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总胜集


  [上封禅寺]

  在庙北登山三十五里祝融峰下。按钱景衎胜概集云 本朝赐额建也。一云古先天观。后改为今寺。若烟云稍开。四望千里。游赏骚人。题咏甚多。惟僧齐已诗云。猿鸟共不到。我来身欲浮。四方皆碧落。绝顶正清秋。宇宙知何极。华夷见细流。坛西独立久。白日转神州。寺有穹林阁。僧室未尝去火。秋初早已冰冻。虽盛夏亦夹服。木之高大者不过六七尺。名之矮树。万年松亦不盈丈。盖以极高至寒故也。其势孤峭特回。禽鸟亦不能及。下视众山不复如丘龚。但仿佛如觞豆而已。寺之侧有风渊穴.雷池.龙年堂.祝融庙基.青玉白壁二坛。即是二福地也。今云罗汉行道坛是也。故毕田诗云。既壮黄金宇。何言青玉坛。谁将应供者。又此易仙官。

  [应天万寿禅寺]

  在庙之北登山十五里。在福严寺东。寺额乃唐懿宗书题记处。皆玉刻也 本朝太平兴国中。只以旧额为赐。寺有蜀王孟氏所舍藏经并铜佛像。制作皆精微可观。古篁樛木拥蔽前后。此山南诸刹最为幽密也。寺有本朝 太宗 仁宗御书三祝堂。无尽居士张商英题一绝云。击壤焉知帝力深。耕田凿井自讴吟。多财多寿多男子。聊表封人祝圣心。后有麓苑庵址。

  [紫盖院]

  去庙北十五里宝胜寺上。唐传待仙修行处。谭陈二士亦修炼于此。又有铁瓢仙张白居之北入桃源基址。废久。有野人居之。上有醮斗坛灶北李生户解处。下有唐太子系马椿在。

  [宝胜寺]

  在庙北登山十二里。自衡岳过华严历寿祺观北上方至。杉松拥蔚并无佳致。据香炉峰南下当紫盖之路。

  [圣寿观]

  去庙北登山七里。唐咸通中建。因涧得其名。旧记云。故灵武卢璠镇黔南日。奏请以旧书堂为观。六年奏舍庄田屋宇永充观内常住。今卢公真堂洎殿宇俨然。旧有清音阁.选仙亭.迎仙阁.此君阁。层崖峭壁。修竹长松。幽涧清湍。景象奇异。比之万寿加之数倍茂密也。寿涧迳观前下合灵涧。流注平野。唐懿禧中。有轩辕弥明隐此年久。后复抱黄洞。太平兴国中。有跛仙遇吕洞宾于君山后亦隐此行灵龟吞吐之法。功成回岳麓。自号潇湘子。尝云。我爱潇湘境。红尘隔岸除。南山七十二。惟喜洞真墟。元祐间。常有白鹤。栖鸣于杉松之上。三日而去。宣和元年改寿祺。

  [华盖院]

  有华盖君修行处。不显名氏。或云古太清观也。去庙东北十五里。自元阳宫陟上清宫而至。昔谭峭岩字景升。居终南山。久著化书。过东吴见宋齐邱。游庐阜泛潇湘炼丹于此。又默希子不知何氏。居此著通元经。开皇中。有道士吴涵虚。字合灵。居之风狂。未尝下山。终日沉湎。亦无烟火之具。俗呼为吴猱。好睡经旬不食。常言。人若要闲即须懒。如勤即不闲也。素不攻文。忽作上升。歌云。玉皇有诏登仙职。龙吐云兮风著力。眼前蓦地见楼台。异草奇花不可识。我向大罗观世界。世界只如指掌大。当时不为上升忙。一时提向瀛洲卖。后于清泰二年上升。又有荆台隐士铁冠先生。樊氏。慕合灵之道。常骑白牛访之。楚王马希范尝师之。后马希声嗣位。先生不知所之。

  [上清宫]

