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集

  赞曰。六十年专修净业。临终瑞应何疑焉。世有以少时之力。而咎净土之无征。谬矣。

  思敏

  宋思敏。依灵芝律师增受戒法。专心念佛二十年。后有疾。请众讽观经者半月。越三日。见化佛满空。临终念佛。声出众外。酷暑留龛七日不变。香满室中。

  晞湛

  宋晞湛。山阴人。少为儒生。忽厌世出家。与莹行人。建无量寿佛殿于阮杜。专修净业。坐不背西。久之常见佛及二菩萨相。一夕面西念佛。正坐凝然作印而化。

  登法师

  隋登法师。讲涅槃经于并州兴国寺。来听经者。普劝念佛往生。开皇十二年命终。异香满空。及殡光明香云。遍诸聚落。

  僧崖

  释僧崖。住益州多宝寺。笃心净业。焚五指供西方三圣。或问痛否。答曰。心既无痛。指何痛焉。临终天花如雨。人见崖班衲锡杖。与五六百僧。乘空而没。

  藏法师

  宋僧藏。汾州人。一生不受道俗礼拜。专修净土将终。天乐次第来迎。皆不赴。及西方佛至。别众而化。

  孤山圆法师

  宋智圆。居西湖孤山。广解诸经。刻心净土。造弥陀疏及西资钞。劝发往生将终。以陶器合瘗。后十五年。积雨山颓。启视陶器。形质俨然。爪发俱长。
  赞曰。传称没后如故。不说临终往生何也。据没所现。征存所修。正其白业坚固。所感决定往生何疑。

  元净

  宋元净。杭人。十二出家。后居龙井寺。时贤赵清献公。苏文忠公辈。咸重之将终。入方圆庵。谓人曰。吾七日无障。所愿遂矣。七日出偈示众。吉祥而逝。

  喻弥陀

  宋思净。姓喻氏。钱塘人。自号净土子。早侍瑛法师。讲法华。后专念佛。暇则画佛像。凡画必于净室寂想。见弥陀光明乃下笔。绍兴丁巳岁。端坐七日。一心念佛。漠然化去。
  赞曰。画佛观佛。善用者颇类。盖画能置人马腹。岂不能置人佛国耶。然则画工画佛。何以不往生。噫问渠还室必净。想必寂否。况画工杂绘群形。喻老惟专一佛。专则观也。非画也。丹青者流。毋假口于此。

  蒙润

  释蒙润。字玉岗。得法于古源禅师。晚居风篁岭之白莲庵。杜门念佛。临终化佛来迎。异香满室。

  云屋

  元善住。字云屋。苏人。掩关六时念佛。病久不易。终时异香满室。有安养传谷响集行世云。

  旨观主

  元旨观主。字别宗。杭人。戒德甚严。创观室于龙山之阳。修行念佛三昧。虽避兵窜逐。亦不暂废。临终无疾。沐浴端坐而化。芝云仁法师行业集。载之甚详。

  昙懿

  宋昙懿。居钱塘。以医为业。晚年修念佛三昧。出平时所蓄。供佛饭僧。造像设浴。如是二十年。后微疾。屏药石。延七僧念佛。次日见莲花大如屋。又一日。见梵僧临榻问讯。夜半众闻念佛声低。视之泊然长往矣。

  太微

  宋太微。儿时投钱塘法安法师出家。初授弥陀经。便能背诵。及受具。扃门念佛精进不怠。常纵步后山。忽闻笛声。豁然开悟。因畜一笛自娱。有凌监簿者。同志净业。称微为净土乡长。一日叩门曰。净土乡弟相见。微曰。明当相见于净土。今诵佛正冗耳。翌朝人怪其不赴粥。往视之。见笛钵禅椅已焚。跏趺地上而化。
  赞曰。畜笛自娱。古人聊记悟由。因用以作佛事耳。俱胝得天龙一指头禅。而终身竖指。端公见弄狮子。以发明心地。而常被彩衣。乃至误读楞严。而不改句读。皆此类也。猖狂自恣之徒。慎毋以是借口。

  用钦

  宋用钦。居钱塘七宝院。依大智学律。闻大智示众曰。生弘毗尼。死归安养。出家学道。能事斯毕。即标心净土。一志不退。日课佛三万。尝神游净土。见佛大士种种异相。谓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众念佛。黎明合掌西望。跏趺而化。

  久法华

  宋可久。居明州。常诵法华。愿生净土。时号久法华。元祐八年。年八十一坐化。越三日。还谓人曰。吾见净土境。与经符契。莲花台上。皆标合生者名。一金台标。成都府广教院勋公。一标明州孙十二郎。一标可久。一银台。标明州徐道姑。言讫复化去。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十二年孙十二郎亡。天乐迎空。皆如久所云。
  赞曰。莲花标名。至此盖屡见矣。幻欤真欤噫。幻心而念幻佛。幻花而标幻名。乃至得记成佛。夫孰非幻乎。吾且幻生焉。何论其真与否也。

