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鉴稽古略续集

  日本 即古倭奴国。海中诸夷倭奴最大。西南至海东北。大山国主。世以王为姓。地分五畿三岛。又有附庸百余。拘邪韩最大。唐初更为日本。其俗男子魁头断发黠面文身。妇人被发屈紒跣足。间用履。其喜盗。轻生好杀天性然也。物产金银.琥珀.水精.琉黄.水银.铜钱.白珠.青玉.苏木.胡椒.细绢.花布.螺[虫*朋].漆器.扇.犀象.刀剑.铠甲.马。交市华人。喜得童女。绵绮丝绵磁针 时入贡不诚。
  彭享 在东南海岛中。并山多平原。禽兽希少草木繁茂。沃土宜谷。饶果蔬。其俗上下亲狎无寇盗。男女椎髻好诵佛经。煮海为盐。酿榔为酒。产片脑诸香花锡物 遣使奏金叶表文来朝。
  百花 在海中。依山为国。国中有奇花嘉树。民俗饶富尚释教。产红猴.黾倚.玳瑁.孔雀.倒挂鸟.胡椒 时国王遣使来贡。
  卜烟 帖木儿。鞑靼别部。去甘肃一千五百里。其地广袤千里。居无城郭。以毡帐为庐舍。产骡马牛羊。至是来朝。
  杨维祯。号铁崖。戴方巾见上。上问。此巾何名。对曰。四方平定巾。上喜。彭友信以贡至京。遇上微行。口占红霓诗云。谁把青红线一条。和云和雨系天腰。命续之。友信应声曰。玉皇昨夜銮舆出。万里长空驾玉桥。上大悦问其籍。命翌辰候于升桥同入朝。友信如言。候久不至。遂入朝。上召友信上殿前问故。具以实对。命为北平布政使。
  癸酉洪武二十六年。严震直述浦江郑济。及同里王勋二家。累世同居。家世孝友于上。特诏褒异。除二人左右春坊庶子 正月初三日。大龙兴寺住持僧祖俊等。赴京贺正辞回。司礼监官鲁梯传圣旨。住持僧赏五锭。散僧每名二锭。教礼部补本钦此 赐西番国师诏曰。佛教兴于西土。善因博被华夷。虽无律以绳顽。惟仁心而是则。大矣哉。妙觉难穷。昔从斯道者顿悟三空。脱尘沦而出苦趣。永离幽冥。使生者怀而死者慕。岂不圣人者欤。迩来西番入贡。有僧公哥监藏巳藏卜。乃昔元八思巴帝师之后人云。踵师之道深通奥典。独志尤坚。化愚顽以从善。起仁心以涤愆。虽是遥闻。特加尔圆智妙觉弘教大国师。统治僧民。名当时之善人。永为教中之称首。於戏寂寞山房。俦青灯而读诵。观皓月以吟风。叠膝盘陀之上。草衣木食。方契善符。
  象源禅师 讳淑。台州人。住持径山。六月初四日趋入门曰。杀来了杀来了。作么生避。遂坐脱。
  甲戌洪武二十七年。命僧录司。行十三布政司。选僧补官。于是居顶道成净戒等。应召除授 正月上谓刘三吾曰。朕历年久。而益惧者。恐为治之心懈也。懈心一生。百事皆废。生民休戚系焉。故日慎一日。惟恐弗及。如是而治。效犹未臻。甚矣为治之难也。三吾顿首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 谕曰。人之常情安于所忽。饱即忘饥。暖即忘寒。不思为备。一旦卒遇凶荒。则茫然无措也。深知民艰。百计以劝督之。俾其咸得饱暖。
  正月初八日。钦奉圣旨。释迦佛发大悲愿心。历无量劫至于成道说法度人。一切来历载大藏。愚者安能知义。聪者未能尽目。有佛以来效佛之修者无量。凡所说法。人天会听。愚者虽无知。补于时君多矣。自佛去世之后。诸祖踵佛之道。所在静处不出户牖。明佛之旨。官民趋向者历代如此。效佛宣扬者智人也。所以佛道永昌。法轮常转。迩年以来。踵佛道者。未见智人。致使轻薄小人毁辱骂詈有玷佛门。特敕礼部。条例所避所趋者。榜示之。
  一僧合避者不许奔走市村。以化缘为繇。致令无藉凌辱有伤佛教。若有此等。擒获到官。治以败坏祖风之罪。
