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释迦方志
释迦方志
劫比他国(中印度古僧伽舍也)周二千余里。都城周二十余里。寺有四所僧千余人。天祠十所同事大自在天。皆作天像。其状人根形甚长伟。俗人不以为恶。谓诸众生从天根生也。城东二十余里大寺中僧数百人。净人数万头皆宅寺侧。大垣内有天帝造三宝阶。中阶黄金。左以水精。右用白银。南北而列东面下地。是佛从逝多林(即祇陀林)升天善法堂。为母三月说法下降处。百年前阶尚在。今并没尽。后王仿之。犹高七十余尺。上起精舍 侧有石柱光润映现。随其罪福影出柱中。育王所造阶侧浮图。四佛行坐迹也。佛澡浴处立塔。其所有佛入室精舍。又其侧佛经行石基。长五十步高七尺。足所履处皆莲花文。基左右小塔梵王所造。
次前是莲花尼化为轮王先见佛处。佛告尼曰非汝先也。有苏部底(须菩提也)宴坐石室。知诸法空见吾法身。次东南池有龙居焉。恒护圣迹不可轻犯。从此西北减二百里至。
羯若鞠阇国(中印度曲女城也)周四千余里都城西近殑伽河。长二十余里广四五里。邪正相半寺百余。僧徒盈万大小兼学。天祠二百余所。异道数千人。即统五印度之都王也。号尸罗逸多(言戒日也)吠奢姓。初欲登位。殑伽岸有观自在像。乃请之。告曰。汝本此林兰若比丘。金耳月王既灭佛法。王当重兴愍物在怀。方王五境慎勿升师子座及称大王号也。王乃共童子王。平殄外道月王徒众。又约严令。有啖肉者当截舌。杀生当斩手。乃与寡妹共知国事。于殑伽侧建千浮图。各高百余尺。城邑乡聚达巷交衢。立精舍储食。止医药惠羁贫。圣迹之所皆为立寺。二十年来五年一会。倾及府藏拯济群有。惟留兵器用备不虞。初作会日集诸国僧。三七日中四事供养。令相论议。若戒行贞固道德优洽者。升师子座王便受戒。清净无学示有崇仰。秽行彰露者。驱出国界。诸有王臣植福无怠者。携手同坐。异此不顾。王巡省方俗不常其居。行必四兵导引严设。泛舟乘象击鼓吹螺。象军八万以威四远惟两三月不外游行。宫中每日饭诸沙门。僧有千人婆罗门五百。日分三时一时理务。两时营福。又绝血食。日例一顿。于河西寺东起宝台高百余尺。中有等身金像。次南起宝坛浴佛像处。于此东北十五里许。别筑行宫从寺至宫。夹道为阁穷诸雕饰。乐伎不移递奏而已。又以三尺隐起金像。载以大象宝幰其上。王为帝释像执宝盖左侍。有迦摩镂波国拘摩罗王(言童子也)作梵王像执拂右侍。各五百象军被铠同卫。前后各百大象。乐人于上鼓奏音声。戒日王又以真珠杂宝金银诸花随出四散供养三宝。其五印度尼寺稀少。纵有尼者与僧同门。食亦同处无亏戒约。然童子王刹帝利姓。语使人李义表曰。上世相承四千年。先人神圣从汉地飞来。王于此土。城西北塔育王所造。昔佛于此七日说法。其侧有发爪塔。四佛行坐迹。又南临殑伽河。三寺同垣异门。佛像严丽。佛牙长寸半。光色变改宝函盛之。远近瞻者日有百千。守者烦挠重税金宝。而乐礼者不辞重货。斋日便出置高座上。散花虽积牙函不没。寺僧清肃净人数千户。寺前左右精舍高百余尺。石基砖室中像宝庄或纯金银 次东南大精舍。石基砖室高二十余丈。是佛六月说身无常苦空不净处。又有四佛行坐迹。在城东南六七里。殑伽南岸上。城东南百余里。有纳缚提婆城。据殑伽河东岸。三寺同垣异门。周二十余里 次前二百余步。塔高二十余丈。佛曾七日说法处。中有舍利时放光明。其侧四佛行坐迹。寺北四里临殑伽岸。塔高二十余丈佛曾七日说法。四百饿鬼解悟生天。其侧又有发爪塔。次侧又有四佛行坐迹。又东南行六百余里渡殑伽河南至。
