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释迦方志
释迦方志
塔北大深坑旁塔。是室利鞠多(言胜蜜也)设火坑以害佛处。坑东北山城之曲有塔。是缚迦医王宅。为佛建说法堂。周垣华果檗株尚在。佛多止中。宫城东北十五里许。至姞栗陀罗炬吒山(言鹫峰亦鹫台。古耆阇崛也)接北山阳。孤起顶上东西长临崖。西陲砖室广高奇制。其户东开。佛住世五十年。多居斯室说法。今作等佛身像。昔影坚王为听法故。自山至峰跨谷陵岩。编石为道阶。凡六里广十余步。从杖林石室至此。三阶即犹存焉。阶侧二小塔。一令王下。一简凡人 其上精舍东长石。佛曾经行履之 旁有大石高丈四五。广三十余步。是提婆所掷佛者 其南崖下塔。佛此说法华经处。
精舍南山崖大石室。佛于此入定。阿难别室魔怖之。佛以手通石摩顶。见有通穴。精舍东北大石涧大磐石。佛晒衣处。文今明彻。旁有佛迹轮文入石。北山顶塔。佛望摩揭城。七日说法处。山城北门西有毗布罗山。西南崖阴昔有五百温泉。今犹数十尚兼冷暖。源发雪山无热恼池潜流出此。犹清且美味同本池。并雕石为师子之首。石以周流下乃编石为池。浴者病差。诸有僧寺多取饮之。以水沐发终身常净。使人王玄策曾以沐首。经今五载发常润净不可思议 泉左右塔及精舍故基罗列。并四佛行坐迹。此中山林相兼隐者见处。泉西卑钵罗石室佛昔恒居。后壁洞穴是阿素洛宫。此毗布罗山上塔。是佛说法处。今露形外道居之 山城北门左南崖阴。东行三里许大石室。调达入定处 室东有班血磐石。上古有比丘修定不证。自刺颈便证罗汉。升空化火自焚处 崖上石塔。习定者投崖证果处。北门外一里余。至迦兰竹园精舍。石基砖室东开。佛多止中。室尚存矣。今有等佛身像 竹园东大塔。是阿阇多设咄路(云未生怨)即阇王也。得舍利分所建。后无忧王开之别建诸塔。余在者时放光焉。侧有佛经行处。东有阿难半身塔。竹园西南六里许。南山阴大竹林中大石室。是大迦叶波与千罗汉。于此集三藏处。僧中上座即号上座部焉。室西北塔是阿难受责证果处。名证果塔也。
西行二十余里塔者。是诸学无学大众法集五藏处。因谓大众部焉 竹园北二百余步迦兰池。佛多说法今枯涸也 池西北三里许塔。育王立高六十尺。石柱五十余尺。上刻立塔事。柱东北不远至曷罗阇姞利呬城(即新王舍城。本寒林地。阇王移都所筑。当茅城东北四里)外郭已坏。内城周二十余里。面有一门。无忧王更都香华城。将此施婆罗门。今住者减千家 宫城西南二小寺。佛昔说法处。诸国客僧多来投止 次西北塔。殊底迦长者故里(即树提伽也此言星历)王城南门外道左塔者。佛说法度罗怙罗处。
又北三十余里至。
那烂陀寺(言施无厌)本南庵没罗园也。昔有五百商人买以施佛。于中三月说法。前后五王之所合造。一铄迦罗阿迭多王。此言帝日。创造此寺。二佛陀鞠多王。此云觉护。次南造寺。三咀陀揭多王。此言如来。次东造寺。四婆罗阿迭多王。此言幻日。次东造寺。五伐阇罗王。此言金刚。次北造寺。周垣峻峙高五丈许。总有七院。院别三层同为一门。历代兴建穷壮极丽。寺立严制。立寺已来女人不至。知事十人每夕巡检。未具受者齿叙为次。僧徒数千。游学名僧通数将万。