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释鉴稽古略续集
释鉴稽古略续集
丙寅洪武十九年。敕天下寺院有田粮者。设砧基道人。一应差役不许僧应。
六月诏天下。行养老之政。谕曰。尚齿所以教敬。事长所以教顺云云 八月初八日。礼部奏据僧性海等。告给护持山门榜文。钦奉圣旨出榜与寺家。张挂禁治诸色人等。毋得轻慢佛教骂詈僧人非礼搅扰。违者本处官司约束钦此。钦遵出给榜文。颁行天下各寺。张挂禁约 八月十六日。本部官于奉天门钦奉圣旨。云南僧人性海等回还。与他递运船只。钦此咨兵部。钦遵施行 谕云南僧游方。金仙之教甘心寂寞。成在苦空故。修道者多栖岩屋树。落魄林泉玩霄壤之明月。吟清风于松下。置身物外。沦世事如太虚。若是者乃修之宣之。尔云南僧修者不辞万里之遥。欲觉因缘十二。若止京师而师云南。又何知。天台之景两浙之美。高僧之渊薮。特敕往游。阅诸名山。廓尔方寸。睿尔神灵。异时一归演华言于金马。论风景于碧鸡。时乃道冠点苍。神游八极。快矣哉 十二月御制大诰。三篇成颁示天下。
恕中禅师 讳无愠。字恕中。别号空室。临海人也。族姓陈。母林氏。依径山元叟端禅师出家剃度。于昭庆律寺受戒。谒灵岩芝公一元灵公。一一扣问详切。既归径山居择木寮。后见大白砥公竺元道公。以看狗子无佛话发悟。颂曰。狗子佛性无。春色满皇都。赵州东院里。壁上挂胡芦。又曰。此事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决不在语言文字上也。师性爱静隐。虽两住名山。皆甫及三载而退。后日本国主。以水晶数珠峨山石。研为贽请命太祖。祈师往化。师以老病竟辞。弟子居顶迎师住于鄞之翠山。四方之扣谒者无虚日。求偈语者甚众。是年七月十日。书偈曰。七十八年无法可说。末后一句露柱饶舌咄。端坐而逝。至十二月望日。葬于唐嶴之原。有二会语录。拈雪窦拈古。续大慧竹山颂。古山庵杂录。净土诗偈颂等若干卷。行世。
幻隐禅师 讳慧明。号幻隐。字性原。父项。母陈氏。七岁发疽。忽失所在。求得之则曰。四童子舁我至此。识者知。为天神所祐。后谒竺元道公于仙居紫萚山。又谒径山元叟端公端问。东岭来西岭来。师指草鞋曰。此是三文钱买得。端曰。未在更道。师曰。某甲只如此。和尚作么生。端曰。念汝远来放汝三十棒。师乃悟其旨。久之遂罄底蕴曰。才涉思惟皆为剩法。是年示寂。寿六十九。腊五十八。
木庵禅师(聪) 觉初禅师 无逸禅师
丁卯洪武二十年。御制尚书洪范成。命赞善刘三吾序其后 浙江布政及苏州等府。编汇田土方圆四至鱼鳞图册成 二月上躬耕籍田。遣官享先农。礼成宴群臣于坛所。谕之曰。耕籍古礼也。一以供粢盛。一以劝农务本也 四月十一日礼部尚书崔等。复奉圣旨。将戒牒颁行天下。重出晓谕。谕善世禅师板的达曰。禅师自西而东。朝夕慕道。务在济人利物。朕观禅师之立志也。努力甚坚。其岁月之行也甚深。故得诸方施供。善者顶礼。恶者欢心。前者东达沧海。而礼补陀。旋锡钱塘而暂禅天目。西游庐岳。中国之名山。遂禅师之意已达。复来京师。驻锡钟山之阳。日禅岩穴。禅师之所以玄中。仰观俯察。志在神游八极。惟神天昭鉴。
