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历代三宝纪
历代三宝纪
(壬申)黄龙元
(癸酉)元帝奭(宣帝子治十六年初元元年。佛入涅槃来至此已五百六十二年) (甲戌)二 (乙亥)三 (丙子)四 (丁丑)五 (戊寅)永光元 (己卯)二 (庚辰)三 (辛巳)四 (壬午)五 (癸未)建明元(一云建昭元) (甲申)二 (乙酉)三 (丙戌)四 (丁亥)五 (戊子)竟宁元
(己丑)成帝骜(元帝子治二十六年称建始元年。佛入涅槃来至此已五百七十八年) (庚寅)二 (辛卯)三 (壬辰)四
(癸巳)河平元 (甲午)二 (乙未)三 (丙申)四 (丁酉)阳明元(一云阳朔) (戊戌)二 (己亥)三 (庚子)四 (辛丑)鸿嘉元 (壬寅)二 (癸卯)三(大夫刘向删列仙传云。七十四人己见佛经) (甲辰)四 (乙巳)永始元 (丙午)二 (丁未)三 (戊申)四 (己酉)元延元 (庚戌)二 (辛亥)三 (壬子)四
(癸丑)绥和元 (甲寅)二
(乙卯)哀帝欣(元帝孙治六年称建平元。佛入涅槃来至此六百四年) (丙辰)二 (丁巳)三 (戊午)四
(己未)元寿元(景宪使大月支国。受得浮图经。浮图者即佛陀也。岂非如来相续久矣) (庚申)二
(辛酉)平帝衍(哀帝子治五年。称元始元。佛入涅槃来至此六百一十年) (壬戌)二 (癸亥)三 (甲子)四 (乙丑)五 (丙寅)居摄元(莽立宣帝玄孙婴号孺子。莽为丞相摄行政事。佛入涅槃来至此六百一十五年莽废孺子谥为幼帝) (丁卯)二
(戊辰)始初元
新王(己巳)莽即真(号建国元) (庚午)二 (辛未)三 (壬申)四 (癸酉)五(甲戌)天凤元 (乙亥)二 (丙子)三 (丁丑)四 (戊寅)五 (己卯)六 (庚辰)地皇元 (辛巳)二 (壬午)三
(癸未)更始元(刘玄字圣公。灭莽治二年。为赤眉所杀。玄景帝六世孙。佛入涅槃至此六百三十二年) (甲申)二
(后汉 乙酉)光武帝(秀字文叔。高帝九世孙。立三十三年。徙都雒阳。号建武元。佛入涅槃来至此六百三十四年) (丙戌)二 (丁亥)三 (戊子)四 (己丑)五 (庚寅)六 (辛卯)七 (壬辰)八 (癸巳)九 (甲午)十 (乙未)十一 (丙申)十二 (丁酉)十三 (戊戌)十四 (己亥)十五 (庚子)十六 (辛丑)十七 (壬寅)十八 (癸卯)十九 (甲辰)二十 (乙巳)二十一(西域莎车王等十六国。悉遣子来入侍奉献方物) (丙午)二十二 (丁未)二十三 (戊申)二十四 (己酉)二十五 (庚戌)二十六 (辛亥)二十七 (壬子)二十八 (癸丑)二十九 (甲寅)三十 (乙卯)三十一 (丙辰)中元元(二月帝东巡太山。柴祭刻石。有云气成宫阙封禅梁甫讫回。过鲁祠孔子宅。九月醴泉出。京师饮者痼疾皆差也) (丁巳)二(是岁取天下民户凡四百二十七万九千六百四十四民口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
(戊午)明帝庄(光武第四子立十八年号永平元。佛入涅槃至此已六百六十七年) (己未)二 (庚申)三 (辛酉)四 (壬戌)五 (癸亥)六 (甲子)七(是年帝梦金人飞来殿庭。即佛像经法应也。命使西行寻求佛经) (乙丑)八 (丙寅)九 (丁卯)十(使还。得迦叶摩腾来到雒阳即翻四十二章经。以白马驮经来。即起白马寺) (戊辰)十一(竺法兰出佛本行经五卷。陶隐居年历云。帝梦金人遣使。是此年与诸家小异。据终亦不爽) (己巳)十二 (庚午)十三(竺法兰出十地断结经四卷) (辛未)十四 (壬申)十五 (癸酉)十六 (甲戌)十七 (乙亥)十八