多是俊才通学。声驰异域者。其人数百。故印度诸僧皆仰则焉。其有不谈藏旨者。形骸自愧。故殊方来议守门者诘问多屈而返。或客游后进详论艺能。其退飞者固十有七八矣。所以高才博达强识多能。明德引人联晖接物。至如护法护月指绩芳尘。德惠德坚流誉物表。光支清论胜友高谈。智月风鉴戒贤志业。皆纯粹于当时。并昭彰于遂古。既学冠旧仪述作论释。各数十部盛世流布。故寺圣迹略而可叙。寺西精舍佛曾三月说法。次南百步小塔。远方僧见佛处。又南有观自在菩萨立像。或见执香炉绕精舍右旋者 次南一塔。佛曾三月住剃剪处。疾绕多愈。
西垣外池侧塔。是外道执雀问佛处。东南垣内五十余步。有奇树高八九尺。其干两披。佛昔嚼弃生而如此。
次东大精舍高二十余丈。佛曾四月说法处 次北百余步精舍观自在像。见感不同。或立门侧或出檐前。故国法俗咸别供养。
次北大精舍高三十余丈。戒日王造庄严度量。及中佛像同菩提树下精舍也。次东北塔。佛曾七日说法处 西北即四佛坐处。
次南鍮石精舍高八十尺。戒日王造今犹未了。
又东二百余步垣外有铜立像。高八十余尺。六层阁盛满曹王所造。此北三里砖精舍中多罗菩萨像量高灵异。岁之元日盛兴供养。诸国王臣宝乐俱奏七日乃止。
寺垣门内大井。佛为商侣热渴。指地曰此可得水。因以车轴筑之。泉涌饮之悟圣也。
寺西南九里许。没特伽罗故里。育王造塔记目连也 又东四里许。是频毗王此云影坚迎佛处 又东南二十余里。舍利子故里育王建塔。旁有尊者遗身塔及井在矣。
又东南五里塔。迦叶波佛时有三亿大罗汉。同此入灭处 又东三十余里帝释窟也。岩谷危险华林竦茂。两峰特起西岩南面石室。佛曾止住。释以四十二疑画石请问。其迹向存。今像拟昔。入礼肃然。岭上四佛行坐迹。东峰有寺。僧夜西望见石室前有灯炬然。帝释峰寺前有雁塔其缘如经。帝山东北百六十里许。至迦布德寺(云鸽也)僧有二百人。寺东有塔。佛为大众一宿说法。往昔佛作鸽投火与罗者食事。东有育王塔。塔南三里孤山甚高峻。多塔庙上观自在像躯小威大。手执莲华顶戴佛像。断食七日乃至一月。便见真仪从像中出。即僧伽罗王所造精舍也。又东南行四十里。寺僧五十人小乘学。大塔多灵。佛为梵王等七日说法处。侧有四佛行坐迹 寺东北七十余里殑河南。天祠东大塔。佛曾一宿说法处 又东入山林百余里。大寺育王塔。佛曾三月说法处 北三里大池。周三十余里。四色莲华四时间发。又东入山林二百里。至。
伊烂拏钵伐多国(中印度)周三千余里。都城北临殑河周二十里。寺十所僧四千余人。多小乘正量部。天祠二十余异道杂住。城中二寺各减千僧。并小乘学。城北河侧伊烂拏山。古来五通仙常居。今有天祠。佛于此三月说法。城南塔佛曾三月说法。傍有三佛行坐迹。国西界殑河南岸。孤山长一里余。佛曾三月安居。降薄句罗鬼药叉处 山东南崖下大石上。佛坐迹入石寸余。长五尺二寸广二尺一寸。上有塔盖。次南石上佛捃稚迦(即澡罐也)底深寸余八出华 又坐迹东南药叉迹。长尺六寸广八寸深二寸。山顶有药叉故室。北有立佛迹长尺八阔六寸余深半寸。上塔覆西有温泉六七极热。国南大林多野象极大。从此顺殑河南岸。东行三百里至。
