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目录部
- 古今译经图纪
古今译经图纪
·实相论(一卷)。至十一年戊申。凡译九十八部经合四百二十一卷。僧睿僧肇道恒等笔受。然什词喻婉约出言成章。神情鉴彻傲岸出群。应机领会。鲜有其匹。且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倦。
沙门佛驮耶舍。此云觉名。罽宾国人。操行贞白戒节坚固。仪止祥淑视瞻不凡。五明四韦之论。三藏十二之典。特悟深致流辩无滞。以姚秦弘始年达于姑臧。什先师之劝兴往邀。兴即敕迎并有赠遗。笑而不受曰。明旨既降便应载驰。檀越待士既厚。脱如罗什见处未敢闻命。重使敦喻方至长安。兴自出迎。别立新省于逍遥园四事供养并皆不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耶舍为人赤髭善毗婆沙。时人号为赤髭毗婆沙。什既师之亦称大毗婆沙师。兴凡所供给衣服卧具满三间屋不以关心。兴为货之造寺。耶舍自姚秦弘始五年岁次壬寅创译。至十五年岁次壬子。译
·长阿含经(二十二卷)。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一卷)。
·四分戒本(一卷)。
·四分律(四十五卷)。四部合六十九卷。解座兴施布绢万匹悉皆不受。竺佛念等笔受。
沙门弗若多罗。此云功德华。罽宾国人以戒节见称。备通三藏。专精十诵。计念四禅。以姚秦弘始年中振锡入镐。姚主兴待以上宾之礼法师罗什亦挹其风仪。厚相崇敬特异常范。至弘始六年岁次癸卯十月十七日。集义学僧数百人。请于长安中寺译
·十诵律一部(五十八卷)。罗什度语。
西秦乞伏氏都菀川
沙门法坚或云坚公。为量弘普利物戒心。以乞伏西秦太初年间。于河南国为乞伏干归译。
·方等王虚空藏所问经(五卷)
·演道俗业经(一卷)。
·菩萨所生地经(一卷)。
·孛经(一卷)。
·贤首经(一卷)。
·太子须大拏经(一卷)。
·僮迦叶解难经(一卷)。
·睒子经(一卷)。
·无涯际持法门经(一卷)。
·灌佛经(一卷)。
·除恐灾患经(一卷)。
·七女本经(一卷)。
·妇人遇辜经(一卷)。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卷)。一十四部合一十八卷。如须大拏经等在江陵辛寺译。庾爽笔受余十部见始兴录非唯西秦译也。
北魏元氏都中山
沙门释昙觉。一云慧觉。凉州人。墙仞连霄风神爽悟。戒地清拔慧鉴通微。于于殿国得
·贤愚经梵本。以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岁次乙酉。于高昌郡天安寺译一部(十五卷)。
沙门释昙耀。恒安石窟通乐寺僧。自少出家器宇崇峙。风鉴闲约戒行坚贞。以魏太武皇帝太平真君七年。信崔晧邪佞崇重寇谦残害释种毁废佛法。未盈数年太武遭恶疾。自生悔愧即诛崔晧埋之都市。以口为厕令众秽之。太武帝崩子文成立。称兴安元年兴隆佛法。至和平三年岁次壬寅。昙耀为昭玄统。慨前陵废欣今再兴。自于北台石窟寺。对印度沙门集诸大德译。
·净度三昧经(一卷)。
·付法传(四卷)。凡二部合五卷。
沙门吉迦夜。此云何事。西域人。游化戒虑导物在心。以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岁次壬子。为僧统昙曜译杂宝藏经等五部合二十五卷。刘孝标笔受。谓
·杂宝藏经(十三卷)。
·付法藏因缘经传(六卷)。
·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
·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一卷)。
·方便心论(二卷)。
北凉沮渠氏都姑臧
沙门释道龚。虚心广运弘利为道。以北凉河西王神玺永初年间于张掖为蒙逊译。
·悲华经一部(十卷)。
·宝梁经一部(二卷)。
沙门法众。高昌郡人。亦以北凉沮渠氏永初年中。于张掖为河西王蒙逊译。
·大方等檀特陀罗尼经一部(四卷)。
沙门僧伽陀。西域人。意存兼济化诱居怀。以北凉沮渠永初年中。于张掖为蒙逊译。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一部(二卷)。
沙门昙摩忏。或云昙无谶。此云法丰。中印度人。六岁出家日诵万言。初学小乘五明诸论。后遇白头禅师教以大乘。十日交诤方悟大旨。遂专大乘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神咒师。以北凉沮渠玄始元年岁次壬子至姑臧。赍
