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译经图纪

  ·杂阿含经(五十卷)。
  ·众事分阿毗昙(十二卷)。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
  ·央掘魔罗经(四卷)。
  ·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
  ·释六十二见经(四卷)。
  ·大方广宝箧经(二卷)。
  ·现在佛经(三卷)。
  ·菩萨行方便神通变化经(三卷)。
  ·净度三昧经(三卷)。
  ·相续解脱了义经(三卷)。
  ·大法鼓经(二卷)。
  ·阿兰若习禅经(二卷)。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一卷)。
  ·无量寿经(一卷)。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王*延]王说法经(一卷)。
  ·般泥洹经(一卷)。
  ·八吉祥经(一卷)。
  ·无忧王经(一卷)。
  ·出无量持门经(一卷)。
  ·三小劫经(一卷)。
  ·四食经(一卷)。
  ·十二游经(一卷)。
  ·十二头陀经(一卷)。
  ·三因缘经(一卷)。
  ·异处七处三观经(一卷)。
  ·十一想思念如来经(一卷)。
  ·十二品生死经(一卷)。
  ·十报法三统略经(一卷)。
  ·罪福报应经(一卷)。
  ·六斋八戒经(一卷)。
  ·四人出现世间经(一卷)
  ·四品学法经(一卷)。
  ·申兜本经(一卷)。
  ·舅生经(一卷)。
  ·那先经(一卷)。
  ·日难经(一卷)。
  ·君臣经(一卷)。
  ·鞞摩肃经(一卷)。
  ·鹦鹉经(一卷)。
  ·负债为牛经(一卷)。
  ·越难经(一卷)。
  ·那赖经(一卷)。
  ·二侨士经(一卷)。
  ·释摩男本经(一卷)。
  ·阿兰那经(一卷)。
  ·老母经(一卷)。
  ·树提伽经(一卷)
  ·阿遬达经(一卷)。
  ·大意经(一卷)。
  ·目连降龙王经(一卷)。
  ·阿难见伎乐啼哭无常经(一卷)。
  ·舍利弗等比丘得身作证经(一卷)。
  ·佛往慰迦叶病经(一卷)。
  ·请槃特比丘经(一卷)。
  ·佛命阿难诣最胜长者经(一卷)。
  ·目连弟布施望报经(一卷)。
  ·舍利弗般泥洹经(一卷)。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一卷)。
  ·阿那律七念章经(一卷)。
  ·杂藏经(一卷)。
  ·虚空藏菩萨经(一卷)。
  ·菩萨呵欲经(一卷)。
  ·阿弥陀经(一卷)。
  ·诸法无行经(一卷)。
  ·贫子须赖经(一卷)。
  ·无量义经(一卷)。
  ·杀龙济一国经(一卷)。
  ·无涯际持法门经(一卷)。
  ·堕珠著海中经(一卷)。
  ·当来选择诸恶世界经(一卷)。
  ·阿难陀目佉尼阿离陀经(一卷)。
  ·佛入甘露调正意经(一卷)。
  ·过去行檀波罗蜜经(一卷)。
  ·本行六波罗蜜经(一卷)。
  ·第一义五相略集(一卷)。总七十八部合一百六十一卷。慧观等笔受。弟子法勇传语。荆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尝请讲华严经。跋陀自愧未善宋言。遂旦夕礼忏求观世音。忽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头来谓陀曰。何故忧耶。陀以意对。答曰。不须多忧。即便以剑易于陀首更安新头问曰。得无痛耶。答云。不痛。既悟心神喜悦。于是就讲辩注若流。后还杨都。属帝宴会王公毕集。帝欲试其机辩并解人意不。帝见其白首而谓之曰。师今日不负远来之意。自外如何唯有一在。贤即答言。慕化远来天子恩遇垂三十载。今年七十一唯一死在。帝大悦敕命近御而坐。兼工咒术既善大乘。时人号曰摩诃乘。
