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稽古略


  显宗成帝

  衍。明帝长子。太宁三年八月即帝位。年五岁。庾太后临朝。咸和二年冠军苏峻拒命谋逆。三年四月苏峻劫帝幸石头。京城宫室悉皆煨烬。独太宁殿壁明帝手画佛像屹然不坏。人皆嗟美称其神异。陶侃温峤攻石头。峻战坠马。斩首脔割之焚其骨。峻余众立峻弟逸为王。闭门自守。四年二月诸军攻石头。建威长史腾含击苏逸大破之。西军获逸斩之。滕含部将曹据抱帝奔温峤船。群臣见帝号泣请罪。是时宫阙灰烬。以建平园为宫。温峤欲迁都豫章。三吴之豪欲迁会稽。二论纷纭未决。司徒王导议之不复迁都。咸康元年正月庚午朔帝加元服。大赦改元。八年五月帝不豫。帝二子丕奕皆在襁褓。中书监庾冰自以兄弟秉权日久。恐易世有间。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以长君。请以同母弟琅邪王岳为嗣。帝许之。六月帝崩。二十二岁。在位十七年。
  帝造中兴鹿苑二寺。集翻经义学千僧(六帖) 咸和(九)咸康(八)。
    丙戌 晋 咸和元年  赵 光初九年  成 玉衡十六年  后赵石氏八年  前凉
      前燕  代 二年  

  飞来峰 西天竺国惠理法师。是年来游震旦。至浙西杭州。见山岩秀丽曰。吾国中天竺灵鹫山之一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时多为仙灵所隐。今此亦复尔耶。有洞旧有白猿遂呼之。白猿应声而出。人始之信飞来。由是得名。师即地建两刹。先灵鹫后灵隐。师宴坐之岩号理公岩。今瘗塔存焉(寺记碑刻)。
    丁亥 晋 咸和二年  赵 刘氏 光初十年  成 李氏 玉衡十七年  后赵石勒九年  前凉张氏
      前燕代  三年  
    戊子 咸和三年  刘耀石勒灭之合二十六年  玉衡十八年  石氏据中原太和元年  前凉
      前燕  四年  


  汉赵

  汉刘渊。字元海。新兴匈奴人。汉以宗女妻冒顿。故子孙冒姓刘氏。西晋惠帝甲子永兴元年立成都王司马颖为皇太弟。颖表匈奴左贤王刘渊为冠军将军。监五部军事。将兵在邺(今彰德路郡名邺郡冀域)渊子聪骁勇绝人。博涉经史。善属文。弯弓三百斤。弱冠游京师。名士莫不与交。颖以聪为积弩将军。渊从祖右贤王刘宣。谓其族人曰。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复尺土。今吾众虽衰犹不减二万。奈何敛手受役奄过百年。左贤王英武超世。天苟不与兴匈奴。必不虚生此人也。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复呼韩邪之业此其时也。乃相与谋推渊为大单于。使其党呼延攸诣邺告渊。渊白颖请归会葬。颖弗许。及王浚东嬴公腾讨颖。渊说颖曰。请为殿下还说五部以赴国难。颖悦拜渊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渊至左国城。刘宣等上大单于号。二旬之间有众五万渊。都左国城。谓群臣曰。昔汉有天下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乃建国号曰汉。即汉王位。年曰元熙。以右贤王宣为丞相。晋怀帝永嘉二年。汉王渊取山西。平阳(今晋宁路古晋州也)太守宋抽弃郡走渊。徙都平阳蒲子上郡即皇帝位。改元永凤。晋永嘉四年七月渊寝疾。以楚王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安昌王盛.安邑王钦.西阳王浚.皆领武卫将军。分典禁兵。渊卒。太子和即皇帝位。西昌王锐耻不预顾命。乃相与谋说和曰。先帝不惟轻重之势。使三王拥强兵于内。大司马拥十万众屯于新郊。陛下宜早为之计。和召盛告之。盛曰。陛下信谗夫之言以疑兄弟。锐怒命左右刃之。帅兵攻楚王聪于单于台(今西京路即大同路也。郡名云中。汉高困白登是也。冀域)聪反攻西明门克之。杀和于光极西堂。收锐枭首于衢。聪即皇帝位。改元光兴。以北海王乂为皇太弟。封其子粲为河内王。以石勒为并州刺史(太原也。今改冀宁路)辛未汉嘉平元年。聪遣前军大将军呼延晏始安王刘曜王弥石勒。攻洛阳克宣阳门。晋怀帝出欲奔长安。汉兵追执之。迁帝及六玺于平阳。聪以帝为特进左光录大夫。封平阿公。壬申聪之嘉平二年。封怀帝为会稽郡公。次年二月怀帝遇害。四月怀帝凶问至长安。晋愍帝即位。改元建兴。建兴四年九月汉大司马刘曜攻长安。十一月晋帝曰当忍耻出降以活士民。曜送晋帝至平阳。汉主聪以晋帝为光禄大夫。封怀安侯。丁丑年十二月愍帝遇害。戊寅年汉主聪卒。太子粲即位。为靳封所杀。丞相刘曜即皇帝位。年曰光初。还都长安。改国号曰赵。以单于为祖。石勒进爵为赵王。至是东晋成帝咸和三年赵主曜围守洛阳。十一月石勒引兵救洛阳。战擒赵王曜。载以马舆至襄国杀之。己丑年正月赵太子熙闻曜被擒。遂帅百官走上邽(音圭郏西巩昌路古邽戍地也)关中大乱。将军蒋英辛恕据长安。遣使降于石勒。九月后赵中山公石虎大破赵兵于义渠。乘胜追击执赵太子刘熙及其将王公卿校以下三千余人皆杀之。秦陇悉平。汉赵刘氏。起自晋惠帝大兴甲子。终成帝咸和己丑。二十六年。
    己丑 晋 咸和四年  成 玉衡十九年  后赵 太和二年  前凉  前燕
      代翳槐元年追尊曰烈帝  
    庚寅 咸和五年  玉衡二十年  石勒即帝位 建平元年  
      二年  
    辛卯 咸和六年  玉衡二十一年  建平二年    
      三年  
    壬辰 咸和七年  玉衡二十二年  建平三年    
      四年  
    癸巳 咸和八年  玉衡二十三年  勒建平四年七月卒    燕慕容皝立
      代五年  
    甲午 咸和九年  玉衡二十四年 雄卒  海阳王弘立延熙元年    
      六年  
    乙未 咸康元年  汉改成曰汉期玉恒元年  虎立 建武元年    
      七年  
    丙申 咸康二年  玉恒二年  建武二年    
      八年  
    丁酉 咸康三年  玉桓三年  建武三年    前燕皝称王
      代 后元年  
    戊戌 咸康四年  李寿立 汉兴元年  建武四年    
      拓跋什昱健建国元年追尊曰成帝  

