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译经图纪

  ·四谛论(四卷)。
  ·僧佉论(三卷)。
  ·摄大乘论本(三卷)。
  ·大空论(三卷)。
  ·中边分别论(三卷)。
  ·金七十论(二卷)。
  ·俱舍论偈(一卷)。
  ·金刚般若论(一卷)。
  ·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
  ·大涅槃经论(一卷)。
  ·遗教论(一卷)。
  ·三无性论(二卷)。
  ·反质论(一卷)。
  ·堕负论(一卷)。
  ·求那摩底随相论(一卷)。
  ·宝行王正论(一卷)。
  ·成就三乘论(一卷)。
  ·十八空论(一卷)。
  ·思尘论(一卷)。
  ·解卷论(一卷)。
  ·正说道理论(一卷)。
  ·意业论(一卷)。
  ·部异执论(一卷)。
  ·唯识论文义合(一卷)。
  ·正论释义(五卷)。
  ·佛性义(三卷)。
  ·禅定义(一卷)。
  ·婆薮槃豆传(一卷)。梁陈二代总译五十部合一百四十九卷。沙门惠恺笔受。然谛或铺坐具加趺水中。若乘舟而济岸。接对使君。而坐具无湿。或以荷藉水乘之而度。如斯神异其例甚多。
  东魏元氏都邺
  优婆塞瞿昙般若留支。此云智希。南印度波罗奈城人。婆罗门种。少学佛法妙闲经旨。神理标异领悟方言。以魏清河王子善见元象元年岁次戊午。至兴和三年岁次辛酉。在邺城。译
  ·正法念处经(七十卷)。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三卷)。
  ·八佛名经(一卷)。
  ·金色王经(一卷)。
  ·无垢女经(一卷)。
  ·无垢优婆夷问经(一卷)。
  ·宝意猫儿经(一卷)。
  ·菩萨四法经(一卷)。
  ·解脱戒本(一卷)。
  ·犊子道人问论(一卷)。
  ·回诤论(一卷)。
  ·业成就论(一卷)。
  ·唯识无境界论(一卷)。
  ·伊迦输卢迦论(一卷)。总一十四部合八十五卷。沙门昙林僧昉等笔受。
  齐高氏都邺
  沙门那连提耶舍。此言尊称。北印度乌长国人。以幼出家数近灵迹。是以天梯石台之所。龙庙宝塔之方。并亲顶礼仅无遗逸。虽入鬼国鬼莫敢伤。设往乱邦贼徒息扰。既常游化感及兹境。以齐文宣帝天保八年岁次丁丑。至天统四年岁次戊子。共达摩阇那于邺都。译
  ·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四卷)。
  ·大方等月藏经(一十二卷)。
  ·月灯三昧经(一十一卷)。
  ·大悲经(五卷)。
  ·须弥藏经(二卷)。
  ·施然灯功德经(一卷)。
  ·法胜阿毗昙论(七卷)。总七部合五十二卷。后至隋文帝开皇二年岁次壬寅讫。至五年岁次乙巳。又译
  ·大方等日藏经(十五卷)。
  ·力庄严三昧经(三卷)。
  ·大庄严法门经(二卷)。
  ·德护长者经(二卷)
  ·莲华面经(二卷)。
  ·大云轮请雨经(二卷)。
  ·牢固女经(一卷)。
  ·百佛名经(一卷)。总八部合二十八卷。沙门僧琛明芬等度语。沙门智铉及学士费长房等笔受。面首形伟特异常伦。顶起肉髻耸若云峰。目正处中上下量等。耳高而长轮埵成具。
  居士万天懿元是鲜卑。姓万俟氏。师事婆罗门甚聪悊。善梵书语尤工咒术。特鉴医方妙闲佛法。以高齐于邺城。译
  ·尊胜菩萨所问经一名入无量门陀罗尼经(一卷)。
  陈陈氏都建邺
  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此云高空。生知俊朗体悟幽微。专学佛经尤工义理。洞晓音韵兼善方言。以东魏帝善见元象元年岁次戊午讫。至兴和二年岁次庚申。于邺都司徒公孙腾之第。译
  ·僧伽吒经(四卷)。
  ·大迦叶经(二卷)。
  ·频婆沙罗王问佛供养经(一卷)。总三部合七卷。僧昉笔受。又以梁武帝大同末年。自高齐入梁见帝。帝因留住敕遣总知外国使命。即以其年。译
  ·大乘顶王经(一卷)。又以太清二年。遇于填僧得胜天王般若梵本。到陈天嘉六年岁次乙酉。于江州兴业寺译为七卷。沙门智欣笔受。
  沙门须菩提。此云善现。扶南国人。解悟超群词彩逸俗。化物无倦游方届兹。以陈世于杨都城内至敬寺。为陈主。译
  ·大乘宝云经一部(八卷)。
  周宇文氏都长安
