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历代三宝纪
历代三宝纪
(壬申)九 十六
(癸酉)十 十七(迁庙向洛阳)
(甲戌)隆昌元(七月帝崩。太子绰立。十月绰弟新安王昭文立。十二月昭文叔鸾立) 十八
(乙亥)延熙元 十九(大赦制衣冠章服定四海立门弟颁律令正言音改拓拔为元姓修礼乐)
(丙子)二 二十
(丁丑)三 二十一
(戊寅)四 二十二
(己卯)永泰元(东昏侯宝卷立) 二十三
(庚辰)永元元 宣武立(孝文子改景明元)
(辛巳)中兴元(南康王宝融立改元禅梁) 二(昙摩流支。于洛阳白马寺为宣武译如来入诸佛境界经二卷)
梁(壬午)武帝衍(天监元都建康) 三
(癸未)二(沙门曼陀罗。出宝云等经三部合十卷) 四
(甲申)三 (沙门僧盛出教诫比丘法一卷沙门道欢出众经要览法一卷) 正始元(昙摩流支。出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至二年方讫)
(乙酉)四 二
(丙戌)五 三
(丁亥)六 四(昙摩流支。出金色王经一卷)
(戊子)七(敕庄严寺沙门僧旻等。撰众经要抄并目录八十八卷) 永平元(即正始五年。十地论十二卷。宝积经四卷或三卷。法华经论一卷。三部并勒那摩提出。三具足论一卷菩提流支提出)
(己丑)八 二(金刚般若经一卷论三卷。菩提流支于雒阳胡相国宅出)
(庚寅)九 三
(辛卯)十 四
(壬辰)十一(阿育王经十卷僧伽婆罗出) 延昌元
(癸巳)十二 二(魏史云。此年撮天下僧尼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去承明来始三十余年。入楞伽经十卷菩提流支于雒阳出)
(甲午)十三 三(深密解脱经五卷。菩提流支于雒阳出)
(乙未)十四(敕安乐寺沙门僧绍撰经目四卷。解脱道经一十三卷僧伽出) 四(法集经四卷菩提流支于洛阳出)
(丙申)十五(敕沙门宝唱。撰经律异相五十卷。优娄频经一卷木道贤出) 孝明立(宣武子。改熙平元。造永宁寺。遣沙门慧生使西域取经。凡七年还。得经论一百七十部。并行于世)
(丁酉)十六(敕沙门宝唱。撰众经佛名六月废省诸州道士馆) 二(太后胡氏秉政)
(戊戌)十七(敕沙门宝唱。撰众经目录四卷。文殊问经一卷僧伽出) 神龟元(胜思惟经六卷。菩提流支于洛阳出)
(己亥)十八(敕沙门宝唱撰名僧传三十一卷) 二
(庚子)普通元(十法经僧伽婆罗出为一卷) 正光元(大萨遮尼乾子经十卷。佛名经十二卷。不增不减经二卷。差摩经二卷等。并菩提流支。为司州牧汝南王于第出)
(辛丑)二(九月二十三日建立同泰寺。初竖刹。帝亲自幸。百司尽陪) 二
(壬寅)三 三(沙门慧生。凡历七年从西域还。得梵经论一百七十部。即就翻译并行于世。见魏史)
(癸卯)四 四
(甲辰)五 五
(乙巳)六 孝昌元(即正光六年。无畏德女经一卷。金刚三昧陀罗尼经一卷。如来师子吼经一卷并佛陀扇多出)
(丙午)七 二
(丁未)大通元(同泰寺成帝亲幸改元大赦) 三
(戊申)二 四(武泰元。正月改三月孝明崩胡太后立临洮王子三岁为帝。建义元。四月改尔朱荣杀幼主。诛太后沈尸于河。立长乐王。永安元九月改诛葛荣。尔朱自号为天柱王。秉国政总百寮)
(己酉)中大通元(九月十五日。帝幸同泰寺。逊位为仆。地震。百寮请复位。凡十五日。十月一日驾还宫) 二(孝基元。五月改北海王颢立长乐王。弃殿北走保建兴。建武元六月改北海王升殿大赦。尔朱复奉长乐南攻。颢走为人斩送。还复永安号)
(庚戌)二 三(九月长乐杀尔朱荣。十月尔朱世隆立长广于高都。改建明元。十二月擒长乐送并州杀之。谥曰庄帝。隆后又废长广立广陵云)
(辛亥)三 广陵王位(改普泰元。摄大乘论本三卷。佛陀扇多出胜思惟经论无量寿优波提舍等。菩提流支出)
(壬子)四 平阳王立(改永熙元。是为武帝)
(癸丑)五 二
(甲寅)六 (西晋)三(武帝入关。西移都长安。就周大祖宇文黑泰。是为西魏) 魏天平元(齐太祖高欢。别立清河王子善见为主。徙都于邺。是为东魏)
(乙卯)大同元 大统元(宝炬立改元。是文帝。宇文黑泰辅政为大丞相) 二(文殊问菩提经二卷。菩提流支出)
(丙辰)二 二(四月甘露降。秋谷不熟。民饥死者半) 三
(丁巳)三 三 四
(戊午)四 四(纳茹皇后) 元象元(迦叶等经三部七卷。月婆首那出。般若流支亦出)
(己未)五 五 兴和元(正法念经七十卷。般若流支出)
(庚申)六 六 二(总计天下僧尼大数。二百万矣寺三万有余。此去延昌未满三十年。承明出六十年)
(辛酉)七 七 三(解脱戒本一卷。谤佛经一卷。业成就论一卷等。并般若流支出)
