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总胜集

  隋大业中。高僧讳大明。吴郡人。姓朱氏实江表之鸿族也。量括山海。志坚金石。才高独秀。学富多闻。炀帝居藩请入惠日道场。大业十二年。敕屈法师还南岳险饺造三十六尺无量寿金像并二菩萨。兴复龙(以下缺)。

  南岳总胜集卷上



  南岳总胜集卷中


  叙观寺


  [真君观]

  在铨德观东五十步。即九天南上紫光庆华赤帝太虚注生真君之馆。本真君庙在岳祠中各庙门。唐开元中。司马承祯上言。五岳洞天各有上真所治。不可与血食之神同其飨祀。圣旨爱创清宫。凡立夏日先斋洁。敕命州官致醮于是观。兼度道士五人焚修。开元五年。明皇制五灵经云。佐治者有九人。从吏者三百余人。翊卫衙官三百。为国祈真请福之地。上真记云。太虚真人领南上司命即赤帝也。  ·潜山魏君(冲)为副治
  ·霍山韩君(众)为佐治
  ·霍林山许君(映)
  ·丹霍山周君(紫阳)
  ·金华山黄君(初平)
  ·南霍山郑君(隐)
  ·天柱山阮君(傲)
  ·紫虚元君魏夫人(华存)
  ·冲寂元君麻姑

  右并君佐命之司。吴越楚蜀之地。当司察之。淳化中。始改。为真君观。祥符中。诏赐观额。开元六年。上帝降赐真君。驱邪玉匕一张。其状类剑。长三尺阔四寸。玉文如云霞。其端微有锋刃。玉册一道。长一尺余阔六寸。其篆文曰。道君之玉册。有两印文曰。三天太上之印。皆篆文。或曰。旧本玉册塑在真君臂间。檀香刻此以传于世。玉玺一枚。方阔五寸八角。其文曰。注生真君玉印。亦篆文。今悉存焉。或云。是司马天师篆文也。今朝降到真君火铃冠一顶。以金裹饰潜霍二真君玉君圭二面并有。 太宗 真宗 仁宗 三圣御书敕黄存焉。大观二年三月。奉旨建 元辰殿。乃集福殿在观中。前有玉清金阙之门。每岁六月生辰。及春夏二祀。皆自京降 御名词表于此致醮。每辰焚御香六两祝 圣寿。恩赐紫衣一道。实国家祈福之所也。故江陵公留题真君观诗全篇云。秘殿崔嵬半紫虚。洞天岑寂列真居。霜毛时下朱陵鹤。金简犹探宛委书。风拂瑶坛欹羽旆。云归翠岭度飙舆。竹烟萝月空歌里。一道寒泉漱碧渠。
  观有碑文六。  ·注生真君碑(唐开元二十年。衡州司马赵颐真撰。萧诚书)
移建皇帝本命殿碑(大观二年三月。通直郎权潭州通判兼军州事赵岍文并书立)  ·御制化道文
  ·宋宣献诗
  ·朝贤送单大师诗石
  ·南岳杂诗


  [衡岳观]

