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南岳总胜集
南岳总胜集
观有碑文四。 ·洞真瀑布碑
·国家金箓道场齐醮记
·建寻真阁记
·朱陵宫记
[九真观]
在庙东十里。旧记云。晋太康中。新野先生建。天监初。有张如珍真人居之。张乃先生乡人也。幼而少语。淡泊不群。壮岁幽栖而宿禀霞骨。遇神人降。于岩室传明镜洞鉴之道。使其修之曰。夫烛物理者天也。鉴物形者道也。天之道以清。镜之道以明。审而无差。形定于此。物应于彼。故川岳之状。鬼神之情。无所逃而隐也。天以清而容万有。水以澄而鉴众形。若修天清镜明。澄心静神而得内外洞彻。则至道成矣。傥外役于物。内劳于神。神心惛浊不能澄清。则去道远矣。此法吾昔受之于长桑公子。长桑公子受之于太微天帝君。所得之能。洞达玄通。遐照八极。夫洞真法中。有四规之道。依四时而行。亦与此同体矣。古人所谓虚其室白自生。定其心道自至。信矣哉。如珍修之九年。彻视千里。无一物可隐。以梁天监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君独游山三日不反。弟子求之。而君方衣仙衣驾云舆。箫鼓拥之。缥缈而升天。重和元年 徽宗皇帝赐号全真达道真人。开元初司马承祯字子微。自海山乘桴。炼真南岳。结庵于观北一里。日之白云。丞相张九龄屡谒之。明皇令弟承祎。诏之较正道德经。深加礼待。呼为道兄。凡是观中供养金银器皿。悉归降赐。自御札批答表书往来不绝。天宝初。蜀人薛季昌。昔在峨嵋山注道德经二卷。后隐居衡岳华盖峰。撰玄微论三卷。并大道颂一首及注得。司马弟子王仙峤写进上。诏住降圣观。供器御书批答不绝。及于九真观奉造圣祖天道玄元皇帝圣像一铺十三事通光座高一丈七尺。经六百七十卷。仙峤乃本观道童。性好澹泊。因看列仙传。有物外操。尝谓五千言外皆土梗耳。携岳中茶入京师教化。尝于城门内施茶。忽一日遇高力士。见而异之。问所来。答是南岳山九真观道童。为殿宇颓毁。特将茶来。募化施主。力士喜其言。因闻明皇宣见。帝喜清秀。问曰。卿有愿否。对曰。愿郁郁家国盛。济济经道兴。帝喜令拜司马先生为师。于内殿披戴厚赐回山。夜梦感真人陈少微而得道要。再命侍司马先生来王屋久之。奏云。尊师以开元二十三载仙花乞请。收南岳旧居为观。蒙圣恩书额。诏薛季昌住持降圣观。宣赐圣像供器。天宝十二年。复令衡州铜铸钟一口降赐观。中音韵振。远彻于霄汉。重四千斤上刻明皇帝号御制铭曰铸于郡悬于观天长地久福无算。骠骑吏大将军高力士监铸。此真岳中之名器也。后乾元三年二月值兵火罹乱。焚荡罄然。铁石镕裂。惟有此钟。岂非愿力而至于是哉。咸通年。王固节道行超伦。一方仰慕。营葺一新。阐教谈经学者如市。奉诏归北岳封总教大师。又元祐间。其钟忽不见数日。一日得之于观前塘中。苔藓所渍。钟顶上龙折其右足。复致于楼上。传云。与青草渡龙斗。今观后有龙[穴/貢]岭。观一里有武陵谢先生再葺白云庵而居。尝与曹道冲为诗琴之友。道冲有诗云。桃源洞口武陵人。跳出红尘二十春。但喜白云深有趣。不知青眼近来亲。丹砂已向坤炉伏。