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方志

  秣罗矩吒国(南印度)周五千余里。都城周四十里许。僧少。天祠数百外道甚多露形者。其土舄卤不滋茂也。
  城东有育王弟寺。又育王立塔。佛曾说法祈愿皆遂。国南近海有袜刺耶山。有白檀香树。又羯布罗香树松身异叶。香如冰雪。即龙脑香也。
  山东有布咀落迦山。顶有池流下出大河。绕山三十匝而入南海。侧池天宫即观自在游舍处也。祈者见为自在天像。山东北海畔城古僧伽罗国今入海三千余里。至。
  僧伽罗国(非印度摄即执师子也)周七千余里。都城周四十余里人户大盛。寺有数百僧二万余人。上座部也 宫侧有佛牙精舍。高广如前。宫中日建万八千僧食。十数年来国乱方废。佛牙侧小精舍中。金铜坐像肉髻上安奇宝。昔人因礼见宝起贪。夜盗不及像首。乃曰。佛昔轻命为生今何吝宝乃尔。像乃俯首与之。后王知而不罪。王赎其宝还安像顶。至今低首。
  国东南隅数千里那罗稽罗洲。人长三尺鸟喙惟食椰子 国洲东南隅有[馬*夌]迦山鬼神所游。佛于此说经。洲西浮海数千里。孤岛东崖石佛高百余尺。东面坐以月爱珠为肉髻。月将回照。水即悬注人食之矣。洲西浮海又数千里有大宝洲。无人居止往无达者。又于达罗毗国北林行二千余里。至。
  恭达那补罗国(南印度)周五千余里。都城周三十余里。寺百余僧万余人。兼学大小。天祠数百异道杂居。宫城侧大寺精舍高十余丈。僧三百余人。中有一切义成太子宝冠。减二尺许。斋日放光。即菩萨时也 大城侧大寺中精舍高五丈余。二百亿罗汉(是一人名)造檀慈氏像。高一丈余斋日放光。城北近多罗林周三十余里。叶广长色光润。诸国同采以供书也。林中塔四佛行坐迹。二百亿舍利塔。亦此林中城东。塔高三丈有舍利斋日放光。佛曾游此说法。又西北林中猛兽所居。二千五百里许。至摩诃刺侘国(南印度)周六千余里。都城临大河周三十余里。其俗有恩必报有怨必复。强梁跋扈不宾戒日王也。寺有百余僧徒五千余人大小兼学。天祠百数异道众矣。大城内外五塔四佛行坐迹。育王表之。城南故寺有观自在石像。愿求多果。东境大山寺罗汉造也。大精舍高百余尺。石像高七十余尺。上有石盖七重。虚悬空中相去各三尺。传云罗汉愿力所持。或威神力或药术力。诸说不一。精舍四面。雕作佛因地及证果入寂相具矣。寺门外南北。各一石象。传云象吼地则震矣 自此西行千余里度耐末陀河。至跋禄羯呫婆国(南印度)周二千五百里。都城周二十余里。邪正兼信。寺十余僧三百余人。习大乘上座部。天祠十所异道杂居。土地卤恶草木希薄。从此西北二千余里。至。
  摩腊婆国(南印度)周六千余里。都城周三十余里据莫诃河。东南即五印度之重学土也。人性善顺诸国所无。同摩揭陀南洲。敬教二国而已。邪正两信。寺数百僧二万余。小乘正量部。天祠数百。异道涂灰其侣众矣。城西北二十里。有大婆罗门邑。侧大陷坑水流无满。昔大慢婆罗门。谤大乘生陷入地狱处。自此西南入海道矣。又西北行二千五百余里。至。
  阿吒厘国(南印度)周六千余里。都城周二十余里。人盛满家事天神。祠十余所异道杂居。土地沙卤。出胡椒树如蜀椒树。又出熏陆香。树叶如棠也。又从摩腊国西北三日行(彼百里为一日行)。
  至契吒国(南印度)周三千余里。都城周二十余里人满住。寺十余僧千余人。大小通学。天祠数十外道特多。又北千余里。至。