  在紫盖峰南下紫霄峰前。晋太康八年。吴人徐灵期新野先生邓郁之开古王母殿基建。怀帝元嘉中赐额为华薮观。至梁改为九真观。张佐尧诗略云。晋代为华薮。梁朝号九真。宫门频改额。洞口不移春是也。住持周静真。乃武帝之师。帝心期上善。亲纡黄屋谒此元都。若轩后之拜崆峒。汉皇之礼河上。异代同时也。奉敕赐庄田三百户充基业。至隋后主大业八年属唐高祖。诏请蔡法寿李法超二法师主观事焚修。兴行教法。其衡州府库田畴什物并。赐观资用。贞观二年。太宗重书额。诏张惠明天师。度道士四十九人焚修。高宗宏道二年。诏叶法善天师封岳关地方四十里充观。长生之地。禁樵采。断畋猎。投龙献圭。以为常典。开皇中。改为衡岳观。后因兵火摧毁。天祐初。府主令公重建之。今朝 太宗 真宗 仁宗 三圣御书洎金宝牌。每辰焚 御香祝 圣寿。亦国家祈福之所。 真宗朝敕差冲靖天师单惟岳来住持提举岳门宫观。兼管烟火。后奉 旨改为甲乙自兹始也。故宰相王钦若有送单大师归岳诗云。 玉书飙驭降神州。楼观丹台选道流。岩谷难藏猿鹤性。吟怀终恋水云幽。晚程冒雪潇湘渡。采药沿溪舴艋舟。乍到楚乡应动念。十年人物半沉浮。宣和六年。准赦敕建昊天殿。改赐衡岳。为铨德观。宣和三年。得□旨免道业二税。又追取诸寺院金宝牌。并归本观奉安。绍兴中。
  太上皇帝降赐 御书黄庭内景经一卷。法帖九卷。观有白云堂内。安保生天尊铜像。晋咸亨年。铸无极堂御书阁田良逸先生降真堂刘广成先生真堂久视阁流水轩。观前左掖二百步。龙山顶有唐宋蜀人毛士海得道处。观后主山上旧有尹真人庵.朝天礼斗坛.驾鹤亭。真人姓尹氏。讳道全。天水人也。修洞真还神之道。佩五帝六甲左右灵飞之符。天仙降而谓之曰。飞升者当有其材而后成其道。昔汉武帝亲受金母灵飞十二事及五岳真形图。才得尸解。而不能使形骨俱飞。尔今得一而有升天之望。岂非积功宿分所值耶。道全日。浅学无闻。愿示十二事之目。天真曰。一者五帝六甲左右灵飞之符。二者太一混洞东蒙之文。三者丙丁入火九赤班符。四者太阴六丁通真遁灵玉女之录。五者六戊太阳招真天光策精之书。六者六已石精金光藏景录形之诀。七者六庚素招摄投之律。八者六辛致黄水月华之法。九者壬癸六遁隐地八术。十者子午卯酉八禀十诀六虚威仪。十一者丑辰戌未地真曲素诀辞三五顺行。十二者寅巳申亥紫度炎光内视中央也。一者五岳山符安镇方岳。檄召万灵太上真文也。二者五岳山跖。神仙倒景俯视山川之跖。写其曲折蟠薄在地之势也。三者五岳山形。取其峰峦洞室之所在。神芝灵草之所生。高下丈尺等级之数。东西南北里舍之限也。四者五岳山骨。取其骨体之所像枝干之所分。上法星文下主人事之所起也。五者五岳山水穴贯之图。取其泉液之所出。金宝之所藏。地脉之所通。而为之图也。主符图吏兵官属各数万人。五岳之所总。大山三百六十。小山千二百。并列仙曹职宰可谓众矣。武帝虽得其法而不能专其戒。穷武玩兵自毁其福。故不得与黄帝同功。今尔遇之。乃知文始之裔太和之族世有其人。吾当与汝期于九清之上太无之中。言讫而去。真人以晋怀帝元嘉元年三月九日。有白云起于室中。三日不散。散而视之。已失君之所在。但闻香气袭人。重和元年 徽宗皇帝赐号通真观妙真人。知潭州张茂宗留题衡岳观诗云。灵岳峰前游古观。此中何别蕊珠宫。五云仙客形皆异。十洞烟花景不同。炼药炉香金石气。醮星坛冷薜萝风。因闻大道修真诀。咫尺三清路可冲。
  观有碑文六。  ·九真观记(梁湘东王萧纬撰)
  ·何尊师得道碑(唐衡阳太守苏务廉撰)
  ·广成先生神道碑(翰林承旨萧邺撰。太子少傅致仕卢璠书)
  ·隐真嵓田先生记
  ·广成先生内传(吏部侍郎赵橹撰)
中书舍人王祜赠道士率子廉诗(东坡居士苏轼作记并书)

  [胜业禅寺]