  沙门攘那跋陀罗。此云智贤。波头摩国人。善达三藏。以周明帝戊寅岁。于长安城婆伽寺。共阇那耶舍。译
  ·五明论(一卷)。耶舍崛多等度语。沙门智仙笔受。
  沙门阇那耶舍。此云藏称。摩伽陀国人。共二弟子耶舍掘多阇那崛多。以周武帝保定四年岁次甲申。至建德元年。为大蒙宰晋荡公宇文护。于长安四天王寺。译
  ·定意天子所问经(五卷)。
  ·大乘同性经(四卷)。
  ·入如来智不思议经(三卷)。
  ·宝积经(三卷)。
  ·佛顶咒经并功能(一卷)。
  ·大云轮经请雨品第一百品(一卷)。总六部合一十七卷。沙门圆明道辩及城阳公萧吉等笔受。上柱国平高公候寿为总监检校。
  沙门耶舍崛多。此言称藏。优婆国人。共同学阇那崛多。以周武帝世为大蒙宰。于四天王寺及于北胡坊归圣寺。译
  ·金光明经更广寿量大辩陀罗尼品(五卷)。
  ·须跋陀罗因缘优波提舍经(二卷)。
  ·十一面观世音咒经并功能(一卷)。
  ·大云请雨经(一卷)。总四部合九卷。沙门圆明。及城阳公萧吉笔受。
  沙门阇那崛多。此言志德。北印度揵达国人。刹帝利种。少怀达量长垂清范。游涉行化来达兹境。初以周武帝世。译
  ·金色仙人问经(二卷)。
  ·妙法莲华普门重颂偈经(一卷)。
  ·种种杂咒经(一卷)。
  ·佛语经(一卷)。总四部合五卷。沙门圆明笔受。又至隋文皇帝开皇七年太岁丁未。至十五年奉敕。于大兴善寺译。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
  ·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
  ·诸佛护念经(十卷)。
  ·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
  ·大集贤护菩萨经(六卷)。
  ·圣善住天子所问经(四卷)。
  ·观察诸法行经(四卷)。
  ·四童子经(三卷)。
  ·诸法本无经(三卷)。
  ·虚空孕菩萨经(二卷)。
  ·月上女经(二卷)。
  ·善思童子经(二卷)。
  ·移识经(二卷)。
  ·譬喻王经(二卷)
  ·发觉净心经(二卷)。
  ·一向出生菩萨经(一卷)。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一卷)。
  ·文殊尸利行经(一卷)。
  ·八佛名号经(一卷)。
  ·希有校量功德经(一卷)。
  ·善恭敬师经(一卷)。
  ·如来善巧咒经(一卷)。
  ·不空罥索观世音心咒经(一卷)。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一卷)。
  ·金刚场陀罗尼经(一卷)。
  ·诸法最上王经(一卷)。
  ·入法界体性经(一卷)。
  ·商主天子问经(一卷)。
  ·出生菩提心经(一卷)。
  ·金光明经嘱累品(一卷)。总三十三部。合一百五十卷。沙门僧昙道邃僧琨明芬道密学士费长房刘凭等笔受。晓殊俗语明深秘旨。凡所翻译不劳传度。理会义门口圆词体。
  隋杨氏都长安
  洋川郡守昙法智。梵名达摩波若。婆罗门种。门世已来相传翻译。高齐之季为昭玄寺都统。齐国既平佛法同毁。智因僧职转任俗官。策授洋州洋川郡守。隋文皇帝以开皇二年岁次壬寅。敕召智还使译经。于大兴善寺。翻
  ·业报差别经(一卷)。智既妙善隋梵二言无劳传语。成都释智铉笔受。
  沙门毗尼多流支。此言灭喜。北印度乌长国人。振锡来此。以隋文帝开皇二年岁次壬寅。敕令于大兴善寺。译
  ·象头精舍经(一卷)。
  ·大乘方等总持经(一卷)。二部合二卷。给事李道宝传语。沙门高法纂笔受。
  沙门达摩笈多。隋言法密。南贤豆国人。虽学年慕道落彩。冠字之暮戒具。寻师遍历大小乘国。闻见既广艺业尤多。遂发大心游方利物。凡所至国唯以讲说为怀。暨开皇十年来届瓜州。文帝延入京寺。至止未久大通隋言。敕于大兴善寺。译
  ·无所有菩萨经(四卷)。
  ·护国菩萨经(二卷)。
  ·佛华严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二卷)。
  ·大集譬喻王经(二卷)。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一卷)。
  ·移识经(二卷)。
