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稽古略

      代  
    壬子 晋 永和八年  健即皇帝位皇始元年一  永兴三年  前凉  前燕隽即帝位元玺元年
      代  

  方外交 法师支遁。字道林。业精般若。时谢太傅安王右军羲之与之厚善。谢安守吴兴。日书抵遁。略曰。思君日积比辰尤甚。知欲还剡自治为之怆然。人生如寄耳。自顷风流得意事殆磨灭都尽。唯终日戚戚迟君一来。以晤言消遣之。一日千载也。东晋哀帝兴宁二年十月。沙门竺潜辞阙还剡山。诏遁继讲法于禁中。一时名士殷浩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充王坦之袁彦伯并与结方外交。天下想见其标致也。晋废帝太和二年。遁杭表辞阙还山。有诏资给。敦遣诸公祖饯于征虏亭。投迹越之剡山。于沃州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禀学。时有惰者。遁著铭以勖之。有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弥。茫茫三界。渺渺长羁。谨守明禁。抗志无为。云云。有遗其马者。畜之曰。吾爱其骏耳。有遗其鹤者。纵之曰。冲天之物。岂耳目玩哉。君子多其达。后出山阴讲维摩经。许询为都讲。难义数反。听者钦服寿五十三入灭。戴逵过其塔叹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繁计。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也(本传)。
    癸丑 晋 永和九年 越阑亭序  前秦符氏皇始三年  前凉祚立和平元年  前燕二年  代
    甲寅 晋 永和十年  前秦符氏皇始四年  前凉称王和平二年  前燕 元玺三年  代

  沙门帛法桥。诵经乏声忏悔七昼夜。祷观世音菩萨以求显报。至七日喉内豁然。自是昼夜讽咏声彻里许。年逾九十。声通婉响(本传)。
    乙卯 永和十一年  健卒生立 寿光元年  靓立 建兴元年  元玺四年  
    丙辰 永和十二年  寿光二年  建兴二年  元玺五年  
    丁巳 升平元年 帝加坚立元服  生卒 永兴元年  建兴三年  迁都子邺 光寿元年  代
    戊午 升平二年  永兴二年  建兴四年  光寿二年  
    己未 升平三年  甘露元年  建兴五年  光寿三年  
    庚申 升平四年  甘露二年  建兴六年  隽卒讳立 建熙元年  代
    辛酉 升平五年 五月帝崩  甘露三年  玄靓奉晋正朔  建熙二年  


  哀帝

  丕。成帝长子。封琅玡王。穆帝无嗣。皇太后以王奉大统即位。饵长生药。药发不能亲政。褚太后临朝。寿二十五 隆和(一)兴宁(三)。
    壬戌 帝在位四年 隆和元年  甘露四年    建熙三年  代
    癸亥 兴宁元年  甘露五年  天锡  建熙四年  
    甲子 兴宁二年  甘露六年    建熙五年  
    乙丑 兴宁二年 二月帝崩  建元元年    建熙六年  代

  晋王坦之舍园宅为安乐寺。释慧受化之也(弘明集寺记)。

  废帝

  奕。哀帝母弟。哀帝无子。太后命之为嗣即位。桓温畜不臣之志讽褚太后。废帝为东海王。又封海西公。寿四十五岁 太和(五)。
    丙寅 帝在位六年 太和元年  前秦 建元二年  前凉  前燕暐 建熙七年  代

  十诵戒本三部 秦西域沙门昙摩持(此云法海)译出(律藏本传)。
    丁卯 晋 太和二年  前秦符氏建元三年  前凉张氏  前燕慕容氏建熙八年  代

  沙门竺道猷。即帛道猷也。初止剡之石城山。是年又移台州。始丰赤城山(今台州天台山)坐禅石室。有群虎蹲于前。猷诵经。一虎独睡。猷以如意扣其头。云何不听经。轻毕虎皆去。寻有大蛇十围。竟来环绕举头向猷。半日而去。一日有男子来前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二千余年。今往寒石山。辄推室以相奉。遂鸣鞞改角凌云而去。猷于东晋武帝太元八年入寂(本传)。
    戊辰 太和三年  建元四年  前凉  前燕 建熙九年  代

  释慧常译比丘尼传六卷 晋安西将军桓温主簿王珣及弟珉舍宅为寺。平江路虎丘山是也(图经寺记)。
  医术 沙门于法开。是年入寂。开兰公弟子也。善放光般若经。尤精医法。穆帝尝召之。视脉知其不起乃不医。或问曰。师高明刚简。何以医术经怀。开曰。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本传)。
    己巳 太和四年  建元五年  前凉  建熙十年  
    庚午 晋 太和五年  前秦 建元六年  前凉  前燕暐 建熙十一年国灭
      代  

