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三宝纪

  (乙丑)元王仁元(佛涅槃来一百三十四年) (丙寅)二 (丁卯)三 (戊辰)四 (己巳)五 (庚午)六 (辛未)七 (壬申)八
  (癸酉)贞定王亮元(左丘明春秋传记。此年佛入涅槃来一百四十二年) (甲戌)二 (乙亥)三 (丙子)四 (丁丑)五 (戊寅)六 (己卯)七 (庚辰)八 (辛巳)九 (壬午)十 (癸未)十一 (甲申)十二 (乙酉)十三 (丙戌)十四 (丁亥)十五 (戊子)十六 (己丑)十七 (庚寅)十八 (辛卯)十九 (壬辰)二十 (癸巳)二十一 (甲午)二十二 (乙未)二十三 (丙申)二十四 (丁酉)二十五 (戊戌)二十六 (己亥)二十七 (庚子)二十八
  (辛丑)孝王隗元(佛入涅槃来一百七十年) (壬寅)二 (癸卯)三 (甲辰)四 (乙巳)五 (丙午)六 (丁未)七 (戊申)八 (己酉)九 (庚戌)十 (辛亥)十一 (壬子)十二 (癸丑)十三 (甲寅)十四 (乙卯)十五
  (丙辰)威烈王午元(佛入涅槃来一百八十五年) (丁巳)二 (戊午)三 (己未)四 (庚申)五 (辛酉)六 (壬戌)七 (癸亥)八 (甲子)九 (乙丑)十 (丙寅)十一 (丁卯)十二 (戊辰)十三 (己巳)十四 (庚午)十五 (辛未)十六 (壬申)十七 (癸酉)十八 (甲戌)十九 (乙亥)二十 (丙子)二十一 (丁丑)二十二(九鼎震) (戊寅)二十三 (己卯)二十四(一本午有三十一年)
  (庚辰)元安王骄元(佛入涅槃来二百一十年) (辛巳)二 (壬午)三 (癸未)四 (甲申)五 (乙酉)六 (丙戌)七 (丁亥)八 (戊子)九 (己丑)十 (庚寅)十一 (辛卯)十二 (壬辰)十三 (癸巳)十四 (甲午)十五 (乙未)十六 (丙申)十七 (丁酉)十八 (戊戌)十九 (己亥)二十 (庚子)二十一 (辛丑)二十二 (壬寅)二十三 (癸卯)二十四 (甲辰)二十五 (乙巳)二十六
  (丙午)夷烈王喜元(佛入涅槃来二百三十六年) (丁未)二 (戊申)三 (己酉)四 (庚戌)五 (辛亥)六 (壬子)七
  (癸丑)显圣王扁元(佛入涅槃来二百四十三年) (甲寅)二 (乙卯)三 (丙辰)四 (丁巳)五 (戊午)六 (己未)七 (庚申)八 (辛酉)九 (壬戌)十 (癸亥)十一 (甲子)十二 (乙丑)十三 (丙寅)十四 (丁卯)十五 (戊辰)十六 (己巳)十七 (庚午)十八 (辛未)十九 (壬申)二十 (癸酉)二十一 (甲戌)二十二 (乙亥)二十三 (丙子)二十四 (丁丑)二十五 (戊寅)二十六 (己卯)二十七 (庚辰)二十八 (辛巳)二十九 (壬午)三十 (癸未)三十一 (甲申)三十二 (乙酉)三十三 (丙戌)三十四 (丁亥)三十五 (戊子)三十六 (己丑)三十七 (庚寅)三十八 (辛卯)三十九 (壬辰)四十 (癸巳)四十一 (甲午)四十二 (乙未)四十三 (丙申)四十四 (丁酉)四十五 (戊戌)四十六 (己亥)四十七 (庚子)四十八
  (辛丑)顺静王定元(佛入涅槃来二百九十一年) (壬寅)二 (癸卯)三 (甲辰)四 (乙巳)五 (丙午)六