瞻波国(中印度也)周四千余里。都城北临殑河。周四十余里。寺数十僧二百余人小乘学也。天祠二十余所异道杂居。城以砖垒高数丈。却敌崇峻。劫初人物伊始野居穴处。后有天女降人中。游殑河濯流自媚。感灵有娠生四子。分赡部洲分疆建邑。此则一子之都城。即赡部之始主也。地温热宜象耳。城东百五十里殑河南水环孤洲。中山崖上天祠多灵。其国界野象群游。又东四百余里。至。
羯朱嗢祗罗国(中印度)周二千余里。寺七所僧三百余人。天祠十所异学杂居。地多泉湿。城北殑河岸有大高台以砖为之。四面镂佛天等像。南境多野象耳戒日王游巡东天于此筑行宫。又东度殑伽河六百余里。至。
奔那伐弹那国(中印度)周四千余里。都城周四十余里人盛满。寺二十余僧三千余人大小兼学。天祠百所异道杂居露形偏多。城西二十余大寺。僧七百余人并大乘学。东印度境名僧出此。有育王塔。佛曾三月于此说法。斋日放光。侧有四佛行坐迹 次精舍中作观自在像。神降非一。人多绝粒祈者必感。土地卑湿。出般耶婆果。既多且贵。大如鹤卵。或在树枝及根中。如茯苓也。又东九百余里渡大河。至。
伽摩缕波国(东印度也)周万余里。都城周三十余里。至今未有佛法。自事天神。天祠数百。异道数万人。有摩罗王(言童子也)据之。相承千余世矣。土泉温郁人物昌盛。其国东境接唐西南。有诸蛮獠于彼朝贡云。可两月行。便入蜀之西界。其国东南又饶野象。其王闻沙门玄奘名略远来中天。迎请东达。既见倾仰奄若旧交。生信释门光开佛教。奘又论议伏诸外道。授以归戒更广扬化。是则东天佛教由奘弘之。声唱遐塞戒日王知。又延西返重加礼敬。事在别传。从此南行千三百里。至。
三摩呾吒国(东印度)周三千余里。近海卑湿。都城周二十余里。寺三十余僧二千余人。上座部也。天祠百余异道露形甚盛。城侧育王塔。佛曾七日说法处。旁有四佛行坐迹。侧寺中青玉像高八尺。相具盛严 自此东北大海滨山谷中。有室利差呾罗国。次东南海隅有迦摩浪迦国 次东有堕罗钵底国。次东有赏那补罗国 次东有摩诃瞻波国。即林邑也 次西南有阎摩那洲国。凡此六国道阻不行。又从三摩呾吒国西行九百里。至。
耽摩栗底国(东印度)周千五百里。都城周十余里。滨海卑湿。寺十所僧千余人。天祠五十异道杂居。育王立塔四佛行坐迹 又西北行七百余里至。
羯罗拏苏伐刺那国(东印度金耳国也)周四千五百里。都城周二十余里。人物殷盛邪正兼半。寺十余僧二千余人。小乘正量部。天祠五十余异道甚多。别有三寺不食乳酪调达部也。
城外寺塔育王所造。佛尝七日于此说法。侧有精舍四佛行坐迹。又西南七百余里。至。
乌荼国(东印度也)周七千余里。都城周二十余里。信佛法寺百余僧万余人并大乘学。天祠五十异道杂居。塔有十余并佛曾说法处。西南境大山中。大寺石塔多瑞斋日放光。承露盘下覆钵势上。以华盖笴置之便住。如磁石吸针也。自此西北山寺。塔异寺同前。二塔神鬼所造 东境临大海。折利呾啰城(言发行者)周二十余里。入海商人止路次。城外五寺台阁崇高尊仪巧异。南去海中僧伽罗国二万余里。静夜望彼佛牙精舍。数百尺表上钵昙摩罗伽宝(宝大如升即琥珀也)珠光挺照悬烛此城。又西南大林千二百余里。至。
