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杂藏
- 史传部
- 南岳总胜集
南岳总胜集
教炼水玉之法。入火自焚而不热。后玄化于朱阳之野。太上以德正。而镇炎方主司南岳。其帝女公主亦慕道。礼玄君为师。后道成亦同飞升于九关。
祝融时。太上号广寿子传按摩通精经教以安神之道。今峰顶有基址存焉。
黄帝内传云。舍离宫别馆三百余所为道观。又于五岳各置观。或云。南岳西华观。即古之太真观。为西王母所建以候神也。各度道士五十余人。焚修与民祈福。乃知南岳观宇始自黄帝。次于夏禹有之也。
帝纪云。昔颛顼时。太上降为帝师。号赤精子。居衡山。授帝微言经。教以忠顺之道。铸羽山之铜为宝鼎。淘七河之津伏万灵。以信顺监众神以导物役御百气周旋四方。故德号玄帝也。
帝纪云。昔高辛诣钟山。遇神人。获九变十化经。以隐日遁月游行星辰。而谓之曰。吾于 帝时浮游元气之中为元君。炎帝时为雨师曰玄君。在黄帝时号赤松子。又领南上注生之籍曰赤君。即太虚真人九天赤帝君。居南辰以应瑞。处玄府以苏生。今以掌职南岳。总司万灵。日月之所照。山川之所履。莫不隶之焉。帝偕礼之。忽失所在。而后玉子行之尸解于海山。
上清四极明科神仙传云。赤帝玉司君。讳景度衣绛华丹衣九色凤章。头戴太元飞神王符冠。手执九色之节。治南朱阳之台。洞天太元都女青左宫领南岳衡山。仙官地灵火精赤丙之兵。南极无崖之天。无鞅数劫无极无穷之宫。总统上真之权。悉隶赤帝玉司君。主人生死之命籍知其讳存其神修行。九年致神草玉英不死之药。丹霞飞云下迎。兆身而上升。
玉清帝纪云。昔虞舜时老君下为师。号尹寿子。传帝舜道德经。说孝悌之道。帝行之功。被生灵。窜三苗。过洞庭。巡狩南岳起馆。以望日迁甘露宝瓮于山上。致斋南宫以祀炎帝。服紫华大腴而陟方九疑。
真诰。北戎长胡大王献帝乃白琅之膏及转紫华服之。使人长生飞仙与天相毕。舜即服之。尸解于苍梧之野。
又云。虞舜巡狩南岳。至于九疑遇何仙。服神丹而得尸解。
王氏神仙传。舜降于九疑山黄庭观。谓女真王妙相曰精专至道长生之阶也。吾乃帝舜。尔昔劳厌万国。因狩南岳祀祝融而居此。汝志勤苦。故来相者。道不负人。修之必得。况有天骨耶。
又尧尝以黄帝玛瑙瓮宝器以赐舜。南巡迁宝器于南岳。禹藏之于天宝台西。敕地祗守之。
仙录。昔禹王致斋衡岳。感苍水使者授金简玉书三五之要。阴助王理水。禹建清冷宫。奉安虞舜之像。度道士焚修。穆天子传。穆王得八骏巡狩。舍行宫三百余所为道观。今南岳有西台观基是也。
秦始皇好道。寻方士出游。云梦泛洞庭。巡狩南岳。望山而感叹(今山北有皇想山)祠舜帝于九疑。风浪滔天。浮江而下。渡梅渚过丹阳陟会稽。祀禹王于东海。望徐福于蓬莱。汉武帝南巡为衡阜辽绝止霍山而祭。敕建王母观于南岳。今碧岫峰后有基址。或云创寺不久亦废。
又惠车子者不知何氏。修三奔七曜之道。与严君平友善。数游三湘。久楼南岳。尸解于炼玉峰。
刘根先生。修大洞帝一之道。游观四方。为政有德。晚归南岳之东峰。炼真朝斗服气祭神而玄化。
王谷神皮玄耀者。西汉蜀东城山道士。幼而颖悟。不居荣宠。通老庄文列妙于星纬。周游名山。渡荆渚。泛潇湘。至南岳。卜庵于金母殿。后修胎息还元数年。道成东游群玉访九仙。值武帝南巡。见之神气不群。乃延之下隐于西峰。帝厚赐兼封王为太微先生。皮为太素先生。以上卿礼待之。后三年控碧骡上升。