  学箴 晋司徒王导以李充为丞相掾。充以时俗崇尚浮虚。乃著学箴。以为老子云。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岂仁义之道绝。然后孝慈乃生哉。盖患乎情仁义者寡而利仁义者众。将寄责于圣人而遣累乎陈迹也。凡人见形者。众及道者鲜。逐迹逾笃。离本逾远。故作学箴。以祛其蔽曰。名之攸彰。道之攸废。乃损所隆。乃崇所替。非仁无以长物。非义无以齐耻。仁义固不可远。去其害仁义者而已(晋书李充传)。
  晋光禄勋颜含以老逊位。致仕二十余年。至是十月卒。寿九十三岁。郭璞尝过含欲为之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毋劳耆龟。
    己亥 晋 咸康五年  汉李氏 汉兴二年  后赵石氏建武五年  前凉张氏  前燕
      代 建国二年  

  晋司徒王导卒。导有弟曰道宝。辞荣为僧。以学行显(高僧传)。
    庚子 咸康六年  汉兴三年  建武六年    
      三年  
    辛丑 咸康七年  汉兴四年  建武七年    
      四年  
    壬寅 咸康八年六月康帝即位  汉兴五年  建武八年  
      五年  


  康帝

  岳。成帝母弟。自琅玡王即帝位。在位二年。寿二十三岁。亮阴不言。委政庾冰封。成帝子丞为琅玡丕。奕东海王 建元(二)。
    癸卯 建元元年  汉兴六年  建武九年    
      六年  
    甲辰 建元二年九月帝崩  执 太和元年  建武十年  前凉  前燕
      代 七年  


  孝宗穆帝

  聃。康帝太子。二岁即位。褚太后临朝。中外无事。升平元年正月朔帝加元服。太后归政。寿十九 永和(十二)升平(五)。
    乙巳 年在位一十七年 永和元年  李执 太和二年  建武十一年  前凉称王  前燕 皝
      代  
    丙午 永和二年  嘉宁元年  建武十二年  重华立  
      代  
    丁未 永和三年  桓汤灭之 合四十五年  建武十三年    
      代  

  大成改曰汉 李持巴西人。少仕晋。西晋惠帝太安二年据益州(四川西道成都路也。梁州之域郡名锦城)国号曰成。年曰建初。特卒子雄。晋惠帝永与元年十月。雄即成都王位。改元建兴。以其叔父骧为太傅。追尊父特为成都景王。晋惠帝先熙元年。成都王雄即皇帝位。年曰晏平。国号大成。尊特曰景皇帝。东晋成帝咸和九年雄卒。太子班即位。其弟安东将军李期谋作乱。因班夜哭弑之于殡宫。期即皇帝位。谥雄曰武皇帝。庙号太宗。晋成帝咸康元年。幽公期改年曰玉恒改国号曰汉。晋咸康四年。汉中穆文帝李寿杀期自立。改元汉兴。晋咸康七年。汉主寿以其子执领大将军录尚书事。晋康帝建元二年李执立。年曰太和。至是晋永和二年。汉年曰嘉宁十一月。晋安西将军桓温伐汉。晋永和三年三月。温兵至成都。纵火烧其城门。汉人惶惧无复斗志。执自称洛阳李执诸军门降。温送执及其宗室十余人。时建康封归义侯国灭。成起自西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终于东晋穆帝永和三年丁未。五主合四十五年。
    戊申 晋 永 四年    后赵石氏 建武十四年  前凉张氏  前燕慕容皝卒隽立元年
      代  