  一寺院庵舍。已有砧基道人。一切烦难答应官府。并在此人。其僧不许具僧服入公听跪拜。设若己身有犯即预先。去僧服以受擒拿。
  一钦赐田地税粮全免。常住田地虽有税粮。仍免杂派人差役。
  一凡住持并一切散僧。敢有交结官府悦俗为朋者。治以重罪。
  一凡僧之处于市者。务要三十人以上聚成一寺。
  一可趋向者。或一二人。幽隐于崇山深谷。必欲修行者听。
  一僧有妻者。许诸人捶辱之。更索取钞钱。如无钞者打死勿论。
  一有妻室僧人。愿还俗者听。愿弃离者。修行者亦听。
  一僧寺庵院。一切高明之人。本欲与僧扳话。显扬佛教。奈何僧多不才。其人方与和狎。其僧便起求施之心。为此人远不近(文长不录)。
  呜呼僧若依朕条例。或居山泽。或守常住。或游诸方不干于民。不妄入市村。官民欲求僧以听经。岂不难哉。如此则善者慕之。诣所在焚香礼请。岂不高明者也。行之岁久。佛道大昌。榜示之后。官民僧俗。敢有妄论乖为者。处以极刑。钦此。
  七月十二日。本部官同僧录司华盖殿。钦奉圣旨。征南阵亡病故的官员军士。就灵谷做好事。普度他。恁礼部用心整理。钦此。
  乙亥洪武二十八年。命僧录司。设上中下三科。考试天下沙门。赐善世天禧等寺。粮米以给其食。赐僧录司官。大佑袈裟衣衾。
  大宗禅师 讳兴。台州人。住持径山。三月十一日忽叹曰。夫三十妇六龄。毕竟偶不成。遂坐去。
  丙子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圣旨灵谷寺住持病故。恁礼部与祭祀。钦此。本部办素祭遣官致祭。
  丁丑洪武三十年。命僧录司。行十三布政司。凡有寺院。处所俱建禅堂。安禅集众。
  戊寅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定燕邸。后代取讳二十字四句曰。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二月二十九日。僧录司左善世大佑等。于右顺门钦奉圣旨。著江东驿江淮驿两处。盖两座接待寺。著南北游方僧道。往来便当钦此。
  蘧庵法师 讳大佑。号蘧庵住持姑苏北禅寺。诏为左善世。精究内外典籍。善天台贤首教义。有弥陀略解净土指归等书。行世。
  遂初法师 讳绍宗。号遂初。上海陈氏。十三出家于松江安国寺。得法于静庵镇法师。天资颖悟戒行精严。初说法于长庆。次迁吴兴慈咸。大展玄风缁素向化。洪武癸酉应召。有事庐山奏对称旨。赐金缕僧伽黎。擢右讲经升右善世。是年月日示疾而逝。
  四月。上不豫。闰五月十日崩。寿七十有一。是月十六日葬于孝陵。上尊谥曰。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太祖御制护法集 录入集中者。不列备云栖护法录中。
  佛教利济说 心经序 三经论
  释道论 诵经论 修教论
  明施论 宦释论 鬼神有无论
  空实喻 拔儒僧文 僧道衡说
  僧妙云说 僧竺隐说 清教录
  谕钟山僧敕 谕天界寺僧 赐宗泐免官说
  问佛仙二篇 还经示僧 天界寺花架说
  戒僧陶冶文 又谕僧 习唐太宗圣教序
  游寺记 灵谷寺记 游新庵记
  牛首山庵记 僧犯宪说 赦二役囚人
  祭宝志公文 祭道林文 赞十六罗汉二次
  诗偈十九首 山居诗十二首
  赞颂十三首
  集列六十一人附见十五人。
  道原禅师(衍)  秋潭法师(月)  宗律禅师
  昭庆律师(濡)  太白法师(砥)  石湖禅师(美)
