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释迦方志
释迦方志
城东二里有石塔高三百尺。编石突起雕镂非常。此即昔时值然灯佛。敷鹿皮衣发布掩泥之地也。经劫犹存。无忧王重法建此石塔以志之。每于斋日天辄雨花大众集观。西有佛寺次南小塔。是掩泥处。王避大路遂僻建立。城内大塔故基旧有。佛齿别塔高三丈余。云从空来既非人工。寔多灵异。城西南十余里有塔是佛自中印度陵空来降迹处。次东有塔。是昔值然灯佛买花处 城东南二十余里小石岭上塔高二百余尺。西南深涧瀑布飞流悬崖。东岸石壁大洞穴是龙王所居。门径狭闇。昔佛于此化龙留影。焕若真形。至诚请者乃暂明现。窟外方石有佛足迹轮相发光。窟西北隅塔者佛经行处。又侧发爪塔。又说蕰界塔。窟西大盘石上。有濯袈裟文。城东南三十余里有醯罗城。四周险固中有重阁。上安佛顶骨。周尺二寸其色黄白。发孔分明欲知善恶。香泥印之随心而现。有佛髑髅状如荷叶。色同顶骨。有佛眼睛大如奈许。清白映彻。并七宝小塔盛前三迹。又以宝函盛而缄封。有佛大衣细毡黄色置宝函中。微有坏相。中有佛锡杖白铁作环栴檀为笴。宝筒盛之。近王恃力将入宫中。寻复故处斯五圣迹。王令五净行者执侍掌护。有须见者税一金钱。请仰税五科宝乃重观礼弥繁阁西北塔小而多灵。人以手触其上。铃震动。自此东南山谷中行五百余里至健陀逻国(北印度也)广千余里长八百里。东临信渡河。都城周四十余里。少空荒寺有十余。天祠百所异道杂居 城内东北故基是佛钵宝台经数百年。今在波斯王宫供养。城东南八九里卑钵罗树。高百余尺枝叶蒙密。昔四佛座下见有坐像。传云。贤劫诸佛皆坐其下。昔释迦如来于此坐已告阿难曰。后迦腻色迦王集吾骨肉在此。王后在南建塔基周一里半。金铜相轮二十五重。或云。四十层者举高五百五十尺。有舍利一斛。初有化牧牛人。林间造三尺小塔。王掷弃之。乃于大塔第二级下。石基之侧半现小塔。疾者归愈。其大塔东面石陛上。昔有金色蚁大如指如麦。相从啮石壁文如镂。厕以金砂作二加趺佛像。高四五六尺。又于南面石陛。画佛丈六之形。昔有二贫人。各施一金钱共画一像。请现神变。像即现胸以上。分为两身。下合为一。次南百余步白石佛像高一丈六尺。面北放光夜出绕塔。贼欲盗物像出迎之。贼退像还。大塔左右小塔数百。庄工极巧香音两异。仙圣旋绕。佛记此大塔。七烧七立佛法方灭。已烧至三今现营构。西有故寺并前王所立。诸大论师世亲菩萨。如意论师胁尊者等。造毗婆沙处。寺东北五十余里渡大河。至布羯逻伐底城。周十四五里。东有四佛说法塔。无忧王建之。高数百尺雕镂希世城北五里故寺东塔高数百尺。即菩萨舍千眼处。东有石塔高百余尺。梵释初作妙珍蓥饰。佛灭宝变金为石也 又西北行五十余里塔者。是佛化鬼子母处 又北五十余里塔者。是商莫迦菩萨(此云睒也)被王射处。又东南约二百里。跛鲁沙城北东二十余里。弹多落迦(即檀特也)山岭上塔。是苏达拏(云善牙也)栖隐之所。婆罗门捶男女处。流血涂地。今诸草木皆同绛色。岩间石室妃习定处 又西北行百余里。越小山至大山。南有一寺塔。僧学大乘。昔独角大仙为女乱处。沙城东北五十里大山。有大天祠。祠东南行百五十里。至乌铎迦汉荼城。周二十余里。南临信渡河。从此城北越山行六百里至。