  伐腊毗国(南印度即北罗罗之别也)周六千余里。都城周三十余里。人住盛多。财百亿者有数百家。寺百余僧六千余人。多小乘正量部天祠数百外道亦多。佛数游此国。育王多树塔。有三佛行坐迹 又于西北行七百余里。至。
  阿难陀补罗国(西印度)周二千余里。都城周二十余里。人户满。寺十余僧减千。小乘正量部。天祠数十外道杂居。从伐腊西五百余里。至。
  苏刺吒国(西印度)周四千余里都城周三十余里。西据莫醯河。人住满属伐腊。兼信邪正。寺五十余僧三千余人。上座部也。天祠百余外道杂住。地卤斥华果少。国当西海路口不远。城西山顶有寺。大宏敞华美仙贤游止。又伐腊北千八百余里。至。
  瞿折罗国(西印度)周五千余里。都城周三十余里。人咸少信。佛寺一所僧百人。小乘学。天祠数十异道多矣。又东南二千八百余里。至。
  邬阇衍那国(南印度)周六千余里。都城周三十余里。人盛满。寺在者五所。僧三百人。大小兼学。天祠数十异道杂居。地咸果少。城侧塔者。无忧造生地狱处。又东千余里。至。
  掷枳陀国(南印度)周四千余里。都城十五里许。寺数十僧少耳。天祠十所外道千余人。又北九百余里。至。
  摩醯湿伐罗补罗国(中印度)周三千里。都城周二十余里。不信佛法。天祠数十。涂灰外道也。从瞿折罗北野。碛行二千里许。渡信度河至。
  信度国(西印度)周七千余里。都城三十余里。土出金银鍮石。一峰馲驼极卑小。出赤白黑盐。信佛法寺数百僧万余人。并小乘正量部。而多怠行。天祠三十异道杂居。佛屡游此育王建塔数十焉 有乌河侧千余里陂泽间数百千户。牧牛为业惟杀是务。无贵贱男女道俗之别。而剃头发服袈裟。形同比丘乐行鄙俗。又怀小见排斥大乘。昔有罗汉乘空往化。授三归已剃染行法。后还服本风俗故尔。自东九百余里。越信度东岸。至。
  茂罗三部卢国(西印度)周四千里。都城周三十余里。人咸属磔迦国。寺十余僧极少。特信天神其祠八所。外道甚多。城侧有日天祠。庄严甚丽铸金为天形。饰以奇珍女乐迭奏。四周华池林木茂美。五竺诸王于此立福舍。舍物给贫病者。又东北七百余里。至。
  钵伐多国(北印度)属磔迦也。周五千余里都城周二十余里。人咸杂信。寺十余僧千余人。小大兼学。有育王塔。天祠二十。城侧大寺僧百余人。并大乘学。近天火烧之。土多旱稻。从信度西南千六百里。至。
  阿点婆翅罗国(西印度)周五千里。都城周三十余里。僻在西境地卑下。临信度河滨大海。重佛法寺八十余僧五千余人。多小乘正量部。天祠十所涂灰外道也。佛曾游此育王立六塔。又城西减二千里。至。
  狼揭罗国(西印度)广从各数千里。都城周三十余里人盛满。近西海入西女国。路口属波斯。寺有百余僧六千余人大小兼学。天祠数百涂灰道盛。土润洽滋茂百卉。自此西北即至。
  波刺斯国(非印度摄)周数万里。都城周四十余里人物甚盛。寺有三所僧数百人。天祠甚多。土出金银鍮石颇胝水精。死多弃尸。佛钵在王宫中。东境有鹤秣城郭。周六十余里。人众盛。西北接拂懔国(非印度)出伯狗子。本赤头鸭生于穴中。案梁贡职图云。去波斯北一万里。西南海岛有西女国(非印度)拂懔年别送男夫配焉。彼图又云。波罗斯西一万里极。婆罗门国南一万里。又是婆罗门以今往度疑太辽远。从阿点北七百余里至臂多势罗国(西印度)周三千余里。都城周二十余里。人盛。属信度国。寺五十余僧三千余人。小乘正量部。天祠二十余。涂灰道也。
