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往生集
往生集
韦文晋观察
宋韦文晋。立行孤洁。建净业道场。普度含识。六月某日。忽面西跏趺。合掌念佛而化。异香内外皆闻。
文彦博潞公
宋文彦博。于京师与净严法师。集十万人为净土会。临终安然念佛而化。
马圩侍郎
宋马圩。厥祖忠肃公。守杭日。慈云忏主教令念佛。举家宗奉。圩至心念佛二十五年。崇宁小疾。易衣坐逝。有气如青盖出户。腾空而去。家人皆梦。圩往生上品。
钟离少师
宋钟离瑾。提刑浙西日。遇慈云忏主。遂笃信净土。后知开封。出则尽瘁国事。入则不寐念佛。忽夜促家人。起索浴更衣坐逝。举家见瑾乘青莲。仙乐迎引西去。
阎邦荣承务
宋阎邦荣。池州人。二十年持往生咒念佛。将终。家人梦。佛放光迎荣。及晓荣西向趺坐。忽起行数步立化。
王衷朝散
宋王衷。嘉禾人。结社西湖。不问贤愚贵贱僧俗。但愿往生者。普请入社。有劝修文行世。后无疾西向坐化。
钟离景融大夫
宋钟离景融。官朝请大夫。常诵观经。念佛不辍。挂冠结茅仪真东园侧。尝曰。不识弥陀弥陀。更在西方外。识得弥陀弥陀只在自己家。一夕命僧妙应。诵普贤行愿品。炷香敬听。两手作印而化。
钱象祖郡守
宋钱象祖。号止庵。守金陵日。以净土真修为念。常于乡州建接待十处。皆以净土极乐等名之。创止庵高僧寮。为延僧谈道之所。自左相辞归。益进净业。嘉定四年二月微疾。书偈曰。菡萏香从佛国来。琉璃地上绝纤埃。我心清净超于彼。今日遥知一朵开。后三日。僧有问疾者。公曰。我不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为人。惟求生净土耳。言讫跏趺而逝。后有人梦。空中云。钱丞相已生西方。莲宫为慈济菩萨。
梅汝能县令
宋梅汝能。常熟人。仕至县令。有志净业。忽梦。僧授纸百幅。凿破为二八字。以问东灵照师。曰二八十六也。岂十六观经之谓乎。适一僧以经与之。忽不见由是诵经念佛。自名为往生以见志。因邑中生公造丈六弥陀像。乃施财百万。为之妆饰。殿前池中。遂涌一双头白莲。其花百叶。当年冬。无疾而终。
[外/曰]定国学谕
宋[外/曰]定国。号省斋。为州学谕。常念佛读净土诸经。每月三八。集僧俗讽经念佛。嘉定四年。梦青衣童告曰。佛令召君。三日当生彼国。至日沐浴更衣。念佛坐化。
冯济川谏议
宋冯楫。号济川。遂宁人。由太学登第。初访道禅林。晚年专崇净业。作西方文弥陀忏仪。后以给事中出帅泸南。率道俗作系念会。及知邛州。于后厅设高座。望阙肃拜。著僧衣。登座谢官吏。横柱杖按膝而化。
赞曰。传灯录载公。初参龙门远。次参妙喜。各有证悟。临终刻期升座。拈柱杖按膝脱去。其自在显赫。宛有宗门诸大老操略。然都不言念佛往生何也。良由著述家。彼此立义。为门不同。各随所重而已。彼重直指人心。自应专取了明心地而略净土。如怀玉金台再至圆照莲蕊标名。皆不录是也。此重指归净土。故详其生平念佛。报尽往生。而了明心性自在其中。如所谓既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是也。喻如重德则颜子列德行之科。而不言政事。重才则颜子具王佐之器。而不言德行。亦为门不同耳。净业人愿笃信无惑。
王敏仲侍郎
宋王古。字敏仲。东都人。官礼部侍郎。慈仁爱物。深契禅宗。又悟净土法门之胜。著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平生精勤念佛。数珠未尝去手。行住坐卧悉以西方净观为佛事。有僧神游净土。见古与葛繁同在焉。往生有明验矣。
吴信叟进士
宋吴子才。字信叟。致仕之后。预作一棺。夜卧其中。令童子击棺而歌曰。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归去来。自从而和之。后无疾而化。
白居易少传
唐白居易。官中大夫太子少傅。舍宅为香山寺。号香山居士。晚岁患风痹。出俸钱三万。绘西方极乐世界一部依正庄严。悉按无量寿经。靡不曲尽顶礼发愿。以偈赞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赞曰。人传蓬莱有乐天名。乐天辞以偈曰。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须归兜率天。今复舍兜率。而求净土。岂所谓披砂拣金。愈择而愈精者耶。
