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往生集
往生集
总论
或问。净名庞老何以不闻求生。答曰。尔试自评之。如其未及二公求生固不必论。即使再来金粟。何妨更见弥陀。苟为不然。净名不觐释迦。庞老不参马祖矣。且夫心净土净。非净名语欤。不与万法为侣。非庞老语欤。尔一朝踏著净地。当云何期自念。本自清净。何期自念。不侣万法。何期二公常在净土。复奚疑哉。
尼僧往生类
尼大明
隋尼大明。每入室礼念。先著净衣。口含沉香。文帝后甚重之。将终之日。众忽闻沉香满室。俄而光明如云。隐隐向西没焉。
赞曰。一尼造法华经。虔敬类是。后感报灵异。而二僧冥府诵经。致礼遇有殊。则无怪其然矣。今时念佛。有几人似明者乎。使人人如是念佛。而千不千生。万不万生者。吾弗信也。
尼净真
唐尼净真。居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诵金刚经十万遍。笃志念佛。语弟子曰。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见宝莲花上童子游戏。吾已得上品生。言讫跏趺而化。祥光满庵。
尼悟性
唐尼悟性。居庐山念佛。虔愿往生。忽闻空中音乐。谓左右曰。我已得中品生。见同志念佛精进者。皆有莲花待之。汝等好自努力。言讫而逝。
赞曰。上中品位。二尼能决诸已者何。一则内观自行之浅深。二则外稽瑞应之胜劣耳。可诬也哉。
尼能奉
宋尼能奉。钱塘人。专修净业。尝梦佛光照身。及闻空中善言开慰。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念佛声甚厉。奔往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乐音西迈。
尼法藏
宋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夜见佛菩萨来。光明照寺。奄然而化。
总论
佛以姨母出家。叹正法由此而减。使女人出家者皆如上五人。正法其弥昌乎。而势所不能。佛之悬记非过矣。噫真正出家之男子。迩来尚不多得。而况女众欤。吾于是乎有感。
妇女往生类
隋皇后
隋文帝。后独孤子。虽处王宫。深厌女质。常念阿弥陀佛。以八月甲子命终。时永安宫北。种种音乐。自然震响。异香满室。从空而至。帝问阇提斯那。是何祥瑞。对曰。净土有佛。号阿弥陀。皇后业高。超登彼国。故现斯瑞耳。
赞曰。舍中宫之贵宠。志净土而往生。古有韦提。今见之矣。
姚婆
唐姚婆。因范行婆者劝令念佛。后临终见佛菩萨来迎。告佛言。未与范行婆别。请佛暂住空中。范至姚婆立化。
赞曰。临行别范。不背本也。佛住空中。恒顺众生也。卓立而逝。亦奇矣。
温静文妻
唐温静文妻。并州人。久患在床。静文劝令念佛。一年忽睹净土。告其夫云。我已见佛。后月当去。嘱父母云。今得随佛往生。愿专心念佛。他日西方相见耳。言讫而逝。
胡长婆
宋胡长婆李氏。上虞人。夫丧后。日夜高声念佛。及诵弥陀经凡十余年。一日见有僧覆以绯盖。曰汝十五日子时往生。问师何人。曰是汝所念者。婆遂会别诸亲。至期有异香光明。端坐而逝。七日焚化。齿如白玉。舌如红莲。睛如葡萄。皆精坚不坏。舍利不可数计。次日焚处生一花。如白罂粟云。
赞曰。诸根不坏。舍利无数。世讥女人五漏之体。无乃不可乎。
郑氏
宋郑氏。钱塘人。日课观音经。念佛不辍。后病中索浴。浴毕西向坐。问家人云。闻磬声乎。净土诸圣且至。已而合掌喜跃曰。佛菩萨来。观音手执金台。如来接我登座。遂奄然而化。
陈氏媪
宋陈氏媪。钱塘人。从灵芝律师。受菩萨戒。专心念佛日课千拜。尝有舍利散于经案。临终见佛来迎。顾语旁人。未及半已凝然不动矣。
黄氏
宋黄氏。四明人。早丧夫。因归父舍。精修净业。临终见佛来迎。结印徐行。俨然立化。家人筛灰于地。以验生处。见莲花一朵生灰中。
赞曰。烧灰之说未考。但其见佛来迎。结印立化。高登莲品必矣。
王氏夫人
宋荆王夫人王氏。专修净业。晓夕勤至。给侍之人。无不则效。惟一妾懈慢。夫人责之。遂悔悟精进。忽无疾而逝。致梦他妾云。蒙夫人诲。已生安养。夫人未信也。俄而亦梦。与妾同游宝池。见一花天衣飘扬。题曰。杨杰一华朝服而坐。题曰。马圩复见金台光明晃耀。妾指曰。此夫人生处也。既觉弥加精进。年八十一。庆诞之晨。秉烛然香。望观音阁而立。左右方具仪献寿已立化矣。
