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释氏稽古略
释氏稽古略
己未元康九年。贾后计谋废太子遹。以帝弟成都王颖镇邺。以宣帝弟之孙河间王颙镇关中。
庚申永康元年正月。贾后杀太子遹于许昌。四月赵王伦(宣帝第九子也)以孙秀计讨贾后。废为庶人。斩贾谧。伦阴与孙秀谋篡位。先除朝望且报宿怨。执张华裴頠解系等斩之。伦矫诏赐贾后死谥故太子遹曰愍怀。秋八月。孙秀以宿恨害石崇。诏加相国伦九锡。
辛酉永宁元年正月。相国伦使散骑常侍义阳王威逼夺帝玺绶。使禅位于伦。伦备法驾入宫。即皇帝位。改元建始。帝出居金墉城。惠帝弟齐王冏。成都王颖河间王颙。常山王又等。四月起兵讨伦。斩孙秀等于中书省。迎帝于金墉城复位。赐伦死并收其子荂(妨无切)诛之。六月诏齐王冏为大司马加九锡(九锡见王莽下)。常山王改封长沙。
壬戌大安元年。齐武闵王冏既得志颇骄奢擅权。中外失望。主簿顾荣东曹掾张翰皆虑祸及翰因秋风起思菰菜莼羹鲈鱼脍叹曰。人生贵适志耳。富贵何为。即引去荣故酣饮不省府事。河间王颙上表陈冏罪状。且言。勒兵十万。欲与成都王颖.新野王歆.范阳王虓会洛阳。请长沙王乂。废冏还第。以颖代冏辅政。颙遂举兵。帅张方等趍。洛阳。遣使邀颖。十二月颙表至。冏大惧。张方帅兵二万军新安。檄长沙王乂使讨冏。乂将左右百余人入宫闭诸门。奉天子攻大司马府。连战三日。冏众大败。大司马长史赵渊执冏以降。冏至殿前。帝恻然欲活之。乂叱牵出斩于阊阖门外。同党皆夷三族。长沙王乂虽在朝廷。事无巨细皆就邺。咨大将军颖。颖以孙惠为参。将陆云为右司马是岁陈留王薨。谥曰魏元皇帝。
癸亥 大安二年 成李特建 初元年 前凉 张轨 慕容廆始出仕 代拓跋禄官后曰昭帝九年
大将军颖恃功骄奢。百度弛废甚于齐王冏。时嫌长沙王乂在内不得逞其欲。八月颖与河间毛颙共表乂专擅朝廷。起兵诛之。颙以张方为都督。将兵自函谷东趍洛阳。以平原内史陆机为前将军。督石超等军南向洛阳屯于河桥。诏以乂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以御之。十月大尉乂奉帝与陆机战于建春门。机军大败赴七里涧。死者如积水为之不流。石超遁去。颖收机杀之。并其弟云张方兵逼京师。
甲子 晋 永兴元年 汉刘渊据平阳 元熙元年 成雄即成都王位 建兴元年
前凉 张轨 慕容廆 廆户贿切 代 拓跋十年
长沙厉王乂。屡与大将军颖战。正月东海王越(宣帝弟之孙也)虑事不济。潜与殿中诸将夜收乂送别省启帝。下诏免乂官置金墉城。越欲杀乂以绝众心。乃遣人密告张方。方取乂至营杀之。大将军颖入京师。复还镇于邺。诏颖为丞相。加东海王越守尚书令。颖表卢志为中书监参署丞相府事。河间王颙还镇长安。二月丞相颖表废皇后羊氏幽于金墉城。废皇太子覃为清河王。诏以颖为皇太弟。乘舆服御皆迁于邺。颖僭侈日甚。嬖幸用事。大失众望。司空东海王越与乂故将右卫将军陈胗等谋讨之。河间王颙遣张方镇洛阳颖拒之。由是颙颖有隙。七月戊戌复皇后羊氏及太子覃。己亥越等奉帝讨颖。颖遣石超帅众五万拒战。乘舆败绩于荡阴。百官侍御。皆散侍中嵇绍朝服下马登辇。以身卫帝。颖兵斫绍。血溅帝衣。帝堕草中亡六玺。帝如邺幸颖营司空越奔下邳。八月复废太子贾及羊氏。司空越弟东瀛公腾王浚合兵击颖将王斌大破之。邺中大震。百僚奔走。士卒分散。庐志劝颖奉帝还洛阳。颙将张方拥兵专制朝政。太弟颖不得复预事。张方在洛既久。兵士剽掠众情喧喧。十一月张方劫帝迁都长安。军人分争府藏。魏晋以来蓄积扫地无遗。帝入长安复皇后羊氏。诏太弟颖以成都王还第。更立豫章王炽为皇太弟。帝兄弟二十五人。时存者唯颖炽及吴王晏。晏材质庸下。炽冲素好学。故太宰颙立之(帝纪)。
