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历代三宝纪
历代三宝纪
(戊辰)九 十一
(己巳)嘉平元 十二(废太子和立子亮为太子)
(庚午)二(昙柯罗于雒阳译僧祇戒本一卷) 十三
(辛未)三 太元元年(康僧会于杨都建初寺译六度集等经四部一十六卷)
(壬申)四(康僧铠于雒阳译郁伽长者所问经二卷) 神凤元年权薨 建兴元年四月亮立改元
(癸酉)五 二(支谦。从黄武年至此。凡出明度经等一百二十部一百四十九卷如吴录所载)
(甲戌)废帝高贵乡公髦(正元元年。昙谛于雒阳出昙无德羯磨一卷) 五凤元
(乙亥)甘露元 二
(丙子)二 泰平元
(丁丑)三(白延于雒阳出首楞严等五部六卷) 二
(戊寅)四 三(八月亮薨九月休立。是为景帝改永安元)
(己卯)五(颖川朱士行。最先出家。即汉地沙门之始也) 永安二
(庚辰)元帝陈留王焕(景元元) 三
(辛巳)二 (壬午)三 四 五
(癸未)四 六
(甲申)咸熙元(魏禅晋) 七(六月休薨七月皓立改元兴元年)
西晋(乙酉)武帝炎(泰始元司马氏字安世都雒阳) 甘露元
(丙戌)二(十一月八日。竺法护于长安白马寺译须真天子经二卷) 宝鼎元
(丁亥)三 (戊子)四 二 三
(己丑)五(七月二十五日竺法护出大般泥洹经二卷) 建衡元
(庚寅)六(九月护又出宝藏经二卷。光德太子经一卷赖吒和罗所问光德太子经一卷) 二
(辛卯)七 三
(壬辰)八(护又出新道行经十卷) 凤凰元
(癸巳)九 二
(甲午)十(护又出无尽意经四卷) 三
(乙未)咸宁元 天册元
(丙申)二 天玺元
(丁酉)三 天纪元
(戊戌)四 (己亥)五 二 三
(庚子)泰康元 四(为晋将王浚所灭入雒封。皓为归命侯。合五十八年。凡获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五十二万户。三百四十万。口兵士二十三万吏三万二千。后宫婇女五千人尽以赐将士)
(辛丑)二(强良娄至出十二游经一卷) (壬寅)三 (癸卯)四 (甲辰)五(二月二十三日。护出修行经七卷) (乙巳)六(七月十日。护出海龙王经四卷) (丙午)七(八月十日护出正法华经十卷十月二十七日出普超经四卷十一月二十五日出光赞般若经十卷) (丁未)八(正月十一日。出普门品经一卷四月二十七日出宝女问经一卷) (戊申)九 (己酉)十(四月八日。护出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十二月二日。出离垢施女经一卷。并魔逆经等。并在洛阳白马寺出) (庚戌)泰熙元(四月武帝崩。太子哀立。是为惠帝。改元永平年) (辛亥)元康元 (壬子)二 (癸丑)三 (甲寅)四 (乙卯)五 (丙辰)六 (丁巳)七 (戊午)八 (己未)九 (庚申)永康元 (辛酉)(始元元。正月伦篡改永宁元四月帝反正改) (壬戌)二(十二月改元安元) (癸亥)(永安元正月改建武元七月改) (甲子)永兴元(八月改) (乙丑)二 (丙寅)光熙元 (丁卯)怀帝炽(惠帝弟称永嘉元) (戊辰)二(法护出普曜经八卷) (己巳)三 (庚午)四 (辛未)五(帝为刘曜所执送向平阳) (壬申)六 (癸酉)愍帝业(武帝孙建兴。元都长安。吴县民朱鹰共东云寺帛尼及信者数人。于松江沪渎口接得二石像。背有铭志。一名维卫佛二名叶佛将还安置在通玄寺) (甲戌)二 (乙亥)三 (丙子)四 (东晋)(丁丑)元帝睿(武帝从子建武元都建康) (戊寅)泰兴元(二年三月帝崩元帝方即位改元) (己卯)二 (庚辰)三 (辛巳)四 (壬午)永昌元(闰十二月帝崩) (癸未)明帝绍(元帝子称太宁元) (甲申)二 (乙酉)三(闰八月帝崩) (丙戌)成帝衍(明帝子称咸和元) (丁亥)二 (戊子)三 (己丑)四(丹阳尹高悝旦行至张侯桥。望自中有五色光。出水上高数尺。悝往看异之。遣人入水。乃得一金像。无光趺工。制殊常悝乃下车载像将还。