  晋辛未年十一月。桓温自广陵诣建康。讽褚太后请废帝立丞相会稽王昱。诏进温丞相大司马留京师辅政。温乃辞仍请还镇姑孰(帝纪)。

  前燕

  慕容廆(户贿反)昌黎鲜卑人。世受晋封号。东晋元帝大兴二年廆都督东夷置僚属。晋成帝咸和八年慕容皝(胡广反)立。至丁酉年皝称王。皝雅好文学。亲临庠序。讲授考校。晋穆帝永和四年十一月皝卒。世子隽即位。遣使诣建康告丧。晋帝诏遣谒者陈光拜隽为燕王。隽以戊申岁称元年。壬子年隽灭石赵。十一月隽即皇帝位。称元玺元年。丁巳年隽迁都邺(彰德路古相州冀域)即石虎之都也。改元光寿。庚申年正月昭帝隽卒。大司马慕容恪受遗诏。辅太子暐即位。改元建熙。暐曰幽帝是也。己巳建熙十年燕太傅上容王慕容评忌吴王慕容垂威名。又与评廷争怨隙。太后可足浑氏与评密谋诛垂。垂与子弟侄俱奔秦。秦王符坚大喜郊迎。乃以垂为冠军将军封宾从侯。初晋攻燕。燕求救于秦。许割虎牢以西赂秦。晋兵既退。燕人悔之。秦主坚大怒。帅兵伐燕。十二月进攻洛阳。建熙十一年正月。燕荆州刺史武威王筑。以洛阳降秦。六月再伐燕。燕败。十一月秦主坚入邺。燕主暐出降。十二月秦主坚迁慕容暐及燕后妃王公百官于长安。封暐为新兴侯。其余封授各有差。廆起自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终东晋废帝太和五年庚午。四主合六十八年。

  太宗简文帝

  昱。元帝少子也。封会稽王。康帝崩。太后诏王总万机。进位司徒丞相录尚书事。桓温废海西公以太后命。王入承大统。桓温擅权。帝以仁恕处之。寿五十三岁 帝造佛像立寺建斋度僧。建康长干寺建佛塔壮丽(弘明集) 咸安(二)。
    辛未 晋十一月帝立改曰咸安元年  前秦符氏奄有中原 建元七年  前凉张氏  
      代  

  晋沙门竺法汰。止建康瓦棺寺。帝深敬重。请讲放光般若经。帝亲临幸。公卿毕集。缁素钦敬。武帝太元十二年汰入寂。寿六十八。武帝诏曰。汰法师道播八方。奄尔丧逝。可赙钱十万。丧事有司悉办(本传)。
    壬申 咸安二年 七月帝崩  前秦 建元八年  前凉    代

  晋许询。字玄度。帝重敬甚。每与清谈。询后身为僧名昙彦。浙东绍兴建塔。彦寿一百二十岁(本传塔记)。

  烈宗孝武帝

  曜。简文第三子。即位年十一。太元元年正月朔。帝加元服。太后归政。在位二十四年。寿三十五 宁康(三)太元(二十一)。
    癸酉 晋 宁康元年  秦 建元九年  前凉    代

  七月南郡宣武公桓温疾笃。以弟冲领其众薨。冲称温遗命。以少子玄为嗣。时方五岁。袭封南郡公。冲代温居任尽忠王室。八月太后复临朝摄政。
    甲戌 宁康二年  建元十年  前凉    代

  敕葬沙门 法师竺法潜。哀帝兴宁二年诏讲般若经于禁中。潜著屐至殿中。人聚观叹道德高风之盛。帝尝强以衣冠。潜不允辞还剡山。其后支遁寓书求买沃州小岭以归隐。潜答曰。欲来当给。未闻巢由买山而隐也。至是年入寂。武帝下诏曰。法师理悟虚远。风鉴清高。弃宰辅之荣。袭染衣之素。山居世外。笃勤匪懈方。赖宣道以济苍生。奄从迁谢。用痛于怀。其赐缗钱十万。助建茔塔。凡中国敕葬沙门自潜而始也(僧传)。
    乙亥 晋 宁康三年  前秦 建元十一年  前凉    代
    丙子 晋 太元元年正月朔帝加元服  前秦符 氏建元十二年  前凉张氏秦灭之合七十四年  代拓跋圭是年筑城邑


  前凉

  张轨。字士彦。安定人(今陕西庄浪路泾州雍州之域)仕晋为散骑常侍。惠帝永宁元年正月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癸亥年据之。愍帝建兴二年轨称凉州牧西平公。建兴四年张寔袭位。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弟茂袭位。晋明帝太宁二年子骏袭位。晋穆帝永和元年称王。永和二年五月西平忠成王张骏薨。官属上世子重华为凉州牧西平公假凉王。永和九年十一月西平敬烈公张华卒。世子曜灵才十岁。右长史赵长等建议立长宁侯祚。重华庶兄也。废曜灵为凉宁侯。立祚为凉州牧。改元和平。晋永和十年正月张祚自称凉王。置百官郊祀天地用天子礼乐。永和十一年冲公靓立。年曰建兴。至晋哀帝兴宁元年。凉绰公张天锡杀靓而自立。至是武帝太元元年符秦灭之。合七十四年。
  凉州隶今甘肃省。雍州之域。
    丁丑 晋 太元二年  前秦 建元十三年  晋书曰至是九州之地秦有其八晋唯东南一隈耳  代