乙丑 晋 永兴二年 汉 元熙二年 成 建兴二年 前凉 张轨
慕容廆 代
东海中尉刘洽。以张方劫迁车驾。劝司空越起兵讨之。七月越传檄山东征镇云。欲紏率义旅奉迎天子还复旧都。于是范阳王虓(许支切)及王浚等。共推越为盟主。浚遣其将祁弘。帅突骑鲜卑乌桓为越先驱。太宰颙大惧。斩张方首送越。
丙寅 晋 光熙元年 汉 元熙三年 大成雄即皇帝位 晏平元年 前凉 张轨
容慕廆 代
夏五月。祁弘等西入关。太宰颙单马逃入太白山。弘等入长安奉帝东还洛阳。以司空越为太傅录尚书事。范阳王虓镇邺。南阳王模镇许昌。王浚幽州刺史。颖为刘舆所杀。颙为南阳王模所杀 十一月帝崩。
怀帝
讳炽。字丰度。武帝第二十五子。永兴元年立为皇太弟。光熙元年十一月惠帝崩。皇太弟即帝位。永嘉五年为汉兵所执。迁帝及六玺于平阳(今晋宁路冀州之域)。汉主聪封帝为特进左光录大夫平阿公。壬申年又封曰会稽郡公。癸酉年二月帝遇害。寿三十岁 (永嘉六)。
丁卯 晋 永嘉元年 汉刘渊 元熙四年 大成李雄 晏平二年 前凉 张氏 慕容廆
代 拓跋
戊辰 永嘉二年 汉渊即皇帝位 永凤元年 晏平三年 前凉
代
己巳 永嘉三年 河瑞元年 晏平四年 前凉
代
庚午 永嘉四年 渊七月卒子聪立 光兴元年 晏平五年 前凉
代猗庐居代称公后尊之曰穆帝
辛未 永嘉五年汉兵执帝 汉聪 嘉平元年 大成 玉衡元年 前凉
代公
壬申 本纪书 永嘉六年 嘉平二年 玉衡二年 前凉
代公
愍帝
讳邺。字彦旗。吴王晏之子。武帝之孙也。洛阳不守。怀帝蒙尘。荀组等奉帝为太子建行台于长安立社稷。癸酉年二月。怀帝遇害。四月凶问至长安。群臣奉帝即位。改元建兴。四年九月。汉大司马刘曜逼长安。十一月帝谓群臣曰。今厄如此。当忍耻出降以活士民。群臣号泣攀车执帝手。刘曜使宗敞奉帝还宫。丁酉迁帝及公卿以下于其营。辛丑送至平阳。汉主聪以帝为光禄大夫封怀安侯。丁丑年十二月遇害。寿十八岁 帝长安造通灵。白马二寺(弘明集) 建兴(四)。
癸酉 晋 建兴元年 汉 嘉平三年 大成 玉衡三年 前凉 张氏 慕容廆
代公
三月有二佛石像浮海入吴松江扈渎。士民共瞻其浮游。巫师士庶争往迎之。风涛[漓-禸]涌。吴县朱膺者素奉佛。往迎像接之登舟。其轻如羽。佛之背题名。一曰维卫。一曰迦叶。奉安通玄寺(今平江路开元寺也)梁简文皇帝制记作赞(寺记碑文)。
甲戌 晋 建兴二年 嘉平四年 玉衡四年 前凉
代公
乙亥 建兴三年 汉拜石勤为陕伯 建元元年 玉衡五年 前凉
代公
丙子 晋建兴四年 汉兵执帝 汉刘聪 麟元元年 大成李 玉衡六年 前凉 张寔袭位 慕容廆
代公 拓跋
西晋华戎译经道俗十二人。出经律六百卷。建寺一百八十所。度僧尼三千七百人(弘明集)。
右西晋四帝合五十二年移都建康 初曰建业。避愍帝讳改曰建康。
杂处中夏接于晋魏之国者 开横历列于系统甲子之下方。冉魏不在十六国数。
汉刘渊赵刘曜见东晋成帝咸和三年。
前凉张轨见东晋武帝太元元年。
成李特后改曰汉见东晋穆帝永和三年。
