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往生集
往生集
永明寿禅师
钱氏吴越延寿。杭州余杭人。依四明翠岩禅师出家。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尝行法华忏。中夜见普贤。莲花忽然在手。因思宿愿未决。登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心禅定。一曰。万行修净土。冥心精祷。七拈皆得净土。于是一意专修。后住永明。日课一百八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时闻螺贝天乐之音。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未有如此之专切者也。乃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在永明十五年。弟子千七百人。常与众授菩萨戒。施鬼神食。放诸生命。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时号慈氏下生。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化。后有僧来自临川。经年绕其塔。人问故曰。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王勤致礼敬。密询其人则曰。此杭州永明寿禅师也。凡死者皆经冥府。此师已径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礼敬耳。
赞曰。永明佩西来直指心印。而刻意净土。自利利他广大行愿。光昭于万世。其下生之慈氏欤。其再生之善导欤。
志通
石晋志通。凤翔人。因见智者大师净土仪式。不胜欣忭。自是不向西唾。不背西坐。专心念佛。后见白鹤孔雀成行西下。又见莲花开合于前。通云曰。白鹤孔雀净土境也。莲花光相。受生处也。净土现矣。乃起礼佛而终。茶毗有五色祥云。环覆火上。舍利鳞砌于身。
赞曰。唾必西避。坐必西向。系念如斯。何事不办。今以轻心浅心。而欲往生难矣。或曰。不已着乎。噫谛观落日。经有明文。智者大师。始生而面西趺坐。乃至净业诸贤。西向坐脱者。不着而能之乎。耽心浊境。终世安然。才念净邦。便忧其着。颠倒乃尔。嗟乎异哉。
晤恩
宋晤恩。姑苏常熟人。年十三闻诵弥陀经。遂求出家。终日一食。不离衣钵。不畜财宝。卧必右胁。坐必跏趺。每布萨涕泗不止。遍诲人以西方净业。及一乘圆旨。有疑不逗机者。答曰。与作毒鼓之缘耳。雍熙二年八月朔日。夜睹白光自井而出。谓门人曰。吾将逝矣。绝粒禁言。一心念佛。梦一沙门。执金炉焚香。三绕其室。自言灌顶。来此相迎。梦觉呼门人至。犹闻异香二十五日。说止观指归及观心义毕端坐而化。人闻管弦铃铎之音嘹亮空中。渐久渐远。自西而去。
赞曰。财食不贪。廉洁心也。坐卧不苟。敬慎心也。衣钵不离。持重心也。布萨垂泣。诚信心也。四心皆净因。宜其往生矣。至于诲人。则西方净业。与一乘圆教并施。恩其深入念佛法门者乎。
圆净常法师
宋省常。钱塘人。七岁出家。淳化中住南昭庆。慕庐山之风。乃刺血书华严经净行品。易莲社以净行。士大夫预会者。称净行弟子。而王文正公且为之首。一时公卿伯牧百二十人。比丘千人焉。翰林苏易简。作净行品序。至谓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身以请其法。犹尚不辞。况陋文浅学而有惜哉。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端坐念佛。有顷厉声唱云佛来也。泊然而化。
赞曰。始远公。次善导。既而南岳五会。永明台岩。终于法师。号莲社七祖。劝化之盛。盖耀古弥今矣。虽然核其自修。则罔不精勤刻励。如所以示人者。今沙门知劝人。而不知劝己。欲窃附于前辈。不几狂乎。
净观
宋净观。住嘉禾寂光庵。修净土忏法十余年。谓弟子曰。我后二十七日行矣。至期二日前。见红莲花。次日又见黄花满室。皆有化生孩儿。坐于花上。仙带结束。三日入龛端坐。命众念佛。顷之脱去。
赞曰。念佛人预知时至。盖娑婆缘尽。净土缘成。自然圣境冥现。如远公七日。今观二十七日之类是也。世人生无实德。死欲效颦。扭捏妆点。取笑于识者。甚则生身活焚。摇动远迩。不知附鬼着邪。流入恶趣。尤可怜悯。复使无眼之徒。欣羡而希则之。其为害也大矣。我集往生。何无一人活焚其躯者。愿智人观此。普以告世。救诸愚民。
慈云忏主