李凤仙者。东蜀人。自幼不语。年十八。常欲寒栖。以避臭茹。人问之曰。知白守黑道贵昏默。我师南岳公云。吾周灵王太子吹箫者也。子三生奉道。而魔所试。由功之不著也。今授子朱纲之法。将升度南宫。吾师浮邱公授子。今付于子。子宜勤焉。若更迟此生。万劫不度。吾为南岳司命侍帝晨。又补桐柏真人。言讫遂隐。后行道数年。驱役鬼神。除害兴利。一邦仰慕。后汉宣帝诏不起。
洞真集。东汉明帝时永光年中。吴天目山张道陵游衡山。谒青玉光天二坛。礼祝融君之祠。周览四极动容而言曰。异哉此山。悠悠野水。三朝五折以东倾。磊磊奇峰。后从前参如拱揖。三五之君皆受道于此。紫融瑞气拥蔽朱陵。后十纪之年。当为飞升羽化之地。超越于古后泛洞庭。游潜霍而居中岳。
真诰。昔衡山中有学道者。张礼正治明期二人。礼正以汉末入山。服黄菁。颜色丁壮。年如四十许。明期以魏末入山服泽泻柏实丸。共止岩中。后俱受西城王君。传虹景丹方。从来服此丹已。四十年中患丹砂之难得。俱出广州为丧门。是滕含为刺史之时也。遂得内外洞彻气腾身轻。日行五百里。后入九疑山。
孙登。弃荣位楼遁求仙以致露寝。忍冻茹草充饥。窃求至道。感赤君得玉砂膏。久之入会稽。故记云孙登居之祝版留之于虎山也。
魏夫人者。按内传。讳华存。字贤安任城人。即晋武帝左仆射魏舒女。夫人天才卓异。玄标幽拔。少读庄老。及春秋三传五经百子。事皆淹览。性乐神仙。味真慕道。少服胡麻饭茯苓丸。吐纳气液。摄生夷静。亲戚往来一无关见。常欲别居一院独立闲处。父母虽嘉其邈异而事非委顺。数制逼之。训以人礼。年二十四。强适与太保公掾南阳刘又字幼彦。女礼有行。时不获已。遂为刘妇。不复服食。吐纳之事一皆废矣。然心期幽灵。启誓告盟。精神密苦。应会栖感。畴昔之志存而不亏。玄理乖初。涂未获遂。通逮子息。粗立刘氏继焉。于是分别房宇。离室隔寝。深托隐痾。还修曩尚。岁月告感。研道已胜。幼彦为修武令夫人暂随之。虽同舍县内而隔有重复。遂因清闲斋于别室。谨修道法。入室百日。所期仙灵。精思希感。于是季冬之月夜半清明。忽闻空中有钟鼓笳箫之响。八音嘈巘。疑有不常。出宇望之。虚空之中。从东而下。旌旗纷若。羽盖郁勃。飞辔云间。光耀幽霭。焕朗太空。而他人莫闻见也。须臾方到。虎辇玉舆隐轮之车并顿驾。来降夫人静室。有四真人。并年二十余。容貌伟奇。天姿秀颖。同顶紫华莲冠。飞锦衣裳。琼蕊宝带。体佩虎文。项有圆光。手把华幡。其一人自称曰。我太极真人安度明也。其一人曰。我东华大神方请青童君也。其一人曰。我扶桑旸谷神王。其一人曰。我清虚真人小有天王王子登也。于是夫人匍匐再拜。叩头自搏曰。不图今日道君下降。惟乞神仙长生度世。四真人乃同坐良久。王子登告夫人曰。闻子曩日念善。展转求生。密纬真气。魂和体清。丹怀远迈。录字上清。高契真人。抱信期灵。幽感启彻。潜耀赤城。遂金书紫极藏简王庭故。位德高晨。玄唱齐井。是以太帝君敕我。令来教子神真之道焉。于是夫人受道。毕至期约。会于阳洛。众真再降。令夫人托疾尸解。飙轮至命访王屋清虚。洞天奉天帝君命传玉扎金文。位为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主诸学道生死图籍摄御三官关较罪考。又加南岳。夫人比秩仙公治大霍山洞台。须臾司命神仙冲寂麻姑大仙佐治井南岳洞天福地仙官灵坛主者官属并至。迎夫人于清虚上宫。顷间至南岳石床。望前峰妖气知有精物作疠。因书符祛之。今仰天台有白龙洞是也。后东晋咸和四年。飙轮下迎升天。
