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集


  智舜

  隋智舜。入庐山踵远师净业。大业初。讲观经毕。即示疾。见鹦鹉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安然而逝。

  慧海

  隋慧海。住江都安乐寺。善经论。精诚念佛。有僧道铨者。至自齐州。赍阿弥陀佛像。微妙工巧。世所未有。问之则云。此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乘空往彼安乐世界。图绘而来。海感庆逢遇虔笃礼敬。乃睹神光照烁。于是模写恳苦。愿生彼国。后微疾。夜忽起。依常面西礼竟。跏趺至晓而逝。俨然如生。
  赞曰。极乐世界过此十万亿佛土。亦非乘空所可到者。慧海之精诚感佛。彼道铨安知。非净土之贤圣乎。

  法智

  隋法智。髫年出家。晚岁闻径直之门。莫如念佛。乃谓人曰。我闻。经言。犯一吉罗。历一中劫。入地狱可信。又言。一称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则未之信。有明者示云。汝大邪见。俱是佛言。何得不信。遂于国清寺兜率台。昼夜精勤念佛。忽辞道俗云。某生西方去也。中夜无疾而化。时有金色光明。照数百里。江上渔人谓是天晓。迟久方明。始知智之往生云。
  赞曰。佛云吾言如蜜。中边皆甜。悉宜信受。是故信少恶入地狱。而不信一念生西方。此诚可谓邪见矣。近世喜持咒者。见陀罗尼所说功德。能易山海役鬼神。满种种求愿。则跃然而信。见净土所说功德。能直入圣阶。立超三界。则恬然不介意。其为邪见等耳。可慨也夫。

  善导和尚

  唐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惟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激发四众。每入室互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出则为人演说净土。三十余年不暂睡眠。好食送厨。粗恶自奉。凡有嚫施。用写弥陀经十万卷。净土变相三百壁。修营废坠。燃灯续明。三衣瓶钵。不使人持。行不共众。恐谈世事。从其化者甚众。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者。莫能纪述。或问。念佛生净土耶。师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一声。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至于百。光亦如之。其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忽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柳树。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往生净土。言已投身而逝。高宗皇帝知其事。赐寺额曰光明云。
  赞曰。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脱非弥陀必观音普贤之俦也。猗欤大哉。

  智钦

  唐智钦。专习禅业。又礼念万五千佛名。乃至百遍。后于柳州阿育王塔前。燃一臂求生净土。弟子僧护。夜半见庭前光照异常。因问。何人秉炬。凡三问。空中声曰。来迎钦禅师耳。护急启窗。见佛身光明。幡华宝盖满虚空中。钦随佛冉冉而去。
  赞曰。烧身烧臂。大乘经中屡开。然此得忍大士所为。非初心境界也。求西方者。当学钦公之习禅礼佛。不必效其燃臂。若能用燃臂之精虔勇猛。以治其恶习则所燃亦多矣。古云。善学柳下惠。不其然欤。

  五会法师

  唐法照。大历二年。止衡州云峰寺。慈忍戒定。为时所宗。尝于钵内睹五色云。有梵刹曰大圣竹林寺。后诣五台见异光。果得竹林寺。入讲堂则文殊在西。普贤在东。万众围绕而为说法。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未审修何法门。文殊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种智。又问当云何念。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毋令断绝。决定往生。后腊月朔。在华严院净业道场。方忆二大士记我往生。乃一心念佛。忽见梵僧佛陀波利。谓曰。汝华台已就。后三年华开矣。至期谓众曰。吾行矣。端坐而逝。师尝于湖东寺。开五会念佛。感祥云宝阁。睹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身满虚空。又于并州五会念佛。感代宗皇帝宫中闻念佛声。遣使追寻。乃见师劝化之盛。遂诏入京。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号五会法师。
  赞曰。感梦于前。睹境于后。其可信明矣。然则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文殊口授也。顾不足信欤。三载之前。花台预就。所谓信心才起。莲蕊标名。随其勤惰而或鲜或萎。又不足信欤。噫冥现灵踪。预符圣记。化行五会。音彻九重。岂非乘悲愿而生者哉。