阿输陀国(中印度)周五千余里都城周二十余里。寺有百余僧三千余人。大小兼学。天祠有十异道少耳 城中故寺是伐苏畔度菩萨(言世亲也)数十年中作大小乘论处。城北五里殑伽岸。大寺中塔高二十余丈。佛为天人三月于此说法。侧有佛塔四佛行坐迹。寺西五里有佛发爪塔。城西南五里。大庵没罗林中故寺。是阿僧伽菩萨(云无著也)夜升天宫。于慈氏所受瑜伽庄严大乘经论及中边等。晓为众说。林西北百余步佛发爪塔。自此东行三百余里。度殑伽北至。
阿耶穆佉国(中印度)周二千五百里。都城临河周二十里。寺五所僧千余人习学小乘。天祠十所异道杂居 城东南临殑伽。塔高二十余丈。佛曾三月说法处。有发爪青石塔。有四佛行坐迹。又东南行七百余里渡殑伽河。南阎牟那河北至。
钵罗伽耶国(中印度)周五千余里都城据两河交。周二十余里寺二僧少。天祠数百异道特多。城西南临阎牟河曲二三千里。东北流合间有瞻博迦花。林中塔高十余丈。佛曾于此降外道处。有发爪塔经行迹。又有提婆菩萨作广百论处 城中天祠堂前大树枝叶蒙密。食人鬼依之。左右遗骸为[卄/積]。人至祠中无不轻命。上树投下为鬼所诱 城东两河间交广十余里。土地平垲细沙弥布。古今王豪诸有舍施莫不止焉。号大施场。戒日大王亦修此业。场东合流口。日数百人自溺而死。彼俗名为生天所也。有欲行法七日于此绝粒。自沈中流远近相趣。乃至山猿野鹿。群游水滨绝食沉水。当戒日王行施之时。有二猕猴雌为狗杀。雄者负尸掷此河中。其又自饿累日而死。自此西南大林野行。五百余里至憍赏弥国(中印度)周六千里都城周三十余里。寺十余僧三百余人。天祠五十外道众多。城内故宫大精舍。高六十余尺。刻檀佛像上悬石盖。即邬陀衍那王(古优陀延也唐云出爱)之所造也。灵光间起。诸王以力欲举。终莫之移。昔佛为母上天说法。王请目连神力接工。就天摸相。及佛下天像便起迎。佛慰喻曰方为佛事。舍东百余步。四佛行坐迹。佛浴室井今犹充汲。城内东南隅具史罗长者宅。有佛精舍发爪塔。其大塔侧又有四佛行坐迹 城西九里石窟。佛曾游此伏毒龙也。侧有大塔高二十余丈。旁有佛经行迹及发爪塔。病求多愈。释迦遗法灭在此国。贵贱入境自然感伤。窟东北大林中行七百余里。度殑伽北岸至迦奢布罗城。周十里许。是护法菩萨伏外道处。塔高二十余丈。佛曾于此六月说法。有经行迹及发爪塔。自北行一百八十里至鞞索迦国(中印度)周四千余里。都城周十七里。寺二十僧三千人。天祠五十外道巨多。城南道左右。寺塔高二十余丈。佛曾于此六年说法。侧有奇树高七十尺。春冬不改是佛齿木弃而茂生。诸邪见者竞来残伐寻生如故。侧有四佛行坐迹并发爪塔。基角相连林池交影。自此东北五百余里。至 室罗伐悉底国(中印度即舍卫也)周六千余里都城荒毁。故基周二十余里。寺数百僧徒少。天祠百余外道甚众 荒城故殿东基上小塔。是钵罗犀那恃多王(古云波斯匿唐言胜军也)为佛造堂处。次侧故基上塔。是王为佛姨母钵罗阇钵底(古云波阇波提此云生主)比丘尼造精舍处。次东塔是苏达多(云善施也)之故宅也。侧有大塔。是鸯寠利摩罗(言指鬘也)舍邪处也。城南六里许逝多林。