戊辰洪武二十一年。迁僧录司于天禧寺。试经度僧给与度牒 三月十四日。僧录司左善世弘道等。于中右门钦奉圣旨恁。僧录司行文书各处僧司去。但有讨度牒的僧。二十已上的。发去乌蛮曲靖等处。每三十里造一座庵。自耕自食。就化他一境的人钦此 四月二十六日。僧录司左善世弘道等。于奉天门钦奉圣旨。灵谷天界能仁鸡鸣等寺。系京刹大寺。今后缺大住持。务要丛林中选举有德行僧人。考试各通本教。方许著他住持。毋得滥举钦此 五月乙酉。五色云见。刘三吾进曰。云物之祥。征于治世。舜之时兴于诗歌。此实圣德所致。上曰。古人有言。天降灾祥。在德诚使吾德靡悔。灾亦可弭。苟爽其德。虽祥无应国家之庆。不专于此也 以庶吉士解缙。为监察御史。缙吉水人。天性英悟。七岁能赋诗。日记数千言。十八乡试第一。连登进士。草封事凡万言以进。未几遣归。
己巳洪武二十二年春。上以天下无事。悯诸将老。欲保全之。诏从公侯各还其乡。各陛辞赐赉有差 七月初三日。本部官于华盖殿钦奉圣旨。鸡鸣寺老僧官。陕西带来的番僧汉僧。教二部做与绵布僧衣。钦此移咨二部。造办僧衣三十六名。每名绵布僧衣一套。每套三件。共一百八件。进赴内府给去讫 八月增设僧司。举选通佛法的僧发来考试。除授他去钦此 八月十七日僧录司左善世弘道。于奉天门钦奉 圣旨。天界寺只作善世。为额钦此 授善世禅师诏曰。佛教肇兴西土。流传遍被华夷。善世凶顽。佐王纲而理道。今古崇瞻由慈心而愿重。是故出三界而脱沉沦。永彰而不灭。尔劳心愿重。特加善世禅师。以神善道统。制天下诸山。绳顽御恶。於戏佐王纲而理善道。愿力宏深。体斯之行。无往不复。戒哉戒哉。
天渊禅师 季芳禅师
万峰禅师 讳时蔚。号万峰。永嘉人。金姓。母梦白气亘天。生时有光满室。襁褓见僧辄微笑合掌。七岁依演庆寺升公出家。十六剃度。十九受具。谒虎跑止岩请益。复至天台访无见睹公。后归止岩处决择。为堂中第一座。后岩以法衣拂子顶相并偈付之。三筑精蓝题曰圣恩。三十年道风遐布。师示得法人偈曰。慈悲无念花开果熟。因地分明慧宝致嘱。清彻源源一派流。千古万古来相续。又语曰。如今末法将沈。须向水边林下钁头边。接引一个半个。阐扬吾道报佛恩德。不可扳缘高贵。轻篾下流。逐妄追名迷真惑道。切宜仔细。遂跏趺说偈曰。七十九年。一味杜田。悬崖撒手。杲日当天。言毕而绝。
庚午洪武二十三年。诏求仙人张三丰。了不可觅。召其弟子丘玄清至。与语悦之。授官与室。爵不受。
辛未洪武二十四年。定生员巾服之制。襕衫用蓝色。绢布为之。宽袖皂线绦。软巾垂带。由是士子衣冠。绰有古风焉。
申明佛教榜册 六月初一日钦奉圣旨。佛教之始。自东汉明帝夜。有金人入梦。是后法自西来。明帝敕臣民愿崇敬者许。于是臣民从者众。所在建立佛刹。当时好事者。在法入之初。有去须发而舍俗出家者。有父母以儿童子出家者。其所修也。本苦空寂寞。去诸相欲。必欲精一己之英灵。当是时佛教大彰。群修者虽不能尽为圆觉。实在修行次第之间。岂有与俗混淆与常人无异者。今天下僧寺。以上古刹列圣相继而较者。佛之教。本中国之异教也。设使尧舜禹汤之时。遇斯阐演。未审兴止何如哉。今佛法自汉入中国。历历数者一千三百三十年。非一姓为君而有者也。所以不磨灭者为何。以其务生不杀也。其本面家风端在苦空寂寞。今天下之僧多与俗混淆。尤不如俗者甚多。是等其教而败其行。理当清其事而成其宗。令一出禅者禅。讲者讲。瑜伽者瑜伽。各承宗派。集众为寺。有妻室愿还俗者听。愿弃离者听。僧录司一如朕命。行下诸山。振扬佛法。以善世仍条于后。