宋遵式。台州临海县人。学行高古。名冠两浙。专志安养。尝行般舟三昧。九十日苦学呕血。入道场两足皮裂。以死自誓。忽如梦中。见观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数虫。又指端出甘露。注其口。觉身心清凉。疾遂愈。著净土决疑行愿。及净土忏法。行于世天圣间。将化之日。炷香礼佛。愿诸佛证明。往生安养。至晚坐脱。人见大星陨于灵鹫峰。时号慈云忏主云。
赞曰。克勤忏法。自行而垂宪万世。古今一人而已。至于宝手出虫甘露灌口。非精诚之极畴能然乎。
宗坦疏主
宋宗坦。潞州黎城人。五十年名播讲林。晚于唐州青台镇。专求净土。三业四仪。曾无暂忘。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梦阿弥陀佛。谓曰。汝说法止六日。当生净土。觉而白众。至五月四日。集众告曰。因缘聚散。固当有时。净土胜缘。惟凭时刻。愿众念佛助我往生。言已坐脱。满空雷鸣。白云覆地。三日方歇。所持玛瑙数珠。盘于指上。众取之。竟不能得。感应事繁。具如别说。
赞曰。雷者法音之吼。云者慈荫之深。手珠不脱。念力之牢强见矣。
慈照宗王
宋子元。号万事休。平江昆山人。少习止观。定中闻鸦声悟道。颂曰。二十余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错用心。于是利他心切。普劝念佛。代为法界众生。礼佛忏悔。祈生安养。创白莲忏堂。述四土三观。选佛图。开示莲宗眼目。逆顺境中。未尝动念。高宗皇帝召见。赐号慈照。后于铎城。三月二十三日。告众曰。吾化缘已毕。时当行矣。言讫合掌示寂。荼毗舍利无数。敕赐最胜之塔。
法持
宋法持。居化度寺。修弥陀忏。愿促阎浮之寿。早生安养。后小疾。雨泪悲号。祈垂接引。厉声念佛不绝。忽见佛身丈六。立于池上。即自言曰。我已得中品生。西向而化。
赞曰。人情莫不欲寿。促算而求安养。非欣厌之极乎。虽然发愿可也。赴海投崖。而叠薪自烬。则魔矣。
本如
宋本如。号神照。住东山承天寺。与郡守张郇。结社一日升座说法。与众诀别。退而坐逝。时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去。明年启塔。颜貌如生。莲花产于塔前。
基法师
宋基法师。学于宝云。住太平兴国寺。精意念佛。一日示疾。为弟子广谈玄旨。众忽见。西方现光。空中奏乐。师曰。阿弥陀佛与二大士俱至。即右胁西向而化。门人梦阿弥陀佛授记。为超世如来。或梦师坐青莲花台者。法智禅师叹曰。卧病谈玄。临终见佛。是可敬也。
赞曰。或疑。基曷为即得授记。噫亲见如来无量光。见前授我菩提记。子知之乎。
若愚
宋若愚。居云川仙潭。建无量寿阁。劝道俗念佛。精勤三十年。与道潜则章二师为友。潜能诗近名。愚与章惟务实行。将顺世。梦神人告曰。汝同学则章。得普贤行愿三昧。已生净土。彼正待汝。愚乃沐浴更衣。命众讽观经。端坐默然忽云。净土现前。吾当行矣。书偈而化。偈曰。本自无家可得归云边有路许谁知。溪光摇落西山月。正是仙潭梦断时。又曰。空里千花罗网。梦中七宝莲池。踏得西方路稳。更无一点狐疑。
赞曰。愚与潜章为友。而潜以耽诗。亲名失净土之利。黜世智疏世缘。求西方者。当书诸绅。
守真
宋守真。永兴人。讲起信论法界观。常于中夜。结无量寿佛往生秘密印。系念西方。一夕天晓。自觉身登净土。举目见佛。因俯伏像前。忽曰。四十八愿。能度我者。乃持香花。入殿供养。就坐而化。
知礼
宋知礼。号法智。居南湖。述妙宗钞。大彰观心观佛之旨。每岁二月望日。建念佛施戒会。动逾万人。又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观。显四净土之义。后于岁旦。建光明忏。至五日召大众说法。骤称佛号数百声。奄然坐逝。
赞曰。礼述妙宗。说净观。大弘台教。而临终念佛坐逝。岂腾口说者。可同日语耶。
有严
宋有严。住台州赤城崇善寺。依神照学天台教。晚年结茆樝木之下。号曰樝庵。平生笃修净业。有怀安养故乡诗。为时所传。建中靖国元年夏四月将终。见宝池大莲花。天乐四列。乃作饯归净土诗示众。后七日跏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方隐。
赞曰。前法祥镜光。现于壁端。今严公月光。现于塔上。皆身心莹彻之明验也。乃至光明满室者。金光弥亘江上数百里者。呜呼。是可以伪为乎哉。
慧明
宋慧明。号晦庵。学于慧光。晚依蓄山常照寺。修净业。日课法华楞严圆觉。持弥陀圣号万数。庆元己未春示疾。谓弟子曰。吾学大乘。求生净土。今果遂矣。累足坐逝。众闻天乐西来。徘徊顶上。荼毗五色舍利无数。
师赞
宋师赞。雍州人。为僧童。年十四。念佛不绝。忽遇疾暴亡。俄而复苏。谓师及父母曰。阿弥陀佛来此。儿当随行。邻人见空中宝台。五色异光。向西而没。