  祖辉

  元祖辉。住四明郡城佛阁。逢人但云。阿弥陀佛。说亦说不得。人因号说不得和尚。鄞县尉王用享夫妇。敬事之。一日诣其家别云。吾明日行矣。及明众集。即入龛端坐。求甘瓜啖尽一枚。念佛而化。

  楚琦

  大明楚琦。蜀人笃信西方。因抵燕京。闻楼鼓声大彻。洪武初三诏。说法京都 皇情大悦。后筑室号西斋。一意净业。尝见大莲花充满世界。弥陀在中。众圣围绕。将示寂。书偈示众曰。吾行矣。人问何生。答曰。西方。又问。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乃厉声一喝。泊然而化。

  宝珠

  大明宝珠。常游杭郡嘉禾间。冬夏一衲。乞食自活。宿无恒居。平时惟念佛不绝口。人唤之才应对。即连声念佛。更无杂语。后于海门寺。忽若癫狂者。将半月余。僧呵曰。尔平生实行。当与世人作眼目。何得乃尔。珠曰。既如是吾行矣。索浴毕安然立化。

  总论

  无量寿经。论三辈往生。其上辈者。曰舍家离俗。而作沙门。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舍家离俗。身出家也。一向专念心出家也。身心俱净。焉得不生净土。世有狂僧。或曰。净土往生。接引在家二众。吾沙门。吾何屑乎是。或曰。净土往生。接引僧中钝根。吾明教。吾明宗。吾何屑乎是。噫是恶知。远祖而下诸大老。或弘经法。而声震人天。或握祖印。而道弥今古。彼固昧于宗教。非沙门乎哉。又恶知净土之外。无宗教无沙门乎哉。吾因以告夫狂者。

  往生集卷之一



  往生集卷之二

    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辑

  王臣往生类


  乌苌国王

  乌苌国王。万机之暇。雅好佛法。尝谓侍臣曰。朕为国王。虽享福乐。不免无常。闻西方净土。可以栖神。朕当发愿求生彼国。于是六时行道念佛。每供佛饭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废。临崩容色愉悦化佛来迎。祥瑞不一。
  赞曰。末世闻法信受。无位者多。有位者少。有位而极于尊贵者倍复少。所以者何。位弥高则欲弥广。欲弥广则染弥重。势所恒然。鲜克免者今也。享南面之乐。不忘西方之归。非宿植胜因。何以致此。虽然自古及今。帝王之留神内典者。奚不录。曰兹传净土。意有所专主。故不泛纪云。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俱修西方。惟妻不修。女年十四死。七日更生启母云。儿见西方七宝池上。父兄三人已有莲花。没当生彼。母独无。是以暂归相报。幸母留意。母感女言。顿发信心。念佛不倦。后命终亦生安养云。
  赞曰。始乏净缘。终生乐国。信不信故也。经云惟除不信谅夫。

  刘遗民参军

  晋刘遗民。彭城人。汉楚元王之后。少孤事母以孝闻。自负其才。不侣流俗。初为府参军。即隐去。谢安刘裕交荐不就。旌其号曰遗民。入庐山预远公莲社。著念佛三昧诗。以表专志。尝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又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遗民恳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俄而佛为摩顶。引袈裟被之。他日又见。入七宝池。莲花青白。其水湛然。一人项有圆光。胸出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遗民饮水甘美。及寤犹觉。异香发于毛孔。乃告众曰。吾净土之缘至矣。对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此香供养释迦如来。次供阿弥陀佛及妙法华经。愿一切有情。俱生净土。言讫面西。合掌而逝。时义熙六年也。
  赞曰。观经叙净业正因。以孝养父母为第一。故知。不孝之人。终日念佛。佛亦不喜。今遗民少尽孝养。而复深入三昧。屡感瑞征。其往生品位高可知矣。在家修净业者。此其为万代师法。

  张野茂才

  晋张野。居浔阳。兼通华梵。尤善属文。举茂才。屡征散骑常侍。俱不就。入庐山莲社。修净业。义熙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

  张抗学士

  宋张抗。积善向佛。誓诵大悲陀罗尼十万遍。求生净土。年六十余。寝疾一心念佛。谓家人曰。西方净土只在堂前。阿弥陀佛坐莲花上。翁儿在金地礼佛。言讫念佛而逝。翁儿抗孙也。三岁而亡。
  赞曰。心净则西方触目。心秽则地狱随身。抗之净心成就。堂前见佛何疑乎。

  王仲回司士

  宋王仲回。官光州司士参军。问无为子杨公曰。经中教人求生净土。而祖师云。心是净土。不必更求。如何。杨公答曰。试自忖量。若在佛境。则无净无秽。何用求生。若未出众生境。安可不至心念佛舍秽土而求生净土乎。司士感悟。欣跃而去。后二年。杨公守丹阳。忽梦司士云。向蒙指示。今已得生。特来致谢。数日而讣至。言司士七日前预知时至。与宗党言别而化。正感梦时也。