  竺元禅师(道)  一元禅师(灵)  无著禅师
  古梅老人  用明法师  懒牧禅师
  静庵禅师(镇)  清源法师  白云禅师
  皇太孙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 太孙治丧礼。被发哭踊。哀动左右。敕有司丧仪悉遵周礼。于是仿金藤遗制。前朝后殿左右角门。及西宫内寝各设座如生存。凡十一所有久不御者。即以香汤洒扫之。陈祖训于东直殿。设重器于西直殿。京官四品以上。朝服执钺。立于诸陛之上。自初十以至十六日。哭临如礼。昼不饮勺水。夜不就枕簟。先是 太祖不豫。多暴怒遭谴戮者甚众。太孙入侍事必躬承。服药则亲尝以进。去后则亲扶以起。唾壶溺器之属。靡不手提以献。而愉色婉容蔼然可掬 太祖气已渐平多所全宥。当深更夜分。侍卫酣寝际。呼无不应。应无不起。盖终夕未尝交睫也。太孙素丰腴。至是哀毁骨立矣。是日诸大臣迎之于大明门外。群臣百姓望见其毁瘠之容深墨之色。与哭泣之哀。莫不举手加额。曰天子纯孝。举喁喁然。有至德之思焉 诏行三年丧 命齐泰黄子澄预参国事 命方孝孺为博士侍讲 蹇义为吏部侍郎 夏原吉为户部侍郎 征江西处士杨士奇。为翰林院编纂官 张统为吏部尚书 荧惑守心。程济通术数。上书言。北方兵起期在来年。
  (皇明崇祯十一年春月金盖云蘧寿光比丘寓杏溪遽庵纂录编次)。

  释鉴稽古略续集(二)



  释鉴稽古略续集

    归安杏溪蘧庵比丘大闻
     幻轮 汇编
    蘧庵居士 严尔圭 校梓

  建文皇帝

  讳允炆。太祖之孙。懿文太子子也。洪武十年十一月己卯。懿文继妃吕氏所生。生十年而懿文卒。时太祖年六十有五矣。是年九月庚寅。立为皇太孙。至是太祖崩即位。年二十二。靖难兵起至金川门。帝避位逊去。在位四年。
  己卯建文元年正月。大祀天地于南郊。还宫御奉天殿。受群臣贺。方孝孺进郊祀颂。上嘉纳之。遣使告即位天下神祇 诏尊皇考懿文太子。为兴宗孝康皇帝封弟允熥吴王。允熞衡王。允[燋-隹+(臣*巳)]徐王。立子文奎为皇太子 诏开史馆。纂修太祖高皇帝实录 诏优贤养老。垦田兴学。考察官吏。旌孝赈贫。掩骸埋胔。赎鬻子减租 卓敬曰。夫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为者势也。势非至劲莫能动。几非至明莫能察 三月京师地震求直言 召解缙为翰林待诏 六月靖难兵起。以丘福张玉朱能。为都指挥。以诛斋泰黄子澄为名 燕王召道衍等共谋语。未几檐瓦飘坠地而碎。王以为不祥。色殊不怿。道衍曰。此祥也。王谩骂曰。汝何妄言。此乌得为祥。道衍曰。天意欲殿下易黄瓦。尔王乃喜。是日谋乃定。
  僧道衍者苏之长洲人。姚广孝也。初祝发为相城妙智庵僧。法名道衍。字斯道。时相城灵应观。道士韦应真者。读书学道法兼通兵机。道衍师之尽得其术。然深自藏晦人无知者。已而至京口。赋览古诗曰。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眼倦看。其友宗泐见其摇膝长吟笑之曰。此岂释子语耶。斯道斯道汝薄南朝矣。既而宗泐举道衍往燕。住持北平庆寿寺。或荐道衍文武异才。燕王召见问曰。尔能卜乎。道衍操吴音连对曰会会。即开襟出太平钱五文启王。自祝连掷之睨王曰。殿下将无作皇帝乎。王叱曰。和尚勿谬说。道衍悚然而退。他日实告之。道衍进言辄合。因荐相术袁珙以决之。盖道衍尝游嵩山寺遇珙。珙相之曰。宁馨胖和尚乃尔耶。目三角彯白形如病虎。性必嗜杀。他日刘秉忠之流也。道衍大笑。因此自负。王亦闻珙名。托以勾逃军下召珙。至燕使者与饮于酒肆。王易服杂卫士亦入肆。珙一见即趋。拜王前占其为他日太平天子。王大喜。馆珙于道行僧舍。世传二语云。辨宰相于嵩山佛寺。识真主于长安酒家。谓此也。王时与道衍语。多奇秘者王甚重之。道衍时或误尔汝王前。王弗之责也。靖难之图实起于道衍。云燕王密语道衍。以人心所向。对曰。天之所造何论民心。自是遂以道衍为军师。