至长干寺安置。委曲具在高僧刘萨何传。临海人张系世。常于海中捕鱼见水上有光往。视乃是铜莲华趺。即表上帝。敕安此像脚下。齐同如一。其趺上有梵书。外国僧读云。是阿育王第四女造开皇九年平陈此像今在京大兴善寺) (庚寅)五 (辛卯)六 (壬辰)七 (癸巳)八 (甲午)九 (乙未)咸康元 (丙申)二 (丁酉)三 (戊戌)四 (己亥)五 (庚子)六 (辛丑)七 (壬寅)八(六月帝崩) (癸卯)康帝岳(成帝弟称建元元年) (甲辰)二(九月帝崩) (乙巳)穆帝聃(康帝子称永和元) (丙午)二 (丁未)三 (戊申)四 (己酉)五 (庚戌)六 (辛亥)七 (壬子)八 (癸丑)九
(甲寅)十 (乙卯)十一 (符秦)帝健(皇始元都长安) 二
(丙辰)十二 三
(丁巳)升平元 (戊午)二 四 五
(己未)三 (庚申)四 帝生 寿光元(建子立) 二
(辛酉)五(五月帝崩) 帝(永固立生从兄。改永兴元) 二
(壬戌)哀帝丕(成帝子称隆和元) 甘露元 二
(癸亥)兴宁元 (甲子)二 三 四
(乙丑)三(二月帝崩) 五 六
(丙寅)废帝海西公弈(哀帝弟称太和元) 建元元 二
(丁卯)二 (戊辰)三 三 四
(己巳)四 (庚午)五(十一月帝崩) 五 六
(辛未)简文帝昱(元帝第六子。称咸安元。交州合浦郡人。董宗之常以采珠为业。尝于海底见光照曜。往取乃。得佛光。即表上台。帝敕安阿育王像背。冥然即合。四十余年乃方具足帝即于长干寺阿育王塔上。起三层木浮图) 七 八
(壬申)二(二月帝崩) 九(大史奏。有德星现外国分野。当有圣人入辅。遣符丕将十万众攻晋襄阳取弥天释道安)
(癸酉)孝武帝曜(简文子。称宁康元) 十 十一
(甲戌)二 (乙亥)三 十二(竺佛念。出菩萨璎珞经一十二卷) 十三
(丙子)泰元元 (丁丑)二 十四
(戊寅)三 (己卯)四 十五
(庚辰)五 (辛巳)六 十六
(壬午)七 (癸未)八 十七
(甲申)九 (乙酉)十 十八
(丙戌)十一 (姚秦)帝苌(称建初元改。长安为常安而都之) 十九(僧伽提婆出阿毗昙八揵度二十卷)
(丁亥)十二 二(二月八日。昙摩难提译王子法益经一卷) (乞伏秦)国仁(称建义元都宛州) 二十(僧伽跋灯出婆须蜜经十卷)
(戊子)十三 三 二 二十一(二月八日。弥天释道安卒)
(己丑)十四 四 三 大安元(苻丕立改)
(庚寅)十五 五 干归立(称太初元)
(辛卯)十六 六 二 太初元(苻登立改)
(壬辰)十七 七 三 二
(癸巳)十八 八 四 三
(甲午)十九 皇初元(苌子兴立改皇初元) 五 四
(乙未)二十 二 六 五
(丙申)二十一(九月帝崩) 三 魏道武帝(元氏立称皇始元年都中山) 七 六
(丁酉)安帝(德宗改隆安元) 四 二 北凉(沮渠氏字蒙逊立称神玺元都姑臧郡) 八 建初元(符崇立为干归所灭四十四年)
(戊戌)二 弘始元 天兴元 二 九
(己亥)三 二 二 永初元(徙都张掖) 十
(庚子)四 三(春庙庭树生连理。冬罗什至常安弘法) 三 二 十一
(辛丑)五(改元兴元) 四(三月五日出贤劫经十卷。十二月出思益经四卷。并什出) 四 三 十二
(壬寅)大亨元(桓玄篡) 五(四月二十三日什于逍遥园。出大品般若经四十卷兴亲对) 五 四 十三(干归为姚兴所擒封归义侯)
(癸卯)永始元 六(十月十七日弗若多罗。于中寺出十诵律五十八卷) 六 五 留姚立(徙都金城称更始元)
(甲辰)太和元 七(正月什出妙法华经七卷六月又出佛藏经三卷) 天赐元 六 二
(乙巳)义熙元 八(华首经十卷罗什出) 二 七 三
(丙午)二(师子国遣沙门昙摩。来献白王像高四尺二寸此像今来在兴善寺) 九(昙摩耶舍。出舍利弗阿毗昙三十卷) 三 八 四
(丁未)三 十(什出小品经十卷) 四 九 五
(戊申)四 十一(八月二十日。什卒于逍遥园依外国法焚惟舌不灰) 五 十 六
(己酉)五 十二 明元立(改永兴元) 十一 七
(庚戌)六 十三 二 十二 八
(辛亥)七 十四 三 十三 九