(丙子)章帝坦(明帝子立十三年号建初元佛入涅槃至此六百八十五年) (丁丑)二 (戊寅)三 (己卯)四(永平初通议郎班固作汉书讫。此年始就。凡二十余载) (庚辰)五 (辛巳)六 (壬午)七 (癸未)八 (甲申)元和元 (乙酉)二 (丙戌)三 (丁亥)章和元(诏遣曹褒定礼仪。凡一百五十篇) (戊子)二
(己丑)和帝肇(章帝子立十七年号永元元。佛入涅槃至此六百九十八年) (庚寅)二 (辛卯)三 (壬辰)四 (癸巳)五 (甲午)六 (乙未)七 (丙申)八 (丁酉)九 (戊戌)十 (己亥)十一 (庚子)十二 (辛丑)十三安息国献师子 (壬寅)十四 (癸卯)十五 (甲辰)十六 (乙巳)元兴元
(丙午)殇帝隆(和帝子立一年号延平元。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一十五年)
(丁未)安帝祐(章帝孙。立十九年号永初元。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一十六年) (戊申)二 (己酉)三 (庚戌)四 (辛亥)五 (壬子)六 (癸丑)七 (甲寅)元初元(九真徼外夜郎等国内附辟境千八百里) (乙卯)二 (丙辰)三 (丁巳)四 (戊午)五 (己未)六
(庚申)永宁元(四月帝诏谒者仆射刘珍作建武已来名臣傅) (辛酉)建光元 (壬戌)延光元 (癸亥)二 (甲子)三 (乙丑)四
(丙寅)顺帝保(安帝子立十九年。号永建元。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三十五年) (丁卯)二(二月帝诏有司备玄纁聘南阳樊英及黄琼杨厚等。诣公车设坛席问得失讫还以礼遣之) (戊辰)三 (己巳)四 (庚午)五 (辛未)六 (壬申)阳嘉元 (癸酉)二 (甲戌)三 (乙亥)四 (丙子)永和元 (丁丑)二 (戊寅)三 (己卯)四 (庚辰)五 (辛巳)六(时有张陵在蜀号天师。作道书二十四卷。论章醮之法道士章。醮起此) (壬午)汉安元 (癸未)二 (甲申)建康元
(乙酉)冲帝炳(顺帝孙立一年号永嘉元。张陵子衡为保师。佛入涅槃来至此七百五十四年) (丙戌)质帝瓒(章帝玄孙。立一年号本初元。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五十五年)
(丁亥)桓帝志(章帝曾孙立二十一年。号建初元。佛入涅槃来至此已七百五十六年朱士行汉录云。支娄迦谶此年译阿閦佛经二卷) (戊子)二(高僧传云。安世高从建初二年至灵帝建宁中。凡二十余载。合译法句等经一百七十四部一百八十八卷) (己丑)三 (庚寅)和平元 (辛卯)元嘉元(朱士行汉录云世高此年译五十校计经二卷七处三观经二卷) (壬辰)二(朱士行汉录云。世高此年译普法义经一卷内藏经一卷)
(癸巳)永兴元 (甲午)二 (乙未)永寿元 (丙申)二(朱士行汉录云。世高此年译人本欲生经一卷) (丁酉)三
(戊戌)延嘉元 (己亥)二 (庚子)三 (辛丑)四 (壬寅)五 (癸卯)六 (甲辰)七 (乙巳)八 (丙午)九 (丁未)永康元(支敏度录云。世高此年译修行道地经七卷或六卷)
(戊申)灵帝闳(章帝玄孙立二十二年。号建宁元。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七十七年) (己酉)二 (庚戌)三(世高译经至此年方讫。非止一处在所即出) (辛亥)四