后赵石勒见东晋穆帝永和五年。
前燕慕容廆初自惠帝大安二年出仕见东晋废。
帝太和五年。
前秦符氏见东晋武帝太元十九年。
后秦姚氏见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
后凉吕光见东晋安帝隆安五年。
西秦乞伏国仁见宋文帝元嘉五年。
后燕慕容垂见东晋安帝义熙三年。
南凉秃发乌孤见东晋安帝义熙十年。
西凉李皓见宋武帝永初三年。
北凉沮渠蒙逊见宋文帝元嘉十六年。
北燕冯氏见宋文帝元嘉十三年。
大夏赫连勃勃见东晋安帝义熙二年。
南燕慕容德见东晋安帝义熙五年。
元魏西东分理之后 东魏禅于齐。周灭齐。西魏禅于周。周禅隋。
释氏稽古略卷一
释氏稽古略卷二
乌程职里宝相比丘释 觉岸 宝洲(编集再治)
东晋(司马氏都建康)
·元帝
·明帝
·成帝
·康帝
·穆帝
·哀帝
·海西公
·简文帝
·武帝
·安帝
·恭帝
中宗元皇帝
讳睿。琅玡王觐之子。宣帝曾孙也。年十五嗣封琅玡王。怀帝永嘉元年为安东将军镇建业。愍帝建兴四年长安不守。愍帝蒙尘。王乃出师北征。丁丑年二月即晋王位于建康。始备百官立宗庙建社稷。大赦。改元建武。十二月愍帝遇害。戊寅年三月凶问至建康。王斩衰居庐。既而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大兴。立王太子绍为皇太子。是时承丧乱之后。江东草创。刁协久宦中朝谙练旧事。贺循为世儒宗明习礼乐。凡有疑议皆取决焉。帝在位六年。四十七岁。
帝于建康造瓦棺龙兴二寺集丹阳建业千僧(弘明集) 武建(一)太兴(四)永昌(一)。
丁丑 晋 建武元年 汉刘氏 麟嘉二年 大成李氏玉衡七年 前凉 张寔
慕容 代平文帝郁律元年
戊寅 大兴元年 聪卒刘曜立光初元年 玉衡八年 康凉
代 二年
汉主刘聪。至是戊寅年卒。太子粲即位。为靳准所杀。丞相刘曜即皇帝位。年曰光初。还都长安。改国号曰赵。石勒进爵为赵王(刘聪载记)。
己卯 晋 大兴二年 赵刘曜 光初二年 成 玉衡九年 后赵石勒元年 前凉
前燕慕容廆督东夷 代 三年
庚辰 大兴三年 光初三年 玉衡十年 二年 前凉
燕 代 四年
辛巳 大兴四年 光初四年 玉衡十一年 三年 前凉 张茂袭位
燕 代贺 傉元年
壬午 晋永昌元年七年帝崩 光初五年 玉衡十二年 四年 前凉
前燕 代 二年
孔雀经 天竺尸黎蜜多罗(此云吉友)尊者让王位出家(如吴之太伯也)西晋怀帝永嘉中到华夏。至是抵建康止建初寺。丞相王导见之曰。我辈之人。太尉庾亮.光禄周觊.廷尉桓彝。一时名公皆造门结友。声名著搢绅间。善说法要。时人呼为高座法师。又善咒诵作梵呗。清响凌云。译孔雀等诸经(本传)。
肃宗明帝
绍。元帝长子。幼而聪哲。年数岁属长安使来。帝因问曰。汝谓日与长安孰近。对曰。长安近。但闻人从长安来。不闻从日边来。元帝异之。明日宴群僚。又问之。对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异间者之言乎。对曰。举目即见日。不见长安。由是益奇之。立为皇太子。性至孝有文武才略。钦贤爱客。雅好文辞。当时名臣自王导庾亮温峤桓彝阮放等。咸见亲待。习武艺善抚将士。于时东朝济济远近属心焉。永昌元年春正月。王敦于武昌上疏。罪状刀协刘隗。元帝劝协隗避祸。协行为人所杀。送首于敦。隗奔后赵石氏。官至太子太傅而卒。敦进兵据石头。元帝以敦为丞相。敦谋废太子不果。遂不朝天子而还武昌。十一月元帝忧愤成疾崩。太子即位。改元太宁。三月王敦谋篡位再兴兵。帝出师讨敦。二年五月敦疾甚。王含战败。敦寻卒。敦党秘不发丧。裹尸以席。蜡涂其外。埋于江宁厅事中。敦党既平。有司发敦瘗。出尸焚其衣冠跽而斩之。帝在位三年。寿二十七岁 帝崇斋兴福。造皇兴道场二寺(义楚六帖) 太宁(三)。
