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方志

  吠舍厘国(中印度古云毗舍离也)周五十余里。邪正兼半寺数百。现存五三僧少耳。天祠数十露形多之。城已颓毁故基周七十许里。宫城周五里许。少人居住。宫城西北六里。寺塔是说净名处。
  又东身子证果塔 又东大塔是王得一分舍利一斛许。无忧王取九升。均造余塔。后更有王欲开。地震遂止。西北有塔石柱高六丈。次南猕猴为佛穿池。池西群猴持佛钵。上树取蜜处 池南猴奉蜜处。各有塔记。寺东北四里许塔。是净名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叠砖。传云积石。即说法现疾处也。近使者王玄策以笏量之止有一丈。故方丈之名因而生焉。并长者宝积宅。庵罗女宅。佛姨母入灭处。皆立表记 寺北四里塔。佛将往拘尸天人送立处 次复一塔。是佛最后观城邑处。
  次南是庵罗女以园施佛处。其侧一塔。是佛三告阿难住寿涅槃处 又侧一塔。是千子见父母处。即贤劫千佛也 东故重阁讲堂基塔。时放光明。是佛说普门经处。
  城西北六十里大塔。是佛别栗呫婆子处。
  大城西北减二百里故城塔。佛说本生。曾于此为大天轮王事。
  国城东南十五里大塔。是七百贤圣重结集处 又南减百里。大寺层台重起。僧学大乘四佛行坐迹 侧又一塔。是佛南趣摩揭陀。北顾吠舍厘城中息迹处 寺东三十里。殑伽河南北岸各一塔。是阿难陀分身与二国处。从北岸东北行五百余里。至。
  弗栗恃国(北印度也人谓三伐恃)周四千余里。东西长。寺十余僧减千人大小通学。天祠数十外道众矣。故宫城中有三千家。殑伽东北岸塔高二丈余。南望长流。佛度五百渔人处。由捕得大鱼十八头。头各两眼 又东北百余里故城西。塔高百余尺。佛尝六月说法度人。又北百五十里佛发爪塔。又西北千五百里。入山谷至。
  尼波罗国(北印度)周四千余里在雪山中。都城周二十余里。杂信寺及天寺极多。僧二千余人。大小兼学王纯信佛。城内有阁高二百余尺。周八十步上容万人。面别三叠叠别七层。俳徊四厦刻以奇异。珍宝饰之。
  城东南不远有水火村。东一里许有阿耆波沴水。周二十步。早涝湛然不流常沸。家火投之遍池火起。烟焰数尺。以水洒火火更增炽。碎土以投。亦即燃尽。无问投者并成灰烬。架釜水上煮食立熟云。此水中先有金柜有国王将人取之。柜已出泥人象挽之不动。夜神告曰。此是慈氏佛冠。下生拟著不可得也。火龙所护。城南十余里孤山特秀。寺居重叠状若云霞。松竹鱼龙随人驯附。就人取食犯者灭门。比者国命并从此国而往还矣。今属吐蕃又从吠舍。南百五十里渡殑伽河至摩揭陀国。即常所谓摩竭提王舍城也。

  释迦方志卷上



  释迦方志卷下

    终南太一山释氏  ·遗迹篇之余
  ·游履篇
  ·通局篇
  ·时住篇
  ·教相篇


  释迦方志遗迹篇第四之余

  摩揭陀国(中印度也古者讹耳)周五千余里。城少人居邑落极多。寺五十余。僧徒出万多大乘学。天祠数十异道甚多。故城在王舍城山北。倚东二百四十里北临殑伽河。周七十余里人寿多岁。时号拘苏摩补罗城。言香茅华宫也。