(壬子)嘉平元(朱士行汉录云。竺佛朔此年于洛阳译道行经一卷。道安为之注序) (癸丑)二 (甲寅)三 (乙卯)四(帝好书自造义皇篇五十章) (丙辰)五 (丁巳)六 (戊午)光和元 (己未)二(支敏度录云。支娄迦谶七月八日译般若道行品等十卷) (庚申)三(聂道真录云。支娄迦谶十月八日于洛阳译般舟三昧经二卷宝积经一卷) (辛酉)四(都尉安玄译法镜经二卷阿含口解一卷。于洛阳出。严佛调笔受) (壬戌)五 (癸亥)六(竺佛朔。于洛阳译道行经一卷。支谶传语孟福张莲笔受) (甲子)中平元 (乙丑)二(支曜。于洛阳译成具光明等十一部经十一卷) (丙寅)三(朱士行汉录云。支娄迦谶二月八日于洛阳译首楞严经二卷) (丁卯)四(康巨于洛阳译问地狱事经一卷魏文帝生) (戊辰)五(高僧传云。古维摩诘等六部经合十卷。并临淮严佛调于洛阳出之) (己巳)六(正月改光嘉元。十月改昭宁元十二月改永隆元)
(庚午)献帝协(灵帝子立三十年。号初平元。二月董卓劫帝令还长安袁绍起兵勃海。孙坚起兵江南。佛入涅槃至此七百九十九年) (辛未)二 (壬申)三 (癸酉)四 (甲戌)兴平元(竺道祖汉录云。此年康孟详于洛阳译四谛经一卷。与世高出者小异) (乙亥)二 (丙子)建安元 (丁丑)二(三月沙门竺大力于洛阳译修行本起经二卷) (戊寅)三 (己卯)四(高僧传云。兴起本行经等五部合八卷。并康孟详出) (庚辰)五 (辛巳)六 (壬午)七 (癸未)八 (甲申)九 (乙酉)十(诏遣苟悦撰汉记) (丙戌)十一 (丁亥)十二(高僧传云。中本起经二卷昙果共孟详此年出之) (戊子)十三 (己丑)十四 (庚寅)十五 (辛卯)十六(高僧传云。修行本起经二卷竺大力此年出之) (壬辰)十七 (癸巳)十八 (甲午)十九(有张陵孙鲁更造章。符自称师君。率众反拜为镇夷中郎将) (乙未)二十 (丙申)二十一 (丁酉)二十二 (戊戌)二十三 (己亥)二十四
历代三宝纪卷第二(帝年次前汉新王后汉)
历代三宝纪卷第三(帝年下魏晋宋齐梁周大隋)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帝年下者。始自三皇天唯一主。终乎两汉地无二臣。爰洎魏晋已来逮我大隋驭世。其间京邑将若猬毛。鸱蹲鹤立之都二十有二国。其一吴三秦凉魏齐陈等。此之八国虽曰各保名器。并皆宣译佛经。能使三宝住持。则是四生蒙赖。所以务善者流庆。故致世录相沿焉。而纪目无闻乘。时霸王者十有四国既不阐扬圣教。于事莫知祖修。今各依彼志书粗略标其年世。庶知强弱始末废兴。曹魏文帝黄初二年辛丑。刘备都蜀号汉。二主四十三年。还入魏元帝。西晋惠帝太安元年壬戌。张轨起凉州号凉。是为前凉。七主六十二年。入前秦符永固。晋惠永安元年甲子。刘渊起平阳。初号汉后称赵。是为前赵。四主二十六年。入后赵石勒。同永安元年。李雄起蜀。初号大成。后改称汉。四主四十四年。为晋穆所灭。东晋元帝太兴三年庚辰。石勒初起襄国。后徙都邺号赵。是为后赵。四主通冉闵三十五年。入前燕慕容俊。晋穆永和十一年乙卯。慕容俊创起黄龙。后徙都邺号燕。是为前燕。二主一十九年。入前秦符永固。晋孝武太元十一年丙戌。慕容垂起于中山还袭燕号。是为后燕。徙都黄龙。五主二十六年。入北燕冯跋。至十二年丁亥。吕光起凉州。还号为凉。是曰后凉。四主一十六年。入后秦姚兴。晋安帝隆安元年丁酉。秃发乌狐起于西平。亦号为凉。是曰南凉。三主一十八年。入西秦乞伏叱槃。至二年戊戌慕容德起于广固。亦号为燕。是曰南燕。二主一十三年。还为晋安帝所灭。至四年庚子。李皓起于炖煌。亦号为凉。是曰西凉。二主二十二年。入北凉沮渠蒙逊。