(壬戌)八 八 四
(癸亥)九 九 武定元
(甲子)十 十(正月诏宽刑罚。广学业。敦礼教。断草书。去文存质) 二
(乙丑)十一 十一 三
(丙寅)中大同元 十二 四
(丁卯)太清元 十三 五
(戊辰)二(侯景背魏奔梁。梁封为河南王) 十四 六
(己巳)三(侯景作逆。五月帝崩简文立。景为丞相总万机) 十五(诏依古礼男女异路) 七(东魏禅高齐)
(庚午)大宝元(湘东王在江陵。简文密诏以王为相国丞制) 十六 齐天保元(欢第二子洋立。是为文宣帝)
(辛未)(天正元景废帝立暕。改元太始元。景杀暕自立。改元) 十七 二
(壬申)(承圣元湘东在江。陵即帝位改元天正元。武陵在蜀即位又改元) 前元(废帝立) 三
(癸酉)二 二(四月命大将军魏安公尉迟向伐蜀八月擒秦王肃撝送长安) 四
(甲戌)三(十一月平江陵地入岳阳。是为后梁附庸国也) 后元(齐王廓立。十月命柱国燕国公讨江陵杀湘东王) 五
(乙亥)四(三月送梁国图籍坟典来长安为西魏所灭) 二 六
(丙子)五 陈永定元(霸先立承梁末。仍都建康) 七
周(丁丑)愍帝觉(宇文黑泰子称周元) 二(无上依经二卷真谛出) 八(月灯三昧经十一卷。那连提耶舍出)
(戊寅)二(废觉立觉庶兄毓。是为明帝。称武成元) 三(立世阿毗昙十卷真谛出) 九(大悲经五卷耶舍出)
(己卯)二(武成元) 四 十(乾明元正月洋子殷立皇建元八月洋弟演立)
(庚辰)三(武帝邕立明帝弟) 天嘉元(茜立)
(辛巳)武帝邕(保定元) 二 大宁元(演薨弟湛立)
(壬午)二 三 河清元
(癸未)三 四(摄大乘论十五卷真谛出或十二卷) 二
(甲申)四(佛顶咒并功能一卷。阇那耶舍出) 五 三(法胜阿毗昙七卷。那连提耶舍出)
(乙酉)五 六(胜天王般若经七卷。月婆首那出) 天统元(湛子纬立)
(丙戌)天和元 天康元(顼立) 二
(丁亥)二 光大元 三(月藏经十二卷。那连耶舍出)
(戊子)三 二 四(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四卷。那连耶舍出)
(己丑)四(婆罗门天文二十卷。达摩流支出) 太建元 五
(庚寅)五(大乘同性经四卷。阇那耶舍出) 二 武平元(大云轮请雨经一卷沙门圆明笔受阇那提耶舍出)
(辛卯)六(定意天子所问经五卷。阇那耶舍出) 三 二
(壬辰)建德元(如来智不思议经三卷宝积经三卷阇那崛多出) 四 三
(癸巳)二 五 四
(甲午)三(废二教毁浮图) 六 五
(乙未)四 七 六(沙门智周等一十一人。往西域寻求佛经论等)
(丙申)五 八 隆化元
(丁酉)六 九 承光元(纬子恒立为周所灭。封纬为温国公)
(戊戌)宣帝赟(武帝子。称宣政元) 十
(己亥)(大成元正月改大象元二月改) 十一
(庚子)二(静帝阐立。宣帝子。禅大隋即兴三宝) 十二
(大隋)(辛丑)开皇元(春奉玺禅隋。冬沙门智周等赍婆罗门经论二百六十部应运来至敕旨付司访人令翻译) 十三
(壬寅)二(业报差别经一卷。洋川郡守昙法智出。象头精舍经一卷。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毗尼多流支出) 十四
(癸卯)三(牢固女经一卷。百佛名经一卷。大庄严法门经二卷。德护长者经二卷。等四部合六卷。并那连提耶舍出) 至德元(正月十日顼子叔宝立)
(甲辰)四(莲华面经二卷。大云轮请雨经二卷。力庄严三昧经三卷。等三部七卷。并那连提耶舍出) 二
(乙巳)五(大方等日藏经十五卷。从四年五月起首翻至五年二月方讫。那连耶舍出) 三
(丙午)六(大集经六十卷沙门僧就合大威灯经八佛名号经希有校量经善恭敬师经文殊尸利行经合五经并阇那崛多出) 四
(丁未)七(虚空孕菩萨经。二卷如来方便善巧咒经一卷。不空罥索观世音心咒经一卷金刚场陀罗尼一卷四部合五卷并阇那崛多出) 五
(戊申)八(佛本行集经凡六十卷。七年七月起首至此年得十卷善恭敬善巧咒等经崛多出) 六(为大隋晋王所灭。自是九州复一统矣)