  人寿数千岁时。更因波吒厘树名波吒厘子城。古名巴连弗者讹也。故宫北石柱高数丈。无忧王作地狱处。佛涅槃后第一百年。有阿输迦王(言无忧也)即频毗婆罗王之曾孙。自王舍城迁都此城。重筑外郭。出异种稻。粒大而美光色奇异。名供大人米也。宫北临殑伽河小城千余家见存其狱石柱。南大塔宝饰覆钵石作栏槛。即八万四千之一也。安佛舍利一升。时有光瑞即无忧遇近护罗汉。役使鬼神所营。其侧精舍中有大石。是佛欲涅槃。北趣拘尸南顾摩揭。故蹈石上之双迹也。长尺八广六寸。轮相华文十指各异。近为羯罗拏苏伐刺那言金耳国。设偿迦王言月也。毁坏佛迹凿已还平文采如故。乃捐殑河中寻复本处。次侧有四佛行坐塔。
  故宫北大石室。即育王为弟所造。次有大水槽育王饭僧者。宫西南小石山。周岩涧谷数十石室。育王为近护罗汉役鬼所为。傍有石池俗名圣水。饮者病愈。山西南五塔面各数百步。育王建八万四千塔已。尚余五升舍利更造此塔。灵异间起。有王将此作难陀王五藏兴军掘之。地震山倾塔中大呼。士卒僵仆。故城东南屈屈吒阿滥摩寺(言鸡园也)昔有论议屈于外道。十二年来不击犍捶。有南印度那伽阏刺树那菩萨(此言龙猛或云龙树)来至伏诸外道始击犍捶。故塔名击犍捶也。
  次北有鬼辩塔马鸣事。
  城西南隅二百余里。古寺塔中四佛行坐迹。又寺西南百余里。大寺僧徒千数并学大乘。合有四院。观阁三层崇基重户。中间三精舍金铜隐起。中有立像高三丈。左多罗菩萨右观自在。并鍮石铸成。三所各有舍利一升光相时起。寺西南百里。大山上石塔高一丈余。佛于大盘石上入定。经宿诸天雨光以感慕。故起宝塔高一丈许。今变为石。惟遥望见烟霞。止居灵圣龙蛇窟穴鸷鸟猛兽。古今无人达者。山东岗塔佛于此立观摩揭国处。山西北三十余里。山寺负岭疏崖置阁。大乘学瞿摩末底菩萨。唐言德慧。伏外道处。今有僧五十余人。
  又西南二十余里孤山寺。有论师尸罗跋陀罗。唐言戒贤。今见在初伏外道得邑舍而造之。其处竦一危峰。如浮图形置佛舍利。
  又西南五十许里。度尼连禅河有伽耶城。少人物婆罗门千余家住。仙人之胤也。王所不臣众咸加敬。城北三十余里清泉。俗传圣水。饮濯之者罪消也。
  城西南六里许。伽耶山也。溪谷杳冥世谓灵岳。自古君王登封告成也。顶有石塔高百余尺。时放奇光。佛于此说宝云等经。
  山东南尼连河减二里许。至钵罗笈菩提山。言前正觉也。佛将证先登因名也。
  佛自东北岗上顶。欲入金刚定振地投山神惧告。佛又至西南半崖中面涧坐石。地山又震。净居天告曰。此西南十五里近苦行处。毕钵罗树下金刚座处。是菩提座三世诸佛咸此成觉。佛方就之。仍为石室龙留影也。今或有见者。及无忧兴世。于诸灵迹皆表浮图。雨诸天华。每竟安居。法俗同往登山供菩提树。其菩提树周垣砖叠以崇固之。东西阔周可五百四十步。奇树名华连阴列植。正门东开对尼连禅那河。南门接大华池西厄险固。北门通大寺。其壖院内圣迹诸塔精舍星张相布。树垣正中金刚座者。贤劫初成与大地俱。大千界中。下极金轮上至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千佛同坐入金刚定。故因号焉。即证道之所也。又曰。道场大地震时独无摇也。佛证觉后自入末法。沙土弥覆不见本质。传佛说耳。遂以两躯观自在菩萨。南北标界面南而坐。记云。此像身没佛法当灭。南隅象者今没胸臆。
