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释氏稽古略
释氏稽古略
惠帝
盈。高祖太子。在位七年。寿二十四岁。
吕后
讳雉姓吕氏。惠帝母。惠帝崩。太后取后宫美人子为太子立之。太后临朝称制。四年少帝知而言之。太后遂幽少帝永巷中。立恒中王义为帝。更名弘不称元年。以太后制天下事故也。至文帝立。皆灭之于邸。八年秋七月太后崩。寿七十二(在位八年)吕禄吕产欲作乱。太尉周勃等诛诸吕。诸大臣相与阴谋。使人召代王。上天子玺符代王。让者五。遂乃即天子位。
文帝
讳恒。高祖第三子。封代王。陈平周勃既诛诸吕。遣使迎王至长安即帝位十六年。又后元七年在位。共二十三年寿四十六崩。帝除去肉刑。务行宽大。身衣弋绨。帷帐无文绣。治灞陵(葬所)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铁为饰。因山不起坟帝专务以德化民海内殷富。天下断狱数百。几致刑措。
十五祖迦那提婆大士 南天竺国人也。姓毗舍罗。谒龙树龙树先以满钵盛水置座前。提婆以一针投之。欣然契会。既得法至迦毗罗国。彼有长者曰梵摩净德。园树生耳如菌。取而食之。随取随长。祖至其家。长者问菌所自。祖曰。汝家曾供养一比丘道眼不明。虚沾信施。报为木菌。乃说偈曰。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汝年八十一。其树不生耳长者年八十一。树果不生菌。长者舍第二子罗睺罗多随祖出家。祖度之。至巴连弗城。有诸外道掩抑佛法。祖往化之。有不从者。发百千难问。祖恣其无碍之辩。一皆折之。由是广造论议。若有百论之类是也。胜事既集。以法付罗睺罗多。偈曰。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已而入奋迅三昧。体放八光而趣寂灭。众兴塔葬焉。当此汉文帝之世也(正宗记)。
景帝
启。文帝太子。即帝位七年。又中元七年。又后元三年共十七年。寿四十八。帝以笞法五百三百太重乃更灭笞法。遵文帝之业。移风易俗。黎民淳厚。周云成康。汉称文景。
武帝
彻。景帝子。在位五十四年。寿终七十一。罢黜百家表章以六经兴太学修郊祀定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帝雅好儒术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御史大夫赵绾。请立明堂以朝诸侯。荐其师申公。时年八十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巡狩改历服色。帝招四方贤材之士。庄助最先进(汉书作严助避明帝讳也)后得吴人朱买臣。赵人吾丘寿王。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东方朔。吴人牧皋。济南终军。并在左右。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冬至。命司马迁造汉太初历。以寅为正月岁首。色尚黄。数用五。然而行兵用武。外开四夷。至于榷酒酤管盐铁。铸白金造皮弊。帝时始有年号。自古帝王未有也。即位初曰建元元年建元(六)元光(六)元朔(六)元狩(六)元鼎(六)元封(六)太初(四)天汉(四)太始(四)征和(四)后元(二)。
十六祖罗睺罗多大士 迦毗罗国人也。行化至室罗筏城。谓徒众曰。此有圣者当绍祖位。至金水河于石窟。见僧伽难提安坐入定。伺之三七日。方从定起。祖问曰。汝身定耶心定耶。提曰。身心俱定。祖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提曰。虽有出入不失定相。知金在井金体常寂。祖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金无动静何物出入。提曰。言金动静何物出入。言金出入金非动静。祖曰。若金在井出者何金。若金出井在者何物。往返征诘。难提豁然即求度脱。祖以右手擎金钵。举至梵宫。取彼香饭。大众有郤。即命难提分座同食。众复疑之。意其师弟子混而无品。祖知之曰。汝不得食皆由此故。今与吾分座之者。乃过去娑罗王如来也。应物而降迹耳。难提知众有慢。乃曰。佛灭度后人无至信。正念轻微不信真如。唯爱神力。言讫以右手渐展入地。至金刚轮际。取其露水。以琉璃器持至会所。大众见之即生钦慕悔过作礼。于是祖命僧伽难提而付法眼。偈曰。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付法已安坐归寂。四众建塔。以閟全身。当此前汉武帝之世也(正宗记)。
昭帝
弗陵。武帝子。在位十三年。寿二十二岁。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太仆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受武帝顾命遗诏政政。百姓充实举贤良文学议罢搉酤。始元元年。遣王平等持节行郡国。问民疾苦冤夫职者始元(六)元凤(六)元平(一)。