  去庙东北七里。吴人徐灵期真人修行之所。徐幼遇神人。授以玄丹之要。含日晖之法。守泥丸之道。服胡麻之饭。故得周游海岳。来往南山积有年矣。采访山洞岩谷。作衡岳记。叙其洞府灵异言。紫盖云密二峰。皆高五千余丈而云密。有禹治水碑。皆蝌蚪之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而紫盖常有鹤集其顶。而神芝灵草生焉。下有石室。有香炉.杵.臼.丹灶。祝融峰上有碧玉坛。方五尺。东有紫梨。高三百尺。乃夏禹所植。实大如斗。赤如日。若得食长生不死。义熙中。山人潘觉至峰西。石裂有物。出如紫泥。香软可食。觉不知其石髓。竟不食弃去。忽悟而还已不见。此君之所记圣异。又能役使鬼神。降伏龙虎。以宋元徽元年九月九日冲真。重和元年 徽宗皇帝赐号明真洞微真人。今宫基见存石碑。传云。旧有仙鸡报晓。因吃仙草不死。间有樵人见而不能捕。大历七年。玄和先生张太空者。李泌之师居之得道。后入元阳宫尸解。大中元年。韩威仪慕其风而居之。修符亦得道。

  [石室隐真岩]

  在上清元阳之间。杉松夹道。岩岫堆蓝。有石室两所。本虎豹之窟。唐大中年。刘元靖先生居之。礼斗步罡。驱逐虎豹。芟除荆榛而住。衡州刺史韩晔舍俸钱为建会真阁。就岩辟其石室。引泉环流。伐木诛茆。凿其茶灶。棋局醮坛。药臼盆床。灯具供器。自然生成。会昌中。诏入内传受法箓。封号广成先生。久之乞还山。大中五年冬十月。有云鹤屡降。未几去世。闻天乐浮空。及迁神日。惟杖屦在。弟子吕志真得其道。兵部侍郎萧邺文其碑。吏部侍郎赵橹为傅。太子少傅卢璠作石室铭。道士张坚白为内传。今山存内传。洎神道碑在铨德观。今基址尚在。

  [中宫]

  在庙之东北七里。梁天监中建。真人王灵舆修行之所。王乃晋陵人。幼而颖悟。更不婚宦。勤志于道。辞别亲友。结庐于五老峰下。似有所得。忽一夕有神人。谓之曰。得道者若非其地。如植五谷于砂石之间则不能成。子虽有飞升之骨。当须福地灵坛尔可以变化。虽累德以为土地。积功以成羽翼。苟非其地。魔坏其功。兹道无由成矣。灵舆告曰。何地可栖。神人曰。朱陵之上峰紫盖之邻岫可以冲天矣。遂自庐阜迁居南岳之中宫。修行一十二年道成。复迁于朱陵之东朝斗炼真。以天监十三年七月十二日冲举。重和元年 徽宗皇帝赐号通微集虚真人。又唐天宝初。董奉先居之修九华丹法而得道。久于衡阳栖朱陵之后洞。元和中。凭惟良亦修行于此。本传并具下卷。又大历中。李德林先生修行得道。官已废久。

  [元阳宫]

  在庙之东北登山五里。与上清中宫如鼎峙。晋太始中。陈真人讳兴明修行之馆。真人少游名山。因访真迹。于天柱峰上遇二神人。年十八九。自云。吾历行四海。度有志之士。世人修道。暂能精专。中道而废。不至勤久。何得擢形云天飞冲霄衢。汝之积功亦可佳也。第勿退转。何虑不列名金阙玉堂。前苦后乐者。苦则有极。乐则无穷。何者林谷幽栖。禽畜为侣。饥渴必至。寒暑辛勤。割世离荣。辞亲舍爱。可谓苦矣。寿同天地。变化无穷。策空乘虚。坐生羽翼。可谓乐也。得不勉于修励乎。兴明拜手曰。永佩圣言毕。至于道不敢怠忽也。遂授明镜之道。修之十有八年。二仙降而告之曰。吾昔授子至道。果能勤行。今则登蹑九天。游宴八海。积功之报也。前苦后乐。今子至矣。以晋太康元年三月初一日烟霞绕室。天乐浮空山下。居人竞往观之。惟有空室。至于鸡犬悉皆腾举。重和元年 徽宗皇帝赐号致虚守静真人。又唐有张元和先生居之。德宗御词赐之云。夫至道无名。强假名而崇道。至真无谥。必求谥以明真。惟其可称实在全德。故南岳元阳宫道士张太虚。混元育粹。元之又元。炼骨三清。存神八景。衡峰养德。时近百年。依罔象以冥搜。挟鸿蒙而冲用。栖迟浩气。太苦真形。顷在先皇敷崇道妙。望乎玄鹤之驾。锡以紫霓之裳。我有辅臣。格言高躅。永怀仙子。恨不同时。聊申嘉尚之情。式降昭旌之命。策名表德。庶永无穷。可赠玄和先生。贞元四年六月十三日下后尸解于灵隐峰。其宫 本朝淳化.天圣.政和三经修葺。宣和元年改赐崇明观。观后三里有伏虎岩。