·涅槃经前分(十卷)。并菩萨戒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木*尤]之而卧。夜乃有神人牵谶堕地。谶谓为盗。如是三夕。乃闻空中声曰。此是如来解脱之藏何为枕之。谶惭悟乃安高处。果有盗者夜捉提举竟不能胜。明旦谶持不以为重。盗谓圣人悉来拜谢。逊闻谶名厚遇请译。遂以玄始三年岁次甲寅记译。至玄始十年辛酉。译
·大般涅槃经一部(四十卷)。
·大方等大集经一部(三十一卷)。
·悲华经一部(十卷)。
·菩萨地持经一部(十卷)。
·菩萨戒经一部(八卷)。
·优婆塞戒经一部(六卷)。
·方等大云经一部(六卷)。
·虚空藏经一部(五卷)。
·佛本行经一部(五卷)。
·金光明经一部(四卷)。
·海龙王经一部(四卷)。
·楞伽经一部(四卷)
·信善经一部(二卷)。
·无为道经一部(二卷)。
·胜鬘经(一卷)。
·罗摩伽经(一卷)。
·须真天子经(一卷)。
·居士请僧福田经(一卷)。
·文陀竭王经(一卷)。
·功德宝光菩萨经(一卷)。
·腹中女听经(一卷)。
·决定罪福经(一卷)。
·菩萨戒本经(一卷)。
·菩萨戒坛文(一卷)。总二十三部合一百四十八卷。慧嵩笔受。道俗数百人问难。谶释疑滞清辩若流。涅槃三译乃讫。
安阳侯沮渠京声蒙逊从弟。为人博识涉猎经史。阅意内典奉持五戒。绝于妻室不拘荣利。常随昙摩谶译经。西至于殿从印度法师佛驮斯那咨问道义。斯那天才聪朗。诵半亿偈经明了禅法。西方诸国号为人中师子。安阳从那受学禅法。诸秘要术口说梵本东归于凉。以北凉永和年中。译
·禅法要解一部(二卷)。魏灭凉后南奔建康以宋孝武帝孝建元年达至京邑。即以孝建二年岁次乙未。于杨都竹园寺及钟山定林上寺。又译
·治禅病秘法(二卷)。
·净饭王般涅槃经(一卷)。
·八关斋经(一卷)。
·普明王经(一卷)。
·佛大僧大经(一卷)。
·生死变识经(一卷)。
·忿和檀王经(一卷)。
·长者音悦经(一卷)。
·贤者律仪经(一卷)。
·进学经(一卷)。
·优婆塞五戒经(一卷)。
·耶只经(一卷)。
·摩达经(一卷)。
·五百梵志经(一卷)。
·旃陀越经(一卷)。
·五反覆大义经(一卷)。
·迦叶禁戒经(一卷)。
·弟子死复生经(一卷)。
·弟子事佛吉凶经(一卷)。
·五苦章句经(一卷)。
·释种问优婆塞经(一卷)。
·波斯匿王丧母经(一卷)。
·菩萨誓经(一卷)。
·中阴经(一卷)。
·佛母般泥洹经(一卷)。
·[(序-予+林)/女]夷比丘经(一卷)。
·梵摩皇经(一卷)。
·优婆塞五法经(一卷)。
·五恐怖世经(一卷)。
·末罗王经(一卷)。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
·观世音观经(一卷)。
·谏王经(一卷)。
·清信士阿夷扇经(一卷)。
·弟子慢为耆域述经(一卷)总三十五部合三十六卷。丹阳尹孟顗见而奇之资赡隆厚。其所译之经讽诵既久。对众弘宣文无滞碍。
沙门浮陀跋摩。或云佛陀。此言觉铠。西域人。志操明直聪悟出群。虽复遍集三藏偏善毗婆沙论。常诵此部用为心要。以北凉永和五年岁次乙亥。为河西王子虔译。
·毗婆沙论一部(一百卷)。道泰笔受。属魏灭凉经书被焚失四十卷。今唯六十卷在。
沙门释道泰。译
·大丈夫论一部(二卷)。
·入大乘论一部(二卷)。
沙门释智猛。雍州新丰县人。禀性端厉明行清白。少袭法服修业专诚。讽诵之音以夜续日。志度宏邈情深佛法西寻灵迹。以北凉永和年中自西而返。涂经玉门即于凉土译。
·般泥洹经一部(二十卷)。
失译人名经五部(一十七卷)。僧祐新集及释道安凉土录。并云是凉代失译人名。今还附入凉世目录。虽不知译人名。庶知译时代也。
·大忍辱经(十卷)。
·不退转经(四卷)。
·金刚三昧经(一卷)。
·金轮王经(一卷)。
·贤劫五百佛名(一卷)。
宋刘氏都建康
沙门佛陀什。此言觉寿。罽宾国人。少受业于弥沙塞部。专精律品兼达禅要。以宋废帝荥阳王景平元年岁次癸亥七月到于杨都。法显先于师子国得
·弥沙塞律未译而终。京邑僧徒闻什善律众请译出。即以其年冬于龙光寺译为三十四卷。并戒本(一卷)。羯磨(一卷)。合三十六卷。于阗沙门智胜传语。沙门竺道生慧严等笔受。侍中王练为檀越。
沙门昙摩蜜多。此言法秀。罽宾国人。生而连眉。为人沉邃甚有慧鉴。常有善神潜形密护。每之国境神必托梦告其王知。去亦如之。誓以游方教化为志不拘名利。初到炖煌即立禅阁。植柰千株开园百亩。学禅定众趋者如云。以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岁次甲子。来至建业于祇洹寺译。
·禅秘要经(五卷)。
·五门禅要法(一卷)。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
·虚空藏菩萨观经(一卷)。
·诸法勇王经(一卷)。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一卷)。
·转女身经(一卷)。