  ·大乘三聚忏悔经(一卷)。
  ·大方等大云请雨经(一卷)。义理允正称经微旨。然而慈恕立身恭和成性。心非道外行在说前。戒地夷而静。定水幽而洁。经洞字原论探声意。容仪祥正勤节高猛。诵响继昏晨。法言通内外。好端居而简务。贵寡欲而息求。无倦诲人有逾利己。至炀帝定鼎东都。敬重隆笃。复于上林园内置翻经馆。译
  ·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
  ·起世经(十卷)。
  ·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
  ·缘生经(二卷)。
  ·菩提资粮论(六卷)。
  ·金刚般若经论(二卷)。
  ·缘生论(一卷)。
  ·大方等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四卷)。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
  ·摄大乘论(十卷)。从开皇十年至大业末岁。译经一十八部合八十一卷。并文义清素华质显正。沙门彦琮行矩等笔受。
  大唐李氏都长安
  沙门波罗颇迦罗。唐言作明知识。或云波颇。此云光智。中印度人。刹帝利种。识度通敏器宇冲邃。博穷内外研精大小。誓传法化不惮艰危。远涉葱河来届于此。以贞观元年。敕于大兴善寺。译
  ·宝星经一部(七卷)。
  ·般若灯论一部(十五卷)。
  ·大庄严论一部(十三卷)。凡三部合三十五卷。沙门慧乘等证义。沙门玄[莫/二/?]等译语。沙门慧明慧赜慧净法琳等笔受。左仆射房玄龄詹事杜正伦太府卿萧璟等并知监护。
  沙门玄奘。河南洛阳人。俗姓陈氏。颖川陈仲弓之后。鸠车之龄落彩。竹马之齿通玄。墙刃干霄风神朗月。京洛名德咸用器之。但以随历云湮四郊多垒硕德高僧第如西蜀法师。以志学之岁即焉询道至止。未久半满洞微。二江鉴徒莫不嘉骇。戒具云毕偏隶毗尼。仪止祥淑妙式群范。洎武皇定鼎。文轨攸同沿江徇友。途经鄢郢。于时汉阳王以磐石之寄藩镇荆楚。先闻高誉殷请敷扬。爰于荆府天皇寺。讲摄大乘及阿毗昙等论。淮海名僧钦风云萃。王及群公亲诣法筵。法师析微通质妙尽理。原王公硕识得未曾有。其时大德法师智琰等。并江汉英灵解穷三藏。既觏法师妙辩无碍。泣而叹曰。岂期以柔榆未光得遇大阳初辉乎。遂以纵心之年师奘卒礼法师。自是厥后阅筌蹄乎。九丘探幽旨于八藏。常慨教缺传匠理翳译人遂使如意之宝不全。雪山之偈犹半。于是杖锡裹足履险若夷。既戾梵境筹咨无倦。五明四含之典。三藏十二之筌。七例八转之音。三声六释之句。皆尽其微毕究其妙。然彼小乘爰洎外道。各构异论诽毁大乘。法师遂造制恶见论。制十八部小乘。破九十五种外道。并造会中论。融会瑜伽中论之微旨。以静大乘之纠纷。于时中印度国戒日大王总统五印诸国。内外博综才艺俊越。观于斯论叹而言曰。虽有显大摧邪之殊益。然彰我大夏之蔑人。吾方九旬大施。可因此会定其臧否。遂散驰众传告万里。以来所属诸国敕能论者毕萃。大众佥集。法师以所造二论六千余颂。书于大施场门云。其有能破一偈当截舌而谢之。日日桴鼓命于论人。凡一十八日。莫敢当者。于时戒日等王大小乘师内外诸道。咸用骇忸法师讨论。一十七周游览百有余国。以贞观十九年回靶。上京见帝于洛。帝大悦即命所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敕于西京弘福寺翻译。仍敕左仆射房玄龄。广召国内硕学沙门慧明灵润等五十余人助光法化。并敕太子左庶子许敬宗等专知监译。到二十二年已译之经奉以奏闻。于时太宗文皇帝。以悟达之怀纵玄览而为序。天文绚发冠日月而扬辉。皇上以文思钦明畅睿想而兴记。圣藻光缋掞云霞而布彩。又以其年十二月皇上在春宫。警大孝之虑轸圣善之怀。奉为文德皇太后。敬造大慈恩寺及翻经院。殿宇宏壮穷班尔之工。莹饰妍华极珍绘之妙。于时西东两宫大出幡像。敕九部乐及京城诸寺宝幢幡盖绮华妙香。并万年长安诸坊宝车众伎。送奘所将经像及慈恩大德僧等。住慈恩及翻经院。时皇帝亲御安福门。以香华等供养。至二十四日皇储亲临慈恩。度僧千人大赦京城。暨显庆元年敕左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中书令来济。李义府。杜正伦。黄门侍郎薛元超等润文。国子博士范义頵。太子洗马郭瑜。弘文馆学士高若思等助知翻译。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一部(六百卷)。