  (丁未)赧王诞元(佛入涅槃来二百九十七年) (戊申)二 (己酉)三 (庚戌)四 (辛亥)五 (壬子)六 (癸丑)七(秦昭襄王立) (甲寅)八 (乙卯)九 (丙辰)十 (丁巳)十一 (戊午)十二 (己未)十三 (庚申)十四 (辛酉)十五 (壬戌)十六 (癸亥)十七 (甲子)十八 (乙丑)十九(萨婆多记云马鸣菩萨佛灭后三百余年生东天竺婆罗门种。出家破诸外道。造大庄严论数百偈。盛弘佛教。有别传载。计当此时) (丙寅)二十 (丁卯)二十一 (戊辰)二十二 (己巳)二十三 (庚午)二十四 (辛未)二十五 (壬申)二十六 (癸酉)二十七 (甲戌)二十八 (乙亥)二十九 (丙子)三十 (丁丑)三十一 (戊寅)三十二 (己卯)三十三 (庚辰)三十四 (辛巳)三十五 (壬午)三十六 (癸未)三十七 (甲申)三十八 (乙酉)三十九 (丙戌)四十 (丁亥)四十一 (戊子)四十二 (己丑)四十三 (庚寅)四十四 (辛卯)四十五 (壬辰)四十六 (癸巳)四十七 (甲午)四十八 (乙未)四十九 (丙申)五十 (丁酉)五十一 (戊戌)五十二 (己亥)五十三 (庚子)五十四 (辛丑)五十五 (壬寅)五十六 (癸卯)五十七 (甲辰)五十八 (乙巳)五十九
  秦(丙午)昭襄王勒元(废周赧王为庶人。佛入涅槃来三百五十六年) (丁未)二 (戊申)三 (己酉)四 (庚戌)五
  (辛亥)孝文王柱元(佛入涅槃来至此三百六十一年)
  (壬子)庄襄王子楚元(孝文子。治三年。佛入涅槃来三百六十二年) (癸丑)二 (甲寅)三
  (乙卯)始皇帝政元(庄襄子治三十七年。吕不韦为相。佛入涅槃来至 此三百六十五年) (丙辰)二 (丁巳)三 (戊午)四 (己未)五 (庚申)六 (辛酉)七 (壬戌)八(封嫪毒为长信侯) (癸亥)九(辛冠诛嫪毐徙其家于蜀) (甲子)十(吕不韦免相徙太后于南宫后任李斯) (乙丑)十一(徙吕不韦于河南) (丙寅)十二 (丁卯)十三 (戊辰)十四 (己巳)十五 (庚午)十六 (辛未)十七(是岁灭韩。以其地为颖川郡) (壬申)十八 (癸酉)十九 (甲戌)二十 (乙亥)二十一 (丙子)二十二(其岁灭魏以其地置梁郡) (丁丑)二十三 (戊寅)二十四(是岁灭楚定江东置会稽郡) (己卯)二十五(是岁灭燕。又灭赵) (庚辰)二十六(是岁灭齐。六国并吞为一国。乃自立为皇帝。改正朔以建亥为岁首) (辛巳)二十七(名河为德水。名民曰黔首。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同一文轨) (壬午)二十八(东巡登泰山封禅刻石纪功。遭大风雨。遣徐氏入海求三神山。使千人没泗水求周鼎不得) (癸未)二十九 (甲申)三十(改腊曰嘉平。尝夜微行至兰池遇见盗甚窘迫武子击杀乃获免) (乙酉)三十一 (丙戌)三十二(使蒙恬将二十万人。北击胡。取河南地筑长城) (丁亥)三十三(傍河以来。至阴山。为四十四县。以河为塞。起临洮讫辽水) (戊子)三十四(谪治狱吏不直助以筑长城李斯奏焚诸典籍坑儒士) (己丑)三十五 (庚寅)三十六 (辛卯)三十七
  (壬辰)二世皇帝胡亥元(始皇帝子。佛入涅槃来至此四百二年。治三年) (癸巳)二 (甲午)三(始皇帝孙子婴立。四十六日为汉灭。佛入涅槃至四百四年)

  开皇三宝录卷第一(帝纪上周秦)



  历代三宝纪卷第二(帝年次前汉新王后汉)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帝年次者。刘邦字季。沛郡丰人。母媪息于大泽梦与神交。感而生季。首龙颜额隆准。宽仁大度美须髯。左股髀间有七十二黑子。因托暴秦鼓其潜翼。既吞强楚遂奋云气。前后凡经七十二战。天下乃定。黑子之应其瑞在兹。既远承周因尔称汉。改咸阳曰长安。而都之。自从开辟三皇五帝夏殷周秦迄文景前并以帝王标年。无别立号。至武帝世始制年名称。建元云元狩。二年霍去病讨匈奴。过居延山擒休屠王。获其金人以为大神。列置于宫。烧香礼之。此即像初至。三年凿昆明池。遍于下际悉是灰墨。帝以其事问东方朔。朔奉答云。非臣所知。陛下可访西域胡人。其后张骞使大夏还。汉始知有身毒国。又平帝世。大夫刘向自称。