  台岩康法师

  唐少康。缙云仙都人。十五通法华楞严。贞元中因诣洛阳白马寺。见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则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也。师祝曰。若于净土有缘。当更放光。言已光明闪烁。师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遂至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影堂。瞻礼忽见遗像。升空谓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乃适新定。乞钱诱小儿念佛。念佛一声与钱一文年余。无少长贵贱。见师者皆称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满道路。又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每升座高声唱佛。众见一佛从其口出。十声则有十佛。师曰。汝见佛者必得往生。时众数千。有不见者。悲伤自责。因倍精进。后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嘱道俗曰。当于净土起欣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汝曹此时。见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异光数道而逝。塔于台子岩。号台岩法师。
  赞曰。或疑佛从口出。似涉怪异。噫世尊逢醉象时。手五指端。出金光狮子。其言曰。我何有心于御象哉。以我无量劫来。修慈忍力。自然而有狮子现焉。我亦不知也。今康公现佛。亦无量劫来。归敬之所致耳。何怪之有。世有魔师。教人黑夜习坐。于香烟上注观佛现。以为感应。较此邪正实霄壤焉。修净业者。不可不辩。

  自觉

  唐自觉。住真州。常发愿。愿因观音。得见阿弥陀佛。于是铸观音像。高四十九尺。既成祝愿。夜三更。忽有金光二道。阿弥陀佛。自光中而下。二大士左右随之。佛垂手摩觉顶曰。守愿勿易。利物为先。宝池生处。孰不如愿。后十一年七月望夕。见一人形似天王。云间现身。谓觉曰。安养之期至矣。即于观音像前。趺坐而化。

  善胄

  唐善胄。瀛州人。武德三年病革。谓门人曰。吾一生正信。不虑净土不生。即令拂拭房宇烧香严待。病久委卧。忽起坐合掌。语侍人曰。安置世尊令坐。又自陈忏悔。良久曰。世尊去矣。低身似送因卧曰。向者阿弥陀佛来。汝等还见否。不久吾当去耳。少顷而逝。

  神素

  唐神素。安邑鸣条人。讲演为业。与道杰齐名。一生行业。属想西方。贞观二年众请主栖岩。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召大众与别。趺坐正容令诵观音普门品二遍。自称阿弥陀佛又令一人唱。余人和中夜端坐俨然而逝。肌肉虽尽骨坐如初。

  慧璇

  唐慧璇。出家襄川。尝弘三轮大经。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八日。夜见山神告曰。法师房宇不久当生西方。至七月十四日。讲盂兰盆经竟敛手曰。生受信施今须通散。一毫以上。舍入十方穷独乞人。并诸异道。言已终于法座。
  赞曰。昔生公说法将竟。众见麈尾坠地。凭几而化。如入禅定。璇之事亦类是矣。呜呼匪平生道力。可勉强于临时耶。

  怀玉

  唐怀玉。台州人。布衣一食。常坐不卧。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号五万声。天宝元年。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持银台来迎。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台。何为不然。圣众遂隐。玉弥加精进。三七日后。向擎台者来云。师以精进得升上品。宜趺坐以俟。三日后异光满室。曰弟子曰。吾生净土矣。含笑而逝。郡太守假公。作偈赞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惟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
  赞曰。或谓银台至而复隐。金台誓而重来。何得果报无凭。由人拣择。通曰。此正谓万法由心随感而应者也。且火车已现。十念而得往生。天众来迎。矢心而归净土。善恶圣凡之相。隔尚可转业须臾。况金银几希间耶。

  道昂

  唐道昂。魏郡人。师灵裕法师。常于寒陵山寺。讲华严地论。稽洽博诣。志结西方。愿生安养后自知命极。预期八月。人未之测也。至八月朔日无所患。问斋时至未。即升高座。身含奇相。炉患异香。引四众受菩萨戒。词理切至。听者寒心。昂举目高视。见天众缤纷。管弦嘹喨。告众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由来非愿常祈心净土。如何此诚不果遂耶。言讫天乐还灭。便见西方香花伎乐。充塞如云。飞涌而来旋环顶上。举众皆见。昂曰。今西方灵相来迎事须愿往。但见香炉坠手。即于高座而逝。足下有普光堂等字。遐迩惊叹。
  赞曰。却天宫而求净土。前有光公。后有洪公及昂。盖三人焉而时逼须臾。犹能导四众以毗尼。据高座而归寂。灵相纷然骇人心目。呜呼异哉。

  道绰

  唐道绰。并州汶水人。十四出家。习经论。晚事瓒禅师学禅。又笃志神鸾净土之业。有僧定中。见绰数珠如七宝大山。平居为众讲无量寿观经。将二百遍。人各掐珠。口称佛号。或时散席。向弥林谷。六时礼敬。初不废缺。念佛日以七万为限。贞观二年四月八日归寂。闻而赴者。满于山寺。见化佛住空。天花下散焉。

  宝相

  唐宝相。雍州长安人。十九出家。头陀自静。六时礼忏。垂四十年。夜分诵弥陀经七遍。念佛六万声。病既革。诵念不舍。嘱道俗曰。念佛为先。勿虚度世。当于西方相待。又曰。烧散吾尸。不劳铭塔。言讫而逝。
  赞曰。玉念佛日。记五万绰七万。相今六万。三老者皆高僧。而日课有常数。今人忽之曰。此愚夫妇所作也。独何欤。