晋安帝义熙三年丁未。赫连勃勃起于朔漠。都统万城。号为大夏。三主二十五年。入北魏太武至六年庚戌。冯跋起灭后燕。都于昌黎。号为大燕是为北燕。二主二十八年。亦入北魏太武。至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已卯。是北魏太延五年。太武西征遂灭北凉。自是诸国相吞略尽。唯北魏存。至齐明帝隆昌元年甲戌。是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南迁都于洛邑。至梁武帝中大通六年甲寅。是南魏永熙三年。武帝元循西迁长安。依周太祖宇文黑泰。齐太祖高欢别立清河王子元善见为主。北都于邺。缘是复分为西东。魏梁孝元帝绎承圣四年乙亥。都在江陵。为西魏灭。自是南朝历数北旋。其年即魏后元二年。萧衍孙察魏赐嗣立绍继梁基。是曰后梁。既为附庸则是影国。周受魏禅因而跱之。仍都江陵。三主三十三年。绝于开皇七年丁未。始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受后汉禅。二年辛丑天下三分。五十九年。至晋武帝咸宁五年己亥。宇宙之内文轨复同。二十三年到晋惠帝永宁元年辛酉。州土幅坼竞建国都。至今开皇九年己酉。其间二百八十八年。故实沈已前天步孔艰。犹二六合。大梁之后王道清泰。还一九州。车书契来已九年矣。化有功被民无得称魏。至大隋四十四。主纪历三百七十八年。七代五都世录云尔。 ·魏文帝(七年都雒阳)
·明帝(十三年)
·齐帝(十四年)
·高贵乡公(六年)
·元帝(五年)
·(西晋)武帝(二十五年都雒阳)
·惠帝(十六年)
·怀帝(六年)
·愍帝(四年都长安)
·(东晋)元帝(六年都建康)
·明帝(三年)
·成帝(十七年)
·康帝(二年)
·穆帝(十七年)
·哀帝(四年)
·海西公(五年)
·简文帝(二年)
·孝武帝(二十四年)
·安帝(二十二年)
·恭帝(一年)
·宋武帝(三年都建康)
·前废帝(一年)
·文帝(三十年)
·孝武帝(九年)
·中废帝(一年)
·明帝(八年)
·后废帝(五年)
·顺帝(二年)
·齐高帝(五年都建康)
·武帝(十年)
·废帝(半年)
·新安王(半年)
·明帝(四年)
·东昏侯(二年)
·南康王(一年)
·梁武帝(四十八年都建康)
·简文帝(二年)
·孝元帝(四年都江陵)
·周愍帝(一年都长安)
·明帝(三年)
·武帝(十八年)
·宣帝(二年)
·静帝(一年)
·大隋开皇来(十七年都大兴)
魏(庚子)文帝丕(曹氏字子桓黄初元都雒阳佛入涅槃来至此已八百二十九年)
(辛丑)二 (壬寅)三 吴(孙权字仲谋立二十八年都建业号黄武元称太皇帝)
(癸卯)四 二
(甲辰)五 三(维只难于武昌郡译阿差末菩萨经等二部合六卷)
(乙巳)六 (丙午)七 四 五
(丁未)明帝睿(文帝子泰和元) 六
(戊申)二 七
(己酉)三 黄龙元
(庚戌)四 二(竺律炎于杨都出三摩竭等经二卷)
(辛亥)五 三
(壬子)六 嘉禾元
(癸丑)青龙元 二
(甲寅)二 (乙卯)三 三 四
(丙辰)四 五
(丁巳)景初元 六(一本嘉禾止五年)
(戊午)二 赤乌元
(己未)三 二
(庚申)少帝芳(正始元) 三
(辛酉)二 四
(壬戌)三 五(立子禾为太子)
(癸亥)四 (甲子)五 六 七
(乙丑)六 (丙寅)七 八 九
(丁卯)八 十(康僧会。感得舍利放光。孙权信伏。即为会造建初寺。此江东寺之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