张抡都总
宋张抡。官两浙都总管。期生净土。刻励念佛。阖门长幼。靡不从化。凿池栽莲。日率妻子课佛万遍。孝宗皇帝亲书莲杜二字赐焉。
苏轼学士
宋苏轼。号东坡。官翰林学士。南迁日。画弥陀像一轴。行且佩带。人问之。答曰。此轼生西方公据也。母夫人程氏殁。以簪珥遗赀。命工胡锡。绘弥陀像。以荐往生。
赞曰。老泉为荐先亡。曾于极乐院。造六菩萨像。而子由往来法门亦甚密迩。盖苏氏之归心三宝素矣。世有刻西方公据者。增以俚语谓出自坡公。此诬也。具眼者勿因伪而并弃其真。
张无尽丞相
宋张商英。初以夫人向氏激发。留神内典。号无尽居士。尝著发愿文云。思此世界。五浊乱心。无正观力。无了因力。自性唯心。不能悟达。谨遵释迦世尊金口之教。专念阿弥陀佛。求彼世尊愿力摄受。待报满时。往生极乐。如顺水乘舟不劳自力而至矣。
赞曰。无尽悟禅宗于兜率悦公。而拳拳乎安养是念。其为计审矣。自香山至此四公。虽西方瑞应史未详录。而据因以考果。不生西方将奚生哉。
总论
愚闻之。古德云。士大夫英敏过人者。多自僧中来。然尝疑之。迷而不返者什九。不负宿因者什一。其故何也。五浊恶世。多诸退缘。贤者所难免也。故戒禅师后身为东坡。青禅师后身为曾鲁公。哲禅师后身耽富贵。多忧苦。夫东坡最为亲近法门。而曾公已不之及。彼哲老之后身。其迷抑又甚矣。古今知识。所以劝人舍五浊而求净土也。然则刘遗民而下诸君子。所得不既多乎。
处士往生类
周续之
宋周续之。雁门人。十二通五经五纬。号十经童子。养志间居。公卿交辟皆不就。事庐山远法师预莲社。文帝践祚。召对辨析。帝大悦。或问身为处士。时践王庭可乎。答曰。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梧。情致两亡者。市朝亦岩穴耳。时称通隐先生。后居钟山。专心念佛。愈老愈笃。一日向空云。佛来迎我。合掌而逝。
赞曰。续之能岩穴市朝。则亦可以西方东土矣。而必念佛求生。其真知利害者乎。古有颂云。高山平地总西方。未到家者请勿戏论。
郑牧卿
唐郑牧卿。荣阳人。举家念佛。开元中病笃。有劝进鱼肉者。确乎不许。手执香炉。愿求往生。忽异香充蔚。奄然而逝。舅尚书苏颋。梦宝池莲开。牧卿坐其上。
张元祥
唐张元祥。居常念佛不辍。一日促家人云。西方圣人待我斋毕同往。斋事讫焚香跏趺。面西而化。
孙良
宋孙良。钱塘人。隐居阅大藏。尤得华严之旨。依大智律师。受菩萨戒。日诵佛万声。二十年不辍。忽日。命家人请僧念佛。以助往生僧集。念佛方半饷。望空合掌云。佛及菩萨。已荷降临。退坐而化。
赞曰。华严合论谓。求生净土菩萨。未达一乘大道。而此老得华严之旨。何乃求生净土。盖合论且为一分取相凡夫。破其执见。是得事净土。未得理净土者。此老事理圆通。华藏莲池。是一非二。正尔求生。不足疑也。论净土者。当据华严行愿品为主。而以合论参之。
元子平
唐元子平。寓京口观音寺念佛。忽闻空中音乐。即西向坐化。异香数日不绝。
庾铣
梁庾铣。新野人。武帝召为黄门侍郎。不赴六时念佛。一夕见道人。自称愿公。呼铣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后四年愿复至。遂化去。空中言。上行先生。已主安养。
宋满
隋宋满。常州人。计豆念佛。积三十石。开皇八年九月。饭僧毕坐逝。人见天华异香满乘空西去。
汾阳老人
唐汾阳老人。于法忍山。借一空房止宿。昼夜念佛。贞观五年。命终时。太光遍照。面西而逝。人见乘莲台去。
元子才
唐元子才。居润州观音寺。诵弥陀经念佛。忽小疾。夜闻空中香气乐音。似有人言。粗乐已过。细乐续来。君当行矣。念佛而化。异香数日不散。
吴子章
元吴子章。苏州人。世业医。与兄子才。同参云屋和尚。精勤念佛。合门奉法。至正间无疾。合掌称佛名化去。
何昙迹
元何昙迹。年十八。持菩萨戒念佛。一宵四鼓即起念诵。人云太早。答云。见佛金相。幡花来迎。遂脱去。
王阗
宋王阗。四明人。号无功叟。凡禅林宗旨。天台教门。无不洞达。著净土自信录。晚年专心念佛西向坐化。异香芬郁。焚龛时获舍利如菽者百八粒。
范俨