乌仗那国(北印度之正国也。古谓乌长)山谷相连周五千里。昔日轮王苑也。土宜郁金香。夹苏婆窣堵河。王城周十四五里。寺有一千四百僧有一万八千。并大乘学。今多荒少其习大乘。统文略义律仪传训有五部焉。一法密部。二化地部。三饮光部。四说一切有部。五大众部。天祠十余异道杂居 王都瞢揭厘城。其东五里大塔多瑞。是佛昔作忍仙为羯利(此云斗诤)王支解之处。城东北二百六十里。入大山至阿波逻龙泉。即前河源也。派流西南春夏合冻晨夕飞雪佛昔化暴龙。金刚以杵击崖。龙怖归依。请佛放雨乃许之。令人收粮。十二年一雨水灾。又泉西南三十余里。水北岸大石上佛伏龙已。留迹示之随心长短。顺流三十余里。有佛濯衣石袈裟文如镂。城南四百余里。醯罗山谷寻水逆流。东上花果缘崖。或闻諠话音乐声。方石相接。是佛昔闻半偈舍身处。城南二百余里。大山侧有摩诃伐那寺(此云大林)佛昔为萨缚达罗王(即一切施也)失国避地为贫人。故令缚送处。寺西北下山四十余里。有寺塔高百余尺。侧方石上佛足迹相放光照寺。为天说本生处塔下有石黄白津腻。是佛昔为闻法折骨写经处 又西七十里塔。是佛昔为尸毗迦王(此云舆也)割身代鸽处 又西二百余里。珊尼罗闇川萨裒杀地(言蛇药也)寺塔高八十尺。佛昔为帝释身作大蟒僵死。以施贫疫处。
侧有苏摩塔。是佛变为苏摩蛇啖者病愈事。川北崖塔病求多愈。又侧有涌泉。佛昔为孔雀王。[此/束]啄而出用救疾处 城西南七十里大河东。塔高六十尺。是嗢呾罗犀那(言上军也)王所造。佛令以舍利与王分在河滨立塔。王以白象负归象变为石。城西五十余里渡大河。有卢醯呾迦塔(言赤也)高五十余尺。佛昔为慈力王。刺血饮五药叉处 城东北三十里。遏部多(言奇特也)石塔高四十尺。佛为人天说法。塔从地出现即存焉 又西渡大河四十里寺精舍有阿缚虑枳抵(云观也)伊湿伐罗(云自在也)菩萨像(即观世音者)感灵远照此西百五十里山岭。龙池周三十余里。王城东北逾山谷。逆上信渡河。途路极险。乘縆栈梁锁杙蹑隥。千有余里至达丽罗川。鸟仗那旧所都也。大寺中有刻木梅呾丽耶(古云弥勒唐言慈氏)菩萨像。金色晃朗高百余尺。末田底迦(即末田地)阿罗汉所造。以通力引匠升睹史多(即兜率也)天。三返观相乃成其好。自有此像法方东流也。东行越岭逆信渡河。履险飞梁五百余里渡河。又东渡缚刍河登危至。
钵露罗国。周四千里大雪山中。东西长寺数百。僧数千。学师戒行多滥。其国非印度所统。多冰雪其土出金如火色。北对婆罗犀罗大岭。还从健驮逻国。乌铎迦城南。渡信渡河。广四里许。西南流清澄如镜。毒龙恶狩窟穴其中。有持舍利宝花者船多沉没。渡河至呾叉始罗国(北印度也)周二千余里。都城周十余里。寺多增少并大乘学。
城西北七十余里。有伊罗钵龙池。周百余步。池东南三十里。两山间塔高百余尺。佛昔记慈氏兴世。四大藏者此地出一。故有振动。斯周百步曾无一摇。有欲发者地振人仆。城北十二里塔于斋日常放神光。仙花天乐。近有癞者。塔于礼忏除秽涂香。不久便愈身又香洁。昔佛为战达罗钵刺婆王(云月光也)以头施处。凡经千施即塔。名月光也 城东南山塔高十丈许。决目王所治育王所造。又东南越山谷七百余里。至。
僧伽补罗国(北印度也)周三千五百里。西临信渡河。大城周十四五里。城东五十里。有石塔高二十余丈佛所游处。池沼十余。四色莲花弥覆其内。