  江北蝗有司请捕。上曰。朕以不德致蝗。又杀蝗以重朕过。臣民极言朕失。俾得改。赦疑狱捐逋租。周穷乏以修实政。蝗不为灾。更有秋 八月祭告天地祖宗告出征也。戒北征诸将士曰。昔萧绎举兵入京。而令其下曰。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仁之极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无使朕负杀叔父名 程济初。以北方兵起议。为妄言系狱。赦之擢为翰林。充军师护北征 赠王袆为翰林学士。谥文节。
  庚辰建文二年八月。承天门易名皋门。端门为应门。午门为端门。谨身殿为正心殿 诏举攸通文学。以处士唐愚为学士。
  辛巳建文三年。燕兵败于东昌。初靖难兵起。道衍曰。师行必克。但费两日耳。及至此曰。前固已言。两日乃昌字也。自此全胜矣 二月文皇。令僧修佛会。祭阵亡将士张玉等。自为文祭之 三月。诏逐齐泰黄子澄于外。责以付托不效。藉其家以谢燕人。
  壬午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帝纵火焚宫。变服遁去。京师传言帝崩。燕王按兵入城。臣民皆迎劝进许之。遣人布告天下 太祖预知帝之不终也。大渐时授一小箧。封钥甚密。戒以急难乃启。至是窘迫无计。启箧视之得杨应能度牒及披剃之具。遂削发披缁执度牒。自御沟出至郊坛而走。时宫中火起。咸以为建文自焚矣 上出亡时。问计程济。济曰云云。立召僧人为上剃发。从出亡遇险辄用术脱去。数十年后。随上至南京。莫知所终。与同邑高翔起明经。翔励名节。济好术数。翔曰。愿为忠臣。济曰。愿为智士。其后翔九十死难 帝生而慈慧好诗文古典礼文章。至性孝友。异常人子。方懿文之病痈也。帝年方幼含泪抚摩。昼夜不暂离。亲吮吸之。及懿文薨哭踊哀慕至水浆不入口者五日。太祖政尚严刻。帝济以宽大。中外爱戴 初建文中有道士歌于途曰。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已而忽不见。人莫能测。至是始验其言云 以天子礼为建文发丧。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方孝孺持斩衰服。昼夜号哭。召至。上曰。我家事耳。先生何自苦。命作诏授以纸笔。孝孺大书数字。掷笔于地曰。死则死耳。诏不可草 先是道衍托以上曰。南有方孝孺。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好学者绝矣 十月。以僧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 靖难死节之臣。其章章著者。后人褒其姓名曰革除遗事。一首罹祸及阵亡之臣凡十九人。闻变自尽十五人。在朝罹祸二十三人。在外二十人。中外士臣百九十八人。不及难六人。被斥六人。见用二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