一自经兵之后。僧无统纪。若府若州。合令僧纲司。僧正司。验倚郭县分。僧会司验本县僧人。杂处民间者见其实数。于见有佛到处。会众以成丛林。清规以安禅。其禅者务遵本宗公案。观心目形以证善果。讲者务遵释迦四十九秋妙音之演。以导愚昧。若瑜伽者。亦于见佛刹处。率众熟演显密之教。应供是方足孝子顺孙报祖父母劬劳之恩。以世俗之说。斯教可以训世。以天下之说。其佛之教阴翊王度也。
一令下之后。敢有不入丛林。仍前私有眷属。潜住民间。被人告发到官。或官府拿住。必枭首以示众。容隐窝藏者流三千里。
一显密之教轨范科仪。务遵洪武十六年颁降格式内。其所演唱者。除内外部真言。难以字译。仍依西域之语。其中最密者。惟是所以曰密。其余番译经及道场内。接续词情恳切交章。天人鬼神咸可闻知者。此其所以曰显。于兹科仪之礼。明则可以达人。幽则可以达鬼。不比未编之先。俗僧愚士。妄为百端讹舛规矩。贻笑智人。鬼神不达。此令一出。务谨遵毋增减。为词讹舛紊乱。敢有违者。罪及首僧及习者。
一令出之后。有能忍辱不居市廛。不混时俗。深入崇山刀耕火种。侣影伴灯。甘苦空寂寞于林泉之下。意在以英灵出三界听。
一瑜伽僧。既入佛刹已集成众。赴应世俗。所酬之资。验日验僧。每一日每一僧钱五百文。主磬写疏召请三执事。每僧各一千文。
一道场诸品经咒布施则例(各项经寸数目不录)。
一陈设诸佛像。香灯供给。阇黎等项劳役钱一千文。
一凡僧与俗斋。其合用文书。务依修斋行移体式。除一表三申三牒三帖三疏三榜。不许文繁别立名色。妄费纸札以耗民财。
一今后所在僧纲僧正僧会去处。其诸散寺应供民间者。听从僧民两便。愿请者愿往任从之。僧纲僧正僧会。毋得恃以上司。出帖非为拘钤。假此为名。巧取散寺民施。从有缘僧。有道高行深者。或经旨精通者。檀越有所慕。从其斋礼。毋以法拘。
一瑜伽之教。显密之法。非清净持守。字无讹谬。呼召之际幽冥鬼趣。咸使闻知即时而至。非垢秽之躯。世俗所持者。曩者民间世俗。多有仿僧瑜伽者。呼为善友。为佛法不清。显密不灵。为污浊之所污。有若是。今后止许僧为之。敢有似前如此者。罪以游食。
七月初一日。本部官于奉天门钦奉圣旨。恁礼部出批。著落僧录司。差僧人将榜文去。清理天下僧寺。凡僧人不许与民间杂处。
八月十八日。手敕著善世天禧能仁三寺僧官宗泐等。明早有雨不要来。若无雨天晴。早赴奉天门钦此。
复原禅师 名福报。字复原。台之宁海人。俗姓方。母张氏。于杭之崇福寺出家。谒石湖美公于净慈落发。参经山原叟得旨。出世慈溪芦山。迁四明之智门。洪武初。驰召道行沙门。与以中日章赴京馆天界寺。屡入内庭应答称旨。留三年赐还。补处径山。上堂云。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及化之日。忽拍手曰。呵呵呵。大众是甚么看取。竟寂。寿八十四。塔于寂照右冈。六月四辰。