十七祖僧伽难提大士 室罗筏城宝庄严王之子。生而能言。常赞佛事。年七岁以偈告父母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愍。故父母许其在家出家。复命沙门禅利多为之师积。十九年舍离王宫。入定金河大岩石窟。又十年得法已行化至摩提国。至山峰下。见一童子持圆鉴直造祖前。祖问。汝几岁耶。曰百岁。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岁。曰我不会理正百岁耳。祖曰。汝善机耶。曰佛言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祖曰。汝手中者当何所表。曰诸佛大圆鉴。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彼父母闻其子语。即舍令出家。祖度之授具戒。名之曰伽耶舍多。他时风吹殿铃声。祖问曰。铃鸣耶风鸣耶。舍多曰。非风铃鸣我心鸣耳。祖曰。心复谁乎。舍多曰。俱寂静故。祖曰。善哉善哉。继吾道者非子而谁。即付法眼。偈曰。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祖付法已。右手攀树而化。众议奉全身塔于高原。众力不能举。即树下阇维。收舍利起塔。当此汉昭帝之世也(正宗记)。
昌邑王
贺。哀王之子。武帝孙元平元年四月。昭帝崩无嗣大将军霍光与群臣议立王。王素狂纵。六月受皇帝玺绶。尊皇后曰皇太后。帝每不受谏。在位二十七日。皇太后诏废之送昌邑邸。迎立武帝曾孙病已于民间。为昭帝嗣更名询(本纪)。
宣帝
询。初名病已。武帝戾太子。据生史皇孙。史皇孙生询武帝曾孙也。即位年十八。在位二十五年寿终四十三。帝兴自民间。知民疾苦。自大将军霍光薨后。始亲政事。魏相丙吉为相。黄霸龚遂董为太守。信赏必罚。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地节三年。丞相韦贤以老病罢就第。丞相致仕自贤始五凤四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置常平仓。谷贱增价。粜以利农。谷贵减价。粜民便之。赐寿昌爵关内侯。甘露三年。上以戎狄宾服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名。惟霍光不名。但曰太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其次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凡十一人。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明著中兴辅佐。列于方叔召虎仲山甫焉。诏诸儒讲五经同异。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博士。黄龙元年崩 本始(四)地节(五)元康(四)神爵(四)五凤(四)甘露(四)黄龙。
东汉光武建武十九年。追尊宣帝曰中宗。
元帝
奭。宣帝子。在位十六年。寿四十三。班彪赞曰。臣外祖兄弟为元帝侍中。语臣曰。元帝多材艺善书史。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帝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竟宁元年五月崩 初元(五)永光(五)建昭(五)竟宁(一)。
成帝
骜。元帝太子。在位二十六年。寿四十五。建始元年封舅王崇为安成侯。赐谭商立根逢时爵关内侯。王氏专政。五侯骄奢并作威福。永始元年封王莽为新都侯。绥和元年十一月。大司马王根荐莽自代莽为大司马。时年二十八。莽折节散财交士以立名誉。绥和二年三月帝崩 建始(四)河平(四)阳朔(四)鸿嘉(四)永始(四)元延(四)绥和(二)。
十八祖伽耶舍多大士 摩提国人也。姓郁头蓝。父天盖。母方圣娠。凡七日而诞。童时持鉴出游。遇难提得度。行化至大月氏国至一婆罗门舍。舍主鸠摩罗多年三十学梵志。适见祖问曰。是何徒众。祖曰。是佛弟子。彼闻佛号心神竦然。即时闭户。祖良久扣其门。罗多应曰。此舍无人祖曰答无者谁。罗多闻语知是异人。据开门延接。祖指其舍檐之下犬宿之处为罗多曰。汝父埋金于此今为犬以守之。遂掘地果得金。乃发宿命智。投诚出家。祖度之授具已。祖以法眼付之。偈曰。有种有心地。因缘得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祖付法已。踊身虚空现十八变化火自焚。众以舍利起塔供养。当此前汉成帝之世也(正宗记)。
哀帝