(己酉)九(佛本行集经又出一十五卷) (庚戌)十(佛本行集经又出二十卷) (辛亥)十一(佛本行集经又出一十五卷凡首尾五年方讫六十卷并阇那崛多译月上女经善思童子等二经) (壬子)十二(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阇那崛多出) (癸丑)十三(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四童子三昧经三卷并阇那崛多出) (甲寅)十四(诸佛护念经十卷。贤护菩萨经六卷。并阇那崛多出 敕沙门法经二十大德。撰众经目录七卷 敕有司撰众经法式十卷制约僧尼) (乙卯)十五(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观察诸法行经四卷。诸法本无经三卷。譬喻王经二卷。发觉净心经二卷。并阇那崛多译) (丙辰)十六(金光明经嘱累一品。阇那崛多译) (丁巳)十七(金光明经前后三翻。今总为一部八卷。沙门宝贵合。开皇已来新所译经并此年正月二十四日奏闻) (戊午)十八(超世经十卷崛多出) (己未)十九(三聚经二卷崛多等出) (庚申)二十(十月三日夜后分地大震) (辛酉)仁寿元(正月一日改) (壬戌)二 (癸亥)三 (甲子)四 (乙丑)大业元炀帝广立(高祖文帝第二子在位十三年) (丙寅)二 (丁卯)三 (戊辰)四 (己巳)五 (庚午)六 (辛未)七 (壬申)八 (癸酉)九(穿汴河日使百万人米斗一千文) (甲戌)十 (乙亥)十一 (丙子)十二 (丁丑)十三
(大唐)戊寅 (武德元)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历代三宝纪卷第三(帝纪下魏晋宋齐梁周大隋)
历代三宝纪卷第四(译经后汉)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后汉录者。光武皇帝第四子庄继立。谥为孝明帝。至永平七年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项佩日轮飞空而至。光明赫奕照于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梦。通人傅毅进奉对云。臣闻西方有神名佛。陛下所见将必是乎。帝以为然。欣感灵瑞诏遣使者。羽林中郎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四人。往适天竺。于月支国遇摄摩腾。写得佛经四十二章并获画像。载以白马还达雒阳。因起伽蓝名白马寺。诸州竞立报白马恩。长安旧城青门道左二百余步中兴寺右。即是白马寺之遗基。于即翻译四十二章经。缄置兰台石室阁内。自尔释教相继云兴。沙门信士接踵传译。孝桓帝世又以金银作佛形像。至孝灵帝光和三年。遣中大夫于[名*隹]阳佛塔寺中。饭诸沙门。悬缯烧香散华燃灯。光和七年。张角等谋诛其逆党内外姻属。诸事老子妖巫医卜并皆废之。其有奉佛五戒勿坐。自秦世沙门释利防。及前汉刘向校书天阁已来。至此始有定录。经则四十二章为首。人则迦叶摩腾最初。迄于献帝建安末龄。其间一百五十二年。历十一主。华戎道俗十有二人。兼摭旧遗更补先阙。并古失译。合出经律三百五十九部。四百二十七卷。为后汉录运乎斯轴。庶有披览鉴瞻古今。时代散聚经典离合。明扬盛化法宝备焉。 ·(后汉)沙门迦叶摩腾 一部一卷经
·沙门竺法兰 五部十三卷经
·沙门安世高 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经律
·沙门支娄迦谶 二十一部六十三卷经
·优婆塞都尉安玄 二部三卷经
·沙门竺佛朔 二部三卷经
·沙门支曜 十一部十二卷经 ·沙门康巨 一部一卷经
·清信士严佛调 七部十卷经
·沙门康孟详 六部九卷经 ·沙门释昙果 一部二卷经
·沙门竺大力 一部二卷经
·诸失译经 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经咒
后汉
·四十二章经一卷
右一经一卷。明帝世中天竺国婆罗门沙门迦叶摩腾译。或云竺摄摩腾。或直云摄摩腾。群录互存未详孰是。既未审知定何是姓何者是名。先来弗译所以备彰。腾幼而敏悟兼有风姿。博学多闻。特明经律。思力精拔。探索幽深。敷文析理每有新义。当时学徒未之附也。法师游乎天竺。西北有一小国。其国宗奉焉。俄而邻国兴师。兵戈不戢。迄将践境辄有事碍。于是疑有异术。密遣觇观。使人还云。彼国君臣讲习大乘金光明等经。经言。说此法地神王护之。缘是邻国请和求法弘通大乘。自尔南渡渐于此矣。永平年随逐蔡愔至自洛邑。于白马寺翻出此经。依录而编。即是汉地经之祖也。旧录云。本是外国经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经一十八章。道安录无出。旧录及朱士行汉录僧祐出三藏集记。又载但大法初传人未归信致使摩腾蕴其深解不复多翻。后卒[名*隹]阳。载其委曲备朱士行汉录及高僧名僧等传诸杂记录。宝唱又云。是竺法兰译。此或据其与摄摩腾同时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