  [田真院]

  在元阳宫东南二里。唐宝历中建。绿筠苍松前后掩映。三清并石像殿北百余步有小岩。田先生常憩于此。岩上有一松树。号华盖松。根柯蟠曲。枝干左细如华盖。岩周回虽广。一株尽蔽之。开皇时。田良逸名虚应。齐国人。侍亲。自攸县迁居南岳喜王峰。后躬耕货薪以侍母。夜即独坐岩中。一日放志游五峰。见何尊师而问道。其母晒衣于山北。闻儿远适。速往追之不及复回。衣已化为石。至今数百年。衣色不改。素洁如初。下有小岩。母常憩此。经日而坐。常服气减食。母既坐亡。其志愈坚。后遇薛季昌而传法。东入天台不复出。宪宗诏不起后尸解。本朝宣政间值回禄。止存石三清。绍兴间复建小殿。有道人焚修。至今不绝。

  [北帝院]

  在铨德观后半里。修竹长松。前后茂密。梁天监末。女冠徐炼师居之。修行而得道。贞观末。张惠明再修。遇南岳右英夫人传道。行抱一三五混合之法。而后尸解。又有李思慕居之得道。本朝太平兴国中赐额。近废。

  [凌虚宫]

  在庙之东登山八里华盖峰南下。唐天宝初建。薛炼师名季昌庵居处明皇诏住九真降圣观。进注道德经。撰玄微论。御书批答凡十数次。后辞荣宠。乞回草庐。一日谓门入曰。今夕天气异常。吾当有所适。遂凌虚而去。后有薛幽栖。自西蜀游二十四治。历荆渚溯潇湘。礼赤君于此修真。晦其名氏。于五峰之下石台上注灵宝经。台上烟云如香烟缭绕而起。注经罢烟亦自无。感格如是。因名天香台。后尸解。会昌中。周混污自九真来居之。后得道。为大罗观。王宫前有自然石坛醮器。并生成试剑石浴丹泉。绍兴末。移于山下开创。仅五七分而未周备(又详见下卷)。

  [洞灵宫]

  去庙东北登山十八里紫盖峰东下。昔东晋末。邓欲之字彦达。居洞灵台。诵洞经。遇魏夫人传法。行之而得道。系二十五洞灵源福地。古诗云。洞灵源接洞阳天。瘦壑危峰吐绛烟。曾踏落花听玉籁。赤松坛畔鹤鸣泉。宫建自李俊民天师居之得道。昔有彭蔡二真隐此。唐末。有聂师道遇之事。具下卷。今有桃林。左右茶园橘柚所在。宫前旧有古枫一株。端耸数丈。根脚竖起。蟠结成一巨龟。首尾足甲显然如活。观者畏惮。其宫宇庵居。自五代拨乱。尽罹回禄。山颇虚迥 本朝大观末。有中贵王门司舍金帛重建。宫殿廊庑迄今一新。住庵隐逸者亦不减旧。东北有桃花源.鹤鸣泉。皆游人罕至。西崖上有刻张元化还丹赋。下有洗药池。东有朝斗坛。

  [招仙观]