欣。元帝孙。成帝弟。定陶共王之子。在位六年。寿二十五。帝屡诛大臣。欲强主威。王莽辞以病免。帝崩无嗣。元后召王莽为大司马。迎中山王衎而立之 建平(四)元寿(二)。
平帝
衎。元帝孙。中山王箕之子。在位五年。即帝位年九岁。太后临朝。大司马王莽秉政。元始元年赐莽号安汉公。四年夏加安汉公为宰衡。五年夏五月策命安汉公莽。以九锡摄行天子事。十冬二月。莽因腊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帝有疾。莽诈作策请命于泰畤。愿以身代藏策金縢置于殿前。敕诸公莫敢言。丙午帝崩。寿十四 元始(五)。
九锡 一车马 二衣服 三乐则 四朱户 五纳陛 六虎贲 七斧钺 八弓矢 九秬鬯
孺子婴
宣帝玄孙。年二岁立之。有司奏。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符命之起自此始。大后怒而力不能沮莽。如周公故事称摄皇帝。吏民皆称臣。礼仪皆如天子。元年五月诏莽称假皇帝。以居摄三年。为初始元年。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以是冬十二月为明一正月。商正也。时孺子未即皇帝位。玺藏长乐宫。及莽即帝位请玺。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阳侯舜谕旨以胁太后。太后出汉玺投之于地。策命孺子婴为定安公 初始元年戊辰王莽纂位。
右西汉十四君合二百十四年。
新室
王莽。字巨卿。元城人。孝元皇后弟王曼之子。既移汉祚。封太皇太后王氏曰新室文母。去汉号莽恃其诈慝烦民玩兵罪盈怨积。天下怒之起兵诛莽。汉兵推立刘玄为帝。三辅豪杰共杀莽。莽篡位十四年。三辅者京兆左冯翊(同州也)右扶风(凤翔府)建国(五)天凤(六)地皇(三)。
更始
刘姓。玄名。字圣公。舂陵戴侯曾孙。即位。以刘秀(光武)为司隶校尉。继立为萧王。赤眉入关立刘盆子。而更始亡。更始在位二年。后汉光武建武元年。诏封玄为淮阳王。
刘盆子
城阳景王章之后。王莽末。樊崇起兵于莒。崇卢其众与莽军相乱。皆朱其眉以相认破莽军。更始二年以盆子为天子。后汉建武三年降光武以盆子为赵王郎中。因病失目 右新室更始合一十六年。复为东汉。
癸未更始元年 ○王莽灭 梁王刘永据 睢阳称帝元年 淮南王李宪据 九城称帝元年
甲申 更始二年 刘永二年 李宪二年
成公孙迷据成都称帝龙兴元年 宁朔王隗嚣 据秦州 乙酉东汉光武 建武元年
刘永三年 李宪三年 成 龙兴二年
隗嚣
刘永
梁王刘永。据睢阳称帝。东汉光武建武四年戊子刘[糸*干]元年。次年己丑汉灭之。
李宪
淮南王李宪。据九城称帝。至庚寅光武建武六年。汉灭之。
公孙述
据成都称帝。始甲申终于丙申。建武十二年汉灭之。
隗嚣
宁朔王隗嚣公孙述立之据秦州。始甲申终甲午。汉建武十年隗纯元年。光武灭之。
卢芳
据安定(今典元路泾州)号汉称帝。始乙酉年曰元年。东汉建武十六年降于光武。
彭宠
渔阳守。据檀蓟二州称燕王。始建武丁亥终建武五年己丑。光武灭之。
张步
齐王。东汉建武三年丁亥。刘永立之。建武五年己丑。光武灭之。
十九祖鸠摩罗多大士 大月氏国婆罗门子。既得法眼。至中天竺国。有大士名阇夜多。问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而常萦疾瘵。凡所营作皆不如意。而我邻家久为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祖曰。何足疑乎。且善恶之报有三时焉。凡人但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无因果虚罪福。殊不知影响相通。毫厘靡忒。纵经百千万劫亦不磨灭。佛说业通三世者。盖以前世所作善业而报在此生。此生苟为不善。则应在来世。故人有此生虽为善而不得其福者。前恶之报胜也。今世虽作恶而不受其殃者。前善之胜也。苟以今生非得福报复务为恶。而来世益堕恶趣也。苟以此世得其福报。复务为善。而来世益得善趣也。又前世为善。其德方半。而改志为恶。及此生也。先福而后祸。此生为恶。其事方半。而变行为善。及来世也。先祸而后福。今汝父与汝之邻。其善恶之应不以类至盖先业而致然也。岂可以一世求之耶。时阇夜多闻是语已。顿释所疑祖曰。汝虽以信三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阇夜多承言领旨。即发宿慧恳求出家。既受具。祖曰。汝当绍行化迹。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又云。此是妙音如来见性清净之句。汝宜传布后学。言讫即于座上以指爪[(牙*又)/(厂@力)]面如红莲华。出大光明照耀四众而入寂灭。阇夜多起塔供养。当此王莽新室之世也(正宗记)。
东汉(都洛阳。今河南府路)
·光武
·明帝
·章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