  沙门昙无竭。此言法勇。姓李。幽州黄龙人。幼为沙弥。禅修苦行持戒诵经。为师所重。尝闻法显躬践佛国。乃慨然有忘身之誓。以宋武帝永初元年。招集同志释僧猛等二十五人。共游西域二十余年。自外并死唯竭独还。于罽宾国得梵经本。元嘉末年达于杨都。手自宣译。
  ·观世音受记经(一卷)。
  沙门释慧简。以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岁次丁酉。于鹿野寺译
  ·灌顶药师琉璃光佛经(一卷)。
  ·商人求财经(一卷)。
  ·阎王五天使经(一卷)。
  ·善生子经(一卷)。
  ·懈怠耕者经(一卷)。
  ·释迦毕罪经(一卷)。
  ·贫穷老公经(一卷)。
  ·杀身济贾人经(一卷)。
  ·舍卫城中人丧子发狂经(一卷)。
  ·譬喻经(一卷)。
  ·请宾头卢法经(一卷)。
  ·阿难见水光瑞经(一卷)。
  ·咒愿经(一卷)。
  ·瞿昙弥记果经(一卷)。
  ·学人乱意经(一卷)。
  ·窃为沙门经(一卷)。
  ·佛母般泥洹经(一卷)。
  ·长者子六过出家经(一卷)。
  ·猎师舍家学道事经(一卷)。
  ·瞿昙弥经(一卷)。
  ·旃阇摩暴志谤佛事经(一卷)。
  ·二老男女见佛出家得道经(一卷)。
  ·真为沙门经(一卷)。
  ·佛涅槃后诸比丘经(一卷)。
  ·大力士出家得道经(一卷)。总二十五部合二十五卷。
  沙门功德直西域人。道契既广善诱日新。以宋大明六年岁次壬寅到荆州。为沙门释玄畅译
  ·菩萨念佛三昧经(六卷)。
  ·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一卷)。畅刊正文义。词旨婉密。而畅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测也。
  沙门竺法卷印度人。志性弘简开利为务。以宋明帝太始年中。于广州译
  ·无尽意经(十卷)。
  ·海意经(七卷)。
  ·如来恩智不思议经(五卷)。
  ·宝顶经(五卷)。
  ·阿述陀菩萨经(一卷)。
  ·三密底耶经(一卷)。总六部合二十九卷。
  沙门释朔公。于宋代在南海郡。译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
  沙门释道严。于宋世译
  ·璎珞本业经(二卷)。
  ·佛藏大方等经(一卷)。总二部合三卷。
  沙门释勇公。于宋世译
  ·空净三昧经(一卷)。
  ·车匿经(一卷)。
  ·劝进学道经(一卷)。
  ·梵女首意经(一卷)。总四部合四卷。
  沙门释法海。于宋世译
  ·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卷)。
  ·寂调意所问经(一卷)。
  沙门释先公。于宋世译
  ·月灯三昧经(一卷)。

  古今译经图纪卷第三


  古今译经图纪卷第四

    大唐翻经沙门释靖迈撰
  齐萧氏都建康
  沙门昙摩伽陀耶舍。此言法生称。印度国人。悟物居情导利无舍。以齐高帝建元三年岁次辛酉。于广州朝亭寺。译
  ·无量义经(一卷)。沙门慧表笔受。
  沙门摩诃乘西域人。栖心妙道结志弘通。以齐武帝永明年中。于广州译
  ·五百本生经(一卷)。
  ·他毗利律(一卷)他毗利此云宿德。
  沙门僧伽跋陀罗。此云众贤。西域人。怀道放旷化惠无穷。以齐武帝永明六年岁次己巳。共沙门僧猗于广州竹林寺。译
  ·善见毗婆沙律一部(十八卷)。
  沙门达摩摩提。此云法意。西域人。悟物情深随方启喻。以齐武帝永明八年岁次辛未。为沙门法献于杨州瓦官寺。译
  ·观世音忏悔除罪咒经(一卷)。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三(一卷)。
  沙门求那毗地。此云德进。中印度人。弱年从道强记洽文。诵大小乘凡二十万言。阴阳图谶莫不穷究。执锡戒涂威仪端肃。以齐武帝永明十年九月十日。于杨州毗耶离寺。起译。