  在庙之东掖古圣容寺也。或云。夏禹建清泠宫。以奉安虞舜之像(圣容即圣像也)唐武宗朝废之。马氏据有湖湘有掌诰。夫人杨子莹施钱再建。改为报国寺。记云。夏禹故宫也。政和中改为神霄宫。后复为寺。寝堂之西有庵。名禹柏。庭际虽广。一柏尽蔽之。后有悦亭。面岳环匝如塀。题咏亦众。住僧文政四句云。山鸟无凡音。山云无俗状。引得白头禅。时时倚藜杖。东有老牧亭.真如轩。皆雅尚也。寺旧无泉源。住僧文政。因栽杉寻访岩谷间。得一泉脉。清甘尤益茶味。以禹故迹。遂筑亭于上。以为禅悦之所。寺有。
  御书。本朝太平兴国年始更赐今额。葆真居士枢密折公彦质留题诗云。故宫余禹迹。胜地属僧家。古庙松阴合。幽亭竹影斜。岭云吟赏合。山鸟定中哗。谴逐成经别。空怀客路赊。寺有唐柳子厚撰弥陀和尚第二碑。兼自书篆。我朝康肃公陈公尧咨撰修藏记。

  [告成禅寺]

  古亦以衡岳为名。隋仁寿元年。以佛舍利分置诸郡。令各建塔计三十处。南岳即建塔于衡岳寺。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发使诸道。敕取四月八日午时葬之。此即一所也。马氏云福。五年方建塔楼堂宇。仅成一寺。至本朝大中祥符。东封改为今额寺。后登山有巨石相重宛如磨形。传云。思大和尚感鬼为之磨香。今山中有兜娄香。盖遗植焉。

  [衡岳禅寺]

  在庙西北一里集贤峰下。梁天监二年建惠海尊者道场。至本朝太平兴国年。敕以旧额为赐寺。后有善果庵。乃海栖禅师宴息之所。飞泉修竹石鼓怪木特异。昔懒瓒和尚曾隐此。与李鬼谷相会。我朝太宗皇帝赐御书。寺有唐皇甫湜撰瑗律禅师碑。连州刺史王诩书。唐韩愈有宿衡岳寺门楼诗略云。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胜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寺前有五寺碑。唐李巽撰。罗中立八分书。五寺即般若.南台.万寿.华严。弥陀。西有文殊庵。昔周道者修头陀行。得三昧定力。逆知人意。时人无敢轻惑。今游山大路石砌便士庶往还者。乃道者之力也。

  [净严寺]

  在庙西北隅。隔溪与西禅比邻。唐咸通年造。□本朝太平兴国年。以旧额为赐。昔景德中有僧晏坐。忽地中有光高丈余。乃发掘之。得佛像七尊。今色新如故。

  [西禅寺]

  亦在庙西北。无记刻可见兴建之始。梁天监三年再修。亦无他佳致。中有双棕榈瑞莲。飞鸟不敢栖泊。云有道人置一木。禽辟之。观察刘侯诗云。楼殿不教栖宿鸟是也。

  [华严禅寺]

  在庙之西北登山三里。隋大业中。有高僧惠稠可讲华严经。学徒鲜有至者。稠乃立石数块在前曰。汝等是吾弟子否。石头尽皆点头。唐顺宗时。乃就其地建寺。以华严为额。本朝兴国中。再以旧额为赐 □。

  [云居寺]

  在庙西北登山七里马氏所葺。有凝碧亭。面势陡绝。下瞰岳南之境。一览俱尽。为游客顿歇之所。前代时人吟咏极多。惟毕田云。四面山屏叠万重。古岚浓翠锁寒空。清秋独倚危轩立。身在琉璃世界中。又廖凝一联云。远水微茫转前山。次第卑观者叹服。寺废已久。近复兴之。寺前石上有卧牛迹。旧云。金牛迹隐然可见。石之下有石磴百余级。隋开皇中。僧神拱凿开。近日复创桥屋栏楯。便于登陟。今亦废矣。故毛季子有咏石桥诗略云。独上云梯三百级。回眸失笑万山低。又名石桥寺。前有退道坡极峻道。人至此力疲不能进。因以名之。昔贤诗末句云。游人须努力。胜境在云巅。

  [南台禅寺]