仙传拾遗薛女真者。不知何氏人也。晋时世弊。京邑不宁。有道之士多栖寓山林以避世。因居南岳寻真台。外示同尘。内修至道。常骑白豹游耆阇峰。黄鸟白猿不离左右。后于云龙峰尸解。
仙传刘驎之。字子骥。少尚素质。谦和寡欲。不修仪操。人莫之测。好游山谷。志存遁逸。尝因采药至衡岳。深入忘反。见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囷开一囷闭。水深湍不能过。欲还失路。值樵者问津。仅得到家。或说囷中皆仙方上药。诸珍异宝。驎之再寻。索已失所在。
了然子者。辽东人也。不显名氏。因游西蜀二十四治。后居太白山。出入虎豹驯绕。亦不知其所修。后游三楚仅百余年。友善者吴猛.陆静修.郭璞.谢灵运.僧惠远。前后相继。庾亮常师之谓曰。先生观诸贤者。可以脱于浊世乎。曰功有浅深。道则一致。虽各得其趣未能了然。曰先生如何。则曰子出此月再谓汝道。后亮不逾月卒。先生自西山访南岳。谒青玉白璧二坛。寻于前洞。入洞门访昌利先生。剧饮数日。而李前之蜀山先生归隐前洞。宋高僧宗炳访之不遇。
仙传邓欲之。字彦达。隐于南岳洞灵台。夜诵大洞经上感。魏夫人降告之曰。君有仙分。特来相访。一日忽见三青鸟如鹤鼓舞飞鸣。移时方去。欲之谓弟子曰。青鸟既来。朝会至矣。遂解化。
宋高僧宗炳。字少文。善书。南阳人。好山水。涉荆巫南登衡岳。因结宇衡山。久以疾还江陵。叹曰。老疾并至名山。恐难遍游。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伺之。
北齐吾道荣。幼而少语不通文。常爱独处。因游南岳。遇赤君授符水禁咒。纬候之数无不毕备。常至辽阳口。有虎去马止十余步。人皆惊走。道荣徐以杖划地成大坑。虎遽去。
褚伯玉。字元璩。吴郡钱塘人。隐南岳瀑布山。妙该术解。深览图秘。采炼纳御。靡不必为。齐高祖诏吴会一郡以礼资遣。又辞以疾。俄而高逝。人主追恨。乃诏于瀑布山下立太平观。以伯玉好读太平经兼修其道。故为观名也。又贾自然于此焚修。遇南岳真人陈少微字子明而礼之。真人曰。子之所修吾知之矣。将有高真必传其妙。后遇青城丈人降室。授九一飞仙之秘。白日冲举。
缑仙姑。长沙人。入道居衡山。年八十余。容色甚少。于魏夫人仙坛精修香火十余年。子然无侣。坛侧多虎。游者须结伴执器而入。姑隐真其间。曾无见畏。数年后有一青鸟。如鸠鸽红顶长尾。飞来所居。自语云。我南岳夫人使也。以姑修道精苦独栖穷林。命我为伴。他日又言。王母姓缑氏。乃姑之祖也。闻姑修道勤至。将有真官降而授道。但时未至耳。宜勉于修励也。每有人游山。必青鸟预说其姓字。又曰。河南缑氏。乃王母修道之故山也。又一日青鸟飞来曰。今夕有暴无害。勿以为怖也。其夕果有十余僧。来毁魏夫人仙坛。乃一巨石方可丈余。其下尖浮寄他石之上。每二人推之则摇动。人多则矹然而住。是夜群僧持火挺刀。将害仙姑人其室。姑在床上。而僧不见。僧既出门。即推坏仙坛轰然有声。山振谷裂。谓已颠坠矣。而终不能动。相率奔去。及明有至远村者。十人分散。九僧为虎所杀。其一不共推故免。岁余青鸟语姑。迁居他所。因徙居湘南。鸟即随之。而他人未尝会其语。郑畋自承旨学士左迁梧州。师事于姑。谓畋曰。此后四海多难不可久居。吾将隐九疑矣。一曰遂去。出墉城集。