玉汞先从坎鼎烹。活计一张焦尾外。碧坛三尺礼南辰。西有王氏药寮王住。久迁灵岩。就云龙峰尸解。观北隅五十步有寿仙亭。亭下有白龟泉。即南山第一泉也。其泉自崖窦迸出。清泚甘冽。其色早晚两变。虽南山名泉无逮此者。饮之无疾而寿。中有白龟。大如钱。白如玉。隐于石窦之间。人罕得见。遇之者吉祥而延寿。传云。龟出仙来。龟隐仙去。题诗亦众惟野人皇甫涣云。灵台尘不止尘止。非灵台。爱此一泓水。曾栖灵物来。愚近岁卜庵于此泉之北。山相去。五里。因采药尝憩此亭。每钦叹其异云。寂寥宇宙之中凡真仙隐化于白龟者。计此乃三处也。愚自前年秋栖于是山为终焉之计。凡三徙其居。至朱陵之东。芟王氏旧药圃而住。适与此泉为邻。非偶然耳。因成一绝。谩书之于此。天下白龟三处。显怡山.少室.寿仙亭。我今卜筑南山顶得尔为邻祝圣龄。观有九仙阁。阁后旧有琅瑛阁。重和元年。改赐今额。
[降圣观]
在九真观一里。旧号白云庵。司马子微修行处。因弟子王仙峤奏请。以先师庵为观。蒙降额亲篆。敕九真观薛季真兼住持。
[九仙宫]
在庙东十二里。梁天监中建。昔王处舆自中宫炼行。既周冲寂。后迁于此。朝斗思微。一日天真迎之。又有邓郁之。南阳新野人也。幼梦一鸟吐印与之。自是人间有疾以印治救。求为符章。病者自愈。后与徐灵期结方外友。周游名山。寻访上士。遇至人传金鼎火龙之术。于宋元徽二年。徐既上升。郁之隐洞门久之。乃徘徊湖外。洞天福地无不遍历。所患丹材无力可置。因有司奏少微星在南楚。武帝敕监军采访。诏之便殿问所修。曰贫道修炼金液而阙丹材。帝赐金帛。许于南岳洞真福地。选其幽胜。置上中下三宫。以修内外丹。一夕神人谓之曰。大洞之邻。乃招福之乡。延生之里。善记勿忘。后君丹成。复迁紫盖之东。以梁天监末十二月三十日。有八真人。乘羽盖云峰降于室中。即前得道者八真人也。于是就自然石坛升天。重和元年。徽宗皇帝赐号超真集妙真人。唐咸通九年。衡州刺史张觌具奏置观额。十年十月。敕下宜依所奏。又开元中。明皇诏赐宸篆云紫盖峰石坛九仙宫。昔贤曾咏九仙宫其略云。一峰鳞次开一观片石朋来会九仙。宝牌尚记明皇篆。灵梦尝闻御史传。又景祐中。故观文殿学士孙沔为御史 上问事忤旨贬永州。梦道士以田为托。后徙潭州。因祀岳阴以物色求所梦。乃得王君之像于九仙宫。遂檄县钩括其宫田。果为邻观侵佃。其详具下卷。宣和元年。改赐今额。后有大洞(今呼前洞者是也)丹霞庵基。
[观音寺]
在庙东十三里。石道蟠曲。在云密峰南下。马氏所建。本朝太平兴国年。改赐普济。近已废。西北有陈先生药堂。陈乃苍梧人。常修太阴炼避之法。与同乡杨太初遇真人聂绍元。传二景高奔之法。修成西入三都。
[云峰景德禅寺]
在庙之东十五里。后倚云密。前临禹溪。西有大禹岩。乃禹王传玉文处。梁天监中建。寺有高僧法证。族郭氏。为竺乾道五十有七年。戒坛聚徒讲道乃迁化。其门人曰诠.曰远.曰振.曰巽.曰素。凡三千余人。其长老咸来言曰。吾师轨行峻特。器宇宏大。有来求律者。吾师示之以尊严整齐。明列义契。而人知其所不为。有来求道者。吾师示之以高广通达。一其空有。而人知其所必至。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故从吾师之命。而度五万余人。广其祠宇 本朝建隆中重修。大中祥符年。赐景德额。有会圣阁.齐云阁.养亭.清照亭.松风亭.观音梦应二泉。皆佳致也。转运副使陆訦留咏诗云。绀宫清绝占奇峰。迥在朱陵宝界东。赏遍禅林归驭晚。禹溪斜日照丹枫。