宋范俨。仁和人。绝心世务。其子不能治家。俨不之顾。但云。我自是寄客耳。日诵法华。念阿弥陀佛。专心不懈。忽见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放金色光。报俨云。明日卯时当行。越一夕。佛菩萨来迎。就座合掌而逝。
陆沅道
宋陆沅道。号省庵居士。住明之横溪。晨起焚香趺坐。目不他瞬。首倡偈曰。盥手清晨贝叶开。不求诸福不禳灾。世缘断处从他断。劫火光中舞一回。然后念诵不缓不急。声如贯珠。每日法华一遍。弥陀万声。一意西驰。年八十五。四月六日沐浴整衣而逝。洎殓忽闻莲华馥郁之气。皆不知来处。近挹之盖出自口中也。
孙忠
宋孙忠。四明人。早慕西方。于郡城东。筑庵念佛。后因病请僧百人系念。忽仰空合掌。手结双印。怡然而化。阖城闻天乐异香。渐向西没。三子相继念佛。亦坐化。
沈铨
宋沈铨。家钱唐。同妻施氏。专心净土。平时诸善悉用回向。后及妻前后命终。皆感化佛。持锡接引而去。
唐世良
宋唐世良。会稽人。持戒念佛。年老疾病。犹不就枕。诵弥陀经十万过。谓家人云。佛来接我。言讫作礼。即便坐逝。利行人时在道味山。夜梦西方异光。幡华天乐。空中声云。唐世良已归净土。
计公
宋计公。四明桃源铁工也。年七十。两目丧明。里中[外/曰]学谕。以擘窠图印施。劝人念佛。计公初受一图。念满三十六万声。念至四图两目了然。如是三载。念满十七图。一日念佛忽气绝。半日复苏曰。佛令分六图与[外/曰]学谕。是劝导之首。分一图与李二公。是俵图之人。嘱其子往谢之。言讫沐浴西向而化。
陈君璋
元陈君璋。黄岩人。端重寡言。年四十。与室叶氏。披诵法华。念佛惟谨。年六十疾笃。一夕命其子景星。扶之坐谓曰。吾归去。曰归何处去。曰没处去。又曰。我死宜依桑门阇维法。言讫合掌。称南无阿弥陀佛而逝。
张铨
晋张铨。野之族子也。高逸好学。耕锄间带经不释。屡征弗就庾悦以其贫。举为浔阳令。笑曰。古人以容膝为安。屈志就禄。奚荣之有。乃入庐山。依远公莲社。研穷内典。多有悟入。宋景平元年。无疾西向念佛安卧而卒。
阙公则
晋阙公则。入庐山莲社既卒。友人于洛阳白马寺。夜中为作忌祭。忽一时林木殿宇皆成金色。空中有声。曰我阙公则也。祈生极乐。今已得生。言讫无所见。
赞曰。瑞应感乎临终者多矣。至如身没之后而乃现金色于他方。报往生于空际。阙公其希有乎。
李知遥
唐李知遥。善净土教。率众五会念佛。后因疾忽云。佛来迎我。洗漱更衣。索香炉出堂顶礼。闻空中说偈。有引君生净土。将尔上金桥之句。就床端坐而化。众闻异香焉。
高浩象
梁高浩象。东平人。杜门静坐。专诵无量寿经。尝在观中。觉自身泛红莲于池面。初未见佛。乃即花上倾心礼佛。遥想金容光辉远映。一夕见众菩萨来迎。即时化去。
赞曰。古有二僧。作莲花开合想。后同生净土。象之身泛红莲。其亦观想精诚之所致耶。
徐六公
宋徐六公者。嘉兴人。务农为业。夫妇蔬食。精勤念佛。四十年预作一龛临终。易布衣草履。入龛端坐。顷之曰。佛来迎我。即化去。
陆俊
宋陆俊。钱塘人。少事公门。久之弃去。以净土为业。每对佛忏悔。垂泪交颐。道友相见。说净土因缘。才十余句。便悲咽感叹。临终。请圆净律师。开示西方。讽观经至上品。净曰。可以行矣。俊曰。众圣未齐。姑待之。少顷忽起就竹床。面西端坐而逝。
赞曰。无量寿经云。闻说阿弥陀佛。泪即出者。皆宿世善根所致。俊之悲咽。本乎中心而达之面目。往生固其宜矣。今戏调而谈净土奚可哉。
黄打铁
宋黄公。潭州人。本军伍。以打铁为生。每钳锤时。念佛不辍口。一日无疾。托邻人为写颂云。叮叮当当。久炼成刚。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即化去。其颂盛传湖南。人多念佛。
赞曰。据黄公别无他能。止是念佛不辍口耳。世人不肯依样行持。而寻奇觅巧。遂成虔度。噫非所谓翻嫌易简却求难耶。
莲花太公
大明莲花太公者。越人。一生拙朴。惟昼夜念佛不绝。命终之后。棺上忽生莲花一枝。亲里惊叹。因号莲花太公云。
华居士
大明华居士。江干人。醇朴无伪。与人不款曲。中年属业诸子。独处一室。不涉世事。朝暮惟孜孜念佛而已。后将卒。自知时至。更衣正寝。手整冠端坐。别众而逝。其子先已作棺。于是易龛。如沙门故事。举龛之日观者如堵。远近向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