  城北十六里大林。四佛行坐处。育王建塔高数百尺。中有舍利放光。佛曾作忍仙。被此王害处。东有故寺。又东北三百余里至軬茶(西印度)国周二千五百里。都城周二十余里。国无君长属信度。寺二十所僧二千余人。小乘正量部。天祠五所涂灰道也。地多华果。城东大竹林古寺。是佛开诸比丘。著互缚屣(此言靴也)处也。旁塔高百余尺。侧有精舍青石立佛。斋日放光 此南八百步。林中浮图育王所立。佛止于此以寒故三衣重覆。又开复纳衣。林中有佛经行处。又四佛坐处。别塔表之。又发爪塔斋日放光。又东北九百余里。至。
  伐刺孥国(西印度)周四千余里。都城周二十余里。人住满。属迦毕试。寺数十僧三百人。大小兼学。天祠五所涂灰道也。地多山林。城南故寺佛曾游此。侧塔是四佛行坐迹。俗云此国西接量那国居大山中。复此西北又逾大山二千余里。出西印度境。入胡俗境漕矩吒国。又东北千六百里入迦毕试界。方合北道及中道也。略举突厥已南三海所内。合一百五十国。非印度所摄者七十一国(突厥以北至于北海。而游履无闻。故无可纪也)。

  释迦方志游履篇第五

  自文字之兴庖牺为始。暨至唐运历代可纪而闻矣。秦周已前。人尚纯素情不逮远。故使通[身*(叟-又+ㄎ)]止约神州。汉魏以后文字广行。能事郁兴博见弥远。故象胥载庇藁街斯立。逾空桑而历昆丘。度鸡田而跨鸟穴。龙文污血之骥。虽绝域而可追。明珠翠羽之珍。乃天涯而必举。穷兵黩武。诚大宛之劳师。拥节泥海。信王命之遐弊。及显宗之感瑞也创开仁化之源。奉信怀道自斯渐盛。或慨生边壤投命西天。或通法扬化振策东宇。或躬开教迹不远寻经。或灵相旧规亲往详阅。斯之多举并归释宗。故总别之用开神略始于前汉。至我大唐。前后通数使之往返将二十许。且张骞寻河本惟凡俗。然创开佛名则释化之渐也。故亦通叙求法之例。今搜括传记条序使途。列其前后显然有据。
  一谓。前汉武帝。遣博望侯张骞。寻黄河之源。从北道入大宛至大夏。见筇竹杖蜀布。国人云之身毒。身毒即天竺之讹语也。后汉书云。其国殷平和气。灵智所降贤懿挺生。神迹诡怪理绝人区。感验明显事出天外。而骞起无闻者。岂其道闭往运数开叔叶乎。
  二谓。后汉显宗孝明皇帝。永平三年夜梦金人。身长丈余项佩日月光。飞行殿前。帝问群臣。通人傅毅曰。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
  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乃遣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从雪山南头悬度道。入到天竺。图其形像寻访佛法。将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等还。寻旧路而届雒阳。
  三谓。后汉献帝建元十年。秦州刺史遣成光子。从鸟鼠山度铁桥而入。穷于达嚫旋归之日。还践前途。自出别传。
  四谓。晋武世。炖煌沙门竺法护。西游三十六国。大赍胡经沿路译出。至长安青门外立寺。结众千余。教相广流东夏者。法护深有殊功。故释道安云。若亲得此公。笔自纲领。必正斯至言也。
  五谓。东晋隆安初。凉州沙门释宝云。与释法显释智严等。前后相从俱入天竺。而云通历大夏诸国。解诸音义。后还长安及以江表。详译诸经。即当今盛行莫非云出。而乐栖幽静终于六合山。游西有传。