  ·百句譬喻集(十卷)。
  ·十二因缘经(一卷)。
  ·须达长者经(一卷)。总三部合一十二卷。
  沙门释法度。以齐武帝世于杨州译
  ·灰河经(一卷)。
  ·毗跋律(一卷)。
  沙门释昙景。以齐世译
  ·未曾有因缘经(二卷)。
  ·摩诃摩耶经(二卷)。
  沙门释法化以齐世译
  ·益意经(二卷)。
  南魏元氏都洛阳
  沙门昙摩流支。此云法希。亦曰法乐。南印度人弃家入道偏以律藏传名。弘道为务感物而动。游魏洛阳。以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岁次辛巳。译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诸佛境界经(二卷)。正始元年岁次甲申。译
  ·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四年丁亥译。
  ·金色王经(一卷)。沙门道宝笔受。
  沙门释法场。元魏人也。以魏宣武帝时。于洛阳译。
  ·辩意长者子所问经(一卷)。
  沙门菩提流支。此云觉希。北印度人。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广流视听。以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岁次戊子至洛阳。武帝亲慰劳。住永宁寺供给。七百梵僧以流支为译匠。即以其年译
  ·十地经论。初一日武帝亲自笔受。后付沙门僧辩僧朗道湛侍中崔光等笔受。从魏永平元年岁次戊子。至天平二年岁次乙卯。译
  ·佛名经(一十二卷)。
  ·入楞伽经(十卷)。
  ·大萨遮尼乾子授记经(十卷)。
  ·法集经(八卷)。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
  ·深密解脱经(五卷)。
  ·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
  ·奋迅王问经(二卷)。
  ·不增不减经(一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差摩婆帝受记经(一卷)
  ·佛语经(一卷)。
  ·无字宝箧经(一卷)。
  ·不必定入印经(一卷)。
  ·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一卷)。
  ·弥勒菩萨所问经(一卷)。
  ·第一义法胜经(一卷)。
  ·伽耶顶经(一卷)。
  ·文殊师利巡行经(一卷)。
  ·一切法高王经(一卷)。
  ·护诸童子陀罗尼咒经(一卷)。
  ·谤佛经(一卷)。
  ·十地经论一部(一十二卷)。
  ·胜思惟经论(十卷)。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十卷)。
  ·宝积经论(四卷)。
  ·宝性论(四卷)。
  ·金刚般若经论(三卷)。
  ·顺中论(二卷)。
  ·妙法莲华经论(二卷)。
  ·伽耶顶经论(二卷)。
  ·三具足经论(一卷)。
  ·无量寿经论(一卷)。
  ·宝髻菩萨四法经论(一卷)。
  ·转法轮经论(一卷)。
  ·十二因缘论(一卷)。
  ·百子论(一卷)。
  ·破外道四宗论(一卷)。
  ·破外道涅槃论(一卷)。译
  ·众经论目录(一卷)。总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梵本万甲笔受草本满一间屋。洞善方言兼工杂术。尝坐井口藻灌置空。或咒井令涌酌而为用。
  沙门勒那摩提。或云婆提。此言宝意。中印度人。诵一亿偈。博赡之富。理事兼通。尤明禅法。意存游化。以宣武帝正始五年岁次戊子即是永平元年。于洛阳殿内。译
  ·毗耶娑问经(二卷)。