恭御陀国(东印度)周千余里。城都周二十余里滨海。土热湿。多有奇宝螺贝真珠大青象等。其俗信外道。天祠百所。异道万余人。境内小城数十据山海住。又西南大荒林。行千五百里许。至。
羯[飢-几+夌]伽国(南印度)周五千余里。都城周二十余里。少信佛法。寺十余僧徒五百余人。大乘上座部。天祠百余异道甚多。城南育王塔高百余尺。四佛坐处。境北乘大山岭上塔高百余尺。劫初人寿无量时。独觉入灭处。国中深林数百里出香象。邻国所重。昔五通仙岩栖人触通退。便以恶咒杀此国人。今犹少也。又此西北山林中。行一千八百余里。至。
憍萨罗国(中印度)周六千余里。山岭周境林薮连接。城周四十余里邑里相望。大信佛法。寺百余僧减万数并学大乘。天祠七十异道杂居。城南故寺塔。佛曾现通伏外道处。后龙猛菩萨止此寺中 又西南三百余里。有跋逻末罗耆厘山(云黑蜂也)岌然特上峰峭斗绝。既无崖谷宛如全石。其国昔有引正王。为菩萨凿山造寺。去山数十里凿开孔道。当山下仰穿疏石。长廊步檐崇台重阁。阁有五层层有四院。并有精舍妙穷工巧。从山顶上飞泉流注重叠交通。疏窍引明其内通朗。人力既竭府藏又尽。其功未半王甚忧之。龙猛密以神药。滴诸大石并变为金。王见喜勇遂营得就于五层中各铸四大金像量等佛身。余尚积库。因僧有诤工人用费并散倾久。今惟净人守护其数极多。弥密其穴不可辄见。又结法藏后。一切诸经并此山中不许持出。近有引医方者。入中疗病后蒙面而出。故罕有达者。从南林行九百余里。至。
案达罗国(南印度)周三千余里。都城二十余里寺二十僧三千余人。天祠三千余外道极多。城侧大寺重阁奇巧。佛像亦异前。有石塔高数百尺。并阿折罗(言所行也)阿罗汉所造。近寺西南二十余里。孤山岭上石塔。即陈那菩萨造因明论处 又西南一塔。佛曾于此说法。从此林野南行千余里。至。
驮那羯磔迦国(南印度)周六千余里。都城周四十余里。寺多毁坏存者二十余。僧千余人。大众部也。天祠百余异道甚多。城东西据山间。各有大寺。昔王为佛造奠山疏石。制极华博贤圣游息。佛灭未久有千凡僧。安居罢日皆证无学。凌虚飞去今寂无人。有婆毗吠伽论师(此云明辩)即波若灯论主也。于观自在前。绝粒而饮水三年。待见慈氏。观自在乃为现色身。令在此城南大山岩执金刚神所诵金刚咒。三年神授方云。此岩石内有阿素洛宫。如法行请。石壁当开可即入中。待慈氏出我当相报。又经三年然咒芥子。击于石壁豁即洞开。时百千众观睹惊叹。论师跨门再三顾命。惟有六人从入。余者谓毒蛇窟也。当即石门还合如壁。自此西南千余里。至。
珠利耶国(南印度)周二千五百里。都城周十余里。人物少僧寺粗有。天祠数十多露形外道。城东育王塔。佛于此度人伏外道处 城西故寺提婆菩萨诘问温呾罗罗汉(此云上也)七转已罗汉杜口不答。私运通力往慈氏所。告曰提婆者贤劫之佛非尔能酬。如弹指顷还复谈对。菩萨知之谓曰。此慈氏大圣之所释也。南林野行千六百里。至。
达罗毗荼国(南印度)周六千余里。都城周三十余里。寺百余僧万余人。皆上座部。天祠八十余。多露形外道。
有育王塔。佛数游此说法度人。城南大寺塔高百余尺。佛曾说法伏外道处。又有四佛行坐迹。自此南行三千余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