  六谓。东晋后秦姚兴弘始年。京兆沙门释智猛。与同志十五人。西自凉州鄯鄯诸国至罽宾。见五百罗汉问显方俗。经二十年至甲子岁。与伴一人还东。达凉入蜀。宋元嘉末卒成都。游西有传。大有明据。题云沙门智猛游行外国传。曾于蜀部见之。
  七谓。后燕建兴末。沙门昙猛者。从大秦路入达王舍城。及返之日。从陀历道而还东夏。
  八谓。后秦弘始二年。沙门法显。与同学慧景等。发自常安。历于填道。凡经三十余国。独身达南海师子国。乃泛海将经。像还。至青州牢山。登晋地。往杨荆等州出经。所行出传。
  九谓。朱初凉州沙门智严游西域。至罽宾受禅法还长安南至杨州宋都。广译诸经。然以受戒有疑。重往天竺。罗汉不决。为上天咨弥勒。告之得戒。于是返至罽宾而卒。遣弟子智羽等报征西返。
  十谓。宋永初六年。黄龙沙弥释法勇操志雄远。思慕圣迹招集同志。沙门僧猛昙朗等二十五人。发迹雍部西入雪山。乘索桥并传弋度石壁。及至平地已丧十二人。余伴相携进达罽宾南历天竺。后泛海东还广州。所行有传。
  十一谓。宋元嘉中。凉州沙门道泰西游诸国。获大毗婆沙还。于凉都沮渠氏集众译出。
  十二谓。宋元嘉中冀州沙门慧睿。游蜀之西界至南天竺。晓方俗音义为还庐山。又入关又返江南。
  十三谓。后魏太武末年。沙门道药从疏勒道入经悬度到僧伽施国。及返还寻故道。著传一卷。
  十四谓。宋世高昌沙门道普经游大夏。四塔道树灵迹通谒。别有大传。又高昌法盛者。亦经往佛国。著传四卷。
  十五谓。后魏神龟元年。炖煌人宋云及沙门道生等。从赤岭山傍铁桥。至乾陀卫国雀离浮图所。及返寻于本路。
  十六谓。大唐京师大庄严寺沙门玄奘。以贞观三年自吊形影西寻教迹。从初京邑西达沙州。独陟险塞伊吾高昌。备经危险。时高昌王麴氏。为给货赂传送突厥叶护牙所。又被将送雪山以北诸蕃胡国。具观佛化。又东南出大雪山。达诸印度经由十年。后返从葱岭南雪山北。历诸山国东归。经于阗娄兰等。凡一百五十国。贞观十九年安达京师。奉诏译经。乃著西域传一十二卷。余历寻僧传并博听闻。所游佛国备之前矣。然记传所见时互出没。取其光显者方为叙之。至如法维法表之徒。标名无记者。其计难缉。又隋代往还唐运来往。咸缵履历具程油素。诸如此例何可具焉。

  释迦方志通局篇第六

  法王利见未隔中边。适化无方岂专形教。致使闻同解异说一悟殊。登位地而上征。结封迷而下降。全身碎身之相。聚塔散塔之义。神光烛而邪计摧。灵迹挺而深信结。斯徒众矣。具列前篇。自法水东流道光西照。声荣之盛腾实东川。育王表塔创启隆周。释父影形郁兴炎汉。自斯历代世积弥繁。景匪西天独扬神化。故经云。正法后被先于北方。次及东南至中方灭。此之震旦南望华胥。灭度之仪回身北首。即其事矣。所以依录编次。以为通局篇云。
  案周书异记。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水溢出山川震动。有五色光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尽作青虹色。太史苏由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一千年外声教及此。昭王即敕镌石记之。埋于南郊天祠前。此即佛生之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