  ·十地论(十二卷)。
  ·宝积经论(四卷)。
  ·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
  ·法华经论(一卷)。总有五部经合二十三卷。
  沙门僧朗觉意侍中崔光等笔受。帝每请讲华严经词义开悟。忽于高座见大官执笏。云天帝请师讲华严。意曰。今法席未终经讫从命。然法不独资都讲香火维那梵呗请亦定之。使如其言。讲将了见前使来迎。果与都讲等五人俱于座终。现听道俗咸睹。
  沙门佛陀扇多。此言觉定。北印度人。神悟聪敏内外博通。特善方言尤工艺术。以魏孝明帝正光六年岁次乙巳。至元象元年岁次戊午。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花寺。译
  ·金刚上味陀罗尼经(一卷)。
  ·如来师子吼经(一卷)。
  ·转有经(一卷)。
  ·十法经(一卷)。
  ·银色女经(一卷)。
  ·正法恭敬经(一卷)。
  ·无畏德女经(一卷)。
  ·无字宝箧经(一卷)。
  ·阿难多目佉尼诃离陀罗尼经(一卷)。
  ·摄大乘论(二卷)总一十部合一十卷。
  梁箫氏都建康
  沙门曼陀罗。此言弱声。亦云弘弱。扶南国人。神解超悟幽明毕观。无惮夷险志存弘化。大赍梵本以梁武帝天监二年岁次癸未用以奉献。帝令译之。即以其年。共僧伽婆罗同于杨都。译
  ·宝云经(七卷)。
  ·法界体性无分别经(二卷)。
  ·文殊师利说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总三部合一十一卷。
  沙门僧伽婆罗。此言众养。亦云僧铠。扶南国人。幼而颖悟早附法津。十五出家荣声自远。仪貌澄洁善于谈对。讲阿毗昙论解标时望具足已后律藏尤明。善数国书语。以梁天鉴元年岁次丙戌。至普通元年岁次庚子。敕于杨都寿光殿正观寺瞻云馆三处译。
  ·阿育王经(十卷)。
  ·孔雀王陀罗尼经(二卷)。
  ·文殊师利问经(二卷)。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一卷)。
  ·菩萨藏经(一卷)。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舍利弗陀罗尼经(二卷)。
  ·八吉祥经(一卷)。
  ·十法经(一卷)。
  ·解脱道论(十三卷)。
  ·阿育王传(五卷)。总一十一部合三十八卷。初武帝自笔受。后付沙门宝唱慧超僧智法云等笔受。帝甚厚重。不畜私财。凡所有施尽用造寺。太尉临川王亦极崇敬。
  沙门波罗末陀。此言真谛。亦云拘那罗陀。此曰亲依。西印度优禅尼国人。景行澄明器宇清肃。风神爽拔悠然自远。群藏广部罔不措怀。艺术异解偏素谙练。历游诸国随机利现。以梁武帝泰清二年岁次戊辰。现帝于宝云殿。帝敕译经。即以泰清二年译。承圣三年岁次甲戌。于正观寺译
  ·金光明经(七卷)。
  ·弥勒下生经(一卷)。
  ·仁王般若经(一卷)。
  ·十七地论(五卷)。
  ·大乘起信论(一卷)。
  ·中论(一卷)。
  ·如实论(一卷)。
  ·十八部论(一卷)。
  ·大涅盘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
  ·三世分别论(一卷)。总一十部合二十卷。属侯景纷纠。乃适豫章始兴南康等。虽复栖遑译业无辍。即泛舶西归。业风赋命飘还广州。属广州刺史穆国公欧阳頠延住制旨寺请译经论。自陈永定元年岁次丙子。讫陈泰建元年己丑岁。更译
  ·佛阿毗昙经(九卷)。
  ·无上依经(二卷)。
  ·解节经(一卷)。
  ·金刚般若经(一卷)。
  ·广义法门经(一卷)。
  ·僧淴多律(一卷)。
  ·修禅定法(一卷)。
  ·俱舍释论(二十二卷)。
  ·俱舍论本(十六卷)。
  ·摄大乘论(一十五卷)
  ·立世阿毗昙论(一十卷)。
  ·佛性论(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