余览典籍往往见有佛经。及删列仙传云。得藏书缅寻太史创撰列仙图。自六代迄到于今七百余人。向检虚实定得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见佛经。推此岂非汉时经目及古旧二录道安所载十二贤者等经例是。所余止有七十二人为列仙传。此盖博识睹其大伦。将知周时久流释典。情识未洽归信者稀。秦虽爇除汉复兴出。故令刘向搜藏书见更列仙传云。又哀帝世。元寿年中景宪使于大月支国受得浮图经。验向所寻便实录矣。王莽字巨君。元城人。为汉大司马翼辅平帝。元始五年乙丑帝崩。莽立宣帝玄孙婴号称孺子。莽为丞相。居摄三年。即真十五年通数十八年。实止十七载。莽为景帝第七世孙刘玄字圣公所灭。称更始元。玄立二年复为赤眉所杀。刘秀字文叔。高祖九世孙。长沙定王后。居乎南阳之白水乡。父为济阳令。生秀于县中。有赤光之瑞。是岁嘉谷一茎九穗。因名为秀。隆准日角口大眉长面美髭髯。性善仁爱。起于南阳。除荡赤眉。遂定天下。是为后汉光武帝焉。徙都洛阳。号年建武。闻昔世语光武起南阳。南阳无贱士。常谓此虚诞。见今经说。释迦出天竺。天竺多圣人。方验斯真实。至明帝世永平七年。忽感神梦。觉已欢悦。命使西行。因尔宅心游志福境。尝从容暇问弟东平王处。家居何者最乐。东平瑰伟腰带十围。即奏对云。为善最乐。帝称之曰。此言甚大。足可以副王之腰腹。后使回还。仍诏宣译。源发自此流注达今。法海无穷玄河靡竭。前后两汉通及新王。合二十六君。四百二十五载。纪录帝世东西京云。
  (前汉)高帝(十二年都长安) 惠帝(七年) 吕后摄(八年) 文帝(二十三年) 景帝(十六年) 武帝(五十四年) 昭帝(十三年) 宣帝(二十五年) 元帝(十六年) 成帝(二十六年) 哀帝(六年) 平帝(五年) 新王莽(十七年治长安) 更始帝(二年亦长安)
  (后汉)光武帝(二十三年都洛阳) 明帝(十八年十年译经) 章帝(十三年) 和帝(十七年) 殇帝(一年) 安帝(十九年) 顺帝(十九年) 冲帝(一年) 质帝(一年) 桓帝(二十一年) 灵帝(二十二年) 献帝(三十年)
  (前汉乙未)高帝元(刘氏名邦字阿季。尧后。治十二年都长安。佛入涅槃来至此已四百五年) (丙申)二 (丁酉)三 (戊戌)四 (己亥)五 (庚子)六 (辛丑)七(改咸阳为长安) (壬寅)八 (癸卯)九 (甲辰)十 (乙巳)十一 (丙午)十二
  (丁未)惠帝盈元(高帝子治七年。佛入涅槃来至此已四百一十五年) (戊申)二 (己酉)三(舂发长安六百里男女十四万六千人。筑长安城旧城西面。三十日了。六月又发诸侯率一十二万人筑南面) (庚戌)四 (辛亥)五(正月又发六百里男女十四万五千人筑城北面。三十日了。夏又发一十二万五千人筑城东面。三十日了。秋九月长安城四面一切悉讫) (壬子)六 (癸丑)七
  (甲寅)吕后元(高帝后摄政八年佛入涅槃来至此已四百二十二年) (乙卯)二 (丙辰)三 (丁巳)四 (戊午)五 (己未)六 (庚申)七 (辛酉)八
  (壬戌)文帝恒元(高帝庶子治二十三年佛涅槃来至此已四百三十二年) (癸亥)二 (甲子)三 (乙丑)四 (丙寅)五 (丁卯)六 (戊辰)七 (己巳)八 (庚午)九 (辛未)十 (壬申)十一 (癸酉)十二 (甲戌)十三 (乙亥)十四 (丙子)十五 (丁丑)十六 (戊寅)后元元年 (己卯)二 (庚辰)三 (辛巳)四(文殊师利般泥洹经云。佛灭度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师利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说十二部经讫。还本生地入涅槃五月大赦。免官奴婢为庶人) (壬午)五 (癸未)六 (甲申)七