  佛图澄和尚 天竺国人也。西晋怀帝永嘉四年至洛阳。自言百岁余。服气自养。积日不食。善诵咒役使鬼神。腹旁有孔以绵塞之。夜则拔绵出光以自照。每临溪从孔出肠胃洗濯。还纳腹中。会洛阳寇乱。潜伏草野。时石勒屯葛陂多残杀。澄杖锡谒勒。勒命试以道术。澄取满钵水咒之。俄青莲华生钵中。勒神敬之延于军中。东晋成帝咸和三年刘曜围守洛阳。勒自救之扣澄。澄曰。佛塔无风。一铃独鸣。曰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此羯语也。军出获刘曜。勒战果获曜。载之襄国。咸和五年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奉澄弥如笃敬。号曰大和向。勒爱子斌病死将殡。勒叹曰。朕闻虢太子死。扁鹊能生之。今可得效乎。乃令告澄。澄取杨枝沾水洒之。执斌手曰可起矣。斌乃稣遂起。自是勒诸子多在澄寺中养之。晋咸和八年七月勒殂。弟虎字季龙袭位。徙都邺(今彰德路冀州之域)尤倾心事澄。至是晋永和四年澄将去世。诣辞季龙。惊曰。大和尚遽弃我国有难乎。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修短分定无由增损。但道贵行全德贵不怠。苟道德无玷。虽死如生。咸无焉千岁尚何益哉。然可恨者。国家存心佛理。建寺度僧当蒙福祉。而布政猛虐。赏罚交滥。特违圣典。致国祚不延也。季龙号恸呜咽。十二月八日澄安坐而逝。寿一百七十岁。入道一百九年。度弟子道安法师等七千余人。自大教东来至澄而盛(僧传)。
    己酉 晋 永和五年    后赵大宁元年 虎殂国乱  前凉  前燕慕容 隽元年
      代  


  后赵

  石勒上党人(今晋宁路潞州郡名上党冀域)初与八骑归汉刘氏。西晋怀帝永嘉四年。汉主刘聪即皇帝位。以勒为并州刺史(并州太原也。今曰冀宁路冀州之域)勒杀汉将王弥。聪大怒然犹加勒镇东大将军。东晋元帝大兴元年汉主聪卒。丞相刘曜即皇帝位。进勒爵为赵王。大兴二年勒据燕蓟号襄国称元年。晋成帝咸知三年勒年曰太和。赵主刘曜围守洛阳。十一月勒救洛阳。曜为勒将石堪所执。舆至襄国杀之。晋咸和五年。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九月即皇帝位。改元建平。建平二年四月勒如邺将营新营。建平四年七月勒卒。太子弘即位。是为海阳王。改元延熙。夜以勒丧潜瘗山谷莫知其处。备仪卫虚葬于高平陵。谥曰明帝。庙号高祖。八月赵主弘以中山王虎丞相魏王加九锡。总摄百揆。为弘在位一年。明年九月赵魏王虎立。改元建武。都于邺。至是晋帝永和五年正月赵主虎改元太宁。既而病卒。太子世(虎之少子也)即位。彭城王遵(虎之长子也)废世为谯王寻杀之。遵即位。以义阳王鉴为侍中。武兴公闵都督中外诸军事。初赵主遵许以武兴公闵为太子。十月遵立太子衍闵益恨望。十一月闵帅甲士。执遵于南台杀之。立义阳王鉴。以闵为大将军。封武德王。晋永和六年正月武德王冉闵即皇帝位。改元永兴。国号大魏。后赵始东晋元帝大兴二年己卯。终穆帝永和七年辛亥。六主合三十三年(石勒载记)。
  闵大名路滑州内黄县人。本姓冉。赵主勒获之。命弟虎养以为子。闵至是复姓冉。庚戌年三月后赵石只闻冉闵篡位于邺。乃即帝位于襄国。改元永宁。十月冉闵伐襄国。明年辛亥石只将刘显杀只自立称帝。壬子年冉闵攻杀刘显。闵在位三年。前燕慕容隽进兵攻闵获之国灭。冉魏不在十六国占据之列(冉闵载记)。
    庚戌 晋 永和六年  秦符洪赵将也据长安  魏冉闵 永兴元年  前凉张氏  前燕慕容氏
      代  

  二月有佛金像现于荆州。司马桓温迎之不动。时江陵滕畯舍宅为寺。命法师昙翼主之。翼率众拜请捧之。飘然轻举安奉本寺(感应传并图经)。
    辛亥 晋 永和七年  洪卒子健称天王 皇始元年  永兴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