  惟岸

  唐惟岸。并州人。约净土为真归之地。行方等忏。服勤无缺微疾。见观音势至二菩萨现于空中。岸召画工。无能画者。忽有二人。自言能画。画毕不见。岸乃告诸弟子曰。吾今往生。谁偕行者。有童子愿往。岸令辞父母。父母谓为戏言未信也。顷之沐浴更衣。入道场念佛而化。岸抚其背曰。小子何得先吾行耶。因索笔赞二菩萨。有愿以慈悲手。提奖共西行之句。赞毕长逝。
  赞曰。岸之事无惑矣。彼童子非久积净业。胡脱化之神异噫。尔不见十念成功乎。不然则宿世善根熟耳。修净业者。或今身不克往生。观此可以自慰。

  僧炫

  唐僧炫。并州人。初念慈氏。期上生内院。年九十遇道绰禅师。得闻净土。始回心念佛。日礼千拜。一心无怠。后有疾。告弟子曰。阿弥陀佛授我香衣。观音势至示我宝手。吾其行矣。言讫而逝。七日异香不散。时有启芳圆果二法师。目击斯事。乃于悟真寺。共折杨枝于观音手中。誓曰。若于净土有缘。当七日不萎。至期益茂。芳果庆忭。昼夜观念不舍。忽觉临七宝池。入大宝帐。见佛及二大士。坐宝华台光明辉映。芳果作礼。佛云。念我名者皆生我国。又闻释迦世尊。与文殊菩萨以梵音声。称赞净土。复见三道宝阶。其一白衣。其二道俗相半。其三唯僧也。云皆至心念佛者。得生此土耳。后五日。忽闻钟声曰。钟声我辈事也。俱时化去。
  赞曰。耄耋之年。始修净业。而尚得往生。少壮可知矣。彼芳果闻风兴起。终获灵应。见贤思齐。其此之谓乎。

  怀感

  唐怀感。居长安千福寺。入念佛道场。三七日不睹灵瑞。自恨障深。欲绝食毕命。善导大师不许。劝令精虔三载感如所教。后见佛金色玉毫。得念佛三昧。制决疑论七卷。临终合掌云。佛来迎我。遂卒。
  赞曰。谚有之。惟贵功深。杵可作针。吾于感有征矣。画地自限者思之。

  德美

  唐德美法师。于会昌寺西院。造忏堂行般舟三昧。终夏不坐卧。或止口过三年不言。或行不轻。七众通礼节衣减食。断绝世想。专念西方。口诵弥陀。终其身不辍。后一时入室称佛。倏然而化。
  赞曰。断绝世想则染缘尽。专念西方则净缘成。先民有言。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诚哉言乎。

  辩才

  唐辩才。襄阳人。潜修净土二十年。未尝自称。独与护戎任公善。谓之曰。才必生净土。期在十年。一日令弟子报任公曰。向所期已。及任公至。才曰。吾去矣。趺坐而化。众闻仙乐西来。异香散漫。

  寿洪

  唐寿洪。汾阳人。常念佛。虔求净土将亡。见兜率天童子来迎。洪曰。我期西往。不生天上。即令众念佛。遽云。佛从西来。言讫而化。

  法祥

  唐法祥。住杨都大兴国寺。三十年修安养之业。凡有饶益。必用回向。因疾弟子。闻祥称佛声甚厉。又见房西壁有光若镜。现净土相频伽鼓翼。乃倏然而化。
  赞曰。祥见频伽。前智舜见鹦鹉孔雀。不见佛而见众鸟何耶。经云。是诸众鸟。皆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故知。正报依报。俱净土相也。幸无疑焉。

  大行

  唐大行。居泰山修普贤忏法三年。感大士现身。晚岁入大藏。陈愿随手取卷。得弥陀经。昼夜诵咏。至三七日。睹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现身。僖宗皇帝闻其事。诏入内赐号常精进菩萨。后一年琉璃地复现。即日而终。异香经旬。肉身不坏。
  赞曰。琉璃地上下明彻。净德所感也。而慧永僧炫异香七日。慧通三日。行今浃旬。孰非梵行之芬芳也哉。

  明瞻

  唐明瞻。晚岁克志安养。或讥其迟暮。瞻曰。十念功成。犹得见佛吾何虑乎。后因疾。于兴教寺具斋。别道俗。时仆射房玄龄杜如晦皆与焉。日过午。整威仪念佛。遽曰。佛来矣。二大士亦至。竦身合掌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