  (乙酉)景帝启元(文帝子治十六年。佛入涅槃来至此已四百五十四年) (丙戌)二 (丁亥)三 (戊子)四 (己丑)五 (庚寅)六 (辛卯)七 (壬辰)中元元年 (癸巳)二 (甲午)三 (乙未)四 (丙申)五 (丁酉)六 (戊戌)后元元年 (己亥)二 (庚子)三
  (辛丑)武帝彻(景帝子治五十四年。自此始建年号称建元元年。东方朔上书日进。时年二十二民年九十已上复子孙令侍养。佛入涅槃至此已四百七十年) (壬寅)二(置茂陵邑徙郡国豪杰居之。赐徙民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癸卯)三 (甲辰)四 (乙巳)五 (丙午)六
  (丁未)元光元 (戊申)二 (己酉)三 (庚戌)四 (辛亥)五 (壬子)六(外国传云。佛灭度后四百八十年有神通罗汉名呵利难陀。国王之子。于优长国东北造牛头栴檀弥勒像。高八丈。将巧匠三人上兜率。看真弥勒造。然后得成甚有神验) (癸丑)元朔元 (甲寅)二 (乙卯)三 (丙辰)四 (丁巳)五 (戊午)六
  (己未)元狩元(十月帝幸雍猎得一白狩如麇五蹄改元云) (庚申)二(霍去病北讨丐奴。过居延山。擒休屠王。获其金人以为大神。列置甘泉宫烧香礼之。此即汉地佛像先来也) (辛酉)三(掘昆明池。其下悉是炭墨。武帝以问东方朔令辩所由。朔答云。非臣所知。陛下可问西域梵人) (壬戌)四 (癸亥)五 (甲子)六 (乙丑)元鼎元(六月汾阴得宝鼎水中。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故改元云。昔秦遣人入水求鼎不得汉乃自出。可谓神物有应则彰无感则隐。岂人求哉) (丙寅)二 (丁卯)三 (戊辰)四 (己巳)五 (庚午)六
  (辛未)元封元(正月甲子帝祭嵩山。起道宫斋七日祀讫还。四月帝闲居。方朔等侍。忽见一青衣女子来告帝云。从今去百日清斋至七月七日。西王母许降。至期二更果来赴帝) (壬申)二 (癸酉)三(帝先承王母言。以是年七月斋戒。以五岳图授董仲君。董仲君登即写受) (甲戌)四(帝又先承上元夫人言。四年七月斋戒。以五帝六甲灵飞十二事授李少君。登即写受此二书传行世者由先传此二君所以存矣) (乙亥)五 (丙子)六 (丁丑)太初元(十一月己酉天父焚柏梁台。于是真形图六甲五帝灵飞十二事并帝所受集诀凡四卷共函并为火烧失本) (戊寅)二 (己卯)三 (庚辰)四 (辛巳)天汉元 (壬午)二 (癸未)三 (甲申)四
  (乙酉)太始元 (丙戌)二 (丁亥)三 (戊子)四(三月帝幸太山祠西王母求灵。而神不应) (己丑)延和元 (庚寅)二 (辛卯)三 (壬辰)四(正月幸东莱大海斋祠西王母。上元夫人求应不降) (癸巳)后元元 (甲午)二
  (乙未)昭帝弗陵(武帝子治十三年始元元年佛入涅槃至此已五百二十四年) (丙申)二 (丁酉)三 (戊戌)四 (己亥)五 (庚子)六 (辛丑)元凤元 (壬寅)二 (癸卯)三 (甲辰)四 (乙巳)五 (丙午)六 (丁未)元平元
  (戊申)宣帝询(武帝曾孙治二十五年。太始元年。佛入涅槃来至此已五百三十年) (己酉)二 (庚戌)三 (辛亥)四
  (壬子)地节元 (癸丑)二 (甲寅)三 (乙卯)四 (丙辰)元康元 (丁巳)二 (戊午)三 (己未)四 (庚申)神雀元 (辛酉)二 (壬戌)三 (癸亥)四 (甲子)五凤元 (乙丑)二 (丙寅)三 (丁卯)四 (戊辰)甘露元(一云甘姶元) (己巳)二 (庚午)三 (辛未)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