  佛在世时。菩提树高数百尺。枝黄叶青冬夏不改。佛涅槃至叶凋寻复。后为无忧王伐截。于西数十步聚而烧之。用以祠天。烟焰未止忽生两树。猛火之中茂叶同荣。因谓灰菩提树。王睹信生以香乳灌余根者。至旦树生如本。王妃忿之又夜重伐。王重所请以乳灌之不日还生。垒石周垣其高丈余。近为金耳国月王又伐此树。掘至泉水不尽根抵。乃纵火焚之。又以甘蔗浇之。令焦烂绝其本也。数月之后为补刺拏伐摩王。此言满胄。即无忧王之玄孙也。闻树被诛举身投地。请僧七日经行绕树。大坑以数千牛乳灌之。经六日夜树生丈余。恐后剪伐。周峙石垣高二丈四尺。树今出于石壁上二丈余。围可三尺。
  树东青砖精舍高百六十余尺。基广二十余步。上有石钩栏绕之高一丈。层龛皆有金像四壁。四壁镂诸天仙。上顶金铜阿摩勒迦果。即此所谓宝瓶及宝台也。
  东南接为重阁三层檐宇特异并金银饰镂。三重门外龛中。左观自在右慈氏像。并铸银成高一丈许。无忧王造也。精舍初小后因广之。内置成道像。有婆罗门应募造之。惟须香泥及一灯内精舍中。六月闭户作之乃成。尚余四日僧咸怪之。因开观觅见像俨然。东面加坐右足加上。左手敛右手垂。不见作者。坐高四尺二寸。广一丈二尺五寸。像高一丈一尺五寸。两膝相去八尺八寸。两肩六尺二寸。相好具足。惟右乳上图饰未周。更填众宝遥看其相。终似不满。有僧梦匠者云。我是慈氏。恐工拙思故自写之。言垂手者。像佛语魔指地为证。近被月王伐树。令臣毁像王自东返。臣本信心乃于像前横施砖障。心愧闇故置灯于内。外画自在天像。功成报命。月王闻惧举身生疱。肌肤皆裂。寻即丧没。大臣驰返即除壁障。往还多日灯犹不灭。今在深室晨持镜照乃睹其相。见者悲恋敬仰忘返。佛以唐国三月八日成道。上座部云。当此三月十五日成道。时年三十者。或云。三十五者。斯之差互彼自不同。由用历前后故有此异。犹神州历元各各不同。三代定正延缩不等。何足怪也。且据一相取悟便止。
  佛成觉已七日寂定。至于树北七日经行。南北往来十余步许。异华随迹有十八文。后人砖垒为基高三尺余。俗云。圣迹基也。表人命之修短者。先发诚愿以绳度之。随寿短长增减有验。此北道左磐石上大精舍。作佛上望仰观树相。为报恩像。当时七日目不暂舍。树西大精舍鍮石像。东面立饰奇珍。前有青石奇文异彩。初成道日梵王起七宝堂。帝释起七宝座。佛据上七日思惟放光照树。今宝为石。树南浮图高百余尺初佛于河沐已将坐念草。帝释化人以姑尸草(言吉祥也)以奉佛处。育王造塔表之 次东北塔。是证果时。青雀来绕群鹿呈祥处。
  树东大路左右各一塔。是魔王娆佛衰退处 树西北精舍中。迦叶波佛时放光明。俗云。至诚七绕生得宿命智。又垣西北塔。郁金香泥高四丈余。树垣东南隅。尼拘卢树侧有塔。精舍中有座。佛初证果时。大梵王请转法轮处 垣内四隅皆有塔。初佛受草趣树。先至西南地动。又向西北又东北。又东南并地为震。即西北至树下。东面坐金刚座上。地方安静故立塔记。垣外西南二牧牛女宅处其侧煮糜处。又侧佛受糜处。皆立表塔。树南门外大池。周七百余步清澄鱼龙所宅。次南池者帝释所造。为佛濯衣。
  池西大石。天帝雪山将来。为佛晒衣。侧塔是佛纳故衣处。