二沙弥
隋汶州二沙弥。同志念佛。长者忽亡。至净土见佛白言。有小沙弥同修。可得生否。佛言。由彼劝汝。汝方发心。汝今可归。益勤净业。三年之后。当同来此。至期二人。俱见佛来。大地震动。天花飘舞。一时同化。
了然
宋了然法师。号智涌。住白莲寺二十四年。梦二龙戏空中。一化为神人。袖出简云。师七日当行。既寤集众说法。大书曰。因念佛力。得生乐国。凡汝诸人。可不自勉。即沐浴更衣。令众诵弥陀经。至西方世界处。倏然而化。能仁寺行人。皆闻天乐之音。祥光上烛天表。
思照
宋释思照。研究宗教。专心净业。每四更即起。称诵佛名。懈怠比丘。不遑安寝。效法藏四十八愿。结僧俗系念净会三十年。一日感疾。梦丈六金身。集众念佛。忽厉声同众称念。屈指作印坐逝。阇维齿及数珠不坏。
智廉
宋智廉。居上虞化度寺。初遍参宗门。晚节一意西方。庆元改元秋八月。别众曰。我梦中见阿弥陀佛。大众围绕说法。佛云。诸善人等。当须专心净业来生我国。我见胜相。往生必矣。乃书偈曰。雁过长空。影沈寒水。无灭无生。莲花国里。书毕回身。向西结印而逝。
智深
宋智深。号慈川。学于海月。归嘉禾。开长堂供众二十年。专志念佛。常以净业化人。得往生者甚众。忽示疾。客至问安。谈论如常时。客方出门。即迁化。人见紫云。向西而没焉。
法因
宋法因。住四明广寿寺。三十年冥心净土。后有疾。集众讽观经。称佛号者三夕。谓门人曰。吾将行矣。或请留偈。乃书曰。我与弥陀本无二。二与不二并皆离。我今如此见弥陀。感应道交难思议。挺身端坐而逝。
赞曰。以我心而念彼佛。则生佛宛然。即凡心而见佛心。则生佛何别。何别故离二。宛然故离不二。离二故不从他觅。离不二故不碍求生。又离二故凡情斯尽。离不二故圣解俱亡。如此见佛者。终日娑婆。终日净土。念念释迦出世。时时弥勒下生。可谓真见弥陀者也。其或不然觌面相逢。白云万里。
智仙
宋智仙。号真教。住白莲寺。讲道十三年。西向礼念。未尝少废。一夕微疾。请观堂行人。诵弥陀经。卷未终而坐脱。邻住能仁寺僧。皆闻天乐和鸣。黎明乃知师亡。
宗利
宋宗利。居新城碧沼。修念佛三昧者十年。后入道味山。筑庵名曰一相。越十五年。忽谓弟子曰。吾见碧莲花。遍满空中三日。复曰佛来矣。即书偈云。吾年九十头雪白。世上应无百年客。一相道人归去来。金台坐断。乾坤窄。奄然而化。
齐玉
宋齐玉。号慧觉。初于霅川宝藏寺。建净土会。后住上竺。夜半顶弥陀像行道念佛。一日谓首座曰。床前多宝塔现。非吾愿也。所欲则净土耳。可为我集众念佛。首座鸣钟。僧至将百余。玉云。今已见佛。瞑目端坐而逝。
赞曰。多宝塔亦佛国也。玉何以不愿。昔韦提希。遍观净土而独求安养。盖非专修。功弗克就。知此可与言西方矣。
圆照本禅师
宋宗本。常州无锡人。初参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后迁净慈。奉诏入东京慧林寺。召对延和殿称旨。平居密修净业。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花殊丽。问之曰。待净慈本禅师耳。又资福曦公。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人诘其故。曰。吾定中见金莲花。人言以俟本公。又莲花无数。云以待受度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堕人也。有问。师传直指。何得莲境标名。答曰。虽在宗门。亦以净土兼修耳。后临终安坐而逝。谥圆照禅师。
赞曰。昔中峰天如。谓禅与净土。理虽一而功不可并施。今曰兼修者何。盖兼之义二。足蹑两船之兼。则诚为不可。圆通不碍之兼。何不可之有。况禅外无净土。则即土即心。原非二物也。安得更谓之兼。
大通本禅师
宋善本。试华严得度。奉诏住法云。赐号大通。后归杭州象坞寺修净业。定中见阿弥陀佛示金色身。一旦告门人曰。止有三日在。至期趺坐念佛。西向而化。
灵芝照律师
宋元照。住灵芝。弘律学。笃意净业。念佛不辍。一日令弟子。讽观经及普贤行愿品。趺坐而化。西湖渔人。皆闻空中乐声。
清照律师
宋慧亨。住武林延寿寺。初依灵芝习律。专修净业。六十年。每对人必以念佛为劝。建宝阁立三圣像。最称殊特。有江自任者。忽梦宝座从空而下。云亨律师当升此坐。适社友孙居士。预启别亨。即在家作印而化。师往炷香。归而谓其徒曰。孙君已去。吾亦行矣。乃集众念佛。为说偈曰。弥陀口口称。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决定生安养。端坐而化。号清照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