是给孤园太子所造寺也今荒废尚有石柱。高七十余尺育王造之。砖室一存余并湮没。室中有为母说法金像。东北有佛洗病僧塔。西北有目连举身子衣塔。不远并塔佛所汲用。又舍利弗与佛经行道说法处并有表塔。灵药异香常降其所。又外道杀女以谤佛处。立塔表之。寺东百步大深坑。是调达欲毒害佛生陷处。南有大坑。是瞿伽离比丘毁佛生陷处。又南八百步大深坑。是战遮婆罗门女毁谤佛生陷处。此三坑皆洞达无底。洪雨大注终无停偃 寺东七十步精舍名曰影覆。高六十尺中有东面坐像。与外道论处 次东天祠量同精舍。初日影西不蔽佛舍。晚日荫东遂覆天祠。
又东四里大涸池。是毗卢释迦王(旧云流离也)陷入地处。后人立塔记之 又有身子初造寺时与外道捔处。亦立塔记。
寺西北四里有得眼林。中有佛经行迹塔。其缘胜军王抉五百贼眼。闻佛慈力一时平复。舍扙遂生。城西北六十里故城。是人寿二万岁时。迦叶波佛本生处。其北有塔。即此佛全身舍利之所。育王造塔表之 又东南行五百余里。至。
劫比罗伐窣堵国(中印度古云迦毗罗也)周四千余里空城十数并无人住。宫城周十五里许。以砖成之。故寺千余宫城一。寺僧三十余。天祠二所外道杂住。城内正殿基上。精舍中作王像。
其侧是摩诃摩耶(言大术也)夫人寝殿基上。精舍作夫人像。其侧精舍中作菩萨像。神降之相彼执不同。上座部云。当唐国五月十五日。诸部又云。当此五月八日。此盖闻见之异耳。其侧有仙相塔。城南有塔。是太子捔力掷象。越城堕地为大坑处。侧有精舍作太子像及受业像 其傍精舍是妃寝处。作耶输陀罗并罗怙罗像 别本云。太子初夜开城北门出去。又城东南隅精舍中。作太子乘白马凌空逾城处 四城门各有精舍。作老病死沙门像。城南四里尼拘卢林塔。佛得道与天人说法之所 城南五十里故城中塔。是人寿六万岁时。迦罗迦村驮佛本生城。城东南塔即此佛遗身也。无忧王于前建石柱高三丈余。
又东北三十余里故城中塔。是人寿四万岁时。迦诺迦牟尼佛本生城。城东北塔即此佛遗身也。无忧王为建石柱铭记之。高二丈余 城东北四十余里。有太子坐树下塔。大城西北数百千塔。是诛释子塔。有四释子拒军。城人不受被放出境。一为乌仗王。三为梵衍等王。至今不绝 城南尼拘律树塔。是佛初来见父王处 城南门外塔。是捔射处。东南三十余里。是太子射矢没地因涌泉流。俗傅箭泉病饮多愈。或持泥傅额随苦皆愈。又东北九十里腊伐尼林。释种浴池花水相映。其北二十五步无忧花树。今已枯悴佛诞处也。有说云。当此三月八日者。上座部云。当此三月十五日者 次东有塔二龙浴太子处。初佛生已不扶而行四方各七步。所蹈之处出大莲花。既右胁生天帝衣接。四王捧之置金几上。凡施四塔并立石柱表之。旁有小河东南而流。俗号油河。是太子产已。天化此地光润令沐。以除风虚今变水河。尚腻如油。从此东行二百余里。荒林中至。
蓝摩国(中印度)多空城。东南佛塔减百尺。昔初八分之一舍利也。灵光时起侧有清池。龙变为蛇出绕其塔。野象采花以散之。无忧王欲开龙护不许。
又东大林百余里大塔。是太子至此解宝衣中末尼珠。付阐铎迦还父王处 又东有赡部树枯株尚在。有小塔是太子以余衣易鹿皮处。其侧塔者剃发处。年自不定或云十九。二十九者 又东南野行百九十里。尼拘陀林塔。高三丈余。昔人于佛焚地。收余灰炭于此起塔。病者祈愈。有四佛行坐迹。塔高百余尺。左右数百小塔。又东北大林路险五百里。至。
