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经藏
- 华严部
- 大方广佛华严经-唐-实叉难陀
大方广佛华严经-唐-实叉难陀
亦如巧幻师, 能令众欢喜,
佛福田如是, 令众生敬悦。
如有才智王, 能令大众喜,
佛福田如是, 令众悉安乐。
譬如净明镜, 随色而现像,
佛福田如是, 随心获众报。
如阿揭陀药, 能疗一切毒,
佛福田如是, 灭诸烦恼患。
亦如日出时, 照曜于世间,
佛福田如是, 灭除诸黑暗。
亦如净满月, 普照于大地,
佛福田亦然, 一切处平等。
譬如毗蓝风, 普震于大地,
佛福田如是, 动三有众生。
譬如大火起, 能烧一切物,
佛福田如是, 烧一切有为。”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言:“佛子!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而得出离?然其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明、贪爱,无有差别,是则佛教。于诸众生,或有利益?或无利益?”
时,勤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善谛听, 我今如实答,
或有速解脱, 或有难出离。
若欲求除灭, 无量诸过恶,
当于佛法中, 勇猛常精进。
譬如微少火, 樵湿速令灭,
于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钻燧求火, 未出而数息,
火势随止灭, 懈怠者亦然。
如人持日珠, 不以物承影,
火终不可得, 懈怠者亦然。
譬如赫日照, 孩稚闭其目,
怪言何不睹, 懈怠者亦然。
如人无手足, 欲以芒草箭,
遍射破大地, 懈怠者亦然。
如以一毛端, 而取大海水,
欲令尽干竭, 懈怠者亦然。
又如劫火起, 欲以少水灭,
于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有见虚空, 端居不摇动,
而言普腾蹑, 懈怠者亦然。”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法首菩萨言:“佛子!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何故复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随贪、嗔、痴,随慢、随覆、随忿、随恨、随嫉、随悭、随诳、随谄,势力所转,无有离心。能受持法,何故复于心行之内起诸烦恼?”
时,法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善谛听, 所问如实义,
非但以多闻, 能入如来法。
如人水所漂, 惧溺而渴死,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人设美膳, 自饿而不食,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人善方药, 自疾不能救,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人数他宝, 自无半钱分,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有生王宫, 而受喂与寒,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聋奏音乐, 悦彼不自闻,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盲缋众像, 示彼不自见,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譬如海船师, 而于海中死,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在四衢道, 广说众好事,
内自无实德, 不行亦如是。”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言:“佛子!于佛法中,智为上首。如来何故,或为众生赞叹布施,或赞持戒,或赞堪忍,或赞精进,或赞禅定,或赞智慧,或复赞叹慈、悲、喜、舍?而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时,智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甚希有, 能知众生心,
如仁所问义, 谛听我今说。
过去未来世, 现在诸导师,
无有说一法, 而得于道者。
佛知众生心, 性分各不同,
随其所应度, 如是而说法。
悭者为赞施, 毁禁者赞戒,
多嗔为赞忍, 好懈赞精进。
乱意赞禅定, 愚痴赞智慧,
不仁赞慈愍, 怒害赞大悲。
忧戚为赞喜, 曲心赞叹舍,
如是次第修, 渐具诸佛法。
如先立基堵, 而后造宫室,
施戒亦复然, 菩萨众行本。
譬如建城廓, 为护诸人众,
忍进亦如是, 防护诸菩萨。
譬如大力王, 率土咸戴仰,
定慧亦如是, 菩萨所依赖。
亦如转轮王, 能与一切乐,
四等亦如是, 与诸菩萨乐。”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贤首菩萨言:“佛子!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离。云何今见一切佛土,所有众事,种种不同?所谓:世界、众生界、说法调伏、寿量、光明、神通、众会、教仪、法住,各有差别。无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时,贤首菩萨以颂答曰:
“文殊法常尔, 法王唯一法,
一切无碍人, 一道出生死。
一切诸佛身, 唯是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无畏亦然。
如本趣菩提, 所有回向心,
得如是刹土, 众会及说法。
一切诸佛刹, 庄严悉圆满,
随众生行异, 如是见不同。
佛刹与佛身, 众会及言说,
如是诸佛法, 众生莫能见。
其心已清净, 诸愿皆具足,
如是明达人, 于此乃能睹。
随众生心乐, 及以业果力,
如是见差别, 此佛威神故。
佛刹无分别, 无憎无有爱,
但随众生心, 如是见有殊。
以是于世界, 所见各差别,
非一切如来, 大仙之过咎。
一切诸世界, 所应受化者,
常见人中雄, 诸佛法如是。”
尔时,诸菩萨谓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说已。唯愿仁者,以妙辩才,演畅如来所有境界!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说?何等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证?何等是佛境界现?何等是佛境界广?”