[延寿寺]
在庙之东十六里。北有尊胜寺基。
[白云寺]
在岳之东十八里。不知开建之始。在白云峰下。有白云洞龙潭。人有祈求。而致荤触便作风雷。岩谷阴黑。人多畏惮。乃朱陵之东便门也。
[七宝寺]
在岳东北三十五里。昔高僧玄泰号布衲居之。深于禅理善歌诗。每病土民畬种。因作畬山谣。其略云。由道今年种不多。明年阔斫当阳坡。国家寿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马氏闻之禁止。塔石福严与坚固比邻。下有涌泉。
[崇果寺]
在岳山北五十里。
[普济寺]
在岳之北三十五里。下有龙潭。寺之东有李真人上中下三丹灶。中有水源。旱者祈之无不感应。游人罕至。
[光天观]
在庙北登山三十五里按福地志云。系二十二光天坛福地。洞渊集诗云。太极分形状若坛。白云深锁路孱岩。兀然万古含春色。光照吾皇祝寿山。一云。天业中改观为寺。即今上封寺是也。又按南岳十八高僧传云。陈光大初。思大和尚领徒至此。建阁作真。徒上下经行听法之所。则光天观当别有基也。西有青玉坛福地。今释氏改名罗汉行道坛。
[天柱禅寺]
在庙之西北登山十八里天柱峰下。在近山天柱为之最高。寺在半山。楼阁参差。与弥陀相邻。出没烟云之际。居者疑在虚无中。葆真居士诗一绝云。福严直上看天柱。楼殿霏微倚翠空。却望福严如画出。更怜烟雨巧朦胧。思大和尚二生塔在寺下。山有香冈周回数里。多生香白芷。传云。魏夫人所植。
[弥陀寺]
在庙西北登山二十里。在弥陀峰下。仰望楼阁。如在画图中。唐宣宗赐额为般舟道场 本朝太平兴国中赐今额。葆直居士访之。值僧出。并无一物。问云。僧皆村居治生。久不来此。故留一绝云。苔侵佛座突无薰。尽日飞尘渐塞门。虽是道人忘臭味。问君鼻口若为存。
[清化寺]
在庙西北登山二十五里。已废久矣。今有野人居之。北有潨谷传经坛。
[灵境寺]
在庙西北登山二十五里。号中洞。马氏所建。但破屋三四间。传云。天复年。庵宇甚多。今废久。大路侧有大杉二株并立。围可数丈。高拂云表。雄壮可惮。或云。昔唐真宗太子曾憩此。见二将军至谢忽不见。因呼为双将军。
[安宝观]
在庙西北登山三十五里。乃傅待仙以木钻钻石获天书处。林木茂密。今已废久。
[宝积寺]
在洞下岳之北登山三十里。见存空屋。
[太平寺]
近洞下见存破屋。在侧刀峰西下。
[宝林寺]
在祝融后。上封庄之泉名洞下但破屋数间。
[化城禅寺]
过山五十里。亦无他佳致。
[南朱观]
过山五十五里东。望岳山堆翠焉。
[云溪禅寺]
过山七十里。在皇想山下。当邵州中路。修篁拥碧。怪木参空。东望融峰。高插云汉。
[白鹤寺]
与横龙相邻。山谷有禹王书铁符化成白鹤。今呼为飞符岩。亦曰白鹤岩又云古观也。下旧有石仓。自然常满。仓今基在。