赞曰。集至此。女人立化。盖三人焉。金台晃耀。亦上品之流矣。孰曰闺阁无人哉。
冯氏夫人
宋广平郡夫人冯氏。少多病。慈受深禅师。教以斋戒念佛。谛信力行十年不怠。忽厌世。人怪之曰。清净界中。失念至此。支那缘尽。行即西归。何怪之有。临终气绝复苏。谓家人曰。吾已归净土。见佛境界。与华严十六观经所说不异。已而长逝。三日后举尸如生。异香芬馥。
王氏女
宋吉安王氏女。日诵弥陀金刚观音诸经念佛。求度母死既殓。恶血滴沥。女发誓云。若我孝心。愿臭气不作。言讫流血即止。父娶后室。与同修净业。后得疾。请僧说净土观法。忽索衣吉祥而卧。揽观音手所执幡。寂然不动。母筛灰于地。以验受生。见灰中出莲花数朵。
周氏
宋周氏妙聪。周元卿之女也。因感其母华台往生之瑞。笃志念佛。期生安养。病中请僧行忏。自见其身。著新净衣。在楼阁上。作礼念佛。谓家人曰。勤修净业。西方相待。右胁西向而逝。
周行婆
宋周行婆。太平州人。早年念佛。精专弗替。一夕胡跪念佛。泊然而化。邻人见数僧引婆腾空西去。
陆氏宜人
宋宜人陆氏。钱塘人。朝请王玙妻也。尝诵法华。笃意净土。礼忏一会。念佛万声凡三十年。因微疾忽闻天鼓自鸣。人方惊异。即面西端坐。双手结印而逝。
赞曰。结印而逝。不独僧中有之。在女人亦屡见焉。皆心不散乱。身不放逸之祥征也。呜呼。为女人者。能仿此。每日至诚礼忏一会。念佛万声三十年。不异其心。吾为伊保任。决生净土。
龚氏
宋钱塘龚氏。昼来念佛。诵弥陀经。后有疾。请亨律师指示。陈说未终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亦念佛不辍。一夕梦。龚氏告云。我已生净土。汝七日当生。至期而逝。
朱氏
宋霅川朱氏。念佛三十年。忽断食四十日。唯饮水念佛。梦三僧各执莲花谓曰。吾先为汝种此花。今当往生。既窹请僧助念。端坐而逝。
项氏
宋项氏。名妙智。鄞县人。寡居二女悉令为尼。精勤念佛。一日忽曰。我欲坐脱。错与作棺。女曰。佛用金棺。无嫌也。母喜俄而异香满室。西向结印。微笑而逝。
裴氏女
宋汾阳裴氏女。专志念佛。报尽日。索火焚香言。佛以莲台迎我。我当往生。已而天花飞坠。安坐而化。
沈氏
宋沈氏。慈溪人。自幼蔬食念佛。归章氏一心不变。施米贷被以济饥冻。后微疾。念佛尤力。忽见佛菩萨诸天圣众。普现目前。灯光千点。累累然状若虹桥。即日吉祥而逝。
孙氏
宋四明孙氏。寡居念佛。三十年不懈。一日微恙。梦八僧绕行忏宫。己身挂缦衣。随僧行。既觉沐浴净衣。请僧行忏。于大众前。端坐诵经。至一心不乱。左手结印而逝。远近皆闻空中乐音。
楼氏
宋楼氏慧静。适寺簿周元卿。尝披玩传灯。发明见地。尤以净业为真修。念佛不辍。晚年被疾。忽见莲台紫色。化佛无数。异香满室。语家人亟令念佛。顷刻而化。
秦氏
宋秦氏净坚。家松江厌恶女身。与夫各处。精持斋戒。阅华严法华光明般若经。无虚日。晨昏修弥陀忏。礼佛千拜久之。有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终。
钟婆
宋嘉禾钟婆。诵弥陀经念佛。二十年为常课。一日语子曰。见大白莲华无数。众圣在此。端坐耸身而化。
孙氏
宋钱唐孙氏女。常念佛持咒。因病请清照律师。至谓曰。久病厌世愿求往生。师为谈净土因缘。大喜至夜梦。师持药一盏服之。流汗身心轻安。三日后语侍人曰。迦叶尊者来此。好金莲华座。即瞑目结印而化。
梁氏
宋梁氏女。居汾阳。两目俱盲。遇沙门劝令念佛。越三年双目开明。后忽见佛菩萨幡盖来迎。即日命终。
黄婆
宋潮山黄婆。持金刚法华。专心念佛。忽患痢疾。但饮水不食。邻庵僧善修。梦婆来谓曰。将往西方。越二日婆西向念佛。端坐而化。远近皆见红霞覆婆之屋。
陈氏
宋广平陈氏。剪发为出家相。朝夕念佛。四众称为道者。后病中集缁素念佛。两日忽合掌。泊然而化。
崔婆
宋东平梁氏乳媪崔婆。淄州人。平生茹素极愚。不能与同辈争长短。主母晁夫人留意禅学。崔朝夕在旁。但诵阿弥陀佛。虔诚不少辍。不持数珠。莫知其几千万遍。年七十二得疾。洞泄不下床。然持念愈笃。忽若无事时。倡偈曰。西方一路好修行。上无条岭。下无坑。去时不用。著鞋袜脚踏莲花步步生。讽咏不绝口。人问何人语。曰我所作。曰婆婆何时可行。曰申时去。果以其时去。用僧法焚之。舌独不化。如莲花然。