澹居禅师 讳至仁。字行中。号澹居。又号熙怡叟。番阳人。姓吴。侍报恩寺真牧纯公得度。自幼识见卓颖。指空上人叹曰。再世人天师也。令参元叟。留侍香掌外记。叟喜谓曰。仁书记。虎而翼者也。出世德章崇报万寿等刹。宋学士称之曰。虎丘尊者名浮屠。见性炯如摩尼珠。洪武初。皇上问以鬼神之理。师以佛旨为书而对。上悦。临终索纸书偈而逝。寿七十四。腊六十七。三月十九忌辰也。
全室禅师 讳宗泐。字季潭。号全室。台之临海人。族姓周。父吉甫。母葛氏。幼辄跏趺坐。八岁从笑隐欣公学法。十四剃度。二十受具。欣公开山龙翔。师与俱。寄意词章。尤精隶古。后谒元叟于径山掌记室。出世水西。迁中竺升双径。次五十五代。诏师与演福法师大璞玘公。笺释心经金刚楞伽三经。点简藏经。制献佛乐章。往西域求法。得庄严宝王文殊等经。授僧录司善世。掌天下僧教。建凤阳槎峰圆通庵。辟一室曰松下居。赐天界住持。引见赐诗。有泐翁去此问谁禅。朝夕常思在目前。后赐归槎峰。诗云。寂寞观明月。逍遥对白云。汝其往矣。渡江示疾。谓众曰。人之生灭如海一沤。沤生沤灭复归于水。何处非寂灭之地也。言已唤侍者曰。这个聻。侍者茫然。师曰苦。遂逝世。时九月十四日也。寿七十四。荼毗舍利塔于天界。附欣公之右 高皇帝。有赐师免官说(载皇明护法录)又御和诗一百四十五首。称泐翁。成祖有御制像赞 赐中顺大夫 得法弟子湛然性一宗钦。
古拙禅师 号祖庭。松陵人。母持净戒。生不知荤。幼背法华。十岁日诵一部。十三投日铸寺。出家剃染受具。首谒石屋。南参古梅老人。续然三指。九载切磨廓然瞥地。行诣白云。留为众首。后遁迹韬光岩壑三十余年。有平生最爱隈岩谷。二十年来懒放迎之句云。
梁寅 字孟敬。临江人。家贫力学。一时名士多与之游。上征天下名儒修述礼乐。寅与焉以老病辞归。结屋石门山。称梁五经。年八十二。
壬申洪武二十五年。试经给僧度牒 敕僧录司。行移天下僧司。造僧籍册。刊布寺院。互相周知。名为周知板册 四月二十五日皇太子薨。谥懿文 九月立嫡长孙允文为皇太子。以方孝孺为汉中教授。孝孺台州宁海人。聪颖绝伦。双眸炯炯如电。读书一目十行俱下。乡人呼为小韩子。宋濂谓曰。子之文非当世之文也。太祖谓皇太子曰。此庄士也。又曰异人也。后建文末狥忠 冬上患热病危甚。诸御医进药皆无效。俄有赤脚僧。诣阙下云。天眼尊者及周颠仙。遣进药视其药。一曰温凉药。一曰温凉石一磈。其方用盆盛石磨药。注之沉香盏以服。上服之。服在未时间。至点灯时遍体抽掣。药之效也。其药味香如菖蒲。而盏底凝朱。红彩迥异。是夜病愈。精神日强 十二月初六日。僧录司左善世夷简等。于奉天门钦奉圣旨。各处有通佛法性理高僧。访问得几人。取将来善世寺。住钦此 十二月二十一日。钦依关领清教录一百四十五本。发与各处僧纲司。依本刊板印造。俵散所属寺院僧人。
琉球 在海东南。自福建梅花所开漾。顺飙利舶七日可至。其俗以盈虚为晦朔。以草木为冬夏。人皆去髭黥手。羽冠毛衣。无礼节好剽掠。至此遣子弟来学。夷习稍变。奉正朔设官职。被服冠裳。陈奏表章。著作篇什。有华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