(壬子)八 十五 四 玄始元(还治姑臧谶初到凉土也) 叱槃立(改永康元)
(癸丑)九 十六 五 二 二
(甲寅)十 十七 神瑞元 三(昙无谶出大般涅盘经四十卷) 三
(乙卯)十一 十八 二 四 四
(丙辰)十二 帝泓立(兴子。改永和元) 泰常元 五 五
(丁巳)十三 二(为晋将刘裕所灭灭凡三十二年) 二 六 六
(戊午)十四(十二月帝崩) 三 三 七(谶出海龙王经四卷) 七
(己未)恭帝德文(安帝弟号元熙元年禅宋) 四 八 八
宋(庚申)武帝裕(称永初元) 五 九 九
(辛酉)二(觉贤于道场寺。译华严经五十卷或六十卷。起义熙十四年至此讫) 六 十(昙无谶译经至此年都讫) 十
(壬戌)三(五月帝崩) 七 十一 十一
(癸亥)废帝义符(武帝太子称景平元五月废之八月。隆立) 太武立(改) 十二 十二
(甲子)文帝义隆(武帝第二子称元嘉元年) 始光元(寇天师谦之到国) 十三 十三
(乙丑)二 二(置道坛) 十四 十四
(丙寅)三 三 承玄元 十五
(丁卯)四 四 二 十六
(戊辰)五 神嘉元(十一月十三日昼昏星现竟日) 义和元 十七
(己巳)六 二 二 木末立(改永和元)
(庚午)七 三 三 二(为夏赫连氏所灭还入魏凡四十四年)
(辛未)八 四(州镇悉立道坛置生各二百人) 虔立(逊子。称永和元)
(壬申)九 延和元 二
(癸酉)十 二 三
(甲戌)十一 三 四(昙无谶。自知命卒此年)
(乙亥)十二 太延元 五
(丙子)十三 二 六
(丁丑)十四 三 七
(戊寅)十五 四 八
(己卯)十六 五(太武亲西征) 九(为魏所灭。凉立凡四十三年)
(庚辰)十七 太平真君元
(辛巳)十八 二
(壬午)十九 三
(癸未)二十 四
(甲申)二十一 五
(乙酉)二十二 六
(丙戌)二十三 七(破浮图灭佛法)
(丁亥)二十四 八
(戊子)二十五 九
(己丑)二十六 十
(庚寅)二十七 十一(诛崔晧)
(辛卯)二十八 正平元
(壬辰)二十九 文成立(称兴安元。还起浮图复三宝)
(癸巳)三十(二月帝崩。太子劭立。至四月诛劭。劭弟立称太初元) 二
(甲午)孝武帝骏(称孝建元) 兴光元
(乙未)二 太安元
(丙申)三 二
(丁酉)大明元 三
(戊戌)二 四
(己亥)三 五
(庚子)四(广州献三角牛。河南献舞马。肃慎献楛矢) 和平元
(辛丑)五 二
(壬寅)六 三(昭玄沙门昙曜欣三宝再兴。遂于北台石窟寺。躬译净度三昧经一卷。付法藏传四卷流通像法也)
(癸卯)七(武帝子业立。号永光元。后改景和元) 四
(甲辰)八(十二月废业。业弟或字休炳立。是为明帝。改元) 五
(乙巳)泰始元 六
(丙午)二 献文立(号天安元)
(丁未)三 皇兴元
(戊申)四 二
(己酉)五 三
(庚戌)六 四
(辛亥)七 孝文立(号延兴元)
(壬子)泰豫元(明帝子昱立改元) 二(吉迦夜为僧正昙曜译杂宝藏等经四部合二十卷。具在魏世录)
(癸丑)元徽元 三
(甲寅)二 四
(乙卯)三(东莞人徐坦妻怀身。儿在腹中啼) 五
(丙辰)四 承明元(北台有百余寺。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人。见魏史)
(丁巳)顺帝准立(昱弟称升明元) 泰和元
(戊午)二(禅齐) 二
(己未)齐高帝道成(称建元元) 三
(庚申)二 四
(辛酉)三 五
(壬戌)四 六
(癸亥)五 七
(甲子)武帝赜立(高帝子称永明元年) 八
(乙丑)二 九
(丙寅)三 十
(丁卯)四(三月一日有石重数十斛。从海浮出江。取以献。凿为像坐。高三尺余) 十一
(戊辰)五(正月交州献一珠高二寸。具作佛坐像形。五月枳园寺沙门得三果) 十二(冀州送九尾孤大赦)
(己巳)六(六月东阳献六眼龟腹下有文字。又禅灵寺刹上放光) 十三
(庚午)七 十四
(辛未)八 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