  马子云县尉

  唐马子云。举孝廉为泾邑尉。押租赴京。遭风舟溺被系。乃专心念佛。五年遇赦。入南陵山寺隐居。一日谓人曰。吾一生精勤念佛。今西方业成。行且往生安养。明日沐浴新衣端坐合掌。异香满户。喜曰。佛来迎我。言已而逝。
  赞曰。身被系。心念佛。终以赦免。即囚禁枷锁。念观音而得解脱者也。今五欲缠缚。岂非被系。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岂非赦书。而束手五欲。不知念佛。抱罪永劫。终无赦时。悲哉。

  贾纯仁郡倅

  宋贾纯仁。霅川人。官郢州倅。潜心净业。长斋念佛。因微疾。西向宴坐而逝。顶上白光圆相。异香满室。

  张迪助教

  宋张迪。钱塘人。官助教。从圆净律师。受菩萨戒。咨问净业法门。笃志修持。誓生安养。每念佛时。扬声勇猛。至失音犹不已。一日谓圆净曰。定中见白色频伽鸟飞舞于前。又三年。西向端坐。念佛而化。
  赞曰。见频伽。不见佛何也。盖是初时暂见。终当见佛耳。谓渐入佳境非耶。

  王龙舒国学

  宋王日休。龙舒人。端静简洁博极经史。一旦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之归。自是精进念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课千拜。夜分乃寝。作净土文劝世。将卒三日前。遍别亲识。有不复相见之语。至期读书罢如常礼念。忽厉声称阿弥陀佛唱言。佛来迎我。屹然立化。如植木矣。邦人有梦。二青衣引公西行者。自是家家供事云。
  赞曰。龙舒劝发西方。最为激切恳到。非徒言之。亦允蹈之。至于临终之际。殊胜奇特。照耀千古。呜呼。岂非净土圣贤入廛垂手者耶。

  江公望司谏

  宋江公望。钓台人。官谏议。蔬食清修。述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劝道俗。有子早亡。托梦云。大人修道。功业已成。冥府有金字额。题云。严州府江公望。身居言责。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无爱染。动静不违佛法。语默时契宗风。名已脱乎阎浮。身必归于净土。宣和末知广德军。一旦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赞曰。或谓题额之事。恐未必然。噫永明常绘像于冥司矣。苟绕塔之僧不妄。何独于公望而疑之。

  葛繁大夫

  宋葛繁。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凡公署私居。必营净室。设佛像。尝入室礼诵。舍利从空而下。平时以净业。普劝道俗。多服其化。有僧定中神游净土。见繁在焉。后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赞曰。士大夫信佛者不无其人。然犹避世讥嫌。外护形迹。公署不忘设像。葛君其笃信不回者乎。坐脱往生。良非偶然矣。

  李秉中官

  宋李秉。绍兴中官也。领御药院。初学禅于净慈辉公。有省。晚阅龙舒净土文。遂日课佛号。与阁长元美殿长林师文等。数十人。结净会于传法寺。忽有疾。梦阿弥陀佛。以金圆光戴其首。越七日。又见金花满房。乃嘱别亲属。端坐结印而终。

  胡闉宣义

  宋胡闉。官宣义。平日虽信佛乘。而未谙净土。年八十四。疾革。其子迎清照律师。乞垂诲示。照谓闉曰。公知安身立命处否。闉曰。心净则佛土净。照曰。公自度平昔时中有杂念染污否。闉曰。既处世间。宁无杂念。照曰。如是则安得心净土净。闉曰。一称佛名。云何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照曰。阿弥陀佛。以弘誓愿尘劫修行。威德广大光明神力不可思议。是以一称其名。灭无量罪。犹如赫日消于霜雪。复何疑哉。闉遂省悟。即日延僧念佛。次日照复至。闉曰。师来何暮。二大士降临已久。照于是率众厉声念佛。闉乃合掌而逝。
  赞曰。闉往生得于清照。而致清照者子也。其斯以为大孝欤。世有执小爱而破父母之斋戒者。误亦甚矣。

  杨无为提刑

  宋杨杰。无为州人。号无为子。少年登科。官尚书主客郎。提点两浙刑狱。尊崇佛法。明悟禅宗。谓众生根有利钝。易知易行惟西方净土。但能一心观念总摄散心。仗佛愿力决生安养。尝作天台十疑论序。及弥陀宝阁记。安养三十赞。净土决疑集序。弘阐西方教观。接引未来。晚年绘弥陀丈六尊像。随行观念。将终之日。感佛来迎端坐而化。辞世颂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大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赞曰。读无为子颂。所谓参禅见性。而复以净土为归者也。至于将错就错一语。蕴藉不少。呜呼。安得人间才士咸就此一错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