  ·大菩萨藏经一部(二十卷)。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一部(十卷)。
  ·本事经一部(七卷)。
  ·无垢称经一部(六卷)。
  ·解深密经一部(五卷)。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一部(二卷)。
  ·能断金刚般若经(一卷)。
  ·佛地经(一卷)。
  ·缘起圣道经(一卷)。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
  ·最无比经(一卷)。
  ·甚希有经(一卷)。
  ·称赞大乘功德经(一卷)。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
  ·六门陀罗尼经(一卷)。
  ·诸佛心陀罗尼经(一卷)。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一卷)。
  ·胜幢臂印陀罗尼经(一卷)。
  ·八名普密陀罗尼经(一卷)。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一卷)。
  ·十一面神咒心经(一卷)。
  ·持世陀罗尼经(一卷)。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一卷)。
  ·天请问经(一卷)。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一卷)。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一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缘起经(一卷)。
  ·咒五首(一卷)。
  ·菩萨戒本(一卷)。
  ·菩萨羯磨(一卷)。
  ·瑜伽师地论一部(一百卷)。
  ·显扬圣教论一部(二十卷)。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一部(十六卷)。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一部(七卷)。
  ·摄大乘论本一部(三卷)。
  ·摄大乘论世亲释一部(十卷)。
  ·摄大乘论无性释一部(十卷)。
  ·广百论一部(十卷)。
  ·掌珍论一部(二卷)。
  ·大乘成业论(一卷)。
  ·佛地经论一部(七卷)。
  ·成唯识论一部(十卷)。
  ·因明正理门论(一卷)。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
  ·大乘五蕴论(一卷)。
  ·广百论颂(一卷)。
  ·显扬圣教论颂(一卷)。
  ·王法正理论(一卷)。
  ·观所缘论(一卷)。
  ·唯识三十论(一卷)。
  ·辩中边论一部(三卷)。
  ·辩中边论颂(一卷)。
  ·唯识二十论(一卷)。
  ·瑜伽师地论释(一卷)。
  ·大毗婆沙论一部(二百卷)。
  ·发智论一部(二十卷)。
  ·顺正理论一部(八十卷)
  ·显宗论一部(四十卷)。
  ·俱舍论一部(三十卷)。
  ·识身足论一部(十六卷)。
  ·法蕴足论一部(十二卷)。
  ·五事论一部(二卷)。
  ·异部宗轮论(一卷)。
  ·入阿毗达磨论一部(二卷)。
  ·俱舍论颂(一卷)。
  ·品类足论一部(十八卷)。
  ·集异门足论一部(二十卷)。
  ·界身足论一部(三卷)。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一卷)。
  ·胜宗十句论义(一卷)。
  ·大唐西域记一部(十二卷)。
  右除西域记总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古今译经图纪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