从此南返至呾叉始罗国北界。渡信渡河东行二百余里。渡大石门。是摩诃萨埵王子舍身饭虎处。东有寺僧百余。又南百五十里石塔者。萨埵以竹自刺血啖兽处。地及草木今犹绛色。次北石塔高二十余丈。放光开信病归多愈。又东五十余里。孤山有寺塔高二百余尺。僧徒二百人并大乘学。佛昔化药叉不食肉处。又东南山行五百余里。至。
乌剌尸国(北印度也)周二千余里。山阜相属。都城周十八里。不信佛法。属迦湿弥罗。有佛塔高二十余丈。育王所造。有寺僧少学大乘教。又东南登山铁桥千余里至。
迦湿弥罗国(北印度也古曰罽宾)周七千里四面负山。虽有门径狭而劣通。城西临大河。长十三里广四里许。寺百余僧五千余人。土出龙种马郁金火珠。有四浮图各有舍利一升余。佛灭后第四百年。胁尊者年八十方出家证无学。将五百罗汉来此造十万颂。邬波弟铄释素呾缆藏(即优婆提舍论。修多罗藏。异名也)次造十万颂毗奈耶毗婆沙论。次造十万颂阿毗达摩论。凡六百六十万言。备释三藏。新城东南十余里故城北大山阳寺塔。僧徒三百人佛牙长寸半。色黄白斋日便放光。又南十五里有观自在菩萨立像。有愿见者断食便睹。王城西北二百余里至商林寺。
城西五百十里大河北接山。有寺僧百余人。从此西南越山行七百余里至。半笯蹉国(北印度属罽宾)周二千余里。寺有五所多山川。东南行四百余里至遏逻阇补罗国(非正北印度乃荒服国也)周四千余里。都城周千余里。寺十所僧甚少。天祠一外道甚多。自滥波达此形体鄙薄。非印度之正境也。从此下山东南行。并是大川达远无畔。惟以河国而分界部。虽有小山并是孤住。自此以北通连雪山。东达神州凉部以南诸雪山也。案此山亦即赡部之巨镇地者。于此城东南下平。渡水行七百余里。至。
磔迦国(北印度也)周万余里。东据毗播奢河。西临信渡河。都城周二十余里。俗少信佛多事天神。寺有十余天祠数百。城西南十五里奢羯罗故城。寺塔高二十余丈。昔四佛说法经行处。又西北六里许。塔高二十余丈。亦四佛说法处 新都城东北十余里。石塔高二十余丈。多有舍利斋日放光。东行五百余里至。
那仆底国(北印度)周二千余里。都城周十四五里。寺十天祠八。城东南五百余里。至阇林寺周二十余里。佛舍利塔数百千区。并石室等。僧有三百人。学小乘说有部也。德行清高小学之博。贤劫千佛并此说法。释迦灭后第三百年。迦多衍那(迦栴延也)于此造发智论。寺塔高二十余丈。有四佛行坐迹处。从此东行百五十里至阇烂达那国(北印度也)东西千余。南北六百里都城周十余里。寺有五十。僧二千余人大小专门。天祠三所外道五百人。东北越山七百余里至。
屈露多罗国(北印度也)山周四境。都城周十四五里。寺二十余僧千余人多大乘学。天祠十五异道杂居。出火珠雨石。俗瘿且尰。城内有塔记佛曾游于此说法。自斯北行近二千里。山路危险至洛护罗国(北印度也)又北山行二千余里。雪寒更甚。达秣逻娑国(又名三波诃北印度摄)又从窟露罗南行七百余里。越山济河至。
设多图卢国(北印度也)周二千余里西临大河。都城十七八里。佛法大盛城内外寺十所僧亦少耳。城东三里塔高二十余丈。育王所造。傍有四佛行坐迹。自此西南行八百余里。至波狸夜呾罗国(入中印度也)周三千里都城周十五里。寺有八所僧亦少耳。俗信外道。天祠十所异道千余。土有稻种六十日收。东行五百余里至。