·象腋经(一卷)。
·郁伽长者所问经(一卷)。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一卷)。总一十部合一十二卷善咒术传画迦毗罗像形。
沙门疆梁耶舍。此言时称。西域人。性刚直寡嗜欲。善三藏多所谙知。尤工禅思。以宋文帝元嘉元年岁次甲子达于京邑。帝深加赏敕住钟山道林精舍。译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一卷)。译。
·无量寿观经(一卷)。沙门僧含笔受。
沙门伊叶波罗。此云自在西域人善通三藏解贯四含。以宋文帝元嘉年中游于彭城。为比徐州刺史王仲德译
·杂阿毗昙心论一部(一十一卷)。刺史亲自笔受。
沙门释智严凉州人。弱冠出家精勤为业。纳衣宴坐蔬食永岁。不受别请分卫自资。晋义熙十三年宋武伐姚泓还。始兴公王恢。从驾观山见严禅思。即请还都。然严道化所被幽显咸伏。先于西域得经梵本未译。以宋文帝元嘉四年岁次丁卯。于杨都枳园寺共宝云等译。
·普曜经(八卷)。
·无尽意菩萨经(六卷)。
·生经(五卷)。
·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四卷)。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
·毗罗三昧经(二卷)。
·阿那含经(二卷)。
·四天王经(一卷)。
·善德婆罗门问提婆达多经(一卷)。
·一音显正法经(一卷)。
·调伏众生业经(一卷)。
·善德优婆塞经(一卷)。
·法华三昧经(一卷)。
·净度三昧经(一卷)总一十四部合三十六卷。然严未出家前。曾受五戒有所亏犯。后受大戒疑不得戒。遂泛海至印度国。咨问罗汉比丘。时罗汉不决为诣弥勒。弥勒答云。得戒严甚喜焉。
沙门求那跋摩。此言功德铠。罽宾国人。即其国王之少子也。洞明九部博晓四含。深达律品妙入禅要。诵经百余万言。罽宾王薨众请绍位。恐为戒障遂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仪形感物见者发心。以宋文帝元嘉年中达于建业。文帝殷勤问曰。弟子常欲斋而不杀。迫以身徇物不获从志。法师将何以教之。跋摩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将何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兆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女咸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戒斋亦大矣不杀亦众矣。宁在阙半日之食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帝大悦曰。跋摩法师开悟明达。可与谈于天人之际矣。敕住只桓寺供给隆厚。即以元嘉年。于杨都译
·菩萨善戒经(二十卷)。
·杂阿毗昙心论(十二卷)。
·四分比丘尼羯磨(一卷)。
·优婆塞五戒略论(一卷)。
·三归及优婆塞戒(一卷)。
·沙弥威仪(一卷)。
·五门禅要用(一卷)。
·经律分异记(一卷)。总七部合三十八卷证第二果。
沙门宝云西凉州人。自少出家精勤硕学。志韵刚洁不偶世群。求法恳恻忘身殉道。遂以晋隆安年初西寻灵迹。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音。礼释迦影迹受罗汉之语。历游西方善梵书语。印度字音训释辞句悉皆备解。后来长安复至江左。诸翻译人传译梵语于云为最。初与智严共同出经。严既迁化云独宣译。以宋文帝元嘉年中。于六合山寺。译
·佛本行赞经传(七卷)。
·付法藏经(六卷)。
·佛所行赞经传(五卷)。
·新无量寿经(二卷)。
·新净度三昧经(二卷)。总四部合十五卷。沙门慧观等友而善之。
沙门僧伽跋摩。此言众铠。印度国人。少而弃俗戒德清峻。善解律藏尤精杂心。器宇宏肃道俗敬异。其所译经并文义详允梵宋不差。彭城王刘义康。崇其戒范请以为师。名重京邑。以宋元嘉十年岁次癸酉。于长干寺译
·阿毗昙毗婆沙论(一十四卷)。
·萨婆多摩德勒伽毗尼(十卷)。
·大勇菩萨分别业报略集(一卷)。
·龙树菩萨劝发诸王要偈(一卷)。
·请圣僧浴文(一卷)。总五部合二十七卷。宝云传语。道场寺慧观笔受。
沙门求那跋陀罗。此言功德贤。中印度人。幼学五明四韦陀论。志性明敏度量该博。后遇杂心莫测涯际。方悟佛法崇深投簪落彩。专精志业博通三藏。慈和恭恪事师尽礼。舍小学大则深悟幽旨。以宋文帝元嘉十二年来至杨都。帝深重之敕住祇洹寺。至宋元嘉二十年岁次癸未。于杨都瓦官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