癸未 晋 太宁元年 赵刘曜 光初六年 成 玉衡十三年 后赵石勒五年 前凉
前燕 代拓跋氏三年
甲申 太宁二年 光初七年 玉衡十四年 六年 子骏袭位
代王贺傉四年
乙酉 太宁三年七月帝崩 光初八年 玉衡十五年 七年
代炀帝纥那元年
沙门竺法乘。神悟超绝。玄鉴过人。师于法护。护甚嘉之。后到炖煌立寺。延其学侣。大化于西者乘之力也(高僧传)。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罽宾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寂行。母常安乐。胜冠从师子尊者出家。受具既得法。欲诣南印度。初至中天竺国。其王曰迦胜。礼迎之。时王宫殿俄有异香。尊者肃然曰。我师谢矣。遂北面作礼。寻辞王。王曰。尊者少留容有所问。此苑有泉热不可探。愿为决之。祖曰。此为汤泉。有三缘所致。其一神业。其二鬼业。其三热石。热石者其色如金。其性常炎故。其出泉如荡。鬼业者谓其鬼方出罪所游于人间。以余业力煎灼此泉。以偿其夙债。神业者谓神不守其道妄作祸福。以取飨祀。恶业贯盈冥罚役之。亦使煎灼此泉以偿滥祭。王曰。幸尊者验之三缘。此果何者而致之。尊者曰。此神业所致也。即命爇香临水。为其忏悔。须臾濒水现一长人。前礼尊者曰。我有微祐得遇尊者。即生人中故来辞耳。已而遂隐。后七日其水果清冷如常泉。尊者辞王。王躬罗御仗以送之。至南印度。其王曰天德。逆而礼之。王有二子。一名德胜。二名不如蜜多。后德胜嗣位。信向外道致难于祖。遽问祖曰。予闻师子比丘不免于戮。何能传法。祖曰。我师难未起时授我信衣法偈以显师承。王曰。其衣何在。祖探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鲜薪烬如故。王即敬礼曰。师子真嗣。王弟不如蜜多遂求出家。侍祖六年。于王宫受具。羯磨之际大地震动。祖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汝当善护正法眼藏普济群有。听吾偈曰。圣人说知见。当境无非是。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不如蜜多闻偈已。启祖曰。法衣宜传授邪。祖曰。此衣为难故假以为证。汝身无难。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祖乃现于神变。化三昧火自焚其身。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胜王创浮图而秘之。当此东晋明帝之世也(正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