[资福寺]
与横龙相邻。最为幽密。
[横龙寺]
在中洞。有开山佛光禅师旧庵基在焉。唐白居易有诗一绝云。月射冷光新殿宇。风敲清韵古杉松。问师宝额因何立。笑指横溪有卧龙。
[高台惠安禅院]
在后洞妙高峰下。与方广比邻。山势幽邃。景物与山前不侔。本朝赐今额。寺前五十步正险绝处。石上有迹如车辙状。记云。昔五百罗汉居此。闻惠思和尚将至。乃相谓曰。山主即至。我辈当避之。遂徙他所。今辙迹尚存。记云。乃鬼运粮以供厨馔。又西有水源。自岩下出。莫知其所。自号灵源。宋宗炳有庵。在灵源之上。今芭蕉庵是也。尚存基址。寺有二石佛迹。各长尺八显六寸。足底有二隋求并印。皆如篆文。云自西来。衡阳令张钧题高台诗云。万仞孤高处。烟云缥缈间。灵源声不断。辙迹藓斓斑。山鸟应无畏。溪云常自闲。凭栏长纵目。回首厌尘寰。东北有牧庵。乃忠道者居之。不修梵行。好夜游岩谷。不畏虫虎。寒暑不侵。值风雨亦无蓑笠。常正言以伸人。皆有教化。后住黄龙。久之迁化。
[方广崇寿禅寺]
在岳之西后洞四十里。与高台比近在莲花峰下。前照石廪。旁倚天堂。传记云。梁天监初。有僧希遁。因度夏天台遇惠海尊者。朝昏承事之。海云。汝当于南岳方广寺为会。洎遁至南岳。访方广则无之。后忽值一精舍号方广。有鬼神运粮。金牛服乘。俄见海师出门。问曰。汝何来之迟也。遁愿留。海云。此五百尊者所居。汝居处在西北峰顶。留一宿而去。出门已失尊者及方广众。遁即如其言。结庵其处。后。
[建方广寺]
本庙赐崇寿为额。今所谓圣寿寺基是也。中夜尝闻钟磬声。出山谷见圣灯。元丰中。山洪暴发。乃纪和尚开山卓锡移建今寺。李白咏方广诗一绝云。圣寺闲栖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风静。玉磬时闻一两声。
[保庆寺]
在方广之西南。钟磬交音林环逼。
[灵洞寺]
在岳之西北。后洞乃高台之前山也。峰峦翠密。岚霭常蒸。洞后猿声闻如巴峡。猎者终不能捕。往往岳神所护也。又有明水桥。直上高岭。有天成石塔。层级自然。高约五寻。下虚上锐。非好事者不能一访。盖惮路险而远也。
[国清禅寺]
在后洞石廪峰西下。高台之前山也。与灵川密邻。钟磬相交。
[灵川护国寺]
在后洞。与国清比邻。
[明溪寺]
在马迹桥之西。与金龟岩比近。去岳七十里。昔有逸人李思善居龟岩。后游罗浮。又有高僧惠鉴居之。辟谷思善。书齐既废。后僧更葺为梵刹矣。
[法轮禅寺]
在岳之西南七十里。隶衡阳岣嵝峰下。晋咸和年建。号云龙寺。隋大业末。高僧大明居之。至唐末。迁移山下。马氏更名金轮寺。或云。即马氏之庄也。本朝太平兴国中。改赐今额。环寺杉松数万。每至风激。林响声若海涛。寺有记石。唐岑文本撰。及韩愈有岣嵝山诗碑在焉。传云。禹碑在此峰尖之上。枢密折公留题云。路转崎岖岭。水藏委曲田。茂林深似海。古刹湛如渊。岣嵝未可到。禹碑真谩传。西林归恐暮。欲去又茫然。寺有普容泉.道人亭。
[西林禅寺]
去衡阳五十里。在岳西南五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