梁高僧海印大师者。首居衡山最上第一。推较年代即大同天监之前。宜与达磨相接。而为可公时辈其居所。谓善果道场也。师居宴坐禅定。百有恼乱。一志如初。后积数年。感动天地。或新水自至。或馈运幽投虎蛇远奔贤贵景慕至。陈光天初。惠思和尚始自北来投诣大师忻然合契。由是上石桥别创庵舍。高而在南。故号南台。先是莽榛巨林。蒸岚泄雾。虎熊啸萃。魑魅纵横。洎大师居之。恬然安乐。非精操峻节。其孰能镇伏如此哉。始则经庇才像。终则渐崇殿刹。或高廪盈米。潜施负担。或大石磨香。转移造化。厥迹著明矣。又台侧有五百罗汉堂。至今验其余址。或云。超然领众去。游车田绝不复还。遂为隐化。复有求者时闻钟声。鸣呼变化之神示见之相不可测矣。后至唐有石头希迁禅师。传法盛冠南方。作草庵歌参同契于今见在。
梁天监中。有高僧希遁。精修梵行。默诵教典。隐于丛林。时人莫能知。因度夏天台遇惠海尊者。朝昏承事之。未尝懈怠。遁欲辞去。乞师诲言。师云。汝戒行无亏。惟是诵持声喧众。听汝当于南岳方广寺为会。遁闻之骇然致恭。知师能通心非常人也。及至南岳询访其寺。远近耆旧咸云。山中诸寺无有名方广者。遁自谓至人实语岂欺我哉。乃历岩谷。祈见道场。一日忽于七十二峰间遇精舍。号方广寺。其地平坦。灵泉交流。鬼神运粮。金牛服乘。俄见海师。出门问曰。汝何来迟耶。遁赞叹作礼。师曰。此五百尊者道场。未当居此。汝当居在西北峰顶。乃留一宿而去。如尊者之言。结庵其处。至大通六年。即其庵建方广寺。
陈高僧思大和尚。讳惠思。武津李氏子。生而龙章相好。肉髻生顶。颖脱众相。自得不言之理。假修净梵而证圆觉。尝谓众曰。衡山之阳吾往矣。因自大苏山来。梁元祚短。南土纷纭。数载之间。至山周览已遍。后复至梧桐。坡上有石冈若台。谓其徒曰。吾昔于此修习今三生矣。约地深浅皆获骨焉。至今有石为识。曰吾寄此当十年。因建般若台居之。阙水。师振锡投崖。泉为涌。其徒益广。复不能给。感二虎穴石飞流厥运若神。因一日谓门人曰。十年之期到矣。以法付吾逝焉。陈建泰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俨神而尽。弟子灵辨扣心感绝。师忽谓曰。何必是乎为追我也。再为说法。言讫复灭。春秋六十四。始光泰元年丙戌。至是丙申殁。果十年矣。后至唐再化为僧。名圆泽。与僧姓李源同行于荆峡南浦。为源曰。我就王氏妇家投胎为儿。烦□我后事。约十三年。再会抗州天竺寺外。果入寂事毕。源回后赴所约。自洛至吴。闻葛游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足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呼问泽公健否。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更宜修进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忙忙。欲语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桌上瞿塘。