秣菟罗国(中印度也古云摩偷罗)周五千余里都城二十余里。寺二十余僧二千余人。大小兼学。天祠五所异道杂居。土植庵没罗果。小者生青熟黄。大者始终青色。城中三塔。四佛遗迹甚多。及舍利子。没特伽罗子(谓目乾连也)满慈子(富娄那也)优婆厘(优波离也)阿难陀。罗怙罗。曼殊室利等诸塔。每三长月六时。诸僧尼集阿毗达磨众。供养舍利弗塔。习定众供目犍连塔。诵经众供满慈塔。毗奈耶众供优波厘塔。尼众供阿难塔。未具众供罗怙罗塔。大乘众供诸菩萨塔。寻斯诸塔不必遗身。但立像设供用呈心造。如罗怙文殊未取灭度则可知矣。城东六里有山崖寺。是尊者乌波鞠多(云近护也)之所造也。有佛指爪塔。寺北石岩室高二丈广三丈。细筹四寸填之。近护导夫妻俱证罗汉者。送一筹乖此不在室记。又室东南二十余里。大涸池侧有塔。佛曾游此有猕猴持蜜施佛。佛令水和遍众同饮。猴喜堕坑而死。便生人中。池北林中四佛经行处。大有遗迹。又东北五百余里至萨陀泥湿伐罗国(中印度也)周七千余里都城周二十余里。寺有三所僧七百人。皆小乘者。天祠百余异道甚多。城西北四里塔高二十余丈舍利一升时放大光。城南百余里至佛寺。又东北四百余里至。
窣禄勒那国(中印度也)周六千余里。少荒东境临殑伽河(即古恒河)北接大山城东南阎牟挪河。从国西北山中出中境而流。都城周二十余里东临阎牟河。寺有五所僧千余人多小乘学。天祠百余异道甚多。河西大寺东门外塔。佛曾于此说法度人。其侧有佛发爪塔。阎牟河东八百余里至殑伽源。广三四里。东南入海广十余里。水色沧浪味甘沙细随水而流。俗谓福水有沐除罪。或有轻命自沈。云生天受乐。有僧伽罗国提婆菩萨。化外道受正法处。渡河东至。
秣底补罗国(中印度)周六千余里都城周二十余里。不信佛而敬天。寺有十余僧八百人多小乘者。天祠五十余异道杂住。国西北境殑伽东岸。摩裕罗城周二十余里。出鍮石水精。城侧临大河。有大天祠多有威灵。有池编石为岸引河为浦。五印度以为殑伽河门生福灭罪处。常有百千人澡濯。从摩裕北行三百里。至。
婆罗吸摩补罗国(北印度)周四千余里山周四境。都城周二十余里寺五僧少。天祠有十异道杂住。国北大雪山有苏伐剌拏瞿呾罗国(言金氏也)出上黄金。东西地长即东女国。非印度摄。又即名大羊同国。东接土蕃西接三波诃。北接于阗。其国世以女为王。夫亦为王不知国政。男夫征伐种田而已。又从末底补罗国东南行四百余里至。
瞿毗霜那国(中印度)周二千余里都城十四五里。寺二所僧百余人而习小乘。天祠三十余异道杂住。城固险峻。其侧古寺塔高二十余丈。佛曾于此一月说法。有发爪二塔各高丈余。旁有四佛坐迹。又东南行四百余里。至垩醯掣呾逻国(中印度)周三千余里。都城周十七八里。寺十余所僧有千余。习小乘正量部。天祠有九外道三百余人。城依险固其外池侧。佛为龙说法七日处。立塔侧有四佛行坐迹。立塔表之。又南二百七十里渡殑伽河。西南至毗罗删拏国(中印度)周二千余里都城周十余里。信外道少敬佛法。寺二所僧徒三百人皆大乘学。天祠五所。城中寺塔高十余丈。佛曾于此七日说蕴界法。四佛行坐遗迹尚存于此。东行二百余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