙佛刹来者,见是佛土悉马瑙色;其从名香佛刹来者,见是佛土悉香合成;其从好华佛刹来者,但见诸华;从宝刹来者,但见众宝,或从七宝,或从六宝,或从五宝,或从四宝,或从三宝,或从二宝世界来者,诣此忍土,见此佛土长广短狭众宝琦异,强劣好丑如本佛土。时诸菩萨,各自忆念住本佛土,是等一切见释迦文如来至真形像被服,各如本土诸佛像貌,威仪礼节教授法则饮食,等无差特。
彼一菩萨不见他菩萨土地庄严,但睹本刹,举声称曰:“此土紫金。”二菩萨曰:“此土白银。”各各所游清净之行,各自惊喜,怪未曾有。磬扬大音,而嗟叹之:“诸佛世界难及难及,而不可逮,德遍十方永不可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