  庐山西林寺 晋释慧永。初与远公法师同依道安法师。至是永公先至浔阳。刺史陶范留之憩庐山。舍宅栖止之。乃创寺曰西林。岭上一室曰香谷(本传)。
    戊寅 晋 太元三年  前秦 建元十四年  代

  都维那 沙门竺道壹从竺法汰学晋简文帝俱深敬重壹后止平江虎丘山又适越州若耶溪顷之郡守王荟建嘉祥寺请居僧首时号九州都维那(孙绰赞传) 毗奈耶律十卷 是年竺法念法师译之成。
    己卯 晋 太元四年  前秦 建元十四年 秦取晋襄阳得道安法师并习凿齿  代
    庚辰 太元五年  建元十六年  代

  沙门竺法义。王道孔敷。承风敬友。帝尝遣使征请殿中。讲说经典。武帝每从而听。是年入寂。帝赐钱十万。营塔葬新亭冈。今天安寺也(本传)。
    辛巳 太元六年正月帝立精舍殿内延诸沙门讲道  建元十七年  代
    壬午 晋 太元七年  建元十八年  吕光据姑臧即凉州也  代

  前秦主坚遣左将军吕光伐龟兹。迎鸠摩罗什法师。吕光遂据于姑藏(即凉州也)。号后凉。
    癸未 晋 太元八年  前秦 建元十九年      吕光
        代拓跋圭
    甲申 太元九年  建元二十年  后秦姚苌白雀元年  西秦乞伏国仁据金城  吕光
      后燕慕容垂元年  代

  雁门远公法师。是年抵江州路庐山。
    乙酉 太元十年  坚遇弑子丕立太平元年  白雀二年  西秦 建义元年  吕光
      垂据中山建兴元年  代圭
    丙戌 太元十一年  丕卒登即位陇东 太初元年  苌入长安即位建初元年  建义二年  三河王吕光太安元年
      建兴二年  圭即魏王位 登国元年  
    丁亥 太元十二年  太初二年  建初二年  建义三年  麟嘉元年
      建兴三年  魏王圭 登国二年  
    戊子 太元十三年  太初三年  建初三年  建义四年  麟嘉三年
      建兴四年  登国三年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南印度天德王之次子也。既得度受法至东印度。彼王名坚固。奉外道师长爪梵志。王睹白气贯于上下。王曰。此何瑞也。梵志曰。魔来之兆。即集其徒曰。不如蜜多将入都城。谁能挫之。其弟子曰。我等各有咒术。可以动天地入水火。何患哉。祖至。王曰。师何为来。祖曰。将度众生。王曰。以何法度。祖曰。各以其类度之。时梵志即以幻法化大山于祖上。祖指之还压其众。梵志怖惧投祖。祖愍之再指化山。山随指灭。祖为王演说法要。俾趣真乘。时有婆罗门子年二十许。不知名氏。或自言璎珞。人故谓之璎珞童子。王与祖同辇而出见璎珞。祖指谓王曰。此童子大势至菩萨也。此圣之后复出一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缘在震旦。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罗。吾今以正法眼藏付之。偈曰。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付法已辞王曰。吾归寂灭。愿王于最上乘毋忘外护。即跏趺而逝。化火自焚。王为收舍利建塔瘗之。当此东晋武帝之世也(正宗记)。
    己丑 晋 太元十四年  前秦符氏太初四年  后秦姚氏建初四年  西秦干归太初元年  吕氏 麟嘉三年
      后燕 垂 建兴五年  魏王 登国四年  

  释道安法师 常山扶柳卫氏子。世业儒。早失恃怙依表兄。年十一出家师事佛图澄。读书日记万言。才辩无敌。性聪而貌丑。时语曰漆道人惊四邻。及澄卒率徒众渡河依陆浑山。木食涧饮。至是武帝宁康元年于襄阳立檀溪寺。建浮图铸铜佛像。武帝闻安名诏曰。法师以道德照临天人。使大法流行为苍生依赖。宜日食王公禄。所司以时资给。安固辞不受。己卯晋太元四年二月。秦主坚攻取襄阳。得安而喜。谓左右曰。吾以十万师取襄阳。得一人半耳。左右问为谁。曰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安至长安。沙门万数各随其师为姓。安曰师莫如佛世尊也。应沙门宜以释为氏。及增一阿含经至乃云。四河入海无复异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与经符合。世益重之。己丑年正月晦日命门徒具浴。忽有异僧出入隙中。安以生处问之。僧指西北。云即开见楼阁如幻出。曰彼兜率天也。是夕有数百小儿皆就浴而去。识者以为应真之侣也。二月八日跏趺而逝。安每疏经义必求圣证。安左臂有肉方寸隆起如印。时号印手菩萨。著僧尼轨范及法门清式二十四条。世遵行之(本传) 秀紫芝编年论曰。佛教之盛由佛图澄而得安。由安而得远公。是三大士化仪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