时,文殊师利菩萨以颂答曰:
“如来深境界, 其量等虚空,
一切众生入, 而实无所入。
如来深境界, 所有胜妙因,
亿劫常宣说, 亦复不能尽。
随其心智慧, 诱进咸令益,
如是度众生, 诸佛之境界。
世间诸国土, 一切皆随入,
智身无有色, 非彼所能见。
诸佛智自在, 三世无所碍,
如是慧境界, 平等如虚空。
法界众生界, 究竟无差别,
一切悉了知, 此是如来境。
一切世间中, 所有诸音声,
佛智皆随了, 亦无有分别。
非识所能识,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净, 开示诸群生。
非业非烦恼, 无物无住处,
无照无所行, 平等行世间。
一切众生心, 普在三世中,
如来于一念, 一切悉明达。”
尔时,此娑婆世界中,一切众生所有法差别、业差别、世间差别、身差别、根差别、受生差别、持戒果差别、犯戒果差别、国土果差别,以佛神力,悉皆明现。如是,东方百千亿那由他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众生法差别,乃至国土果差别,悉以佛神力故,分明显现;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四
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净行品第十一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
“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佛子!
“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 当愿众生:
善事于佛, 护养一切。 妻子集会,
当愿众生: 怨亲平等, 永离贪著。
若得五欲, 当愿众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隐。 妓乐聚会,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了妓非实。 若在宫室,
当愿众生: 入于圣地, 永除秽欲。
著璎珞时, 当愿众生: 舍诸伪饰,
到真实处。 上升楼阁, 当愿众生:
升正法楼, 彻见一切。 若有所施,
当愿众生: 一切能舍, 心无爱著。
众会聚集, 当愿众生: 舍众聚法,
成一切智。 若在厄难, 当愿众生:
随意自在, 所行无碍。 舍居家时,
当愿众生: 出家无碍, 心得解脱。
入僧伽蓝, 当愿众生: 演说种种,
无乖诤法。 诣大小师, 当愿众生:
巧事师长, 习行善法。 求请出家,
当愿众生: 得不退法, 心无障碍。
脱去俗服, 当愿众生: 勤修善根,
舍诸罪轭。 剃除须发, 当愿众生:
永离烦恼, 究竟寂灭。 著袈裟衣,
当愿众生: 心无所染, 具大仙道。
正出家时, 当愿众生: 同佛出家,
救护一切。 自归于佛, 当愿众生:
绍隆佛种, 发无上意。 自归于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受学戒时, 当愿众生:
善学于戒, 不作众恶。 受阇梨教,
当愿众生: 具足威仪, 所行真实。
受和尚教, 当愿众生: 入无生智,
到无依处。 受具足戒, 当愿众生:
具诸方便, 得最胜法。 若入堂宇,
当愿众生: 升无上堂, 安住不动。
若敷床座, 当愿众生: 开敷善法,
见真实相。 正身端坐, 当愿众生:
坐菩提座, 心无所著。 结跏趺坐,
当愿众生: 善根坚固, 得不动地。
修行于定, 当愿众生: 以定伏心,
究竟无余。 若修于观, 当愿众生:
见如实理, 永无乖诤。 舍跏趺坐,
当愿众生: 观诸行法, 悉归散灭。
下足住时, 当愿众生: 心得解脱,
安住不动。 若举于足,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 著下裙时,
当愿众生: 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
整衣束带, 当愿众生: 检束善根,
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 当愿众生:
获胜善根, 至法彼岸。 著僧伽梨,
当愿众生: 入第一位, 得不动法。
手执杨枝, 当愿众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净。 嚼杨枝时, 当愿众生:
其心调净, 噬诸烦恼。 大小便时,
当愿众生: 弃贪嗔痴, 蠲除罪法。
事讫就水, 当愿众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洗涤形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以水盥掌,
当愿众生: 得清净手, 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 当愿众生: 得净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