拘尸那揭罗国(中印度)城颓荒人物少也。内东北角塔是准陀故宅。其井犹美营供所穿。城西北四里。度阿恃多伐底河。此云有金也。近西岸娑罗林。两林间相去数十步。中有四树特高。大砖精舍中。作佛涅槃像。北首而卧。旁塔高二百余尺。前有石柱记佛灭相。有云。当此土三月十五日者。说有部云。当此九月八日。诸部异议云。至今贞观二十年。则经一千二百一十二年矣。此依菩提寺石柱记也。或云。千三百年。或千五百余年。或云。始过九百未千年者。精舍侧有佛。昔为雉王救火及鹿救生。各立一塔次西塔者。是苏跋陀罗(言善贤也)灭证处。次有一塔是执金刚神躄地处。次侧一塔是停棺七日处 次侧一塔是阿泥楼陀上天。告母降来哭佛处 城北度尼连禅那河。三百步塔者。是佛涅叠般那(言焚烧也)处也。地今黄黑土杂灰炭。有祈感者咸获舍利。次侧一塔佛为大迦叶波现双足处。次又一塔前立石柱。刻记八国分舍利事。此西南行二百余里至大邑。又大林行五百余里。至。
婆罗痆(女黠)厮国(中印度古波罗奈也)周四千余里都城西临殑河。长减二十里广六里许。人居盛满多信外道。寺三十余僧三千余并小乘正量部。天祠百余外道万余。多事大自在天根也。大城中天祠二十所。天根高百余尺。城东北婆罗痆河。西塔育王造。高十余丈。前立石柱碧藓现佛 河东北十余里鹿野寺也。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小乘正量部。有佛精舍高二十余丈。砖龛四合节级百数。皆隐起金像鍮石佛等。次西南塔高百余尺。前有石柱高七十余尺。洞澈清净诚感像现。随其善恶。即成道已。初转法轮处 其侧三塔。即昔三佛行坐处。傍有诸塔。五百独觉入灭处。又侧一塔。慈氏菩萨受记处。又西一塔是佛过去。为护明菩萨。迦叶波佛授今成佛处 次南四佛经行处。长五十步高七尺。青石积成上作释迦经行像。像形特异肉髻上髾。发头抽出神而有征。寺迹极多精舍浮图。乃数百事不可具也。寺西清池周二百步佛尝盥浴 次西小池佛尝涤器 次北小池佛尝浣衣。三池龙止味甘且净。有慢触者。金毗罗兽即而害之。侧有方石。上有佛袈裟文迹。外道凶人有轻蹈者。池龙辄兴风雨。
侧有浮图。佛曾作六牙象王。见猎者被法衣故拔牙与处 侧又一塔。佛昔为鸟与猕猴象相问谁大处 又大林中塔。佛与调达昔为鹿王。佛代孕鹿命处。鹿野之号因而生焉 寺西南三里。大塔高三十丈基峙壮丽。侧又一塔。是五人迎佛处。大林东三里塔者。佛昔为兔与诸兽聚。自知形小烧身馈之。因感天帝下赞。故使月轮有兔像现。寺东顺殑伽河三百余里。东至战主国(中印度)周二千余里。都城临殑河周十余里。人盛满寺十所。僧减千人并小乘。天祠二十所异道杂居。城西北寺塔佛舍利一升。昔佛于此七日说法。并四佛行坐迹。有慈氏菩萨像。形小而威德大。城东北二百余里至阿避陀羯赖拏寺(云不穿耳)因缘北方僧也。寺东南渡殑河百余里至大邑。河北岸那罗延天祠重阁甚严。又东南三十余里有降鬼塔半已陷地。前建石柱高二丈余。即佛为啖人鬼说法处。鬼置石座千数。茂林清池不远。数寺皆有僧住学大乘者。又东南渡河百余里塔者。即分舍利瓶及余舍利也。每斋日放光。又东北渡殑伽河百五十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