  次南林中塔。佛受贫母施故衣处。化池东林龙池清黑味甘。岸西小精舍中像。佛初成道此坐七日入定。龙王绕佛七匝。化多头盖佛处。龙池东林精舍作佛羸瘦像。侧有经行迹七十余步。南北各有卑钵罗树。往来攀而后起。即苦行六年日食一麻麦处。今有疾者香油涂象多愈 又有五人住处塔 又东南塔。佛入尼连河浴处。次近河佛食乳糜处。于道树下受解脱也。其侧二塔。长者献蜜麨处。树东南塔。是四天王四方来。各持金钵及诸宝钵。佛皆不受。乃各持石钵。绀青映彻方总受之。按为一钵外现四际 其侧有塔。成道后为母说法处。现神变处 度优娄迦叶千人处。又西北伏火龙处 五百独觉入灭处。目真龙池南。迦叶谓佛溺水处。魔怖佛处。皆立表塔记之。树垣北门外。即摩诃菩提寺。庭宇六院观阁三重。周垣高五丈许。佛像铸金银。庄严工巧极世华美。塔又高广有佛舍利。大如指节。光泽鲜白通彻内外。内舍利者。大如青珠。形带红色。每年至佛大神变月。出以示人(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于唐正月十五日也)于此时也放光雨华。大起深信。其寺常僧减一千人。习大乘上座部。法仪清肃。是南海僧伽罗国王。请中印度大吉祥王立之。经今四百年矣故寺多师子国人。又菩提树面十余里。圣迹相邻差难备举。每年比丘解安居讫。四方诸俗百千万众。七日七夜香华伎乐。遍林供养礼拜奉庆。印度诸僧。以唐五月十六日入雨安居。以唐八月十五日解夏。斯亦随终一变不可约之。如雪山北有国。坐春坐秋者。意以一年之内多湿热处。制三月住。就中前后一月延促不定。若据修道何时不安。故三时游行通制有罪。必有缘务亦开兼济。不执也。菩提树院东渡尼连河。大林中塔北池者。佛昔为香象子。侍盲象母处。前建石柱。昔迦叶波佛于此宴坐。侧有四佛行坐迹。林中小石柱。是郁头蓝发恶愿处。又东度莫诃东大林野行百余里。至屈屈吒播陀山(言鸡足也)亦谓窭卢播陀山(言尊足也)直上三峰状如鸡足。峭绝孤起迥然空表。半下茂林半上蔓草。尊者大迦叶波。于中寂定故因名焉。初佛以姨母织成金缕袈裟。传付慈氏佛。令度遗法四部弟子。迦叶承旨佛涅槃后第二十年。捧衣入山以待慈氏。上有一塔。静夜望之明炬自照。鸡足山东北百余里。至佛陀伐那山。北崖大石室。佛止数年旁有磐石。帝释摩檀涂佛今犹芬烈。从空谷东出三十余里。申瑟知林(言杖林也)满山谷。昔有人以丈六竹杖量佛。而恒出杖表。因投杖而去。遂生根而被山焉。中有一塔。佛曾七日说法处。林中有胜军居士。以香末为泥作五六寸塔。上书经文名法舍利也。三十年间昼夜无怠。凡作七亿每一亿小塔。作一大塔盛之。请僧法会称庆其事皆放光明。杖林西南十余里。大山阳二温泉甚热。佛化浴焉。远近沐者沉痾皆愈。侧有佛经行像塔。林东南七里许。大山岭上石塔。佛于此两三月为天人说法。频毗婆罗王叠石为道。广二十余步长四里许。大山东北四里许。至孤山仙人室也。又东北五里小孤山壁石室可坐千人。佛于此三月说法。室上磐石梵释于此摩檀涂佛。今犹郁烈。
  室西南隅岩岫。即阿素落宫。石室侧频毗王往佛所栈道。断石通路长五里许作阶也。又东行六十余里。至矩奢揭罗补罗城(此云茅城)上茅宫城即摩竭陀之正中也。多出香茅国中最胜。古来诸王都其山。城门阙在焉。因香为名。崇山四周以为外郭。西通狭径北辟山门。东西长周回一百五十里。树华含茂皆作金色。内城周三十余里。城内荒凉都绝人物 北门外塔。佛舒手现五师子。伏提婆醉象处。又东北塔。是舍利子闻马胜比丘说法证道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