吴氏女
宋吴氏县君。斋戒清修。有侍女亦精进念佛。忽见金莲捧足者三。数日见膝。又数日见身。又数日见其面目。中乃阿弥陀佛。左右则观音势至也。又悉见堂殿国界。皎如指掌。如是三载。常俨然在目。后忽感疾。自言往生乃终。
赞曰。吴氏女。时时见佛。有之乎。观力精进。理固有之。但魔佛须辩。邪正或殊。女人遇此。当速质诸明者。
郑氏
元郑氏净安。钱塘人。念佛日无虚度。得疾闻空中声。曰汝行有期。毋得自怠。又见佛身金色。即奋起面西端坐。召其出家子义修。讽弥陀经。倏然而化。其女梦。母报曰。吾已得生净土。可闻诸修师云。
周婆
元鄞县宝幢市周婆。精修净土。遇岁首持不语。昼夜常坐。尽月而止。遇暑月则施茶汤。历久不废。一夕梦。大荷叶遍覆一市。觉自身持数珠行道叶上。既而微疾。邻人夜见幢幡宝盖来入其家。黎明婆已合掌。念佛逝矣。
薛氏
大明薛氏。武塘世族女也。生时母梦。长庚入怀。后归周生子五人而寡。秉节自誓。供观音大士。香烟结莲花。人异之。专心净业。好施不倦。念佛十五年如一日。万历丁亥五月得疾。医进乳粥。确乎不许。遂绝粒屏药石。至九月六日。延僧礼忏。且曰。四日足吾事毕矣。乃西向对弥陀像。昼夜系念。嘱诸子翊赞。禁诸妇女毋入。时正重九。取净衣。点净香水。洒禅椅。次早索水灌手。诵甘露真言。著所净衣。戴志公帽。长跪佛前念。然香赞佛偈。唱三归依。礼三拜轮珠。念佛一百八遍。逮午趺坐。结印而化。神气熙然。较生存。倍更开朗。一时在侧者。俱闻莲花香满室中。诸子奉命入龛。观者数千人。欢喜顶礼。其详载诸本传志云。
赞曰。母遗命具龛。无棺椁。无迎杀神。无烧纸钱。无杀牲以祭。诸子悉随顺不二。吾闻。昔有临终坐脱者。子恐乖名教。拽其足伸之。父忽跃臂捶子。子惧曰。助父坐脱耳。视今日周氏诸子。为何如。先是母以残息。待予至授戒。予适稽缓。母曰。时至不可待矣。即化去。人以为恨。宁知予未下船舷。羯磨已竟。噫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周氏之母子。不其然欤。
许氏妇
大明许氏妇。杭郡人。生平恭顺质实。惟以念佛为事。将卒呼家人与诀别。著净衣端坐。手执天目白花。自簪之。安然而逝。
总论
极乐国土。实无女人。女既得生。悉具大丈夫相。今人绘九品图。而作女相者非也。殆存其本因。以彰杂类之同生耳。清净界中。觅男相尚不可得。况女相乎。虽然女更有三病焉。孝翁姑不如其父母一也。御婢仆不如其子孙二也。知布施而不知息其贪心。知慕男身。而不知革其女习。知奔走寺宇恭事沙门。而不知反求诸己三也。明于此三未出娑婆。而居然比丘矣。夫何虑不生净土。
恶人往生类
张善和
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群牛。作人语索命。于是大怖。唤其妻云。速延僧为我忏悔。僧至谕之曰。观经中说。临终恶相现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和云。地狱至急。不暇取香炉矣。即以右手擎火。左手拈香。面西专切称佛。未满十声。自言佛来迎我。即化去。
赞曰。观其地狱至急。手作香炉盖势迫。情极恳苦精诚。更无第二念矣。虽云十念宁不远过悠悠者百千万亿念。决定往生理实如是。或疑菩萨示现者容有之。而不尽然也。
张钟馗
唐张钟馗。杀鸡为业。病革见绯衣人。驱群鸡啄之。血流被面。痛不可忍。有僧为设佛像教令念佛。顷之香气满室。恬然而逝。
雄俊
唐雄俊。寓成都。胆勇过人。不守戒律。尝罢道从戎。寻复为僧。因闻经言。一称佛名。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乃大喜曰。赖有此耳。自是虽为恶。而念佛不辍。丁未二月暴亡。经宿忽苏。言至冥司。主者曰。误追汝。然汝念佛。本无深信。今还人世。宜倍精进。人以为地狱漏网。既而入山。斋戒念佛越四年。辛亥三月。缁辈咸集告曰。吾时至矣。尔辈还城见吾亲知。为吾语曰。俊以念佛得生净土。毋以为地狱漏网人也。语笑之间。端坐而化。
赞曰。薰莸不同器。宁有且造恶且念佛而得往生者乎。噫观赖有此耳之一言。其于称佛灭罪之语。盖信入骨髓矣。即此一念。力重万钧。临终转业往生。又何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