  在庙东八里。旧记云。启基刘宗卜字萧济。又记云。晋咸亨中建。昔张真人讳昙要。居之精思。感通天真密降。传内养元和默朝大帝之道。行之十二年。神游太空。面朝皇极大帝。赐以琼实琅膏混神合景之液。饵之变化莫测。神用无方。以齐延兴元年七月初三日忽然雷吼。天地震动。俄有鸾鹤。丹诏迎之升天。重和元年 徽宗皇帝赐号葆光袭明真人。贞观二年。有庐陵萧法师。讳灵护来居之。化黄白术外鬻之。修其观宇。五年建寻真阁。六年壬辰。于桂州铸铜钟一口。重五百斤。归观。凡互更不敢扣击。盖惊地府阴神之然也。后炼丹于山北。凡经三炼方成服之。于弘道二年中秋尸解。元和之末。有许碏者。自峨嵋而来。题记于梁上。常大醉长歌。歌中洎题记处。尝有寻偃月子之句。竟不知偃月是何物。又留题于堂壁。其末句云。邓通饿死严陵贫。帝王岂是无力人。丈夫未达莫自亲。攀鳞附翼损精神(题后非久白日升天)端拱末。五更初忽闻钟声。众皆惊讶晓而视之钟破裂。不旬日。有一道人。布衣褴缕。自云。能补钟。但需数千斤火。于是烧炭锻钟。道人以掌心镕铜汁。就其裂处摸之。其红焰自暗。众视之而惮。道人入溪洗手。忽失所在。其钟至今有手摸之迹。此实灵异。又唐末聂师道访彭蔡三真。事具下卷 仁宗朝。有养素先生。奉旨来住久之入衡岳观后尸解。宣政间。有逸人具承远慕其风而建养素轩。观旧有遥碧阁.竞秀亭朝.天坛北二里有雪浪亭.洞真涧。瀑布自洞而出。巨石横峻。当石崖之上。有一石沼。圆若锅釜之状。可广丈余。深不可究。一派飞下。如纹帘。号朱陵洞。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也。又有石井。下直无底。通彻四门涧流仅二十里成此悬注。从初溪至中潭凡九仞。自中潭下入谷十有八仞。有冥蟠壁。面阔四席。涛雪腾飞。雷雨骤下。虽天台峨嵋不及此势也。下有投龙潭。国家修齐醮毕。投金龙于此。石罅微开。闻天乐之声。故蔺扬有水帘洞诗中一联云。开元投金龙。水底闻天钧是也。若游人诚心洁志。瞻礼而窥之。微茫见金床玉机。至道间。有孕妇触之。石崖渐合。一无所视。往来留咏。粲然盈壁。独庐陵李先辅一篇超越伦辈。诗云。一片挂苍崖。分明不惹埃。蹙成珠颗白。垂下玉绳来。野燕飞难入。山风卷不开。声声去朝海。无意恋岩隈。句清格健。观音叹服。政和元年十月。建安张徽言领漕本路按部。自湘潭趋岳祠。未至三四里间。睹道左松萝蓊蔚。中有高门宏丽。朱书大榜曰朱陵宫。门内楼阁隐然。一人立阈间。若有所伺。时以日昃。未暇游观。意俟他日也。二年九月初五日。自衡州回宿胜业禅寺。语住持僧景襄曰。来早同为朱陵之游。襄曰。此寺之东有招仙观。观后有朱陵祠。予谓去岁尝过朱陵宫。见高门大榜朱字盈尺。恨未之游。今者之来深有意焉。翌旦同诣招仙观。经历向所见处了无所有。惟空山而已。比至朱陵洞。四面石壁。瀑布中注。亦无屋宇。询之道流云。素无此官。亦无此门。异哉。乃知天台大方广.嵩山圣竹林.事与此类。谨书以识之。后住持道士王元洞建望仙亭于见处立宫门。县尉钱景衎书朱陵宫三字。以朱填之为榜。后创望仙桥观。有铜像保生天尊。晋咸亨中。铸石像老君并侍从。并同时而建。旧观在洞口。唐永迁出就老君殿。别塑元始玉晨。共为一殿。以奉香火。或云。唐以遵奉玄元为圣祖故建玉晨居石也。宣和元年改赐今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