  在庙之北登山十里。梁天监中。高僧海印尊者喜其山秀地灵。结庵而居。号曰南台。又至唐天宝初。有六祖之徒希迁禅师游南寺。见有石状如台乃庵居其地。故寺号南台。唐御史刘轲所撰碑并有焉。迁既殁后。遂塔于山之跖。谥曰无际见相。二碑尚存。裴休书字画遒劲。或云非裴书。然亦可观也。庞居士尝来请益于师。殿之下有石。乃丹霞削发处。又有石号飞罗汉。世传神运仓。今遗基尚在。石头和尚著参同契草庵歌。善圆师刻于石。寺西有甘泉。透人僧厨。名之洗钵池。我朝太宗 真宗 仁宗 三圣御书百余卷。石曼卿书释迦文佛四字在寺前石崖上。潭帅张茂宗诗云。烟萝深处南台寺。景象观来地最高。拨土谁开诸洞上。层楼人架半崖牢。石桥过处数千仞。松径行时几万遭。到此心生清净外。峰头闲看戏猿猱。

  [福严禅寺]

  在庙之北登山十五里。岳中禅刹之第一。陈太初中。惠思和尚自大苏山领众来此。建立道场。师常化人。修法华.般若.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因号般若寺。□本朝太平兴国中。改赐今额。有唐怀让禅师。结庵于思之故基。有道一和尚坐禅于侧久之。让往以砖磨而激之。一谓让曰。磨砖何用。曰为镜。一曰砖如何得作镜。让曰砖既不能作镜。坐禅如何成道。一异之曰。毕竟如何即是。让曰。谓如乘车者车既不行。鞭车则是。鞭牛则是。一决然开悟。庵上有定心石.罗汉隐身岩。昔有高僧。因普请搬柴。徘徊不赴。留颂隐身。入此岩中不复出。颂曰。真空妙相无人识。刚被维那取次差。宁可寂寥归石室。谁能为众去搬柴。山之下有卓锡泉。衣思大卓锡处。以建庵艰于水。复有虎跑开二泉如涌可以供众。有八功德水.三生藏.马祖庵.思大塔。昔惠思三次生此修行方成道。政和六年。被回禄。屋宇佛像俱焚尽。惟三生藏.马祖庵.兜率桥存焉。后七年修建后备。昔忠懿王在吴越时。尝以七宝造阿育王塔八万四千。铜铸八万四千。铁铸八万四千。纸绢印福严有七宝塔。旧置于方丈。他日既经煨烬巨钟大石皆镕裂。独此塔不变。众谓忠懿愿力也。又唐梵经教舍利旃檀瑞相。洎思公锡杖俱存。其余供器不可胜计。旁有戒坛。天然成就。中书舍人韩琮书般若寺额。有坚固玄泰二塔在。张茂宗留题般若寺诗云。掷钵峰高处。鳞排殿数层。有名千古寺。无念十方僧。云出松窗侧。苔粘石砌棱。正酬君禄切。难此继南能。绍兴未。复罹回禄。止存三生藏.马祖庵。余皆灰烬。后五年重葺。仅五七分宏壮于旧矣。后有野人岩。太初中有避秦人来往飞越山谷。莫之能近。窥其岩中一无所有。后屡有野人居之。至今不绝。祥符间有三少年。草衣磐石上坐众近访之而不见。

  [大明禅寺]

  在庙之北登山二十五里。烟霞峰侧。有思大和尚宴坐处。广德中有僧惠开所建。至唐开元中重兴。有柳子厚撰大明和尚碑 本朝仍赐额。寺之前有十八高僧行道坛故基在焉。东有懒残岩。稍庇风雨。五色碧鸡常集于此。昔有高僧居之。因其名焉。草衣木食不干时务。懒而吃人残食。邺候李泌亦结庐于侧。赐号端居室凡十年不相来往。声流上国。有诏使至。则踞然不对而佯喑。常垂两涕。使者李侯赠诗云。粪火但知黄独美。银钩那识紫泥新。尚无情绪收寒涕。谁有工夫问俗人。又尝作颂。其略云。世事悠悠。归山去休。卧藤萝下。块石枕头。黄庭坚尝自赞真云。自疑是南岳懒散师乃此老也。或称懒瓒语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